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z3

    所謂人際關係是指人們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彼此間相互影響而形成一種心理上和社會上的聯絡。人際關係是在一定的社會團體中,人們之間直接的、間接的、可覺察到的並受心理特徵所制約的相互交往關係。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人是社會性動物。因此,與人交往,不僅是每個人生活中的組成部分,也是建構人類文明的基礎。

    從某個角度上來說,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個體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用誠實,寬容和諒解的原則,樹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體中融洽的關係,並積極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際面,不斷贏取他人和社會的讚譽,並輔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

    和大多數留學生一樣,王林也選擇打工補貼生活。一年多來,他賣過咖啡,修過汽車,也做過刷碗工。後來,他到了當地一家比薩店打工,現在成了這家店的經理。

    上班沒多久就當了經理,一些老員工自然很不服氣,經常會弄出點狀況來。這時,虛心的王林就親自上陣排除這些故障,並和同事進行溝通。一段時間下來,他和同事們的關係也逐漸好了起來。不久後,他已經和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14位員工打成一片,同時還兼管另一家店。現在,打工收入已完全可以滿足他的生活需要了。

    王林正是善於把自己與同事的關係處理好,才有了最後的成功。可見,處理好人際關係在我們生活中尤其重要。

    同樣,中學生也是如此。中學生的人際關係有其本身的特點。有人說學校是象牙塔,也有人說學校是小社會。一方面,學校裡的人際關係其目的比社會上的單純,學生之間一般比較重視心與心的交流,你們看重每一份真摯的友誼;另一方面,校園裡的人際關係也從某些方面折射出社會上的人際關係。

    中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

    人際交往能力是在一個團體、群體內的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人是社會的人,很難想象,離開了社會,離開了與其他人的交往,一個人的生活將會怎樣?有人存在,必須要與人交往。當從學校走上社會,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在與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別人的支援、幫助,這裡就會涉及到自身能力的問題。

    作為中學生,其人際交往物件主要有:朋友、同學、老師、父母。其人際交往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與朋友間的關係。朋友之間的情誼為友誼,是建立在思想、興趣、愛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戀基礎上的一種感情關係。研究表明,兒童時期情感上最依戀的是父母,朋友則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感依戀便逐步有父母轉向了朋友,並日益得以確定和加強。有研究表明,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結交朋友最多是在中學時期。

    2.與同學的關係。同學關係是中學生人際煩惱的第二大問題。大多數中學生都能在集體生活中找到歸屬感,與同學的關係相處融洽,但也有一部分中學生內心有強烈的交友需要,卻不知如何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摩擦、忌妒、歧視或誤解、猜疑等。但也有一些同學對他人存在著敵意的傾向,不能抑制自己的衝動,常為一些小事與人爭吵、打架。有的同學甚至僅僅因為別人學習好就對他懷有敵意。即使學習成績很好的同學也存在這樣的現象,你們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好好的交往,不知該如何與人交談。

    3.與老師的關係。作為中學生,你們不再像小學生那樣視老師為至高無上的權威,你們對老師有了新的認識,並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學生以自己對某一科老師的好惡來決定自己對這一學科的學習態度。如果科任老師給他留下的印象不佳,他就會對其所任教的學科產生厭惡心理,直接表現為不願意學習這科知識,成績較差;一旦對某科任老師印象較好,就會對這一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成績自然就會提高。

    4.與父母的關係。現在不少的中學生都覺得與父母難以溝通,有話寧可與朋友講,也不願與父母說。無論在價值觀念、交友方式、生活習慣,乃至著裝打扮等方面,都容易與父母產生摩擦,從而不斷地加劇了與父母間的心理隔閡。如果在家庭中,父母講究民主、平等,注意和你們及時溝通交流,那麼你們的性格就會Sunny、開朗,也就有積極上進的良好品質;而如果為人父母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對你們的期望值過高,管是太嚴,干涉太多,就會使你們形成較為嚴重的逆反心理;其中,你們有些家長有嬌縱、溺愛的習慣,致使你們任性、懶惰、自私、依賴性強;有些父母不起表率作用,致使你們養成了抽菸、酗酒、賭博等惡習;你們其中還有些父母離異,你們得不到完整的父愛、母愛,甚至無人管束,致使你們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作為中學生,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要從以下方面做起:

    1.與朋友交往。在交往過程中不要一味付出,往往付出得越多,換來的結果卻事與願違,朋友有的時候會莫名其妙地冷淡甚至疏遠自己,這對付出很多感情的同學來說,就會覺得很不公平,心理很不平衡,認為朋友不夠意思,自己太傻。其實,也並不是朋友有意背叛你,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社會交換原則,人們總是希望得到的不少於付出的,如果付出的多於得到的,人們心理上就會不平衡,如果得到的多於付出的,人們的心理也會不平衡。為保持付出和得到的關係平衡,人們總是要知恩圖報的。如果你的付出太多,使人覺得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時,就會被一種愧疚感所籠罩,造成一種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就會導致受到恩惠的一方選擇冷淡或疏遠。

    2.與同學交往。同學是中學生主要的交往物件,有的同學有一些苦惱和內心的秘密往往願意向好友訴說。但其中也有一些交友不順的煩惱,那麼,怎樣才能成功地與同學交往呢?

