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機耳動漫

    關於這個問題,飛機耳曾經寫過一篇較為詳細的分析文章,不過沒什麼人看。既然有這個提問了,那飛機耳就把那篇文章複製過來,題主可以看看。以下為正文。

    2018年是一個讓國漫粉絲沸騰的年份,無數自媒體都在向世人宣告,國漫崛起了!但依照本飛機耳的看法,其實他們只是在蹭熱度。國漫確實有了顯著的進步,但距離真正的崛起,差得太遠了。不信你去問問那些宣稱崛起的人,得到的回答多半是“崛起了,連日本人都開始看國漫了”,然後再舉出一大堆成功的例子。可當你多問幾個人,就會發現無論他們聲稱自己喜歡什麼型別的作品,說的都是那十來部作品。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只有這麼多能拿得出手的東西,剩下的自己都覺得代表不了國漫。

    於是有人開始迷茫了,按理說咱們華人在文學方面是極具創造力的,不信去看網路小說,從題材到情節都是世界獨一份;要說市場不夠大也不對,十四億的人口,足以支撐任何型別的題材將自己發揚光大;要說沒錢更沒人信,滿世界投資的都是咱們華人,弄點兒錢發展動漫行業還不是輕而易舉?

    看起來到處都沒毛病啊,為什麼能拿出來說的還是隻有那些呢?要知道國漫可不是一個新興產業,哪怕是從那幾個漫畫網站開辦算起,也有十年的歷史了。

    大家知道,大多數動畫是從漫畫改編而來的,所以根本之處可以視為在漫畫身上,所以我們就先從漫畫的問題開始說起吧。

    為了避免因為對作品的觀點起爭執,本飛機耳儘量只說問題本身,而不涉及產生問題的作品,大家可自行將飛機耳的觀點與自己喜歡的作品進行比對。而本文所選用的配圖,也僅僅是為了“圖文並茂”,請勿對號入座。

    一、題材選取

    雖然包括飛機耳在內的很多讀者都是看著日漫長大的,但如果稍加留意的話,就必須得承認中日兩國漫畫的區別很大。這個區別不是指畫風,也不是指角色塑造,而是指題材的選取。

    日本在題材選取上,明顯和二十年前不同,能明顯貼上“少年”“少女”這種性別化標籤的作品越來越少,與之相應的是“搞笑”“偶像”“治癒”這一類男女皆宜的作品逐漸增多。或許我們可以認為,日本漫畫“宅化”越來越嚴重,出現了大量針對御宅族的作品,而能讓普通觀眾輕鬆閱讀的反而越來越少了。

    但對於中國產漫畫來說,性別化標籤就顯得非常明顯了,尤其是霸道Quattroporte系列和小鮮肉愛我係列,一看就是少女漫,而且數量特!別!多!

    對於男性讀者來說,也有大批次打怪升級類作品,熱血、友情、勝利,完美符合男生審美而女生少有問津。

    也就是說,因為中日兩國宅男宅女在普通人中所佔比例完全不同,所以題材選取已經大相徑庭,或者說現在的中國產漫畫在分類上更像二十年前的日本漫畫。

    這種現象好嗎?飛機耳認為好,但也不好。

    說好,是因為任何性別、年齡、閱歷的讀者,都能找到自己心儀的作品。而且有為數不少的作品是由網路小說改編而來,看名字就知道是什麼題材的,可謂省時省力,比如《XXX在異界》和《XXX愛上我》之類的。

    那又為什麼不好呢?因為越容易歸類的題材,就越容易“模組化”和“程式化”。用通俗一點兒的語言來說,就是會因為某一類作品共同的特點,導致大多數作品千人一面。當A和B和C看起來都差不多時,大家不會三部作品全都追,而是會選擇相反的做法,也就是全都不追。

    記得在大概兩年前的時候,曾經流行過智鬥型別的少年漫畫。這一類漫畫無論角色力量來源是什麼,共同特點就是打起來特別費腦子。初看之下還不錯,走得不是無腦升級戰鬥的路線,但看著看著就發現第一場戰鬥和第十場戰鬥區別不大,漫畫A的第十場戰鬥和漫畫B的第二十場戰鬥區別也不大,於是現在這一類漫畫已經翻不起來什麼浪花了。

