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源流饒(Ráo饒)姓源出有三:1、出自姜姓,以封邑名為氏。據《姓氏辨證》載,戰國時期,趙國悼襄王封長安君於饒(今河北省饒陽一帶),長安君的後代子孫以祖上封邑為姓,稱為饒姓。2、亦出自姜姓,也以封邑名為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載,戰國時期,齊國有大夫封於饒(今山東省青州市境內)。其子孫遂以封邑為姓氏,稱為饒姓。望族出自平陽、臨川。3、出自媯姓,舜帝之後裔,以國名為氏。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舜帝一系主支姓氏歷經多次變遷,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為正朔。據《姓源》載:“姚舜之後。舜的支裔取饒為部落名,後為氏。”又據《百家姓考略》載,商代以商均的支子受封於饒國,其後代以國名為氏,亦稱饒氏。得姓始祖:商均。饒氏姓源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饒氏家族的最初發祥地,是在古代的饒陽。饒陽,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個邑。根據《史記》的“趙世家”上記載,悼襄王六年,將饒這個地方賜封給長安君,到了漢高祖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度,就把饒邑改置為饒陽郡,就是現在的河北省饒陽縣。饒氏發祥於河北饒陽。第二種說法,根據《古今姓氏書辯證》一書的記載,饒姓出自姜姓,戰國時期有齊大夫食採於饒邑,所在地就在現在的山東省青州一帶,其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饒氏,望族出自平陽、臨川。第三種說法,根據《百家姓考略》上的記載,饒氏出自媯姓,商均的支子受封於饒,後代以國為氏,亦稱饒氏。因此,中國饒氏家族得姓的歷史至少有2200年以上,是一個古老的姓氏。望族居於平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饒氏後人奉商均為饒姓的得姓始祖。二、遷徙分佈饒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饒氏這個家族的最初發祥之地,是古代的饒陽,提起饒陽,歷史可悠久了,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個邑。《史記》的《趙世家》上面就有一段:“悼襄王六年,封長安君以饒”的記載。到了漢高祖統一天下,實行郡國制度,就把饒邑改置為饒陽郡,以迄於今。現在,這個地方是屬於河北省的一個縣份。關於饒氏的發祥於河北省饒陽,是明載於《姓氏辨證》一書。該書指出:“戰國時有食採於饒者,子孫以邑為氏,平陽、臨川”。但《百家姓考略》則說:“系出媯姓,商均支子封於饒,後以國為氏。”換言之,饒姓家族,得姓的歷史至少已經有了2200年以上,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家族。非常湊巧的,發祥於河北省饒陽的饒氏家族,後來卻在江西省的饒州繁盛起來,以致使人每每誤以為饒氏就是在饒州土生土長的。這一點,對於饒氏族家而言,真是一段有趣的發展過程。饒氏家族以江西為繁衍中心,是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開始的。當時,有一位進士及第官拜鄧州通判的饒廷直,便是江西省南城人。此後,在江西出人頭地的饒姓人士,更是多得不勝列舉,像宋朝時的大學者饒魯,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唐宋時期,饒氏家族也已經南遷到了閩、粵一帶。有關他們南遷的情形,有以下的文獻可資說明——“始興平陽堂饒氏重修族譜”:其始祖諱元亮……世世為饒之鄱陽人……仕唐德宗(780-804年),晚寓南城(廣信府)……生五子……後遭兵燹,遷徙無常,不能悉數”;“崇正同人系譜饒氏條”:“宋末,其族人有世居永豐之名四郎者,父為福建汀州推官,丁世變,因家於汀之八角樓,及四郎復遷於潮之神泉鄉,即今之大埔境。”由此,可知道近年來在閩、粵一帶極為旺盛的饒氏家族,當初也是從江西遷徙過去的,他們從江西而福建而廣東,並且在福建的邵武和沙縣繁衍成為當地的名門著姓。