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73444801003

    呵呵,同行啊,我帶畢業班6年了。總的感受是,老師講的再好沒用,總唱獨角戲一定培養不了尖子生。數學學科,說到底,就是思維水平,思維水平上去了,成績就好說了。簡要說說自己的做法:1發掘幾個思維活躍的學生,上課讓這幾個學生多講自己的思路,老師少講。學生講題,哪怕是做過的,作對的,也不可以看著自己的答案說。講錯了,還是要表揚。總有幾個學生的興趣會被激發,反應上去了,思路流暢,表達清晰。自然要多鼓勵表揚。在班裡形成一種導向,考高分不稀罕,上課敏銳機智,思路清晰,那才算本事。這樣的學生在班裡做榜樣,讓那些死學習,但成績也有個中上的學生很有壓力,尤其是他們上課提問總是語塞,沒有思路之後,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研究式學習。2適當提高難度,不要怕學生不會,附加題留給學生但不要求必須完成。沒學生響應意料之中,但凡有一個人做了,那又要好好在全班表揚鼓勵一番了。這樣不做的又有壓力了。學生有活力,班級有活力,才會有學力,才有競爭力。最後要說的是,有的班級沒有前途,跟班風有關,不是一個數學老師能改變的,盡力而為吧

  • 2 # 手機使用者86515297641

    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敢於質疑、敢於創新,這樣的課堂才能達到開發創新的目的。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定向。 教師要創設有價值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從新舊知識的契合點和現有的發展水平出發,創設最近的發展區,激起學生認知衝突,使之形成憤悱心態。這時,老師要及時提出問題,引導定向,並揭示課題。 例如:教學沿海版小學數學六年制教材第七冊《怎樣求近似數》匯入新知時,我用螢幕先出示覆習題: 1、把下面各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 2、想一想,你是怎樣把一個整萬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 由於學生對舊知識掌握比較熟練,因此,快而準確地完成了改寫數,還正確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接著,我又用螢幕出示了準備題:請說出畫橫線上的數是一個什麼數? 1、 我們四(4)班有55人。 2、 在2000年人口普查結果表明,四會市有38萬人。這時,學生看到問題後,思維十分活躍,紛紛舉手發言。一位學生站起來說:“55人是一個準確數。”我趁機追問:“在我們教室裡,哪些是準確數?”這位學生指著教室天花板上的4支光管、5颱風扇……這些都是準確數。另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還有補充,教室裡的7行桌椅、兩隻門、兩塊黑板……這些都是一個準確數。”這時,課室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同學們把讚揚的目光投向這位同學。這樣,透過具體的事例,使學生明白了“準確數”的含義。於是,我再請另一位學生回答,他說:“38萬人是一個近似數。”我繼續發問:“不多不少,剛好是38萬人嗎?”這樣一問,引起了全體學生的注意。經過討論,大家達成了共識,一致認為“38萬人”是一個大概數,它可能會超過38萬人,也可能不足38萬人,從而使學生悟出了象這樣的數就是近似數。在這個時候,我對學生說:“在日常生活中,對一些較大的數目,一般不必說出它的準確數,只需要說出它的近似數就可以了。”這樣,我巧妙地引出了新知,揭示了課題――《怎樣求近似數》。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從舊知走向新知,從而達到定向的目的。 二、創設條件,激勵自主探究交流。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智慧自動作發端,活動是連線主客體的橋樑。”他認為把活動原則實施教學過程,就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動眼,多種感官參與探索發現。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創設有利條件,多給學生提供一些獨立探究和創造機會,精心設計一些能誘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問題,讓學生從單純的模仿學習發展到靈活創新。 例如在教學沿海版小學數學六年制教材第七冊《季度和旬的認識》時,我就放手讓學生獨立去自學相關的內容,並要求學生把課文內容重點的語句用筆畫一畫、點一點、圈一圈、記一記。並進行小組討論:“透過看書,你知道了什麼?”同學們圍繞這一問題紛紛發表自己看書的感受,有的說:“透過看書,我知道了一年有四個季度,其中第一、二季度是上半年,第三、四季度是下半年,即一年可以分為上半年和下半年。”有的說:“透過看書,我知道了一個月分為上、中、下三旬。其中,1日至10日是上旬;11日至20日是中旬;21日至月底是下旬。”有的說:“透過看書,我發現了每個季度都有三個月,上、下半年都有6個月。”還有的說:“透過看書,我還發現了上旬、中旬的天數是固定不變的,都是10天,而下旬天數卻不固定的”……。短短几分鐘的時間,不用老師作任何的提示,學生透過自主學習,積極探究交流,獲得了一系列的重點知識和重要發現。採取這樣的教學手段,學生既掌握了新知識,又很好地發展了他們的智慧和自學能力,還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慾望。 三、開發創新潛能,培養創新精神。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先天就具有好奇性,具有未知領域的探究性。若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主動獲取知識,並領悟其中所蘊含的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創新意識。對知識要加以概括,對學生主動創新精神加以激勵。 例如在教學《季度和旬的認識》,進行了“知識大比拼”這個環節練習時,我要求學生圍繞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知識活動。一位學生站起來問:“今天是幾月幾日?屬於哪一個旬?”並指名一位同學站起來回答。接著,又有一位學生站起來提問Х同學:“你是幾月幾日生日的?屬於哪一個旬?”還有一位學生站起來提問Н同學:“你知道‘六一兒童節’在哪一個旬?……”透過這樣有意義的,並貼近生活的趣味問題,不但能吸引學生的好奇心,發揮學生的個人智慧,而且還充分調動學生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後在課結中,我要求學生充當“小老師”,以老師的身份進行小結:“今節課你學會了……,從而使你明白了……。”學生看到這樣有趣而民主的話題――自己能充當“小老師”的身份非同一般。個個毫不客氣地搶著歸納、彙報。他們不但能準確地說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要點,還顯示出來的是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新精神。這樣充滿情趣的課堂,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創新意識,他們在寬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初步創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 3 # 強2