    現在這種情況有改善嗎?沒有,甚至愈演愈烈。大家可以看看各個平臺的中國產漫畫排行榜,無論是以什麼為分類依據,前一百中都有至少一半的少女漫畫,而且看點差不多都是從“暖”、“蘇”、“寵”、“腐”中選一個或幾個。

    於是結果是一部少女漫畫火幾個月,然後換下一部同類型的再火幾個月,然然後再換一部……它們的區別只是人名不同,身份不同,連畫風都有可能是差不多相同的。

    為什麼會這樣?這個問題引出了飛機耳在意的第二個觀點:資本介入。

    二、資本介入

    年齡稍小的看官可能不是很清楚,何為資本?資本其實就是錢,就是投資者,就是掏錢做漫畫平臺,掏錢僱漫畫家畫漫畫的人。可以說,如果沒有資本的介入,可能我們二十年後也沒有成規模的漫畫產業,沒有漫畫作品可供大家追,連個漫畫網站可能都沒有。

    咦,這麼說的話,資本的介入其實是好事啊?

    對,是好事,如果沒有它們,那大家可能還要和我小時候一樣,對著電視臺偶爾播放的日本動畫流口水,但很難買到任何一本正版漫畫。

    但凡事都是過猶不及,資本投資漫畫市場,結果是出現大批漫畫作品給我們看,甚至是免費看,但另外一方面就是因為它們的過度介入,導致現在國漫難以崛起的現狀。

    投資漫畫市場的人並沒有我們對漫畫的情懷,他們並不在意中國產漫畫有沒有經典作品,只在意能不能賺到錢,能賺多少錢,能多快賺到這些錢。

    所以,他們不需要了解漫畫,不需要了解漫畫市場,甚至不需要了解他們所投資的漫畫本身,只要僱人按照漫畫平臺編輯的要求來做就行了——而合乎漫畫平臺編輯要求的型別,就是能最快見到收益的型別!

    懷春少女的錢最好賺,她們會像追星一樣為“蘇”到自己的漫畫大把掏錢,哪怕是剛開始連載十幾二十話的作品,也會飛快地產生收益。所以幾乎所有漫畫平臺的編輯都會主動告訴漫畫工作室的老闆、漫畫作者本人說“多來少女漫,平臺缺這個”,但實際上市面上早已充斥著這一型別的作品,而且像韭菜一樣一茬被割再出下一茬;而少年漫投資週期長,成品率低,男性讀者消費能力也低,雖然這是一個容易出現經典作品的型別,但因為投資者日漸稀少,前期收益很低,數量日漸減少。

    這種商業思維沒有錯,任何錯誤都沒有,無論是漫畫作者還是漫畫平臺都要吃飯,要賺錢養家。但錯在這種思維出現在中國產漫畫尚未崛起甚至尚未定型的時期,這個時期中國產漫畫沒有足夠多的經典作品,只有足夠多的“爆款”。更可怕的是,這會導致中國產漫畫距離崛起越來越遠——當沒人花心思去琢磨劇情,而是都去琢磨怎麼能更蘇更暖時,自然難以有經典產生。所以,我們能拿得出手的漫畫只有那麼幾部,而且一年都不知道會出現幾個後起之秀,對於擁有十四億人口的中國來說,這太不正常了。

    投資者不願意投資少年漫,更願意投資相對快餐的少女漫,而且還沒少賺錢。當他把這一“秘密”告訴另外一名投資者時,那個人也會照葫蘆畫瓢地組建另外一個漫畫工作室,於是便引出了下一階段的問題:合作模式。

    三、合作模式

    日本漫畫家的工作模式很簡單:一個有志成為漫畫家的人,在家冥思苦想一個好題材,然後畫出來投稿,出名了賺到錢就僱助手,讓自己的作品精緻起來,直至完成或是腰斬。

    而中國大多數漫畫工作室的工作模式就相對複雜一些了:老闆出錢,僱一個“編輯”,編輯跑去網上收劇本,有老闆喜歡的就留下來,再去找畫手(可能是一個人或是一組人),最後把劇本交給畫手開始畫,直到完成或是腰斬。

    大家看出來其中致命的區別了嗎?漫畫家的劇本是自己想出來的,而漫畫工作室的劇本是買來的!

