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玄門天機

    內容提要:環縣道情皮影孕育、誕生在環縣這塊具有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蘊的土地之 上,2011 年作為中國皮影戲中重要的一支列入世界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它具有顯明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並以其原生態藝術群體繁衍至今而飲譽全國,新時代賦予古老的環縣道情皮影新的內涵,它以嶄新的姿態多次登上國際舞臺再次證明它顯活的文化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本文就其民俗文化特色做以淺析。

    一.環縣道情皮影的歷史淵源 環縣地處陝、甘、寧三省交界地帶,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溝壑區,這裡地廣人稀,經濟發展落後,資訊閉塞,民風淳樸,環縣道情皮影就誕生、成長、繁衍在這塊具有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蘊的土地之上。

    它是中國皮影戲中重要的一支,據考證產生於宋代,興盛於明清,尤其經過環縣道情皮影大師解長春及其四大弟子敬乃梁、杜明華、魏國誠、韓德芳的大膽革新,道情 皮影藝術體系更臻完善。

    在千百年的發展演變中,它廣採博納,汲取了陝西皮影和當地民歌、 小曲的營養,並融合內蒙、寧夏、陝西等周邊地區的民歌、民樂、說書等藝術形式,最終形成了以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民情風俗為劇目題材,高亢激越、悠揚婉轉的道情為曲調,精雕細 刻的皮影為道具的戲曲表演形式,是當地群眾祭神祈福、過關還願、祝壽慶喜等民俗活動中不 可缺少的民間藝術。

    目前,環縣境內仍有52家戲班, 300 多名錶演、雕刻藝人活躍在環江兩 岸,是黃河流域、黃土高原上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態藝術群體。

    二.環縣道情皮影的民俗文化特色 民俗文化是人類在不同的生態、文化環境和心理背景下創造出來的,並在獨特的歷史發展 過程中積累、傳遞、演變成不同型別和模式的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也是民 族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環縣道情皮影植根於環縣這塊特殊的土地上,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藝 術,始終真實地反映著當地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和心聲,寄託著他們對神秘大自然的虔誠崇拜 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當地民俗文化的代表,也融合了當地眾多類民俗文化的內容。

    (一)鮮明的道教文化烙印道教是東漢中後期形成以修道成仙為信仰的宗教,繼承發展了道家,老、莊被道教奉為教 祖、神仙,道教的三清尊神及包羅天神、地祗、人鬼的神仙譜系也都是從 “道”衍化而來,經過 千年的發展演變,道教文化的內涵也得到不斷的擴充,極其淵博,成為中國道、儒、墨諸家思 想的薈萃,同時也融匯了印度佛教文化的菁英。環縣境內有數百座廟宇道觀,每年都在固定的

  • 2 # 鄭秦雲

    《道情特點一瞥》

    道情原發於道教廟觀的摺子戲,專為協趣道徒人眾的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和上元節等節日生活而推向民間的藝術形式。只在河南太康、甘肅環縣、陝西關中和南方江浙一帶形成小規模的以演某種摺子戲為內容的戲曲變種。傳說環縣的道情演唱還進了世界申遺行列,太康的《王金豆借糧》初具規模,劇情稍為完整。其它地方所見到的道情節目只是一些節目片斷而已。

    橫向比較這些道情節目,發現它們的特點是:第一,取材多為民間生產生活的片段場景,以滑稽取笑為基本取向。例如關中道情中表演某位村婦的狼狽相:"你媽割麥沒經驗,割破了手,鮮血流了一大灘…",使人看了皆忍俊不住,旣同情又想發笑。第二,以劇情的簡單重疊為特色。例如陝北道情《十二把鐮刀》折騰一晚上,好不熱鬧。第三,在曲調處理上往往操取後重式唱腔,前半句平鋪直敘,在尾句特別是某幾個尾詞中大肆鋪排,以強烈而明亮的音樂形式使人們的神經瞬間緊張起來。如前例中所述"鮮血流了一大灘~~",曲調鋪排伸展,使人不由得凝神細思量:倘然折損骨肉,那不是問題很嚴重麼?第四,對於生活的協趣鋪排在合理與不合理之間跳蕩,使人輕鬆欣賞。例如《張良賣布》,問"你把咱家小花狗賣了做啥?"答"我嫌它咬人家不咬你媽。"問"你把咱家尿盆子賣了做啥?"答:"我嫌它撒尿時稀里嘩啦。"第五,各地道情多以某種戲劇作為基本依存。例如環縣道情根植於隴東秦腔,太康道情則取律於豫劇的唱腔,但仔細比較,各與所依存的戲劇品種又有很大的不同,屬於"同根非同花,異香自成家"。