宋朝時饒氏在福建邵武和沙縣兩地的盛況,還有饒乾和饒松二人的事蹟,可資說明——饒幹,是當時的邵武人,於淳熙年間進士及第,出知長沙縣,治績卓著;饒松,就是道教中大名鼎鼎的佑真天師,他是沙縣人,據說:他少年時入山採樵,遇到異人,學得一身的神通,最後坐化於毗山,成為中國的眾多神祗之一。除臨川外,在江西其他各地,饒氏家族也十分興盛,像宋朝崇仁的饒延年、饒應子祖孫;明朝時廣昌的饒秉釒監,進賢的饒位、饒伸兄弟,南城的饒禮等人,都是大大有名的人物。(餘略)三、歷史名人饒威:漢朝山東人,官拜魯陰太守,有惠政,得吏民之心。饒景:五代時期山東淄水人,是吳越錢鏐麾下大將,累有防禦之功。饒節:宋代高僧。掛錫靈隱,晚年主持襄陽之天寧寺。有《倚松老人集》。陸游稱其為“詩僧第一”。饒魯:宋代大學者。就是著名的“雙峰先生”,江西餘幹人,品端學粹,潛心聖學,以致知力行為本,四方聘講者相踵相接,曾建“朋來館”以居學者,春風化雨,遍及天下。饒介:元代書法家,卒於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字介之,自號華蓋山樵,亦曰醉翁。江西省臨川(今撫州)人。活動於元·至正(1341-1368)年間。元末自翰林應奉出僉江浙廉訪司事。張士誠居吳時,曾為淮南行省,參知政事。能詩工書,書法宗張旭、懷素,上追“二王”,飄逸奔放,圓轉暢朗,秀媚多姿。明代書家宋克出其門下。又李日華《六研齋筆記》評其書為“圓勁暢朗,神追大令(王獻之)”。書跡有《雜詩帖》、《琴珍帖》、《仿四家書》等。有《右丞集》。《中峰幻住像偈卷》,又名《贈僧幻住詩帖》。書於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紙本墨跡,行草書。縱26.3釐米,橫109.1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石渠寶笈三編》著錄。從這幅作品中,可窺見到饒介是極追慕王獻之書風的書家。在他的書法作品中,繼承了五代整齊、妍美、媚趣的書風,又滲入了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懷素筆意,使其作品揮灑自如,又不失規矩。此詩帖行、草相雜,清勁圓利,氣脈酣暢。聞雜章草,頗添古氣;參差錯落,任性恣意;構字內斂,行筆內縱,精聚又神遠,堪稱佳作。饒介書傳授給明初宋克,從此幅中已窺見宋克書先兆,用筆氣象,十分相類似。饒瑄:明代學者。少時好馳馬試劍,弱冠習星曆算數、山經地誌、九流百家之書。為文俊潔有程法。饒位、饒伸:江西省饒州人,在明神宗萬曆年間的朝廷上,也分別高官厚祿,揚名顯親。饒位曾累官至工部右侍郎,饒伸則官拜刑部侍郎,並輯有浩博的《學海》六百餘卷,據說,他們的母親活到一百歲時,兩兄弟先後以侍養告歸,榮耀之至。饒禮:江西省饒州南城人,是明成祖永樂年間的名吏,歷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及河南左布政使,為政寬恕,深受老百姓的愛戴。饒欽:明代安徽省祁門人,也是天順年間一位剛介清謹,民俗為之丕變的好官。饒延年:宋代學者。為陸九淵弟子,陸九淵誇他胸襟開闊。以經學著稱,隱居不仕,輕財好義,鄉人德之。饒子儀:宋代學者。曾從胡瑗受經,力學不倦,杜門著書,王安石多所論薦皆不仕。世業春秋,潛心經學,理欲之辨甚嚴,嘗揭聖賢法言於軒檻以自警,晚年遷居父墓之側,時與門人子弟倘徉原野間,班荊剖論,緩步行歌,悠然自得。饒之初:明代湖北省廣濟人,於出知孟縣時,是一位問民疾苦的好官。饒敬承:明代湖北省蒲圻人,於出知賓州時,曾殲滅當時為害地方的八寨瑤賊。饒天民:明代中書舍人。嘉靖進士,官至河南道御史。彈劾郭勳,議論河套,尋按蘇松,奏表節義。為名御史。饒震元:明代安徽省旌德人,不但於萬曆年間官拜綿州知州,而且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書法家。畫宗小米,被譽為“悠然絕塵”。饒廷選:字枚臣,福建侯官人。以行伍洊升千總。道光中,從剿臺灣有功,擢守備。從水師提督竇振彪出洋擒海盜,擢漳州營都司。遷遊擊,治匪無株連,得民心。咸豐三年,奉檄赴詔安治械鬥,而潮州會匪襲漳州,伏兵於城中突起,鎮道皆遇害。廷選聞變,間道馳還,號召鄉民千餘,城民應之。賊遁,旋復大至。廷選率鄉團固守,迭戰破賊,擒賊首謝厚等,遂署漳州鎮總兵。外剿內撫,期年始平。總督王懿德薦其才可大用,四年,授貴州安義鎮總兵,留署福建陸路提督。五年,粵匪陷廣信,浙江戒嚴。廷選赴援,扼衢州。尋楚軍克廣信,賊知浙境有備,走徽州。六年,賊酋楊輔清復圖廣信以擾浙。