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魔鬼冷知識

    毫無疑問他是有寫作上的才能的

    但是在文學上的可能性比較低。很多人喜歡諷刺郭敬明的寫作能力“不如普通初中學生”這是不可能的,類似這種為了嘴炮而嘴炮的話還有“雅思6.5分是中國一線城市英語成績中上的高中生水平”。

    不妨隨便摘兩句《願風裁塵》裡面的句子:

    願風裁取每一粒塵埃 願靈魂抵達記憶的盡頭 願一切浩瀚都歸於渺小 願每身孤獨都擁抱共鳴 願衣襟帶花 願歲月風平回憶每一年的自己。 回憶每一個過去的自己。把他們重疊在一起,把時間摺疊在一起,對著滾燙的太Sunny線,看一看那些灰色的鉛筆線條是不是連綿不絕地畫滿了整個生命的紙面。

    許多人會說自己看不上這樣矯情的句子,看不上歸看不上,還是寫不出來啊。寫作才能本身就不是一種很常見的才能,郭敬明也是看了很多很多書,寫了很多很多文章,才能夠寫出這樣的句子。

    但為何在文學上的可能性很低?

    不是因為他始終能力有限,也不是因為他成名後心態浮躁不安於創作,更不是因為他從頭到尾只是一個商人。

    真正的原因是,他從來就不是真的愛寫小說,更談不上熱愛文學,這些通通都不是他想要的,而且寫作上的才能也不是他真正引以為豪的才能,他真正引以為豪的是自己聰明而清晰的頭腦。

    他之所以早些年看了許許多多的書,不斷不斷地閱讀,是為了變得強大抵禦周遭的惡意。他之所以又不斷不斷地寫作,是為了讓他想要的虛幻的形象更為真實,用以抵禦世界的一種形式。

    所以越到後來寫的越不好,本質上不是他浮躁才寫不好,而是他找到了別的更有力的手段才抵禦周遭,比如說物質財富。

    他愛的不是寫作本身,不是文學上的可能性,而是那些完美又脆弱的虛幻人格。在小說中,通常人物都是為了故事,也就是劇情服務的,有時候為了製造衝突,會故意在早些時候設定好人物的性格,也會在故事的中期為了進一步拓展劇情,引入一個新的人物。

    有人認為,郭敬明文筆很好,但是沒有創作的才能,所以每本小說都要去借鑑,然後靠自己的文筆寫得比原作好。

    從根本上來說不是這樣的,是因為在他的小說中,一切都反了過來,他的劇情是為了那些完美的人格而存在的,這些他想要的人格在現實中不存在,所以他希望這些人格能夠活在小說中,更明確地說,是——替他活在小說中。

    可以這樣理解,許多作家筆下的人物是帶有作家本身的影子的,在郭敬明這裡反了過來,郭敬明將他想象中的自己具象化在小說中,然後在現實中去COS他筆下的完美人格。於是你會看到他整容,穿華服,要求自己有格調,有教養,讓自己變得更高貴,也有意讓自己處於一種不被理解的狀態。

    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這些完美人格到底是什麼?要從郭敬明的原罪說起,郭敬明是個有原罪的人,他的原罪就是矮,殘忍地來解釋這個原罪就是,他不是矮,是矮的不正常。

    如果你還是不怎麼能理解,就想想《冰與火之歌》中的小惡魔提利昂,他的原罪就是他天生畸形是個侏儒。

    不!這件事我是清白的。我犯的是更可怕的罪。我的罪就是生為侏儒。這場審判並不針對侏儒。噢?就是!我這一生都因生為侏儒而接受審判。

    對於郭敬明來說,也是一樣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罪,但是對於他來說,顯然更為殘酷一些。他真的非常非常討厭這一點,我不知道他真正愛的是什麼,但是我知道他其實並不討厭這個世界,也不真的嘲弄這個世界,他真正討厭的只有他自己,他真正嘲弄的也只有他自己。

    他和小惡魔一樣,都是非常非常聰明的人,不甘於這樣被原罪而折磨的命運,於是奮起反抗,但有所不同的是,郭敬明不願意面對自己的原罪,為了逃避這個原罪,他為自己幻想出了一個完美的人格。

    也就是他故事中大部分的主角——英俊而溫柔的少年,身姿挺拔,聰慧而富有才華,驕傲而敏感,有一種高貴的正義,因為高貴通常也是富有的,站在人群的金字塔尖,如同神祗一般冷冷地俯視著腳下的芸芸眾生。他是要去審判眾人的。