    (1)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所謂“自我形象”,就是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和認識,就像自己站在鏡子面前看到自己的一模一樣。而這面鏡子就是學校的老師、同學或較為密切的人對自己的評價與認識。同學們在一起受著同樣的教育,生活在相同的輿論氣氛中,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念更新和評價標準,當你言行與“中學生形象”大相徑庭時,是不受同學們歡迎的。

    (2)同學之間要團結互助,珍惜友誼。幫助,不僅是解決困難上的協助和物質的支援,而且也包括感情上的支援、對痛苦的分擔、觀點上的贊同以及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如果你經常主動去關心別人,別人自然也會關心你,同學關係在這種彼此關心的基礎上愈加和諧。和諧產生友誼,友誼使人欣慰。中學階段的友誼高尚、純真、終生難忘,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鞏固、發展這種友誼。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也是建立深厚友誼的基礎,正如馬克思所說:“友誼需要忠誠去播種,熱情去灌溉,原則去培養,諒解去護理。”因此,如果你是一個樂於幫助別人的人,你一定會贏得真正的朋友和友誼。

    (3)以誠相待,寬宏大度。誠是與人交往的基礎,朋友間掏心窩子的話,這是以誠相待換得心與心的交流,寬宏大度能消除誤會,得到信任。

    (4)把握男女同學間交往的分寸。男女同學之間的交往有利於智力上互償,情感上互慰,個性上互補,活動中互酬。但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把握好男女同學交往的分寸,不僅要發展同學間的友誼,又要避免過分地親暱和隨便。

    3.與老師交往。“親其師而信其道”,師生關係融洽,教、學的雙邊活動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那麼,怎樣能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係呢?

    (1)尊敬老師。“尊師重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師終年嘔心瀝血,進行著艱苦而繁重的勞動,他們就像蠟燭一樣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理應受到同學的尊重,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尊敬老師,重要的是要尊重老師的勞動。專心聽講,積極思考,認真作業。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尊重自己,如果你和別人說話,他愛理不理,你會喜歡這個人嗎?在學習過程中,多一些勤奮和虛心,少一些自大和埋怨。尊重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是師生和諧相處的基本前提。

    (2)正確對待老師的過失,委婉地向老師提出意見。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會對沒有缺點的人敬而遠之。其實,世界上沒有零缺點的人存在。同樣,老師也是不完美的,若他的想法不是太正確,對同學有些誤解或是太嚴厲。如果發現老師的不足要持理解態度,在向老師提意見時,語氣要婉轉,時機要適當。如果老師冤枉了你,暫時忍一忍,等大家都心平氣和時再說。要置老師於長者的地位,照顧老師的自尊心和麵子。

    (3)對老師的要求和期望要實事求是。社會對教師有較高的社會期望和較多的價值標準。而在實際生活中老師常常面臨著諸多的煩惱,也有喜怒哀樂,也有情緒差做錯事的時候。如錯怪了同學,要學會體諒老師,採用冷處理、先回避的策略,然後採用適當的方法向老師解釋。老師能感受到你對他的理解和信任,這樣一來,不僅密切了師生關係,也使老師的精神境界得到昇華。

    (4)犯了錯誤要勇於承認並及時改正。有的同學明知道自己錯了,受到批評,即使心裡已經知道自己不對,嘴上卻不認錯;有的人則相反,受過一次批評後,就特別怕那個老師,擔心他對自己有成見。這都是沒有必要的。錯了就錯了,主動向老師承認,及時改正,老師一樣會喜歡。沒有哪個老師會因為學生的一次犯錯,就對學生下定論,說他是壞學生,就對他有成見,相信每個老師都會比較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

    4.與父母交往。心理學家認為,子女和父母之間產生矛盾是難免的,並形象地把這一現象稱為“代溝”。在每個家庭中,“代溝”的深淺和可跨程度是不相同的,子女和父母兩代人相互埋怨,無視現實,各執一方,互不相讓,這時“代溝”必然會加深;如果兩代人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容幷包,兼收幷蓄,相信“代溝”必然縮小。但要減少“代際衝突”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那麼,作為中學生應怎樣做呢?

    (1)尊敬父母。每個父母都在無私地擔負著教育、撫養子女的社會職責,常年操勞,省吃儉用,精心地安排子女的生活,教給子女做人的道理,體貼細微,無所不包,這是人世間沒有任何感情能代替了的;因此,父母理應受到子女的尊敬。尊敬父母是我們民族的美德,尊敬父母應體現在行動上:如虛心聽取父母教誨,接受他們正確的、合理的建議和要求。如果父母的意見是錯誤的,也不要公開頂撞,可以用溫和、委婉的方式表明你的看法,使他們樂意地接受並認同你的意見。犯了錯誤要敢於承認錯誤,向父母說清楚,以求得他們的諒解和幫助,並下定決定改正。

    (2)多與父母談心,縮短感情距離。由於父母和子女生活的環境、社會的責任存在著差別,在思想、觀念、意識、感情、行為方式等方面有較大的不同,可以透過多談心、多交心,向父母介紹一些你所學的新知識和新事物,談談你的所思所想,徵求父母的意見,瞭解父母坎坷的經歷和希望要求,不僅能溝通思想,增進了解,同時也換取愛心,達到感情和心靈的融洽,“代溝”也便可以彼此跨越了。

    (3)善於反思,加強修養。現代的中學生思想開放,氣宇軒昂,大有天塌下來也能頂得住的氣概,這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都有積極作用;但在與父母的交往中不可有如此“血氣方剛”,要學會冷靜、遇事退避三舍地反思一下;如此一來,不僅可以避免爭辯產生的不愉快,而且可以博得父母的信任而尊重你的意見,從而形成親密、和諧、融洽的氣氛。

    中學生的人際關係對其學習、生活、身心的健康成長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中學生應正確處理好人際關係,為自己創設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讓自己健康成長。

    人際交往心理輔導:

    交往是人的一種基本心理需要,又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離開了交往,社會經驗的學習、規範的掌握、角色的理解,將難以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文《帶著__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