廣信兵僅數百,知府沈葆楨馳書告急。廷選方駐甲玉山,曰:“賊得廣信,則玉山不守,而浙危矣。”值大雨水漲,駛舟急行,抵廣信。賊已至城西太平橋,初諜城中無兵,及見旌旗,賊為奪氣。廷選所部僅千餘人,屢出奇擊賊。既而賊大至,部將畢定邦、賴高翔皆勇敢,獻計曰:“今賊不知我虛實,以我能戰,後路必有大兵。若稍退,賊追我,且立盡。當速決死戰。”廷選用其言,明日開城奮擊,自晨至日暮,毀其長圍,軍聲大振。越二日,賊引去,賜號西林巴圖魯。閩、浙大吏與江西督防者不慊,檄廷選速回師保浙。廷選待接防兵至始行,廣信民感其義。四、郡望堂號1、郡望平陽郡:三國時魏置,治所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臨川郡:三國時吳置,在今江西省南城東南;西晉移治到今江西省撫州市西。2、堂號惠風堂:惠風就是春風,溫暖宜人。漢朝時饒威為魯陽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風,深得民心。朋來堂: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宋朝時饒魯,脾氣行為端正謹慎,治學問注重實踐。別人屢次推薦他做官,皆推辭不幹。四方來聘他講學的,天天不斷。他專門建了一座“朋來館”用來招待遠路來找他學習的人。此外,饒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平陽堂”、“臨川堂”等。====================================================================【饒姓宗祠通用對聯】〖饒姓宗祠四言通用聯〗饒邑啟姓;平陽閥閱。——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饒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臨川紹美;邵武傳經。——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南宋撫州臨川人饒節,字德操,曾跟三司使曾布做事,因變法中與曾布意見不合,剃髮為僧,更名如璧。先在靈隱寺,後主持襄陽天寧寺,曾作偈語:“間攜經卷倚松立,試問客從何處來?”便號“倚松道人”,著有《倚松老人集》。陸游稱他為“當時詩僧第一”。下聯典指南宋邵武人饒幹,字廷老,淳熙年間進士,官長沙知縣,恰巧朱熹在長沙任太守,他便抓緊辦理公事,有時間就去聽朱熹講學。後知懷安軍。-----------------------------------------------------------------〖饒姓宗祠五言通用聯〗河北源流遠;平陽世澤長。——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饒氏宗祠“平陽堂”通用堂聯。-----------------------------------------------------------------〖饒姓宗祠六言通用聯〗節著歲寒之烈;政敷春日之和。——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清代閩縣人饒廷選,字枚臣,道光年間隨軍駐臺灣,後官漳州遊擊,咸豐年間,官至總兵,曾參與抵抗太平軍。下聯典指西漢人饒威,官魯陰太守,多有惠政,很得民心。-----------------------------------------------------------------〖饒姓宗祠七言通用聯〗輕財好義稱長者;掛錫吟詩第一僧。——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代學者饒延年,字伯永,號止翁,崇仁人,家臨川。遊陸九淵之門,九淵稱其“開豁有力量”,以經學稱。隱居不仕,輕財好義,鄉人德之。卒後魏了翁題其銘曰:“有宋長者饒止翁之墓”。下聯典指宋代高僧饒節,字德操,撫州人。掛錫靈隱,晚主襄旭之天寧寺。有《倚松老人集》。陸游稱其為當時“詩僧第一”。奏表節義名御史;為文俊潔號先生。——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代中書舍人饒天民,字明先,崇陽人。嘉靖進士,官至河南道御史。劾郭勳,議河套,尋按蘇松,奏表節義,祀文天祥、吳泰伯,治澱山、吳漆諸水,為名御史。下聯典指明代學者饒瑄,字文璧,號行齋,臨川人。少時好馳馬試劍,弱冠習星曆算數、山經地誌、九流百家之書。為文俊潔有程法,學者稱行齋先生。
