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在美國陪讀的媽媽,陪讀第七年了。同時我也在我兒子上學的這所學校從事中國小留學生的管理工作。我管理了三十個小留學生,當然包括已經畢業的,五十個是不止的。我有很多經驗也有很多感受。
我覺得,小留學生最大的問題是孤獨,而不是家長們想象的語言問題和融入問題
以下是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分享一下:
我送孩子來美國讀書
我並不是想要一個美國孩子
可以在美國生活得很好
卻總被人問起,為什麼不是住美華人家裡啊,為什麼是和中國孩子一起集體住宿。為什麼非要住美華人家裡呢?
我個人非常 ,非常反對寄宿家庭。如果你要送孩子來出國,有時間你就陪,沒時間,就讓他住學校有宿舍的,尤其是女生。就算是住寄宿家庭,也要選擇一下,能住華人的,儘量不要住美華人的。
理由如下,也許不一定正確,是我的一已之見。
1、美華人注重隱私,大多數願意接受學生住家的,都是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家庭, 有些是單身媽媽。有美華人的生活觀念、性觀念都和華人不一樣。
2、飲食習慣。 美國食物一天二天還行,你吃一週吃一個月試試。
總之,吃飽了才能不想家。
3、美華人不會替你管孩子。如果你需要住家象家長一樣,幫你管著孩子不要玩電腦,要好好學習,那應該是不可能的。你或許應該找一個在華裔家庭。
4、中國孩子是不是會和陌生家庭相處,有沒有足夠的情商融入對方家庭,或者, 不要說融入,有沒有可能,不討嫌。
5、中國孩子有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沒有勤快的性格,成為人家家庭喜歡的一份子,而不僅僅是寄居在人家的人。
6、住在人家,總是不好,想象一家我們小時候住親戚家的感受。
7、只要他有一臺可以聊天的手機或電腦,他就不會捨近求遠的去和老外聊天。還有,找老外聊天聊出來的英語是不是好的英語呢,他語言的格調如何呢? 在中國也有很多會講話的文盲。
孤單是孩子最大的敵人。男孩子孤單了,上網打遊戲。女孩子,會早戀,會早戀,會早戀(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講幾個小故事吧。
前年暑假的時候,我去大西洋城那邊接一個轉學的新生
我們見到了一個這樣的孩子
從寄宿家庭接走他的那天是週日
這個學生一個人在家等我們,守著二個巨大的箱子,他說,住家的人去教堂了。
是啊他上的是教會學校,住在學校推薦的教友家。
我問他,你吃過了嗎
他說,泡了泡麵吃了
我們把行李搬上車,才發現,七月的天氣裡,他穿著冬天的棉服
當時覺得驚訝,但很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理由:也許是箱子裝不下,所以穿身上了吧?
就這樣接來了一個從教會學校轉來的學生,瘦,頭髮長,臉黑黑的,而眼神總是在躲
送到宿舍後,我讓他記下我的手機號,他拿出一個小小的諾基亞
他說,是他媽媽剛給他換的。一個不能上網的非智慧機(現在想起來,非智慧機,這何嘗不是每一個想讓娃戒掉手機的媽媽都做過的嘗試呢)
好吧,我說你記下我的號碼。他輸入 然後問我,怎麼辦
我看他的手機,說,按SAVE啊。你不知道SAVE是儲存的意思嗎?
他說,還不知道。
這個時候,他來美國已經一年,在一所幾乎全是美華人的教會學校裡讀了一年,住在一個美華人家裡,也是一年。
第二天。他來學校竟然還穿著那件厚的棉襖。七月的天氣,我穿短袖
體質的問題吧,仔細看,他整個臉是黑的,包括嘴唇周圍,還有眼圈都是特別重的黑
從那天開始,他每頓飯都吃很多,很多 比二三個人吃的還要多
忍不住問起來,為什麼吃這麼多啊
他頭也不抬,說:因為,好久沒有吃飽過了。。。。
他住的寄宿家庭,是他們教會學介紹的教友的家
家裡共接待二名中國學生,共住一室。
他說,放學回來住家會給他把食物準備好,自己吃,就是美華人的那種食物,三明治,漢堡什麼的。
美華人的飲食,吃一天二天還行,吃一週,就痛苦了,如果吃一年。。。
真的會想家吧
週末住家會去教會參加活動,他們就泡泡麵或叫外賣,但他在的那個地方比較偏,外賣都比較遠,起送價是30刀。所以,這一年,他外賣的錢也沒少花。
那幾天,MS BETTY和我說:看來這孩子是餓狠了。我們就天天多給他吃點,吃好點。看看他能不能在大夏天裡把這大棉襖脫了。後來是真脫了,在大約吃飽半個月左右,他就脫了棉襖,但是還是穿的比較一般孩子多。T恤加夾克,而且都是黑色。
吃飽了,接下來是學習了。學習的問題比想象的嚴重。因為在一個全美華人的環境裡生活了一年,他口頭禪比較多,一開始聽起來,還覺得他英語蠻溜的樣子。但到了課堂上,就傻了。單詞量基本沒有。
我問他,你在原先的學校學了什麼?他說,沒學到什麼?
