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9886999916

    他們是一對矛盾。高福利的社會保障會導致就業熱情的降低,必然影響經濟效率

    試論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與效率

    [摘要] 公平與效率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問題,又是一個重大實踐問題,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社會保障制度既要體現公平,又要體現效率,公平與效率是貫穿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過程始終的兩大基本原則。

    中國現行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善,存在著不公平和低效率問題,迫切需要透過深化改革來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實現更高水準的公平與效率。

    〔關鍵詞〕社會保障;公平;效率

    一、公平與效享的含義及其相互關係

    公平是一個很寬泛的社會範疇。

    一般地說,人們理解的公平就是公正、公道、均等、平等。從理論上闡釋公平,學術界的認識不盡相同。歸納起來看,公平大致有這樣幾層含義:(1)從公平的本原上說,公平是指人際利益交換中的等利害交換行為。它包含著平等,但不等同於平等,其基本含義應當是一視同仁,不忙不倚。

    (2)從人們的貢獻與獲益的過程上說,公平又可分為起點公平、機會公平和結果公平。(3)從公平的規則體系上說,又可分為分配規則和評價或裁判規則。前者決定著一定的主體應當享有什麼樣的權益,後者用於處理外 顯的或潛在的矛盾、衝突雙方的權益關係。(4)從公平的適用領域上說,公平不只是表現在物質財富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過程中,在其他各種社會資源中,如政治權利的享受、社會聲望的獲得、司法權利的保護、教育機會的獲取、職業的選擇乃至人本身的生存方式等,其配置過程都存在著是否公平的問題。

    效率指的是投入與產出或成本與收益的比率,它體現的是人們在改造自然、社會和人自身活動中所具有的能力、達到的水平。影響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經濟效率來說,它主要是反映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範疇,一般取決於勞動工具技術水平的高低,勞動者素質水平的高低,勞動組織管理方式是否科學合理,當然還有生產關係的優劣等。

    就社會效率而言,它與經濟效率緊密相聯,廣義地說是消耗已有的社會資源與創造新的社會資源的比率。許多學者將經濟效率與社會效率的概念混同使用,一般並不構成對所揭示的事物本質的根本性影響。

    公平與效率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效率是基礎,只有效率的不斷提高,才有公平的質的增進,損害效率終將損害公平。反過來,要提高效率,就必須有一個公平的社會環境。只要是公平的,即起點的公平、過程的公平、結果的公平的統一,就會導致效率的提高。如果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被扭曲甚至斷裂,就必然導致低效率甚至無效率,同時會引發社會動盪和無序,因而又終將更嚴重地損害效率。

    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平是效率的唯一源泉,公平就是效率,而任何不公平的社會機制都只能是對效率和社會活力的破壞。因而,樹立社會公平觀,維護社會公平,實現社會公正、和諧與穩定,是促進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歸根結底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效率和公平都只不過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公平與效率是貫穿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過程始終的兩大基本原則

    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社會群體和個人為使社會成員能夠維持基本物質生活,實現生存權提供援助和保證而設定的若干內容和專案的總和,是社會團體和個人必須遵守的工作規程和行為規則。

    它一般包括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社會補貼(福利)、優撫安置、社會互助和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等六個方面。自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產生以來,貫穿其發展過程始終的兩個基本原則是公平原則和效率原則。

    公平是社會保障制度遵循的首要原則。(1)19世紀末產生於德國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其最初的設計目標是保障老年人、失業者、工傷者等社會成員的生活,以調節收入差距,調和勞資矛盾,穩定社會秩序。

    可見,其制度安排是以維護社會公平為目標的,公平是其根本原則。社會保障制度首先在資本主義國家迅速發展並很快擴充套件到全球,儘管各國的保障制度內容、途徑、方法有異,但維護公平始終是其制度選擇的初衷和首要原則。(2)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開始建立和逐步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保證社會公平,保證比較均衡地滿足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需要是其第一要務。

    江澤民總書記提出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對於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社會保障是實現社會公平,穩定社會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途徑,完全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3)就社會保障制度本身來說,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能為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並透過其補償功能,可以一定程度地促進起點公平和過程公平;社會保障的“非歧視性原則”使社會任何成員只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都可以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每一社會保障專案對於其適用範圍內的社會成員而言機會是均等的,因而它可以促進機會公平;社會保障實質上是一種再分配政策,具有調節收入差距的功能,因而它又可以一定程度地促進結果公平。

    效率是社會保障制度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則。(1)社會保障制度在西方產生之初,在其制度設計中並沒有將效率納入,這就為社會保障制度在以後的發展出現曲折埋下了隱患——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歷程以及風靡一時的“福利國家”在其後來出現的危機,都說明忽視效率的社會保障這一制度安排存在嚴重缺陷。

    從70年代中期以後,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改革和修正原來的社會保障模式,在福利領域強化市場經濟因素,以提高社會保障的效率,從而更有利於整體社會效率的提高。(2)過去中國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傳統社會保障制度,僅僅是“就業式保障”,城鎮戶口的勞動者一旦就業,就算獲得了社會保障的權利,廣大農民則無法享受社會保障,只能依靠“家庭式自我保障”。

