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階梯式”,從大的方面來說,就是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分解成一百多個訓練點,這些訓練點按照從片斷訓練到綜合訓練、從基礎訓練到最佳化訓練兩條線索進行編排,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形成一種階梯式的作文訓練體系。從小的方面說,指的是每堂作文訓練課的模式,要有步驟,有層次,即“七步法”。本文側重介紹“七步法”的操作過程。
1.定點:
即確定本節課的訓練目標。這一目標是控制整個訓練過程的依據,也是評價訓練效果的標準。作文階梯式訓練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怎樣圍繞這一總目標來確定每堂課的訓練目標呢?我以為要注意三點:
其一是單純性。每節課就確定一個訓練點,不搞面面俱到。分散難點,降低難度,攻其一點,不及其餘,這樣有利於師生集中精力攻破作文的某個難關,形成深刻的印象,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其二是新穎性。每節課的訓練點都不相同,都有一個新鮮的面孔,這個訓練點應是整個訓練系統中的某一點,這一點不是孤立的,而與其他訓練點密切聯絡的。訓練點的新穎性才會喚起學生深入探索的好奇心,使學生每練一次就會有一種登上一個新臺階的成就感,可避免那種老生常談,不斷重複的毛病。
第三是針對性。訓練點要針對學生作文中的難點。而難點要透過平時對學生作文的批改或是老師的“下水作文”來發現,準確地把握難點,作文指導才能有的放矢,不至於隔靴搔癢。
訓練點在課一開始就應明確地告訴學生,做到心中有數,直奔目標,一課一得。
2.激趣:
即透過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其他環節也應注意激趣)。作文是艱苦的勞動,許多學生將其視為畏途,克服這種畏難情緒的好辦法之一便是激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應順乎學生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便可收到奇效。例如一位老師在上“一點幅射式聯想”訓練課時,一開始用一分鐘讓學生用“火”組詞,看誰最多。結果學生情緒高漲,老師在表 揚組詞最多的同學“聯想能力很強”之後,順水推舟地引出訓練目標及例文《火的聯想》,這是利用好勝心匯入。還有一位老師先講“孟母三遷”的故事,然後告訴學生:在《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這兩篇觀點對立的作文中均可引用比例,關鍵在例子之後的分析,由此引出課題“一例多用”,這一導語使學生格外注意,因為其有思辨性。如果我們設計導語時能注意扣緊學生的心絃,就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3.導法。
即指導寫法。指導寫法是否到位,決定著學生作文的成敗。任何事物都是有規律的,寫作也不例外。正如國學大師梁啟超早年在其《作文法講義》中所說:“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這是規矩範圍的事,規矩是可以教可以學的。我不敢說,懂了規矩之後便會巧,然而敢說懂了規矩之後便有巧的可能性,又敢說不懂規矩的人絕對不會巧,無規矩的,絕對不算巧。”高爾基也說過寫作“這是一門技術”,這裡說的“技術”和“規矩”都是指一些基本的寫作方法。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應勇敢地衝破“文無定法”和“寫作神秘論”(文章本天成)等傳統觀念的束縛,大膽去探索寫作規律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把抽象的寫作理論與學生的作文實際相結合,化為有效的寫作方法讓學生掌握。我認為要做到有效,必須體現四個特點:
其一是具有科學性。即確實體現了某種寫作規律,它應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公認的寫作規範,因為文章是用於交流的,應為大多數人所能理解。那麼這些寫作規範應從名家名篇、學生的優秀習作、寫作理論中提煉出來的。例如命題議論文的“三段論”(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材料議論文的“述、析、引、聯、結”五字法就是常見的公認的寫作模式。