我問,為什麼? 他說,因為聽不懂,就坐最後一排。只要上課不吵不鬧,就沒有關係。上課就玩手機。
不吵不鬧,就沒有關係。沒有人來找你講話。
這可能和我們想象中的熱情的美華人不一樣。事實就這樣,不可能每天都有人來幫你練習口語,但是這不是歧視,試想一下在中國,你班裡來了個不會講普通話的孩子,然後剛來幾天,你還可以很熱情的每天問問他好不好,聽不聽得懂,。但是,時間長了,除非你真的能參與他們的聊天,或者說除非你表現的特別在乎,否則,誰還會天天找你,幫你練口語呢。
就這樣,坐最後一排,直到GPA低到不能再低,他媽媽來到美國,才決定要給他轉個學校。
他說,我媽媽來美國後看到我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怎麼不認識我的孩子了
我想象得到那個場面。
其實如果是寫小說或者是寫廣告,寫到這裡,往下應該是這樣的:“這個孩子來到我們學校,在我們溫暖的照顧下,悉心的關懷下,徹底變了一個人,變成了更好的自己。。。”
然而,並不是這樣,沒那麼容易。
對於這樣孤單了一年的孩子,我們幾乎是無能為力,束手無措。
首先,是交流。剛開始來他很小心,緊張。一開始幾天,我每天早上陪他從宿舍走到學校,找話題和他講。一開始比較累,我拼命找話題,後來他也會回答我一些。但是,他一旦覺得,很安全,拼命想講話的時候,你發現,他講話的能力有點奇怪,就好像很久沒有練習過一樣。
他來了幾天後,那年的夏令營就開始了。很大的進步是他主動來找夏令營的小朋友玩,下了課,也緊緊跟著,不願意回自己的宿舍。但是,幾天下來,夏令營的孩子並不太願意和他玩,因為,他一開玩笑,就開的很讓人無法接受,他不斷地在說話,說話,但是,因為缺少訓練,他說的多,但是,奇怪的也多。其他孩子不再接話,躲他。
我想,他是太久沒有說話了,沒有說中國話了。
然後,他只好開始玩回他的電腦。他在玩電腦的時候,自言自語。
因為和人交流能力的問題,他和電腦交流的很好。也因為這樣,他的臉色依然是黑的,眼圈是黑的。
開學了,按照我們的要求,週一到週五要交電腦。別的孩子都沒有問題,雖然不捨,但是會交。但是,這個孩子,我沒有辦法收他的電腦,他說他需要電腦在他的房間,在他的手邊,他要看到電腦,否則,他說他不能平靜。
。。。。
沒有皆大歡喜的結局,三個月後,聖誕假期他的媽媽把他接回了中國。他孤單的太久,喪失了很多的能力。而我們並不是要放棄他,學校給他一年的時間,讓他回中國找回這些,找回說話的能力,找回交流的能力,找回學習的能力。
這個故事告訴我,孤單是孩子最大的敵人,尤其,這種孤單是沒有安全感的孤單。 一個孩子,不會講話,在一個陌生的國度,住在陌生人家。
為什麼我們對金髮碧眼的人,會有那麼天然的信任呢?我們為什麼要為了學會講英語付出如此大的代價呢?