一、姓氏源流饒(Ráo饒)姓源出有三:1、出自姜姓,以封邑名為氏。據《姓氏辨證》載,戰國時期,趙國悼襄王封長安君於饒(今河北省饒陽一帶),長安君的後代子孫以祖上封邑為姓,稱為饒姓。2、亦出自姜姓,也以封邑名為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載,戰國時期,齊國有大夫封於饒(今山東省青州市境內)。其子孫遂以封邑為姓氏,稱為饒姓。望族出自平陽、臨川。3、出自媯姓,舜帝之後裔,以國名為氏。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舜帝一系主支姓氏歷經多次變遷,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為正朔。據《姓源》載:“姚舜之後。舜的支裔取饒為部落名,後為氏。”又據《百家姓考略》載,商代以商均的支子受封於饒國,其後代以國名為氏,亦稱饒氏。得姓始祖:商均。饒氏姓源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饒氏家族的最初發祥地,是在古代的饒陽。饒陽,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個邑。根據《史記》的“趙世家”上記載,悼襄王六年,將饒這個地方賜封給長安君,到了漢高祖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度,就把饒邑改置為饒陽郡,就是現在的河北省饒陽縣。饒氏發祥於河北饒陽。第二種說法,根據《古今姓氏書辯證》一書的記載,饒姓出自姜姓,戰國時期有齊大夫食採於饒邑,所在地就在現在的山東省青州一帶,其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饒氏,望族出自平陽、臨川。第三種說法,根據《百家姓考略》上的記載,饒氏出自媯姓,商均的支子受封於饒,後代以國為氏,亦稱饒氏。因此,中國饒氏家族得姓的歷史至少有2200年以上,是一個古老的姓氏。望族居於平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饒氏後人奉商均為饒姓的得姓始祖。二、遷徙分佈饒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饒氏這個家族的最初發祥之地,是古代的饒陽,提起饒陽,歷史可悠久了,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個邑。《史記》的《趙世家》上面就有一段:“悼襄王六年,封長安君以饒”的記載。到了漢高祖統一天下,實行郡國制度,就把饒邑改置為饒陽郡,以迄於今。現在,這個地方是屬於河北省的一個縣份。關於饒氏的發祥於河北省饒陽,是明載於《姓氏辨證》一書。該書指出:“戰國時有食採於饒者,子孫以邑為氏,平陽、臨川”。但《百家姓考略》則說:“系出媯姓,商均支子封於饒,後以國為氏。”換言之,饒姓家族,得姓的歷史至少已經有了2200年以上,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家族。非常湊巧的,發祥於河北省饒陽的饒氏家族,後來卻在江西省的饒州繁盛起來,以致使人每每誤以為饒氏就是在饒州土生土長的。這一點,對於饒氏族家而言,真是一段有趣的發展過程。饒氏家族以江西為繁衍中心,是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開始的。當時,有一位進士及第官拜鄧州通判的饒廷直,便是江西省南城人。此後,在江西出人頭地的饒姓人士,更是多得不勝列舉,像宋朝時的大學者饒魯,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唐宋時期,饒氏家族也已經南遷到了閩、粵一帶。有關他們南遷的情形,有以下的文獻可資說明——“始興平陽堂饒氏重修族譜”:其始祖諱元亮……世世為饒之鄱陽人……仕唐德宗(780-804年),晚寓南城(廣信府)……生五子……後遭兵燹,遷徙無常,不能悉數”;“崇正同人系譜饒氏條”:“宋末,其族人有世居永豐之名四郎者,父為福建汀州推官,丁世變,因家於汀之八角樓,及四郎復遷於潮之神泉鄉,即今之大埔境。”由此,可知道近年來在閩、粵一帶極為旺盛的饒氏家族,當初也是從江西遷徙過去的,他們從江西而福建而廣東,並且在福建的邵武和沙縣繁衍成為當地的名門著姓。