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話精神
-
2 # 腸道微生態與健康
腸易激綜合徵發病因素
腸易激綜合徵主要與胃腸動力學異常、內臟感知異常等有關。關於其病因,較多專家認為腸道感染引發的腸道菌群失衡是腸易激綜合徵發病的重要因素。也有人認為精神心理障礙也是腸易激綜合徵的誘因,因為不少腸易激綜合徵患者有精神心理障礙。此外,不良飲食習慣也可能導致腸易激。
-
3 # 小克嘿嘿
造成腸易激綜合徵出現的原因其實並不單單只是某一方面的原因,而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簡單來說腸易激綜合徵就是沒有任何器質性的病變(沒有器官、組織的病變),只是一種功能性消化系統疾病。
腸易激綜合在的臨床表現主要是腹痛為主,並且伴有一定的大便次數和大便形狀的改變。
腸易激綜合徵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胃腸道功能紊亂,對於腹瀉性的腸易激綜合徵,主要表現為腸道功能亢進為主,也就是腸道蠕動的次數明顯增加,而在便秘型的腸易激綜合徵中,則以腸道蠕動減緩、腸道動力不足為表現。
2.大腦對於腸道的調節異常:也就是大腦無法對腸道的蠕動做出一個精確的調控,從而導致了腸道的亢進和緩慢。
3.腸道感染:尤其是腸道的急性感染後,發生腸易激綜合徵的風險明顯增加,這是因為感染導致了一些特異性的黏膜炎症反應。
4.情緒異常:腸易激綜合徵較為常見在情緒緊張、焦慮、抑鬱的患者,同時一些心理精神上的刺激也可以誘發腸易激綜合徵的發生。
所以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擁有一個樂觀的心理,是預防腸易激綜合徵的關鍵。
-
4 # 杏花島
腸易激綜合徵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功能性疾病,常常表現為腹痛、腹脹和排便習慣的改變。病人多為中青年人群,男女比例約為1∶2,有家族聚集傾向。
目前認為它是許多不同的因素所導致的,其病因和發病機制主要包括:
(1)胃腸動力異常:由於各種刺激,如進食、腸擴張、腸內容物和一些胃腸激素,動態響應過度,導致腹痛或排便習慣改變。
(2)內臟敏感性較高:患者的胃腸道過於敏感,當患者胃腸內容物過多、腸道肌肉收縮時,內臟敏感性增高,發生腹脹和腹痛等症狀。
(3)腦-腸調節紊亂:研究表明,患者有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紊亂。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改變會影響腸道功能,反過來,腸道功能改變也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
(4)飲食因素:進食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飲酒過多等都可引發該病。最近的研究發現,可發酵糖,雙糖,單糖和多元醇因其發酵效能和滲透,可能導致或加劇該病症狀。
(5)遺傳因素:已有研究發現腸易激綜合徵有家族聚集性,說明該病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6)感染:腸道感染也可能引發該病。感染較重或抗生素使用較多的情況下,會影響該病發生。
(7)菌群失調:研究發現,多數患者表現為腸道菌群失調,而且應用一些調理腸道菌群的藥物治療該病有一定的療效。
(8)心理因素:心理壓力過大,如學習、考試、工作、生活等壓力過大時,患者會產生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使人體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影響胃腸道,引發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
本期答主:郭穎,醫學碩士
-
5 # 醫學莘
