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27607796117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中國的唯一選擇。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更好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把握髮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可以說,加快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對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社會發展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借鑑國外發展的經驗教訓、立足中國國情作出的科學判斷,也是我們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

    對可持續發展戰略內涵的基本認識

    1.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

    早在20世紀60年代,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就已經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進入70年代後,隨著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對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嚴重,國際社會對環境和發展的問題也更加重視,並於1972年6月聯合國召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類與環境會議”。1987年聯合國在提出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做了比較系統的理論闡述,可持續發展觀或可持續發展思想初步形成。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提出並通過了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21世紀議程》,並且要求各國根據本國情況,制定各自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計劃和對策,人類開始跨進了一個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的新時代。

    在中國,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帶來了資源、環境、社會等各種問題和矛盾,“兩型社會”建設不斷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1994年7月,國務院批准了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在現代化程序中,必須把實施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重大戰略”,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樹立和落實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2007年黨的十七大又再次強調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被確立為黨和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指導思想。

    2.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豐富內涵

    可持續發展思想從提出到現在不過半個世紀,作為一個新的發展觀是應時代的變化、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它為人類發展指出了一條環境與發展相結合的道路,為保護環境和資源與人類社會協調發展提供了一個創新的思想模式。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能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它有兩個基本點:一是必須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否則他們就無法生存;二是今天的發展不能損壞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即要將今天的發展和明天的發展統一起來。其實質是把經濟發展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緊密聯絡起來,實現良性迴圈。

    可持續發展突出的仍是發展的主題。發展是第一位的,沒有了發展也就談不上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人類生存的權利和基本條件。那種主張停止發展以保護環境的觀點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人類發展的基本規律。但是,發展又不僅僅是以追求經濟增長為目標,而是要以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發展為目標,從以物為本位的發展轉向以人為本位的發展,從注重眼前利益、區域性利益的發展轉向長期利益、整體利益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強調的是可持續性。這裡講的可持續至少有三個特徵,即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它們之間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生態持續是基礎,經濟持續是條件,社會持續是目標。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後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它特別關注的是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強調對資源和環境有力的經濟活動應予鼓勵,否則應堅決禁止。

    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屬性。傳統的發展觀,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簡單地把GDP的增長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指標,忽視人文的、資源的、環境的指標;單純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索取物件,忽視自然界首先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這種觀念導致的結果,雖然人類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資源浪費、環境汙染、生態破壞越來越多,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並沒有隨著經濟的增長而相應提高,甚至已危及到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創新陳舊的發展觀念,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勢在必行,也是我們必須面臨的嚴峻課題。

    在這種背景下,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新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指明瞭前進的方向。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基本內涵的核心要求。所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使我們的發展真正實現資源和環境與社會經濟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也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用科學發展觀統一思想、統領工作,才能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程度的發展,走上一條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發展之路,實現可持續發展。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利於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中國當前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資源問題。總體上講,中國屬於資源總量大國、人均資源“小國”的地位。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3位,其中耕地佔7%;礦產資源總量佔世界的12%,居世界第3位;水資源總量佔世界的6.8%,居世界第6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們又是資源短缺國家,人均礦產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其中人均石油、天然氣佔有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區域性地區缺水嚴重;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這種情況下,要保證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增長面臨的資源壓力是很大的,既有資源需求壓力,又有資源供給壓力,更有降低資源消耗的壓力。特別是中國正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還承擔著到2020年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這個階段又是資源需求量上升最快的時期,更加劇了資源短缺的矛盾。顯然,解決好資源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環境問題。中國環境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環境容量有限,二是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主要表現為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環境總體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有機汙水排放量相當於美國、日本和印度排放量的總和,單位GDP汙染物排放量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十幾倍。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影響。

    經濟問題。主要表現為生產方式粗放,三次產業發展不協調,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未得到根本改善,產業和工業組織結構矛盾突出,經濟與社會不和諧,等等。建國60年來,中國GDP增長了十多倍,但礦產資源消耗增長了40多倍,2006年中國GDP總量佔世界的5.5%,但能源消耗佔世界的15%,鋼材消耗和水泥消耗分別佔世界的30%和54%。從單位產品實物量能耗、物耗水平看,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礦產資源回收率僅為30%,低於發達國家20個百分點。可以說,總體上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遠未實現全域性性、根本性的轉變,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必然帶來資源和環境的沉重代價。

    人口問題。雖然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中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勢頭得到遏制,但人口眾多仍給發展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適度增長可以給社會帶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但過度增長,尤其是低素質人口的過快增長,會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中國現在人口總量已達到13億,預計2030年將達到15億,以後將逐步減少,但老齡化問題將更加突出。這些都將給中國的發展帶來沉重的壓力。

    此外,還有“三農”問題、城市化問題、社會保障問題、教育衛生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所不可忽視,必須逐步加以解決的問題。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措施

    必須加快發展理念的轉變。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當前存在的資源、環境、經濟、人口等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不下大力氣解決好這些問題,就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可能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更不可能貫徹好、落實好科學發展觀。因此,轉變發展理念,破除以物為本、片面追求GDP增長的陳舊發展觀,儘快實現向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轉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也是衡量我們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

    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傳統的發展方式包括經濟增長方式和生活消費方式都具有明顯的破壞性,一方面實現了生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另一方面又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轉變發展方式要在正確的發展理念指導下,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創新科學的發展模式,實質上是解決如何科學發展的問題。在增長方式上,要由粗放型的經濟增長向集約型的經濟增長轉變,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優結構、高效益的增長方式轉變。在消費方式上,要由奢侈型的消費方式向綠色消費方式轉變。在經濟結構上,要注重需求結構調整,實現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要注重最佳化產業結構,實現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要注重資源的有效利用,大力開發再生資源,儘快形成迴圈經濟形態。

    必須加快發展機制的完善。必須處理好經濟發展、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三者之間的關係,解決好資源有限和環境容量對經濟發展的制約。當務之急是建立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稀缺程度以及環境治理等外部成本的資源類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要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加快用水、用地、用電和排汙交易制度建設,使利益相關者和受影響者共同分擔由於資源開採所帶來的影響。要全面實施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完善汙染物和廢棄物有償排放制度、汙染排放權交易制度。要加快構建生態補償機制,體現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誰收益誰付費的生態保護原則,共同維護人人共享的生態環境。

    必須加快創新能力的提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的中心性環節,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就經濟發展而言,當前所存在的問題是任何一個國家發展過程中都必須要經歷的,也是必須要透過不斷的創新加以解決的,包括技術創新、結構創新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帶來的是技術進步,可以推動技術和產品升級,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率,進而改變要素資源投入結構,實現由主要依靠資金和自然資源支撐經濟增長向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支撐轉變。結構創新可以使產業結構、工業結構、所有制結構最佳化升級,推動經濟不斷增長。制度創新是技術創新和結構創新的重要保證,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透過建立有效的制度可以更加合理的配置資源,使人們的自主創新權利得到有效保障,創新動力得到加強,創新活力不斷迸發。只有不斷提升創新能力,才能使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此外,還要進一步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以市場為導向配置資源的體制機制。要進一步創新服務型政府規範執行的機制,完善規範政府職能的制度體系,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提高行政效率。要進一步創新可持續發展的評價考核機制,包括完善資源環境影響的評價指標體系、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幹部績效考評制度和可持續發展的監督制約機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果酸換膚後應該如何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