再說一個故事吧,當然,這是個相對完美的結局。
我剛來美國的時候,學校裡有個孩子,廣東人,蠻帥氣,也蠻懂事的。見到人總是很有禮貌。他來我們學校是第二年。
但是聽MS BETTY說,他已經二十歲了。來美國已經四年。
我見到他的時候他十二年級,按說,應該申請大學了。但是他遲遲不敢申請,也沒有信心。因為,他剛來美國的那二年,太糟糕。
我們的學校是他來的第三所學校。前二所,都是全美華人的學校。第一所是教會學校。當然,聖經是必修課。
剛來,英語不好,聖經裡有很多生僻的單詞,再加上信仰上的原因,他開始逃避上課。逃學這件事,有一次之後,如果並沒有馬上得到很大的處罰,便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很快,他收到將被開除的通知。
立馬又換了所學校,換了寄宿家庭。他的住家是一位單身媽媽,帶著三個孩子。很快,又轉學了。(具體原因我不知道,有一次在送他考託福的路上,我和他聊過,他說,我只想把我剛來美國的前二年的記憶從我腦海裡刪掉。我不想說)
來我們這裡的時候他已經19歲了。看起來,酷酷的,很謹慎的樣子,學習能力並不差。漸漸的,笑容多了起來。來的第二年,他托福考的不錯,能如願上一所不錯的大學。但是,他堅持選擇了一所在紐約的學校。我們是覺得可惜了,因為他還可以去更好的學校。但是他說:“我想去這裡,只是因為這所學校裡華人多,我想找個華人多的地方,我再也不想那麼孤單了。。。”
這個來美國四年的,二十歲的孩子,他終於進了一所他想進的大學。過的還不錯。故事講到這裡,其實還沒有完。
突然有一天,MS BETTY接到了他的電話。他說,開車超速了,很害怕,唯一想得到能求助的人,就是MS BETTY了。這個他感覺到溫暖的學校,是他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最大的安全感所在了。
很多人問我,找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學校裡外華人比例是多少?我想說,找一個,不讓孩子孤單的地方吧。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不管是講中國話還是美國話,不管是吃米飯還是吃漢堡,不要讓你的孩子孤單,更不要讓他過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生活。在他還沒強大到反抗家長的決定之前,家長至少要給他一份有安全感的生活,這是義務。
怎麼判斷娃是孤單還是不孤單啊?很簡單,上學第二年開始,是不是還一放假就往家跑,尤其是寒假,二個星期也要往家趕,不是餓了,就是孤單了,呵呵
一直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選擇一所臺灣人開辦的學校。因為,學英語不是我的最終目標,考上大學也不是。那是什麼?是讓孩子在美國有個根,有一群可以肝膽相照的朋友,有一個溫暖的家,有一個強大的後盾。在異鄉,沒有比這更好的了。而MR JIMMY和MS BETTY他們能給我這種踏實的感覺。
我是一個在美國陪讀的媽媽,陪讀第七年了。同時我也在我兒子上學的這所學校從事中國小留學生的管理工作。我管理了三十個小留學生,當然包括已經畢業的,五十個是不止的。我有很多經驗也有很多感受。
我覺得,小留學生最大的問題是孤獨,而不是家長們想象的語言問題和融入問題
以下是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分享一下:
我送孩子來美國讀書
我並不是想要一個美國孩子
可以在美國生活得很好
卻總被人問起,為什麼不是住美華人家裡啊,為什麼是和中國孩子一起集體住宿。為什麼非要住美華人家裡呢?
我個人非常 ,非常反對寄宿家庭。如果你要送孩子來出國,有時間你就陪,沒時間,就讓他住學校有宿舍的,尤其是女生。就算是住寄宿家庭,也要選擇一下,能住華人的,儘量不要住美華人的。
理由如下,也許不一定正確,是我的一已之見。
1、美華人注重隱私,大多數願意接受學生住家的,都是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家庭, 有些是單身媽媽。有美華人的生活觀念、性觀念都和華人不一樣。
2、飲食習慣。 美國食物一天二天還行,你吃一週吃一個月試試。
總之,吃飽了才能不想家。
3、美華人不會替你管孩子。如果你需要住家象家長一樣,幫你管著孩子不要玩電腦,要好好學習,那應該是不可能的。你或許應該找一個在華裔家庭。
4、中國孩子是不是會和陌生家庭相處,有沒有足夠的情商融入對方家庭,或者, 不要說融入,有沒有可能,不討嫌。
5、中國孩子有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沒有勤快的性格,成為人家家庭喜歡的一份子,而不僅僅是寄居在人家的人。
6、住在人家,總是不好,想象一家我們小時候住親戚家的感受。
7、只要他有一臺可以聊天的手機或電腦,他就不會捨近求遠的去和老外聊天。還有,找老外聊天聊出來的英語是不是好的英語呢,他語言的格調如何呢? 在中國也有很多會講話的文盲。
孤單是孩子最大的敵人。男孩子孤單了,上網打遊戲。女孩子,會早戀,會早戀,會早戀(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講幾個小故事吧。
前年暑假的時候,我去大西洋城那邊接一個轉學的新生
我們見到了一個這樣的孩子
從寄宿家庭接走他的那天是週日
這個學生一個人在家等我們,守著二個巨大的箱子,他說,住家的人去教堂了。
是啊他上的是教會學校,住在學校推薦的教友家。
我問他,你吃過了嗎
他說,泡了泡麵吃了
我們把行李搬上車,才發現,七月的天氣裡,他穿著冬天的棉服
當時覺得驚訝,但很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理由:也許是箱子裝不下,所以穿身上了吧?
