-
1 # 青言論史
-
2 # 布夫舟
《大明王朝1566》中的好臺詞真的是數不勝數,不得不佩服劇本是真心寫得好。比如王用汲和海瑞關係非常的好,二人可以說是一見如故。海瑞家裡沒錢,日子過得非常的難,母親老婆孩子都跟著他受苦。可是海瑞這個人完全不擔心自己的生活處境,反而卻為大明朝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狀而擔憂。常常幫助他的王用汲安慰海瑞,有句話說得非常的好:“均貧富是永遠也做不到的事情,我們儘量損有餘,而補不足吧”。
均貧富可是歷史上無數人的追求,多少人打著這個旗號揭竿而起,但是恐怕這個目標是真的很難實現。所謂的損有餘,補不足其實是來自於《道德經》中的一句話: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這句話簡單的理解就是老子認為天道的特點在於達到一種平衡狀態,利用有餘的來補充不足的,而人類社會的法則通常情況是相反的,有利於有錢人,而不利於貧困的人。這樣有錢人會越來越有錢,窮人會越來越窮。
這便是“馬太效應”。所謂馬太效應是來自於聖經中的一句話: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通俗的來講就是大部分的人喜歡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當你混得好的時候,人們也更願意幫助你。換句話來說,越有錢的人賺錢越容易。中國有句話便是亂世出英雄,也是這個原因。因為只有亂世的時候,馬太效應相對來說影響要小很多。很多人靠著自己的努力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天下太平的時候,一個人,一個家族的改變,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古代講究出身,常常說書香世家,或者官宦之家,這實際上是有道理的。因為社會就是這樣,“損有餘而補不足”。由於我們現在發展時間短,社會這種現象還不明顯。不過,現代很多人都在擔心階級固化了。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多半混得不好。有個回答說得非常好,農村出來的往往是一個人在奮鬥,而別人則一個家庭。別人的父母已經努力了幾十年了,這種差距又怎麼能指望剛畢業的大學生工作幾年趕上別人呢?當然,有肯定是有,但是大多數的人是很難短期內做到的。
-
3 # 來自北方的醫學生
《大明王朝1566》胡宗憲批評高翰文:“聖人的書是拿給人看的,拿來辦事是百無一用”。這句話說得非常深刻,也非常的現實。
-
4 # 楊角風發作
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海瑞說的:
“致君父為堯舜,免百姓之飢寒,君為輕,社稷次之,民為重!”隨後海瑞說了一句:
“我海瑞——無黨!”關於這句話為什麼會說出來,又是什麼意思,我來給解釋一下前後過程吧:
海瑞二審何茂才,得出了一份比較滿意的供詞,裡面有扳倒嚴黨的證據,也能使得胡宗憲開脫,唯一的缺陷就是涉及到了嘉靖帝。
面對趙貞吉和錦衣衛的要求,海瑞仍然不肯修改或重審何茂才,一心要把這份供詞上交朝廷,並直接搬出了大明律,凡是更改供詞的行為,均為欺君!
情況一下子僵持在那裡,趙貞吉只得先讓大家退下,其後便請求譚倫再次去勸勸海瑞,那麼接下來海瑞又是如何應對呢?
一、譚倫對自己能不能說服海瑞是沒有把握的,也只能抱著試試看的態度:
“我可以說,但如果他堅持呈送,我們也無法駁回。”
因為錦衣衛還在,趙貞吉當然不能允許海瑞堅持呈送啊,所以他回答的是如果海瑞堅持,我們就再想別的辦法阻止。
趙貞吉的這種安排,錦衣衛果然比較滿意:
“趙大人這是老成謀國,我們都聽你的。”
隨後眾人散去,趙貞吉再次走到烏鴉窩面前,眾人還在等著他,到底還拆不拆呢?