宋朝時饒氏在福建邵武和沙縣兩地的盛況,還有饒乾和饒松二人的事蹟,可資說明——饒幹,是當時的邵武人,於淳熙年間進士及第,出知長沙縣,治績卓著;饒松,就是道教中大名鼎鼎的佑真天師,他是沙縣人,據說:他少年時入山採樵,遇到異人,學得一身的神通,最後坐化於毗山,成為中國的眾多神祗之一。除臨川外,在江西其他各地,饒氏家族也十分興盛,像宋朝崇仁的饒延年、饒應子祖孫;明朝時廣昌的饒秉釒監,進賢的饒位、饒伸兄弟,南城的饒禮等人,都是大大有名的人物。(餘略)三、歷史名人饒威:漢朝山東人,官拜魯陰太守,有惠政,得吏民之心。饒景:五代時期山東淄水人,是吳越錢鏐麾下大將,累有防禦之功。饒節:宋代高僧。掛錫靈隱,晚年主持襄陽之天寧寺。有《倚松老人集》。陸游稱其為“詩僧第一”。饒魯:宋代大學者。就是著名的“雙峰先生”,江西餘幹人,品端學粹,潛心聖學,以致知力行為本,四方聘講者相踵相接,曾建“朋來館”以居學者,春風化雨,遍及天下。饒介:元代書法家,卒於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字介之,自號華蓋山樵,亦曰醉翁。江西省臨川(今撫州)人。活動於元·至正(1341-1368)年間。元末自翰林應奉出僉江浙廉訪司事。張士誠居吳時,曾為淮南行省,參知政事。能詩工書,書法宗張旭、懷素,上追“二王”,飄逸奔放,圓轉暢朗,秀媚多姿。明代書家宋克出其門下。又李日華《六研齋筆記》評其書為“圓勁暢朗,神追大令(王獻之)”。書跡有《雜詩帖》、《琴珍帖》、《仿四家書》等。有《右丞集》。《中峰幻住像偈卷》,又名《贈僧幻住詩帖》。書於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紙本墨跡,行草書。縱26.3釐米,橫109.1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石渠寶笈三編》著錄。從這幅作品中,可窺見到饒介是極追慕王獻之書風的書家。在他的書法作品中,繼承了五代整齊、妍美、媚趣的書風,又滲入了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懷素筆意,使其作品揮灑自如,又不失規矩。此詩帖行、草相雜,清勁圓利,氣脈酣暢。聞雜章草,頗添古氣;參差錯落,任性恣意;構字內斂,行筆內縱,精聚又神遠,堪稱佳作。饒介書傳授給明初宋克,從此幅中已窺見宋克書先兆,用筆氣象,十分相類似。饒瑄:明代學者。少時好馳馬試劍,弱冠習星曆算數、山經地誌、九流百家之書。為文俊潔有程法。饒位、饒伸:江西省饒州人,在明神宗萬曆年間的朝廷上,也分別高官厚祿,揚名顯親。饒位曾累官至工部右侍郎,饒伸則官拜刑部侍郎,並輯有浩博的《學海》六百餘卷,據說,他們的母親活到一百歲時,兩兄弟先後以侍養告歸,榮耀之至。饒禮:江西省饒州南城人,是明成祖永樂年間的名吏,歷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及河南左布政使,為政寬恕,深受老百姓的愛戴。饒欽:明代安徽省祁門人,也是天順年間一位剛介清謹,民俗為之丕變的好官。饒延年:宋代學者。為陸九淵弟子,陸九淵誇他胸襟開闊。以經學著稱,隱居不仕,輕財好義,鄉人德之。饒子儀:宋代學者。曾從胡瑗受經,力學不倦,杜門著書,王安石多所論薦皆不仕。世業春秋,潛心經學,理欲之辨甚嚴,嘗揭聖賢法言於軒檻以自警,晚年遷居父墓之側,時與門人子弟倘徉原野間,班荊剖論,緩步行歌,悠然自得。饒之初:明代湖北省廣濟人,於出知孟縣時,是一位問民疾苦的好官。饒敬承:明代湖北省蒲圻人,於出知賓州時,曾殲滅當時為害地方的八寨瑤賊。饒天民:明代中書舍人。嘉靖進士,官至河南道御史。彈劾郭勳,議論河套,尋按蘇松,奏表節義。為名御史。饒震元:明代安徽省旌德人,不但於萬曆年間官拜綿州知州,而且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書法家。畫宗小米,被譽為“悠然絕塵”。饒廷選:字枚臣,福建侯官人。以行伍洊升千總。道光中,從剿臺灣有功,擢守備。從水師提督竇振彪出洋擒海盜,擢漳州營都司。遷遊擊,治匪無株連,得民心。咸豐三年,奉檄赴詔安治械鬥,而潮州會匪襲漳州,伏兵於城中突起,鎮道皆遇害。廷選聞變,間道馳還,號召鄉民千餘,城民應之。賊遁,旋復大至。廷選率鄉團固守,迭戰破賊,擒賊首謝厚等,遂署漳州鎮總兵。外剿內撫,期年始平。總督王懿德薦其才可大用,四年,授貴州安義鎮總兵,留署福建陸路提督。五年,粵匪陷廣信,浙江戒嚴。廷選赴援,扼衢州。尋楚軍克廣信,賊知浙境有備,走徽州。六年,賊酋楊輔清復圖廣信以擾浙。廣信兵僅數百,知府沈葆楨馳書告急。廷選方駐甲玉山,曰:“賊得廣信,則玉山不守,而浙危矣。”值大雨水漲,駛舟急行,抵廣信。