就這樣接來了一個從教會學校轉來的學生,瘦,頭髮長,臉黑黑的,而眼神總是在躲
送到宿舍後,我讓他記下我的手機號,他拿出一個小小的諾基亞
他說,是他媽媽剛給他換的。一個不能上網的非智慧機(現在想起來,非智慧機,這何嘗不是每一個想讓娃戒掉手機的媽媽都做過的嘗試呢)
好吧,我說你記下我的號碼。他輸入 然後問我,怎麼辦
我看他的手機,說,按SAVE啊。你不知道SAVE是儲存的意思嗎?
他說,還不知道。
這個時候,他來美國已經一年,在一所幾乎全是美華人的教會學校裡讀了一年,住在一個美華人家裡,也是一年。
第二天。他來學校竟然還穿著那件厚的棉襖。七月的天氣,我穿短袖
體質的問題吧,仔細看,他整個臉是黑的,包括嘴唇周圍,還有眼圈都是特別重的黑
從那天開始,他每頓飯都吃很多,很多 比二三個人吃的還要多
忍不住問起來,為什麼吃這麼多啊
他頭也不抬,說:因為,好久沒有吃飽過了。。。。
他住的寄宿家庭,是他們教會學介紹的教友的家
家裡共接待二名中國學生,共住一室。
他說,放學回來住家會給他把食物準備好,自己吃,就是美華人的那種食物,三明治,漢堡什麼的。
美華人的飲食,吃一天二天還行,吃一週,就痛苦了,如果吃一年。。。
真的會想家吧
週末住家會去教會參加活動,他們就泡泡麵或叫外賣,但他在的那個地方比較偏,外賣都比較遠,起送價是30刀。所以,這一年,他外賣的錢也沒少花。
那幾天,MS BETTY和我說:看來這孩子是餓狠了。我們就天天多給他吃點,吃好點。看看他能不能在大夏天裡把這大棉襖脫了。後來是真脫了,在大約吃飽半個月左右,他就脫了棉襖,但是還是穿的比較一般孩子多。T恤加夾克,而且都是黑色。
吃飽了,接下來是學習了。學習的問題比想象的嚴重。因為在一個全美華人的環境裡生活了一年,他口頭禪比較多,一開始聽起來,還覺得他英語蠻溜的樣子。但到了課堂上,就傻了。單詞量基本沒有。
我問他,你在原先的學校學了什麼?他說,沒學到什麼?
我問,為什麼? 他說,因為聽不懂,就坐最後一排。只要上課不吵不鬧,就沒有關係。上課就玩手機。
不吵不鬧,就沒有關係。沒有人來找你講話。
這可能和我們想象中的熱情的美華人不一樣。事實就這樣,不可能每天都有人來幫你練習口語,但是這不是歧視,試想一下在中國,你班裡來了個不會講普通話的孩子,然後剛來幾天,你還可以很熱情的每天問問他好不好,聽不聽得懂,。但是,時間長了,除非你真的能參與他們的聊天,或者說除非你表現的特別在乎,否則,誰還會天天找你,幫你練口語呢。
就這樣,坐最後一排,直到GPA低到不能再低,他媽媽來到美國,才決定要給他轉個學校。
他說,我媽媽來美國後看到我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怎麼不認識我的孩子了
我想象得到那個場面。
其實如果是寫小說或者是寫廣告,寫到這裡,往下應該是這樣的:“這個孩子來到我們學校,在我們溫暖的照顧下,悉心的關懷下,徹底變了一個人,變成了更好的自己。。。”
然而,並不是這樣,沒那麼容易。
對於這樣孤單了一年的孩子,我們幾乎是無能為力,束手無措。
首先,是交流。剛開始來他很小心,緊張。一開始幾天,我每天早上陪他從宿舍走到學校,找話題和他講。一開始比較累,我拼命找話題,後來他也會回答我一些。但是,他一旦覺得,很安全,拼命想講話的時候,你發現,他講話的能力有點奇怪,就好像很久沒有練習過一樣。
他來了幾天後,那年的夏令營就開始了。很大的進步是他主動來找夏令營的小朋友玩,下了課,也緊緊跟著,不願意回自己的宿舍。但是,幾天下來,夏令營的孩子並不太願意和他玩,因為,他一開玩笑,就開的很讓人無法接受,他不斷地在說話,說話,但是,因為缺少訓練,他說的多,但是,奇怪的也多。其他孩子不再接話,躲他。
我想,他是太久沒有說話了,沒有說中國話了。
然後,他只好開始玩回他的電腦。他在玩電腦的時候,自言自語。
因為和人交流能力的問題,他和電腦交流的很好。也因為這樣,他的臉色依然是黑的,眼圈是黑的。