    眾人因他的原罪而審判他,他便要用他的完美人格化生為神去審判眾人。

    郭敬明:無法改變社會 但可以學懂規則玩死他們

    這種審判和主角身上的神性藏得很深,但是如果你仔細去注意,還是可以覺察到的,一開始還比較正常的少年們,到了後來,總會遭遇鋪天蓋地的惡意,沒有來由,這時候他命運的審判便開始了(經由對自己的審判而審判這個世界)。

    這點可以這樣論證:小時代上映前後人們開始大肆批評郭敬明拜金,在這時期的許多采訪中,郭敬明都提到了剛出道時因為貧窮而被人看不起的經歷。大致有要求他換更好的衣服,在背後議論他竟然是打車來的電影節,以及去高階場所因為沒有穿名牌衣服而被侍應生用驚訝而鄙夷的眼神看著……所以他才變成了今天這個追求物質和成功的郭敬明。

    郭敬明:不想再被欺負

    這樣不斷在採訪中提及剛出道時被欺負的經歷,所引發的是對他炫富行為的愈加反感,看起來郭敬明同情牌打錯了,可其實是故意的。

    他是故意給了大眾這個一樣誤導,故意讓大眾去攻擊他虛榮拜金。透過這樣的一種攻擊,掩蓋掉另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那就是我很難想象人們第一次看見他,是會去注意他的衣服而不是身高,同樣,我很難想象人們在背後會去議論他是不是打車來的,而不是議論他的身高。這怎麼可能?

    關於這一切,面對無法視而不見的惡意,郭敬明全部偏執地理解為“因為貧窮”,所以他要成功,要有錢,要崇拜名牌。我窮你們才欺負我,那我就有錢給你們看,我有錢了我要穿著滿身的名牌站在高處俯視你們,審判你們!——顯然這個邏輯要更好接受一些的,比起我這輩子就是這樣矮小到可笑,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

    繼為自己創造出完美人格後,他找到了另一個更有力的武器來抵禦和逃避自己的原罪,那就是物質的力量。可以想象,有錢人,成功了,最起碼身邊再也沒人敢欺負他,小瞧他,嘲笑他了,可成功了,站在了鎂光燈下,原罪怎麼也躲不掉,甚至越來越清晰了,大眾嘲笑取樂的聲音越來越響。逃避原罪的路不大好走,於是只好物質,再物質,穿名牌,穿更多的名牌來抵禦這個世界的惡意。

    說回寫作因為完美人格是完美的,所以他們自然也不需要成長,不需要成長,就不能推動情節發展,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人物,這種情況下他是想不出故事來的,因為本來也不可能有故事,這些完美人格是透過臆想憑空而來的,他們沒有意志和性格。唯一能做的是,開始大量尋找這樣的人物能夠生存的故事藍本,然後將人物放進去。

    甚至可能是反過來的,拿他的成名作《幻城》來說,看過漫畫的都知道故事情節是抄襲日本漫畫《聖傳》的,那麼《聖傳》是個怎樣的故事呢?雷神帝釋天反叛天庭為王,但是預言說有一個孩子將會出生逆轉命運之輪,這個孩子就是阿修羅。那麼,阿修羅是個怎樣的角色呢?阿修羅是阿修羅族唯一倖存的年幼之王,沒有性別,不過一般被稱為“他”,同時擁有善惡兩面。再補充一點,阿修羅就是這個故事的主角,容貌絕世傾城,風情萬種,這部漫畫的風格如何呢?——是CLAMP的處女座,畫風異常華麗。關於阿修羅的預言是這樣的:汝所孕育之紅蓮焰火,將燒盡一切邪惡。

    所以我想看到這裡你們應該可以理解,我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個推斷,那就是,郭敬明根本就不是徒有文筆,沒有構思創作故事的能力所以不得不抄襲《聖傳》,事情很有可能是,他看了《聖傳》後,認為自己就是阿修羅,自己明明就應該是被命運選定之人,他聰明,勤奮,工於心計,他為什麼不能是阿修羅?命運既然待他不公,他便要焚盡一切罪惡,為王為神,用一己之力逆轉這個世界。