    也就是說,漫畫家的作品,都是自己嘔心瀝血後,再由市場篩選剩下來的。漫畫家天天所思所想都是這一部作品,品質高收益也高。

    但對於工作室來說,只有“工作”中需要的作品,編輯上班的時候看看收來的東西,下班之後可能就再也不會去想了。

    而對於任何種類的劇本來說,都是需要反覆打磨的,流水線作業一樣寫完了就算拉倒的“創作”,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的。

    如果市面上有很多漫畫家的好作品,這一類工作室作品自然會被淘汰,但如果市面上絕大多數都是這一類,那麼被淘汰的反而是好作品——漫畫家就是再用心,孤身作戰也是畫得慢啊,別人都一週雙更,他單更都難!哪怕他渾身是肝,也會因為更新速度被工作室的同行壓過去。

    更何況工作室“編輯”其實都沒經過任何專業培訓,無非就是看了幾年漫畫,知道一點兒常識,但老闆們分不清這個,很容易就僱一個門外漢來。這一類“編輯”很容易分清一個作品是不是有好點子,但無法也可能是懶得去掌控劇本節奏、人物塑造、情節設定等一系列專業編劇才能掌握的問題——這就是很多漫畫看著看著就索然無味或者人設崩塌的根本原因之一。

    如果連畫手都是“編輯”負責的話,那問題更大,因為他們根本不懂漫畫製作流程,也不知道某一道流程到底需要幹什麼,只知道“好看”“不好看”的區別。如果畫手稍微懈怠一些,他們只會蒙圈——他們連彩色漫畫後期處理需要做什麼工作,做不做有什麼區別都不知道,只會說“不好看”三個字,猶如只會讓玩家換一臺電腦的網管。至於更專業一些的分鏡、人體結構、透視、色彩關係等問題,對於他們來說,簡直如同天書一般難懂。

    於是,這就引發了這一系列問題中的最後一個:專業知識匱乏。

    四、專業知識匱乏

    不光工作室“編輯”是這樣,很多漫畫平臺編輯也是如此。如果說要求工作室編輯懂太多是苛求,那麼漫畫平臺編輯還對此一問三不知,那就成了大問題。明明三五句話就足以讓作品提升一個檔次,但他們的不專業導致很多作品水平偏低,甚至會出現用強光烘托沮喪心情之類的低階錯誤。這還是出現在一部三天兩頭得到推薦的好作品裡的,而不是那種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三線四線五線小作品裡,是編輯覺得它不重要所以不關注它嗎?你猜。

    這些東西很難學嗎?不難,網路上關於類似問題的漫畫教程一搜一大把,圖書館裡的專業書籍一擺一大排。只要有心,不可能找不到學習的地方,更談不上多高的學習成本。只能說這既是編輯的鍋,又是畫手的不用心。

    編輯如此,那製作漫畫流程裡的其他部分,比如編劇呢?

    編劇這個崗位是整個流程裡地位最低的,收入最少的,也是最不專業的——沒錢賺的活兒自然吸引不了行業大佬。實際上別說大佬了,連好好看過編劇理論基礎的都沒有幾個,大多是大學生,或者想賺外快的成年人。

    本飛機耳認識一些人,他們的具體情況就不說了,反正每個人都同時更新著三到五個劇本。因為不多接幾個劇本的話,根本無法養家餬口,但這樣一來他們根本寫不好其中的任何一個。

    作為讀者的眾位看官可能不太瞭解,而且也很難想象為什麼一話劇本就那麼一兩千字,卻會因為多接導致哪個都不行呢?要知道當年我們寫作文也就一個小時啊,字數不比一話劇本少多少。

    因為一個好劇本是離不開以下幾個東西的:完整的世界觀、世界歷史、立體化的人物、人物關係、合理的人物反應、人物對事件的判斷及後續推動、角色的進入與淡出。

    這些東西想做好是很難的,但效果絕對拔群,不信去看看《鋼煉》這個等級的作品就好了。

    可是我們的編劇呢?來回在幾套這樣的東西里切換,這要是能做好,都能直接去寫電影了,而且還是投資超高、名導演製作的好電影。

    所以,如果大家見到某些漫畫開頭的點子讓人覺得驚豔,但後續一塌糊塗,或者人物形象單薄,或者人物反應不真實,所有人都像弱智一樣行事毫無理性可言,那就是碰到了這種由超業餘編劇寫出來的劇本無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最近想提VV6這個車可以買嗎?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