開學了,按照我們的要求,週一到週五要交電腦。別的孩子都沒有問題,雖然不捨,但是會交。但是,這個孩子,我沒有辦法收他的電腦,他說他需要電腦在他的房間,在他的手邊,他要看到電腦,否則,他說他不能平靜。
。。。。
沒有皆大歡喜的結局,三個月後,聖誕假期他的媽媽把他接回了中國。他孤單的太久,喪失了很多的能力。而我們並不是要放棄他,學校給他一年的時間,讓他回中國找回這些,找回說話的能力,找回交流的能力,找回學習的能力。
這個故事告訴我,孤單是孩子最大的敵人,尤其,這種孤單是沒有安全感的孤單。 一個孩子,不會講話,在一個陌生的國度,住在陌生人家。
為什麼我們對金髮碧眼的人,會有那麼天然的信任呢?我們為什麼要為了學會講英語付出如此大的代價呢?
再說一個故事吧,當然,這是個相對完美的結局。
我剛來美國的時候,學校裡有個孩子,廣東人,蠻帥氣,也蠻懂事的。見到人總是很有禮貌。他來我們學校是第二年。
但是聽MS BETTY說,他已經二十歲了。來美國已經四年。
我見到他的時候他十二年級,按說,應該申請大學了。但是他遲遲不敢申請,也沒有信心。因為,他剛來美國的那二年,太糟糕。
我們的學校是他來的第三所學校。前二所,都是全美華人的學校。第一所是教會學校。當然,聖經是必修課。
剛來,英語不好,聖經裡有很多生僻的單詞,再加上信仰上的原因,他開始逃避上課。逃學這件事,有一次之後,如果並沒有馬上得到很大的處罰,便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很快,他收到將被開除的通知。
立馬又換了所學校,換了寄宿家庭。他的住家是一位單身媽媽,帶著三個孩子。很快,又轉學了。(具體原因我不知道,有一次在送他考託福的路上,我和他聊過,他說,我只想把我剛來美國的前二年的記憶從我腦海裡刪掉。我不想說)
來我們這裡的時候他已經19歲了。看起來,酷酷的,很謹慎的樣子,學習能力並不差。漸漸的,笑容多了起來。來的第二年,他托福考的不錯,能如願上一所不錯的大學。但是,他堅持選擇了一所在紐約的學校。我們是覺得可惜了,因為他還可以去更好的學校。但是他說:“我想去這裡,只是因為這所學校裡華人多,我想找個華人多的地方,我再也不想那麼孤單了。。。”
這個來美國四年的,二十歲的孩子,他終於進了一所他想進的大學。過的還不錯。故事講到這裡,其實還沒有完。
突然有一天,MS BETTY接到了他的電話。他說,開車超速了,很害怕,唯一想得到能求助的人,就是MS BETTY了。這個他感覺到溫暖的學校,是他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最大的安全感所在了。
很多人問我,找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學校裡外華人比例是多少?我想說,找一個,不讓孩子孤單的地方吧。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不管是講中國話還是美國話,不管是吃米飯還是吃漢堡,不要讓你的孩子孤單,更不要讓他過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生活。在他還沒強大到反抗家長的決定之前,家長至少要給他一份有安全感的生活,這是義務。
怎麼判斷娃是孤單還是不孤單啊?很簡單,上學第二年開始,是不是還一放假就往家跑,尤其是寒假,二個星期也要往家趕,不是餓了,就是孤單了,呵呵
一直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選擇一所臺灣人開辦的學校。因為,學英語不是我的最終目標,考上大學也不是。那是什麼?是讓孩子在美國有個根,有一群可以肝膽相照的朋友,有一個溫暖的家,有一個強大的後盾。在異鄉,沒有比這更好的了。而MR JIMMY和MS BETTY他們能給我這種踏實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