腸易激綜合徵以腹痛、腹瀉、便秘、腹脹等症狀為主要表現,由於可出現這些症狀的疾病較多,因此,在診斷腸易激綜合徵之前,需排除其它疾病後方可診斷,如胃腸道疾病中的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恩病、吸收不良、腸道腫瘤等,女性還需排除婦科相關疾病。引起腸易激綜合徵最主要的機制為胃腸道動力學異常,結腸蠕動增加時可引起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徵,結腸節段性收縮增加時可引起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徵;其次,胃腸道感染,腸道微生物的變化,對易發酵、有滲透活性的碳水化合物不耐受等,均可誘發或加重腸易激綜合徵;此外,社會心理因素也會誘發腸易激綜合徵,如長期焦慮、抑鬱、緊張等,均可直接損傷腸道粘膜;除此之外,中樞神經系統的感覺異常或調節異常,內臟高敏感性等,均是腸易激綜合徵的重要發病機制。
診斷腸易激綜合徵以後,應注意控制飲食,避免過度飲食,限制生冷、高脂食物的攝入,少吃易產氣的食物,限制飲酒,儘量少喝咖啡,有利於改善症狀;焦慮或抑鬱的患者,注意調整情緒,必要時就診專科醫師給予藥物治療;便秘時,可增加富含膳食纖維食物的攝入,如豆類、穀物、堅果等,有利於通便,便秘嚴重時,可選用乳果糖、聚乙二醇等藥物通便;腹瀉嚴重時可使用洛哌丁胺、蒙脫石散等藥物止瀉;解痙藥物如匹維溴銨、曲美布丁等可改善腸道功能,不僅可緩解腹痛,還可改善腹瀉、便秘等症狀,具體藥物的應用應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
6 # 老劉談胃腸
造成腸易激綜合徵的原因,目前認為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遺傳因素、腦-腸軸調節異常、內臟高敏感性、胃腸道動力異常和腸道菌群失調是主要的發病基礎。而飲食因素、精神心理因素、腸道感染和免疫因素是誘發腸易激綜合徵發病的主要誘因。下面就有關因素為大家做一介紹。
遺傳因素腸易激綜合徵有明顯家族集聚傾向,國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國內與此接近,而且每一家族中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的臨床表現雷同。有人發現腹瀉型和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徵以女性O型血為多,腹痛型腸易激綜合徵以B型血為多。女性腸易激綜合徵患者中65%有家族史,其雙親中患腸易激綜合徵者以母親為多。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同胞中,患腸易激綜合徵以同性別為多。
腦-腸軸調節異常許多肽類物質在中樞神經系統與胃腸道雙重分佈,稱為腦腸肽。中樞神經系統和腸道神經系統透過腦腸肽完成神經傳遞活動,組成神經內分泌網路,構成腦-腸軸。腦-腸軸是腸道與大腦之間的雙向通訊系統。一方面,外源性及內源性刺激會透過腸道的神經鏈影響胃腸道的激素分泌,進而改變胃腸道感覺和運動功能;另一方面,胃腸道的不適症狀也可透過腸道神經系統反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影響人的情緒和行為,稱之為腦腸互動。腦-腸軸及周圍神經系統結構功能的破壞會造成腦-腸軸的調節異常,可能成為消化系統疾病產生的基礎。
內臟高敏感性有學者認為 ,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對腸壁擴張更敏感, 進而提出內臟高敏感性是其腹痛發生的關鍵機制。隨後發現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由結腸擴張誘發產生的中樞神經反應訊號水平明顯高於正常人群,進而佐證該論點。 內臟高敏感性有可能僅出現在區域性、 也有可能遍佈整個腸道,有可能僅為腸道高敏感性,亦有可能為全身臟器高敏的腸道區域性表現。
胃腸道動力異常胃腸道動力異常是腸易激綜合徵患者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礎。患者常存在多種動力紊亂,但是沒有一種形式的運動障礙能特異性地解釋患者全部症狀,隨著腸易激綜合徵的分型不同,其動力異常有所差異。相關研究表明,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在基礎狀態下的胃腸運動功能是正常的,但是在各種刺激下(包括辛辣刺激性食物、脂肪酸、膽鹽、膽囊收縮素以及各種應激),其動力會發生改變。目前已明確的腸易激綜合徵的致病因素幾乎都會透過各種神經內分泌調節機制導致胃腸動力紊亂,進而引起腸易激綜合徵相關症狀,但胃腸動力異常的具體調控及失調機制尚不明確。胃腸道蠕動的增快、減慢或節律紊亂可以導致腹瀉、便秘以及腹部不適症狀的發生,而內臟高敏感性可以放大胃腸動力事件而產生症狀。