    這種保障以低效率為基礎,追求的是低層次的所謂公平咱然會不可避免地導致更低的效率。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開始認識到了效率的重要性,逐步打破傳統體制的平均主義和大鍋飯,提出並實踐“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取向,逐步引入市場機制,鼓勵競爭,最佳化資源配置,激發了社會活力,提高了效率。

    這就使新時期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在較高的效率基礎之上,在保證公平的同時,為提升市場(社會)效率服務。(3)社會保障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社會效率。這主要體現在:社會

    保障透過為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消除各種社會風險的侵害,從而調動社會成員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精神,這就為提升社會效率提供了較有利的主觀前提;社會保障可以緩解貧困,調節收入差距,緩和各種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解決一定的社會問題,從而為提升社會效率創設了較為安定的客觀環境;社會保障還可以為社會成員提供健康和教育培訓保障,提高其身心素質和技能素質,並且有利於完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從而為社會再生產創設較合理的人力支撐環境;社會保障的基金運營,不僅可以為提升社會效率奠定一定的投資基礎,還可成為調節經濟波動的“蓄水池”,直接服務於效率;社會保障透過為社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為提升社會效率做出一定份額的價值貢獻。

    直接影響社會保障功能的發揮和自身效率的高低。

    三、建構既是公平又有效率的社會保障制度

    從前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社會保障制度中公平與效率都是同等重要的。

    兩者並不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關係,也不應有先後順序的排列,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無法分割、相輔相成的,是統一的、契合的關係。公平和效率都應服從和服務於社會保障這一目標。如果我們只強調任何一方,不但會影響另一方,還會造成自身的危機,其最終結果必然會損害社會保障制度應有功能的發揮。

    如果我們的制度設計正確,政策選擇合理,公平和效率可以實現最優組合,也就可以實現社會保障效用的最大化。因此,建構既是公平又有效率、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可能的,是可以逐步實現的。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制度起步較晚,受生產力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制度設計還不完善,實際操作過程困難很多。

    因此,現行社會保障制度不公平和低效率並存的問題還較為明顯。O)不公平的主要表現是:其一,社會保障的實施範圍小,覆蓋面狹窄。其

    二,在已享受社會保障的人群中,由於保障基金來源不一,其享受的待遇還存在很大差異。其三,中國目前除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外,其他保險專案還在試點階段,沒有實行真正的社會統籌,同時,社會保險的社會化管理和服務進展也很慢,導致統籌層次低,社會化管理和

    服務水平低,保障功能弱。

    (2)效率低的主要表現是:其一,繳費水平、待遇標準和範圍差異大。其二,社會保障的權利與義務不對等,影響社會效率的提高。其三,社會保障基金在運營中未引入市場機制,政事不分,監督不力,存在著挪用、擠佔甚至浪費現象,未起到“自動穩定器”作用,制約其提升社會效率作用的發揮。

    解決上述問題.建構既是公平又有效率的社會保障制度,其主要方向、基本思路、主要原則和目標及主要對策如下.(1)主要方向:隨著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現行的主要以“國家社會保障”為特徵的制度模式要儘快向以“國民保障”為特徵的制

    度模式轉變,隊而迅速提高中國的社會保障水平,實現更高水準的公平與效率。

    (2)基本思路:社會保障在其“基本點”上從“強調國家責任”轉向“強調國民權利,國家有義務承擔”;在其“保障動因”上,從“緩解階層矛盾”轉向“促進社會發展”;在其”保障需要”上,從“個人需要”轉向“社會需要”;在其”保障範圍”上,從“侷限於特定社會人群”轉向“全體社會成員”;在其“保障制度”上,從“零星的、分散的”轉向“系統的、完整的”;在其保障作用上,從“殘缺性”轉向“制度性”。

    (3)主要原則:適度原則——社會保障需要應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相協調;剛性原則——社會保障一旦形成,其專案、標準、水平具有可增不可成、可升不可降的剛性特徵;其推行具有強制性,任何團體和個人都應服從其制度安排。(4)主要目標:社會目標——成少收入不平等和社會地位不平等,進而促進社會穩定和社會全面進步;經濟目標——有助於促進經濟增長,尤其要與發展生產力,增進企業間的竟爭和促進就業相聯絡;合理化目標:保障設計應該保證按照每項津貼的性質、發放條件和發放數量與其籌資來源相適應。

    (5)主要對策:其一,轉變傳統的單位福利主義觀念和體制,剝離單位的社會保障功能,強化個人自我保障意識,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 由國家、單位、個人共擔風險的社會保障機制。其二,建立中央政府宏觀統一指導和控制,地方政府為直接責 任主體,各部門分工協作,運作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並使社會保障改革與其他各項改革措施協調配套,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協調、健康和穩定發展。

    其三,透過提高徵繳率,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發行社保長期債券,開徵新稅種,發揮補充性保險、商業保險的作用等措施,建立穩定、可靠的社會保障資金籌措機制,提高覆蓋面。其四,建立收、支、管、投四個環節相分離的管理和運營機制,向市場化、技術化和經營化方向邁進,更好地增進社會效率。

    其五,加快社會保障立法步伐、著力於建設統一、規範和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權利與義務的統一,使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向規範、有序和健康的方向不斷邁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腸桿菌,困擾99%的養雞人,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