    各種道情的成規模上檔次,尚須官方和民間的共同努力,從操演到扶持尚有一段艱辛的征程,我們願意看到道情燦爛的未來,因為它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咸陽人

  • 3 # 葉辰hl

    道情是中國曲藝品種的一個類別。淵源於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漁鼓、筒板伴奏,故又稱道情漁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間音樂結合形成了同源異流的多種形式,如太康道情、陝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漁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為主,以說為輔。有坐唱、站唱、單口、對口等表演形式。

     傳統曲藝的一個類別。淵源於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漁鼓、筒板伴奏,故又稱道情漁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間音樂結合形成了同源異流的多種形式,如陝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漁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為主,以說為輔。有坐唱、站唱、單口、對口等表演形式。[1]

    引證解釋

    1.道義;情理。 南朝 宋 謝靈運 《述祖德》詩之二:“拯溺繇道情,龕暴資神理。” 前蜀 韋莊 《江上村居》詩:“本無蹤跡戀柴扃,世亂須教識道情。”

    2.修道者超凡脫俗的情操。《世說新語·文學》“汰法師” 劉孝標 注引《安法師傳》:“ 竺法汰 者,體器弘簡,道情冥到。” 唐 楊巨源 《送李舍人歸蘭陵裡》詩:“家貧境勝心無累,名重官閒口不論。惟有道情常自足,啟期天地易知恩。” 清 金農 《東峪訪馬山人卜肆》詩:“高顙稱狂客,端居證道情。”

    3.指修道者的情誼。 唐 元稹 《伴僧行》:“春來求事百無成,因向愁中識道情。花滿杏園千萬樹,幾人能伴老僧行。”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方外玄蹤一》引 明 來複 《遊天竺》詩:“桂子巖前秋氣新,老禪留客道情真。”

    4.曲藝的一種,用漁鼓和簡板伴奏。原為道士演唱的道教故事的曲子,後來用一般民間故事做題材。《全元散曲·端正好》:“我則待閒遙遙唱箇道情,醉醺醺的打箇稽首。”《清平山堂話本·張子房慕道記》:“忽見 張良 漁鼓簡子,口唱道情,仙鶴遶舞,野鹿銜花,前來接駕。” 趙景深 《序》:“ 唐 代已有‘九真’、‘承天’等道曲(《唐會要》卷三三)及募化的道情; 宋 代又創制了漁鼓,為道情的主要的打拍樂器。”[1]

    歷史

    道情,源於唐代道教在道觀內所唱的經韻,為詩讚體。宋代後吸收詞牌、曲牌,衍變為在民間佈道時演唱的新經韻,又稱道歌。用漁鼓、簡板伴奏,與鼓子詞相類似。之後,道情中的詩讚體一支主要流行於南方,為曲白相間的說唱道情;曲牌體的一支流行於北方,並在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發展為戲曲道情,以〔耍孩兒〕、〔皂羅袍〕、〔清江引〕為主要唱腔,採用了秦腔及梆子的鑼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戲。內容有昇仙道化戲、修賢勸善戲、民間生活小戲、歷史故事和傳奇公案戲4類。有的地方稱漁鼓或竹琴。

    道情戲

    在陝西有關中道情,是陝西的皮影戲劇種,分東路調和西路調。前者流行於黃河兩岸,後者流行於陝北及內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區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涼調”等分支劇種。其唱腔特點凡至落音拖腔的地方,眾人相和,以增強氣氛。劇目約有二百多個,均屬老藝人口傳,其中若干劇目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道情是漁鼓的前身,“道情”又名“黃冠體”(黃冠可能是指道人的裝束),是道家所唱的道家的情事,神遊廣漠、寄情太虛,有餐露服曰之思,名曰道情。唐代可能已經有了道曲,漁鼓簡板則始於宋朝,雖然道情出現的早,但是流傳下來的作品卻不多見,能看到的僅有本篇鄭板橋的道情十段(一般演唱僅收錄以上五段。)及徐大椿的回溪道情。此一曲種已經沒落以至於將要絕跡,民國以來並沒有留下來可供學習的資料,這門藝術已經是後繼無人了。