賊已至城西太平橋,初諜城中無兵,及見旌旗,賊為奪氣。廷選所部僅千餘人,屢出奇擊賊。既而賊大至,部將畢定邦、賴高翔皆勇敢,獻計曰:“今賊不知我虛實,以我能戰,後路必有大兵。若稍退,賊追我,且立盡。當速決死戰。”廷選用其言,明日開城奮擊,自晨至日暮,毀其長圍,軍聲大振。越二日,賊引去,賜號西林巴圖魯。閩、浙大吏與江西督防者不慊,檄廷選速回師保浙。廷選待接防兵至始行,廣信民感其義。四、郡望堂號1、郡望平陽郡:三國時魏置,治所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臨川郡:三國時吳置,在今江西省南城東南;西晉移治到今江西省撫州市西。2、堂號惠風堂:惠風就是春風,溫暖宜人。漢朝時饒威為魯陽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風,深得民心。朋來堂: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宋朝時饒魯,脾氣行為端正謹慎,治學問注重實踐。別人屢次推薦他做官,皆推辭不幹。四方來聘他講學的,天天不斷。他專門建了一座“朋來館”用來招待遠路來找他學習的人。此外,饒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平陽堂”、“臨川堂”等。====================================================================【饒姓宗祠通用對聯】〖饒姓宗祠四言通用聯〗饒邑啟姓;平陽閥閱。——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饒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臨川紹美;邵武傳經。——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南宋撫州臨川人饒節,字德操,曾跟三司使曾布做事,因變法中與曾布意見不合,剃髮為僧,更名如璧。先在靈隱寺,後主持襄陽天寧寺,曾作偈語:“間攜經卷倚松立,試問客從何處來?”便號“倚松道人”,著有《倚松老人集》。陸游稱他為“當時詩僧第一”。下聯典指南宋邵武人饒幹,字廷老,淳熙年間進士,官長沙知縣,恰巧朱熹在長沙任太守,他便抓緊辦理公事,有時間就去聽朱熹講學。後知懷安軍。-----------------------------------------------------------------〖饒姓宗祠五言通用聯〗河北源流遠;平陽世澤長。——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饒氏宗祠“平陽堂”通用堂聯。-----------------------------------------------------------------〖饒姓宗祠六言通用聯〗節著歲寒之烈;政敷春日之和。——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清代閩縣人饒廷選,字枚臣,道光年間隨軍駐臺灣,後官漳州遊擊,咸豐年間,官至總兵,曾參與抵抗太平軍。下聯典指西漢人饒威,官魯陰太守,多有惠政,很得民心。-----------------------------------------------------------------〖饒姓宗祠七言通用聯〗輕財好義稱長者;掛錫吟詩第一僧。——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代學者饒延年,字伯永,號止翁,崇仁人,家臨川。遊陸九淵之門,九淵稱其“開豁有力量”,以經學稱。隱居不仕,輕財好義,鄉人德之。卒後魏了翁題其銘曰:“有宋長者饒止翁之墓”。下聯典指宋代高僧饒節,字德操,撫州人。掛錫靈隱,晚主襄旭之天寧寺。有《倚松老人集》。陸游稱其為當時“詩僧第一”。奏表節義名御史;為文俊潔號先生。——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代中書舍人饒天民,字明先,崇陽人。嘉靖進士,官至河南道御史。劾郭勳,議河套,尋按蘇松,奏表節義,祀文天祥、吳泰伯,治澱山、吳漆諸水,為名御史。下聯典指明代學者饒瑄,字文璧,號行齋,臨川人。少時好馳馬試劍,弱冠習星曆算數、山經地誌、九流百家之書。為文俊潔有程法,學者稱行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