此時的趙貞吉已經冷靜了下來,自然也就不會跟烏鴉窩較真,自然不讓拆了,又讓眾人把烏鴉窩的樹枝撿起來,補上去。
由此可見,趙貞吉這個人其實也是性情中人,這為我們理解後來,他敢在嘉靖帝面前替海瑞解釋做好了伏筆。其次也表明他手下人做事之利索,說一不二,執行力相當之高。
譚倫這次勸說海瑞,理由有三:
首先,告訴海瑞,趙貞吉和海瑞你都是社稷之臣,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憂國憂民,所以沒必要跟趙貞吉對著幹;其次,越中四諫、戊午三子彈劾嚴嵩父子,結果被反撲,是徐閣老拼命救了這七個人;嚴嵩父子做事都把嘉靖帝捆綁在一起,導致彈劾他們,就變成誹謗聖上,無法倒嚴!
也就是說,這是千載難逢倒嚴的機會,只要把供詞剔除涉及嘉靖帝的地方,就能大功告成,你海瑞不要糊塗啊!
二、海瑞已經從高翰文口中獲知了沈一石賬目,此時的海瑞心中自然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浙江發生的一切,實際上是跟嘉靖帝有關的,並不是嚴黨惡意誹謗。
而此時的大家都認為,包括海瑞,還想選擇相信嘉靖帝,相信皇上是無辜的。歷朝歷代都是如此,皇上都是好的,壞人是楊貴妃,是高俅,是魏忠賢……
王用汲也是一個兩面派,前面還義憤填膺的支援海瑞,這時已經被說動,也來勸說海瑞:
“譚大人說的都是實情,也是至理,剛峰兄,你就聽譚大人的吧?”
海瑞也搞不明白了,這麼多年他堅持的信仰,怎麼一下子就沒了呢?自己不過是一個譚倫舉薦的小小七品縣令,怎麼大家都把他看得這麼重?
隨後海瑞指出了大明朝最大的問題:
鄭泌昌何茂才等人不過是小蛀蟲,真正的大蛀蟲是皇室、宗親、各地王爺。一個親王一年的俸祿耗費大量國庫銀兩,而且全國的土地有一半在他們手上,還不用納稅。這樣就導致擁有一半土地的老百姓,納稅養育著全國的皇室宗親,連胡宗憲的軍需還得大家想辦法湊。
倒嚴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倒了一個,無外乎再上一個罷了:
“致君父為堯舜,免百姓之飢寒,君為輕,社稷次之,民為重!”
可見,海瑞不是不知道嘉靖帝是大蛀蟲,只是不願意相信,也不願意承認,因為能改變這一現狀的只有嘉靖帝,他寧可相信這微乎其微的機率。
末了,海瑞知道譚倫怕什麼,直接告訴他:
“倘若因此獲罪,是我海瑞一人之罪,與你們皆無干系,我海瑞——無黨!”
三、譚倫再次敗下陣來,還是強調了自己是跟你一夥的:
“還是那句話,我譚倫舉薦了你海瑞,終生不悔!”
譚倫也是相當的悲催,感覺就是在趙貞吉和海瑞之間來回奔波,就像這樣:
趙貞吉:譚倫啊,你再去勸勸海瑞?
譚倫:好的,我這就去!
譚倫:海瑞啊,你這樣不行啊……
海瑞:我這樣做的原因是……
譚倫:說得好!
趙貞吉:譚倫啊,你還得去勸勸海瑞……
譚倫:好的,我再去!
譚倫:海瑞啊,你這樣不行啊……
海瑞:我這樣做的原因是……
譚倫:說得好!
趙貞吉:譚倫啊……
……
王用汲也一樣:趙大人說的對啊,譚大人說的對啊,剛峰兄說的對啊……
看到譚倫離開,王用汲苦笑一聲:
“剛峰兄啊,剛峰兄,你這麼做,弄得我也得找人託孤了。”
王用汲此話,也算是明確表態支援海瑞!
想想當初譚倫跟高翰文帶兵遠赴淳安救海瑞,海瑞滿眼含淚,好歹還有朋友相救,此時的海瑞,已經表明了自己無黨無派,就一個人,戰死為止。
四、想來也怪,趙貞吉剛剛還說,如果海瑞堅持,他再想辦法,他所謂的辦法竟然是讓海瑞交上去。就這樣,海瑞堅持己見,硬是把這份供詞八百里加急送到了朝廷。
而朝廷這邊,呂芳這些天一直不高興……
由於嘉靖帝的聖旨中提到了宮裡的巾帽局、織工局、尚衣監,都涉及到貪墨的問題,所以呂芳這些天就在頭疼這些事。
這天,天已經矇矇亮了,結果宮裡還章著燈,這下子可氣壞了呂芳:
“還點著燈幹什麼,是不是打量著宮裡有花不完的錢?有你們討飯的日子!”