    表演形式道情音樂比較豐富,據傳說原有七十二個套曲和一百來種曲調,現在只能夠收集起十三種套曲和九十六種曲調,其唱腔為聯曲體。它是利用諸宮調的某些曲子互相聯綴起來,組成有層次的大型唱段。每種套曲又有“正、反、平、苦、搶、緊”六種不同的曲子,唱腔是根據需要來臨時組合的。例如:“耍孩兒”的結構就包括“正耍孩兒”、“反耍孩兒”、“平耍孩兒”、“苦耍孩兒”、“搶耍孩兒”、“緊要孩兒”六個曲子。這“正、反、平、苦、搶、緊”各有不同內容:“正”表示用正調演唱,一般用正調演唱的曲調為“商”字調;“反”表示用反調演唱,一般用反調演唱的曲調為“徽”字調;“平”表示一般正常的情緒,“苦”表示愁苦、淒涼的情緒,二者皆用正調演唱;“緊”表示唱腔結構緊湊,“搶”表示唱腔結構喜悅、輕快、類似“搶”一般地速度。另外,道情又巧妙地借鑑了“晉劇”中的“介板”、“流水”、“滾白”以及崑曲唱腔,彌補了本身的不足。音樂伴奏中的“漁鼓”為道情特定樂器,其文武場樂器與梆子劇種大致相同。

    道情舞臺劇

    種類

    太康道情

    資料顯示,太康道情起源於道教樂歌,歷經百年,在豫東大地生根發芽。道情戲演唱多用真嗓,音調清悠委婉,悅耳動聽,生活氣息非常濃郁。其獨特的“嘚、喔”甩音被豫劇名劇《朝陽溝》所借鑑。太康道情許多劇目已經失傳,目前現存的傳統劇目有七十多部,現代劇目有四十多部。

    太康道情太康道情歷史悠久,是源於春秋遠古時代的戲曲藝術,分佈在太康及其周邊地區。劇目豐富,據普查統計有三十多個曲牌、曲調,包括三大類五大品種。三大類是:唱腔、表演、音樂,五大品種是:聲腔派系、表演程式、音樂體系、曲牌子曲調、打擊樂。太康道情這些類系的形成,既有沿襲下來的民間藝術 ,也有姐妹藝術穿插,最後形成太康道情的獨自特色。原有古裝傳統戲160多個,現代戲60多個,這些劇目在長時期的流傳中,有很多已失傳。

    道情戲以唱為主,劇本多唱詞而少插白,一板下來就是上百句唱詞。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主要板式有慢板、流水、裁板、大過、單過、雙過、哭死、哭活、垛子、滾白等。曲牌有《鎖落枝》、《老桃紅》等。演唱時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唱二八或流水時有重疊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襯詞,其曲調純厚朴實,唱詞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著名現代豫劇《朝陽溝》裡拴寶唱的“那個前腿弓,那個後腿蹬,腳不要慌來手不要猛……”就是移植的道情唱腔。

    道情戲的伴奏樂器由原始的魚鼓、簡板,逐步過渡到以兩把墜胡為主。但它的墜胡又與一般墜胡不同,它筒大杆短,中間有腰碼,聲似二胡。後來,伴奏又增添了皮胡、三絃、大胡、笙、嗩吶以及一些民族彈撥樂器。上個世紀90年代又增添了電子琴、電貝司等電聲樂器。

    道情的表演、化妝和服飾與其他劇種差別不大,主要區別是道情注重唱功,善演喜劇,其演員不習武功,科班也無武科;沒有嚴格的行當區分,除生、旦、須為專行演員扮演外,淨、醜、末則無固定行當。沒有大花臉、黑麵、銅錘、架子、花臉之類區分。丑角僅在聲腔中加些滑稽的花腔襯字與靈巧的顫舌音。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道情角色行當劃分得也相當精細了。生行根據劇中人物年齡、性格諸方面的不同,被細分為老生、小生、武生、紅生等;旦行又分為青衣、花旦、彩旦、老旦、婆旦、閨門旦等;醜行分為小丑、老醜、官醜、醜婆、丑旦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人活著是不是應該自私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