腸道菌群失調隨著微生物學檢測技術的不斷髮展,分子生物學技術逐步應用於腸道菌群定量定性的測定,而且檢測精確度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腸道菌群失調和腸易激綜合徵相關。健康人腸道內集聚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統稱為腸道菌群。正常情況下人與腸道菌群處於互利共生狀態,腸道菌群在汲取腸道內營養的同時形成機體的屏障,阻止致病菌的侵入並拮抗其生長。當機體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藥物、飲食、環境等)導致腸道菌群發生紊亂時,就會引起腸道疾病。
飲食因素食物在腸易激綜合徵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近年國外研究認為,食物中可發酵的短鏈碳水化合物(FODMAPs)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腸易激綜合徵症狀的產生。 FODMAPs可提高小腸腸腔內滲透壓,增加小腸內液體含量,並在結腸中進行發酵,產生大量氣體,進而導致腹痛、腹脹等不適症狀出現。攝入FODMAPs會導致約70%的患者出現腹脹、腹痛和其他腸易激綜合徵症狀。短鏈脂肪酸也是FODMAPs發酵的另一個副產品。FODMAPs產生的氣體導致腸易激綜合徵的腹脹症狀。FODMAPs的滲透作用也增加了腔內液體,這可能導致胃腸道擴張和刺激腸道運動異常。
心理精神因素焦慮 、抑鬱 、敏感 、壓力感等心理情緒是腸易激綜合徵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可明顯影響患者主觀軀體不適症狀, 這一點已為眾多學者及臨床醫師所認同。近期相關研究表明,腸易激綜合徵與心理因素有關,尤其是抑鬱和焦慮。而且兩者相互影響,腸易激綜合徵患者伴有焦慮、抑鬱的風險是普通人群的2.62倍。長期經歷急性應激事件的刺激及精神心理異常均會造成機體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調節失衡,導致體內腦腸肽水平的異常,最終透過腦腸軸作用於腸道,透過改變腸道的運動功能及敏感性導致腸易激綜合徵的發生。已有的研究表明,腸道的痙攣和腹瀉可由焦慮引起,而抑鬱則可導致小腸甚至整個消化道的傳輸速度減慢。
腸道感染和免疫因素有3.7~36%的急性細菌性胃腸炎患者最終發展為腸易激綜合徵,這提示腸道感染亦參與腸易激綜合徵的發生。研究發現,部分人群在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感染腸道後,會逐步出現腸易激綜合徵的臨床表現,從而提出慢性弱炎症反應是腸易激綜合徵發生、發展的重要病因。 血清學檢查也發現,患者的淋巴細胞、肥大細胞、細胞因子等炎症因子水平高於正常人群。近年來透過對腸道黏膜樣本進行檢測發現,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炎症細胞水平升高, 進一步佐證腸道自身炎症系統的啟用是重要發病機制之一。
回覆列表
腸易激綜合徵屬功能性腸病,無器質性病變。對於該病的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瞭。但研究發現與以下幾種原因有一定的關係。
胃腸動力學異常。結腸電生理研究顯示,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徵每分鐘3次的慢波頻率明顯增加,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徵高幅度的收縮波明顯增加。兩種型別的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均對各種刺激比如食物、胃腸激素等的動力學反應要強於正常人。
內臟感覺異常。直腸氣囊充氣實驗表明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對於充氣後感到疼痛的閾值明顯低於正常人,更加的敏感。所以說患者在面對一些食物(尤其是不易消化的食物)的擴張性刺激時會容易引發相應的臨床症狀。
腸道感染治癒後。對於一些腸道感染的患者,或者是腸道感染透過抗生素治療的患者更容易引發腸易激綜合徵。
胃腸道激素。某些胃腸道肽類激素,如縮膽囊素與該病的症狀有關。
精神心理障礙。患有抑鬱、焦慮等精神障礙性疾病的患者更容易罹患腸易激綜合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