    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敢於質疑、敢於創新,這樣的課堂才能達到開發創新的目的。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定向。教師要創設有價值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從新舊知識的契合點和現有的發展水平出發,創設最近的發展區,激起學生認知衝突,使之形成憤悱心態。這時,老師要及時提出問題,引導定向,並揭示課題。例如:教學沿海版小學數學六年制教材第七冊《怎樣求近似數》匯入新知時,我用螢幕先出示覆習題:

    1、把下面各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

    2、想一想,你是怎樣把一個整萬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 由於學生對舊知識掌握比較熟練,因此,快而準確地完成了改寫數,還正確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接著,我又用螢幕出示了準備題:請說出畫橫線上的數是一個什麼數?

    1、 我們四(4)班有55人。

    2、 在2000年人口普查結果表明,四會市有38萬人。這時,學生看到問題後,思維十分活躍,紛紛舉手發言。一位學生站起來說:“55人是一個準確數。”我趁機追問:“在我們教室裡,哪些是準確數?”這位學生指著教室天花板上的4支光管、5颱風扇……這些都是準確數。另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還有補充,教室裡的7行桌椅、兩隻門、兩塊黑板……這些都是一個準確數。”這時,課室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同學們把讚揚的目光投向這位同學。這樣,透過具體的事例,使學生明白了“準確數”的含義。於是,我再請另一位學生回答,他說:“38萬人是一個近似數。”我繼續發問:“不多不少,剛好是38萬人嗎?”這樣一問,引起了全體學生的注意。經過討論,大家達成了共識,一致認為“38萬人”是一個大概數,它可能會超過38萬人,也可能不足38萬人,從而使學生悟出了象這樣的數就是近似數。在這個時候,我對學生說:“在日常生活中,對一些較大的數目,一般不必說出它的準確數,只需要說出它的近似數就可以了。”這樣,我巧妙地引出了新知,揭示了課題——《怎樣求近似數》。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從舊知走向新知,從而達到定向的目的。

    二、創設條件,激勵自主探究交流。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智慧自動作發端,活動是連線主客體的橋樑。”他認為把活動原則實施教學過程,就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動眼,多種感官參與探索發現。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創設有利條件,多給學生提供一些獨立探究和創造機會,精心設計一些能誘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問題,讓學生從單純的模仿學習發展到靈活創新。

    例如在教學沿海版小學數學六年制教材第七冊《季度和旬的認識》時,我就放手讓學生獨立去自學相關的內容,並要求學生把課文內容重點的語句用筆畫一畫、點一點、圈一圈、記一記。並進行小組討論:“透過看書,你知道了什麼?”同學們圍繞這一問題紛紛發表自己看書的感受,有的說:“透過看書,我知道了一年有四個季度,其中第一、二季度是上半年,第三、四季度是下半年,即一年可以分為上半年和下半年。”有的說:“透過看書,我知道了一個月分為上、中、下三旬。其中,1日至10日是上旬;11日至20日是中旬;21日至月底是下旬。”有的說:“透過看書,我發現了每個季度都有三個月,上、下半年都有6個月。”還有的說:“透過看書,我還發現了上旬、中旬的天數是固定不變的,都是10天,而下旬天數卻不固定的”……。短短几分鐘的時間,不用老師作任何的提示,學生透過自主學習,積極探究交流,獲得了一系列的重點知識和重要發現。採取這樣的教學手段,學生既掌握了新知識,又很好地發展了他們的智慧和自學能力,還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慾望。

    三、開發創新潛能,培養創新精神。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先天就具有好奇性,具有未知領域的探究性。若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主動獲取知識,並領悟其中所蘊含的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創新意識。對知識要加以概括,對學生主動創新精神加以激勵。

    例如在教學《季度和旬的認識》,進行了“知識大比拼”這個環節練習時,我要求學生圍繞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知識活動。一位學生站起來問:“今天是幾月幾日?屬於哪一個旬?”並指名一位同學站起來回答。接著,又有一位學生站起來提問Х同學:“你是幾月幾日生日的?屬於哪一個旬?”還有一位學生站起來提問Н同學:“你知道‘六一兒童節’在哪一個旬?……”透過這樣有意義的,並貼近生活的趣味問題,不但能吸引學生的好奇心,發揮學生的個人智慧,而且還充分調動學生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後在課結中,我要求學生充當“小老師”,以老師的身份進行小結:“今節課你學會了……,從而使你明白了……。”學生看到這樣有趣而民主的話題——自己能充當“小老師”的身份非同一般。個個毫不客氣地搶著歸納、彙報。他們不但能準確地說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要點,還顯示出來的是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新精神。這樣充滿情趣的課堂,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創新意識,他們在寬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初步創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既然哲學掌握了普遍規律和普遍真理,而且哲學還統攝科學,那麼人們為什麼還要去學科學和研究科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