以前小閣老也吐槽過,宮裡的花銷實在是大,正趕上沈一石的案子牽扯到了這些部門,呂芳也是無可奈何,只能盡力節約。
回到了司禮監,海瑞的供詞就擺在桌子上,就像楊金水說過的那樣:
“有些事不上秤沒有四兩重,一旦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海瑞的這份供詞,就是來給呂芳上秤來了,尤其是涉及到毀堤淹田之事,楊金水默許。這件事呂芳不是不知道,嘉靖帝也知道毀堤淹田的事,只是沒有想到,真有人給上秤。
呂芳難得發怒,一個茶杯甩了出去:
“浙江到底要幹什麼?嚴嵩、徐階,到底要幹什麼?”
浙江是指海瑞,你就這樣審案?嚴嵩是指鄭泌昌和何茂才,你們就這樣供案?徐階是指趙貞吉,你就放任不管?
-
5 # 咪1232
我覺得海瑞的難得在於知世故而不世故,從他給高翰文說的那番話來看,官場潛規則他都瞭解,別看你高翰文從中央來的,但對於官場規則你還不如一個在基層摸爬滾打多年的小官,但我寧做一個好官、小官,寧願不升遷寧願抗上也不願違背自己意願去做事,這樣的人不論古代還是現代都太難得。只是結局太慘烈。
回覆列表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小說,後來被改編成了電視劇。說實話,這部電視劇我沒看過(因為大約資源也不好找)。
但是原著我是看過的,在小說裡,我印象最深的話應該就是這一句:
乍看這一句話可能會覺得沒頭沒腦,我在這裡給大家簡單地梳理一下背景:
嚴黨為了填補國庫虧空,想出了在浙江“改稻為桑”的政策,結果遭到了浙江百姓的堅決抵制,直浙總督胡宗憲也為老百姓站臺,使得這個政策最終完全執行不下去了。
但是虧空還得補,尤其是此時國家正在和倭寇作戰,更是急缺軍費。而胡宗憲推斷,這個人就是嚴黨在浙江一手扶植起來的巨賈沈一石。
當譚綸把這一估計告訴海瑞的時候,海瑞大惑不解,譚綸便對他說了這麼一段話:
現在百姓的田地賤買不了了,朝廷就只好抄他的家財來補虧空。因為只有抄了他的家才有足夠的絲綢賣與西洋商人!那麼多作坊也就順理成章歸了織造局,這樣的結果皇上也會同意。他看出了上面有裕王反對,下面有你們抵制,知道要兼併百姓的田地已不可能,這才自己拿錢替皇上買面子買人心,以為這樣做了就能自保。可他忘記了一條最要命的古訓,歷來國庫虧空,要麼打百姓的主意,要麼打商人的主意。現在百姓保住了,他焉能自保!歷史上,名將譚綸和海瑞是否有交集,我們不得而知;正史裡面,也從未聽說過沈一石這個商人,但是,故事講的道理,卻是真正的真知灼見。
沈一石是什麼人呢?是靠著織造局發起來的。而他自己很清楚,自己賺的錢,能落入自己彀中的其實很少,絕大部分都給宮裡的太監拿走了。即使他有官爵,有地位,可那又有什麼作用呢?他不過就是朝廷、甚至是宮裡太監的一條狗而已!
朝廷沒有錢,因為什麼?這一點,皇帝是沒心情去問的,他只知道沒有錢就得搞錢。那麼從哪裡搞錢?百姓的路子看來是走不通的了,那就只能走沈一石這條路子!
因為沈一石這個“商業奇蹟”,是朝廷一手扶植起來的。他在背後幹了多少不法的甚至是齷齪的事情,你以為嚴黨、太監真的不知道?都知道!那為什麼不動手?一方面是因為沈一石掙的錢有他們一份;還有一方面,就是豬平時一般是不殺的,只有來貴客了或者過年了才得殺!
很不幸,沈一石成了那隻用來撐面子的豬。他是好人嗎?難說。他冤枉嗎?也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