    他太喜歡這個設定了,喜歡到要據為己有。很多人年輕的時候,看了漫畫或者小說也會產生這種想法,天啊,我太喜歡這個人物了,我要是他/她就好了,但大部分人只是想一想,改了名字換個頭像,設個屏保而已。(所以青少年會喜歡郭敬明的故事,特別特別的正常)可是郭敬明不,他據為己有的方式就是用他自己的筆將這個故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寫下來,然後再自己去成為阿修羅。

    你們應該有印象,那時候《幻城》的封面內頁裡有他的頭像和一段話,他的筆名是“第四維",也就是小四這個稱呼的由來。我甚至可以這樣過度解讀,為什麼是第四維呢?人類生活在三維空間裡,是三維生物,螞蟻是典型的二維生物,於是在螞蟻的世界中,人類這樣的三維生物就是神一樣的存在,那麼他叫第四維……他可能那個時候就有要成神的野心的。

    如果這個推測成立,就非常好理解為什麼郭敬明當初拒不和莊羽道歉,在他心裡,邏輯是這樣的,我沒有抄襲啊,這些人物都是我自己啊!你書裡的人物怎麼能夠和我的完美人格相提並論?我不過是將他們放在你搭建的框架裡,讓他們更真實一些罷了,和你又有什麼關係呢?他大概是真的非常委屈,非常不甘,所以在《1995-2005夏至未至》裡面還要借傅小司之口辯解,是怎樣的被人冤枉,怎樣的不甘,這個世界對他是怎樣的惡意滿滿。

    當然了,傅小司就是他自己(小四),類似於其後的周(郭)崇(敬)光(明),其餘的人名雖然不那麼明顯,但是不要懷疑,所有的人物都是他自己(不同人格的表現)。簡單來說他的邏輯就是:我在做我自己,你竟然說我抄襲你?天底下還有更加荒唐的事情嗎?

    我幾乎沒見過有人去分析郭敬明的故事,這點通常被理解為,人物單薄,情節膚淺幼稚所以沒什麼好分析的。其實他筆下的人物,那些完美人格不是單薄,而是詭異,他們牢牢被郭敬明控制著。在一本好的小說中,人物會產生自己的性格,有血有肉,一旦成型連作者本人也無法控制,他們有自己的行為邏輯。但是在郭敬明的小說中,每個完美人格都是他自己,每一個角色都是他,所有人都戴著一個單一的面具,互相拉扯著對方,如果你將之想象成畫面,便明白這有多麼詭異了。

    他不喜歡故事去影響他的人格們,不僅僅是作為主角的那些,反面人物也是,那些精美的,漂亮的,瓷娃娃一般的,天真純情外表下殘忍/暴虐而懷著劇烈恨意與報復性的反派角色顯然不是生活中他所討厭的人,而是郭敬明自己心底的恨意,他自己內心深處的陰暗面。他讓自己的恨意去傷害擁有完美人格的自己。

    一個無限迴圈而封閉的寫作母題。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的作品都是一個個完整而沒有出路的夢境。

    他的人物都是提線木偶,不是膚淺不是單薄,而是詭異,到了故事的後期,他覺得這個人物走到這一步控制不住了,或者隨著故事發展,出現了某個困境,人物處理不了了,顯得這個人物不夠完美,他就不要了,他就讓他們去死。要麼在肉體上毀滅他們,要麼在精神上毀滅他們,讓他們歸為平庸,不配在他的世界裡為神。

    凡人妄圖成為神,總是虛妄的,於是他的作品,總是有這樣一種氣質,虛妄/詭異,人物可憐巴巴地虛弱地站在那裡等待著被毀滅。

    用《塔希里亞故事集Ⅱ》第七頁裡的一句話來結束這個回答:這樣的人,我曾經見過很多。他們堅韌而又脆弱,簡單而又危險;他們孤僻卻又極度渴望被承認…… 最有價值的是,他們雖然充滿了反抗精神卻又極易掌控。這種人還有個共同點 ——註定早逝。

  • 2 # 生於上世紀1

    瞭解郭敬明是從他陷入“抄襲門”時開始的,後來在媒體的影像中見過本尊,感覺那個小小的甚至可以稱之為殘疾的身體裡蘊藏的能量還是不容小視的,據說出身鄉里,據說毫無背景,但其作品受到了很多書商及城市少男少女的追捧,他的電影《小時代》能請到一線明星,能捧紅二線演員,能一氣拍到第三季續集(影片質量另說),說明了他的努力和實力,算是屌絲逆襲的成功案例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基和行測是屬於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