其二是具有操作性。寫法應通俗易懂、簡單好記。如果滔滔不絕說上一大篇,結果恐怕要變成文藝理論課而不是寫作訓練課了。例如,相似聯想,根本不需要在定義上費口舌,只要告訴學生採用由物及人的“換詞”的方法即可,如白楊樹“筆直”,換成形容人的品質的詞就是“正直”,不就行了嗎?否則說了半天,學生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又如“多角度寫景”的方法只要化成一句口訣:遠近高低靜動態,五官開放細觀察,比喻擬人引用詩,形象生動有文采。再如把“論據之後分析的話”起個名稱叫“論鉤”,因為論點是火車頭,論據是車廂,聯絡論點與論據的話自然叫論鉤了。然後根據論鉤的不同特點起不同的名稱,列個小公式,如《談骨氣》在敘述“不食嗟來之食”這個論據之後有一句分析的話:“不食嗟來之食,表現了華人民的骨氣”。我把它歸納為:直接鉤=這說明、表現論點或論點要素,諸如此類的還有反問鉤、析因鉤、點睛鉤、喻理鉤、嵌入鉤、擴充套件鉤等等,學生感到十分好用,一學就會,經久不忘。
其三,是具有階梯性。即把寫法分解成幾個具體步驟,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展現一個合理的思維過程。例如“如何造出富有哲理性的句子”這個訓練點,所用的方法之一是“嵌入比喻法”,可分成四步:①先為本體找一個恰當的喻體,構成比喻。如“勤奮是橋”。②再想喻體作用是什麼。如“橋的作用是通往彼岸”。③在句中嵌入體現本體作用的詞語。如在“通往彼岸”之間嵌入“成功的”這一體現“勤奮”這個本體作用的詞語。④整理通順,使之簡練。如“勤奮是橋,它可以通往成功的彼岸”。學生就能清楚地看到這個格言式的句子產生的全過程,不至於感到那神秘而高不可攀了。透過掌握上述步驟後,然後我們還可再提供一批喻體如“利劍、清泉、鑽頭、磚頭、大炮、良藥”等,學生便輕而易舉地可造出“勤奮是利劍,可以劈開困難的荊棘”“勤奮是清泉,可以澆灌智慧的鮮花”“勤奮是鑽頭可以開掘才華的寶藏”之類的句子。當學生正興高采烈地享受成功的喜悅之際,老師又可因勢利導提出兩個問題:如果把這些句子中的“勤奮”換成“自信”“勇敢”“毅力”行不行?為什麼?學生經過一番思索討論,終於找到答案:可以。因為它們同屬於事業成功的條件之一。
寫作方法只有變得可操作性強,才能產生具有普遍意義的巨大的效益,這是需要我們語文教師下大力氣去深入探究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應引導學生學會探究這些寫法,這是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十分有意義。
4.示例:
即出示作文範例。例子是用於模仿的,模仿是學習寫作的必由之路,用例子來引導學生掌握寫法是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的。關鍵在於如何精選範例。我以為適合學生模仿的範例有四個條件:
①典型:選那些文質優美的,堪稱典範的,會使學生瞪大眼睛由衷地發出讚歎的文章,無論它來自何方,皆可“拿來”!這些文章最能體現寫作規律和寫法,也是培養學生語文素質的極好材料。
②切實: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便於學生理解,容易產生親近感,我發現,同齡人的佳作和老師的“下水作文”的妙處往往比某些名家之作(指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更容易被學生吸收,恐怕就是這個緣故。
④精短:短小精悍的文章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和模仿。對有的篇幅長的佳作可採取擷取的辦法。
對這些範例,應作精當的分析,使前述的寫法具體化,讓學生真正領會到文章的妙處。
5.練習:
這是寫作方法能否轉化為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訓練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好文章是練出來的。當場練習要比課後練習效果好,因為練習中碰到的問題可以及時得到老師的點撥和同學的幫助。由於時間關係,當場練習應以片斷練習為宜,練習設計應緊扣訓練點,力求切實而有創意有梯度。練習主要分兩類,一是思路練習——解決“寫什麼”的問題,可以透過討論來進行;二是結構練習——解決“怎麼寫”的問題,這主要透過獨立寫作完成。結構訓練的重點是中心句、銜接句、總結句和句式變換,這是學生的薄弱環節,需要加大訓練力度。
6.反饋:
這一環節主要檢查學生練習的效果,思路的練習可透過提問,讓學生代表彙報討論結果;結構練習可以讓好中差三類學生分別讀一讀各自的習作,從中檢驗前面指導是否達到訓練目標,有無偏差。還可發現學生的創意,起到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取長補短,完善寫法的作用。反饋應以正面表揚鼓勵為主,以增強學生信心,對存在的問題應以點撥修正為主,老師可以平等的身份和學生一起切磋探討,師生共同努力,把作文中可能碰到的障礙儘可能地消滅在大作文之前,而不是之後,這一點非常重要,學生之所以害怕作文,往往是因為寫作過程遇到許多障礙不能及時得到解決。透過反饋這一環節,思路得以暢通,結構已心中有數,再寫起來就比較輕鬆自如。反饋使教與學交匯,處於最佳聯絡狀態,在為訓練目標實現發揮最大功能。
7.拓展:
即在練習、反饋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思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獨立完成作文,呈現一種螺旋似地上升。我們可以再設計一些拓展性的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激發學生創造的熱情,為學生展示一片自由發揮的廣闊天地。例如在《粉筆的讚歌》這篇抒情散文的指導示範後,我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①那麼多粉筆聚集在一個小小盒裡卻不會互相排擠,這象徵什麼精神?②一支粉筆用完,另一支緊接而上,直到完成任務,這是什麼精神?③粉筆在紙皮盒裡不覺得簡陋嗎?這是什麼精神?④粉筆字從不要求保留,這像人的什麼品質?⑤你覺得具有粉筆精神是哪種人?等等,學生覺得頗受啟發。作文效果很好。還可提供一些寫作素材,優美詞彙供學生參考,經過老師提示之外,還應鼓勵學生突破提示的範圍,大膽創新。這樣的拓展,中等和中下水平的學生一般都能舉一反一或舉一反二,水平較高的學生則能夠舉一反三並有所創新。因為有前面幾個環節的鋪墊,便可以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這七步法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1——4步為第一階段,以導為主,側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這一階段要突出示範性和可操作性;
第5步為第二階段,以練為主,側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消化鞏固第一階段的成果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突出實效性。
第6步可為第三階段,以評為主,這是教與學的交匯,互相切磋,揚長補短,雙方“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積極性得以發揮,這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階段。
第7步為第四階段,以拓為主,最大限度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讓師生的創造力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讓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釋放。
透過本人二十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和課題組同仁們的實驗結果表明:作文階梯式訓練七步法是行之有效的。我們所教的學生在全國各級作文大賽中頻頻獲獎,如本人所教學生在首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中獲獎,有兩篇入選作品集(全省僅3篇),在福建省教育廳舉辦的全省中學生作文競賽中課題組成員所教班級有2人獲一等獎,1人獲三等獎,在獲獎名次和數量上均在全省名列前茅。還有一位同學在《作文天地》舉辦的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中獲第一名,更重要的是學生作文水平大面積得到提高,實驗班學生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了近百篇習作。在高考中得心應手,學生普遍反映作文訓練特別有效。課題組成員為地區12所達標中學的校長和老師開的作文訓練觀摩課受到一致好評,作文教學錄影課曾在全國和福建省的比賽中獲得一二等獎。本人積二十年的作文教案編寫的《作文自我訓練點撥》一書已於2001年3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被全國語文學習科學專業委員會評為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受到專家和廣大師生的好評。
總之,我認為作文訓練應紮紮實實、循序漸進,層層鋪墊,形成階梯式的上升態勢。做到引導而不包辦,規範而不束縛,模仿而再創造,先扶後放,先“入格”後“破格”,是一定可以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的。
所謂“階梯式”,從大的方面來說,就是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分解成一百多個訓練點,這些訓練點按照從片斷訓練到綜合訓練、從基礎訓練到最佳化訓練兩條線索進行編排,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形成一種階梯式的作文訓練體系。從小的方面說,指的是每堂作文訓練課的模式,要有步驟,有層次,即“七步法”。本文側重介紹“七步法”的操作過程。
1.定點:
即確定本節課的訓練目標。這一目標是控制整個訓練過程的依據,也是評價訓練效果的標準。作文階梯式訓練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怎樣圍繞這一總目標來確定每堂課的訓練目標呢?我以為要注意三點:
其一是單純性。每節課就確定一個訓練點,不搞面面俱到。分散難點,降低難度,攻其一點,不及其餘,這樣有利於師生集中精力攻破作文的某個難關,形成深刻的印象,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其二是新穎性。每節課的訓練點都不相同,都有一個新鮮的面孔,這個訓練點應是整個訓練系統中的某一點,這一點不是孤立的,而與其他訓練點密切聯絡的。訓練點的新穎性才會喚起學生深入探索的好奇心,使學生每練一次就會有一種登上一個新臺階的成就感,可避免那種老生常談,不斷重複的毛病。
第三是針對性。訓練點要針對學生作文中的難點。而難點要透過平時對學生作文的批改或是老師的“下水作文”來發現,準確地把握難點,作文指導才能有的放矢,不至於隔靴搔癢。
訓練點在課一開始就應明確地告訴學生,做到心中有數,直奔目標,一課一得。
2.激趣:
即透過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其他環節也應注意激趣)。作文是艱苦的勞動,許多學生將其視為畏途,克服這種畏難情緒的好辦法之一便是激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應順乎學生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便可收到奇效。例如一位老師在上“一點幅射式聯想”訓練課時,一開始用一分鐘讓學生用“火”組詞,看誰最多。結果學生情緒高漲,老師在表 揚組詞最多的同學“聯想能力很強”之後,順水推舟地引出訓練目標及例文《火的聯想》,這是利用好勝心匯入。還有一位老師先講“孟母三遷”的故事,然後告訴學生:在《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這兩篇觀點對立的作文中均可引用比例,關鍵在例子之後的分析,由此引出課題“一例多用”,這一導語使學生格外注意,因為其有思辨性。如果我們設計導語時能注意扣緊學生的心絃,就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3.導法。
即指導寫法。指導寫法是否到位,決定著學生作文的成敗。任何事物都是有規律的,寫作也不例外。正如國學大師梁啟超早年在其《作文法講義》中所說:“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這是規矩範圍的事,規矩是可以教可以學的。我不敢說,懂了規矩之後便會巧,然而敢說懂了規矩之後便有巧的可能性,又敢說不懂規矩的人絕對不會巧,無規矩的,絕對不算巧。”高爾基也說過寫作“這是一門技術”,這裡說的“技術”和“規矩”都是指一些基本的寫作方法。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應勇敢地衝破“文無定法”和“寫作神秘論”(文章本天成)等傳統觀念的束縛,大膽去探索寫作規律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把抽象的寫作理論與學生的作文實際相結合,化為有效的寫作方法讓學生掌握。我認為要做到有效,必須體現四個特點:
其一是具有科學性。即確實體現了某種寫作規律,它應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公認的寫作規範,因為文章是用於交流的,應為大多數人所能理解。那麼這些寫作規範應從名家名篇、學生的優秀習作、寫作理論中提煉出來的。例如命題議論文的“三段論”(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材料議論文的“述、析、引、聯、結”五字法就是常見的公認的寫作模式。
其二是具有操作性。寫法應通俗易懂、簡單好記。如果滔滔不絕說上一大篇,結果恐怕要變成文藝理論課而不是寫作訓練課了。例如,相似聯想,根本不需要在定義上費口舌,只要告訴學生採用由物及人的“換詞”的方法即可,如白楊樹“筆直”,換成形容人的品質的詞就是“正直”,不就行了嗎?否則說了半天,學生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又如“多角度寫景”的方法只要化成一句口訣:遠近高低靜動態,五官開放細觀察,比喻擬人引用詩,形象生動有文采。再如把“論據之後分析的話”起個名稱叫“論鉤”,因為論點是火車頭,論據是車廂,聯絡論點與論據的話自然叫論鉤了。然後根據論鉤的不同特點起不同的名稱,列個小公式,如《談骨氣》在敘述“不食嗟來之食”這個論據之後有一句分析的話:“不食嗟來之食,表現了華人民的骨氣”。我把它歸納為:直接鉤=這說明、表現論點或論點要素,諸如此類的還有反問鉤、析因鉤、點睛鉤、喻理鉤、嵌入鉤、擴充套件鉤等等,學生感到十分好用,一學就會,經久不忘。
其三,是具有階梯性。即把寫法分解成幾個具體步驟,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展現一個合理的思維過程。例如“如何造出富有哲理性的句子”這個訓練點,所用的方法之一是“嵌入比喻法”,可分成四步:①先為本體找一個恰當的喻體,構成比喻。如“勤奮是橋”。②再想喻體作用是什麼。如“橋的作用是通往彼岸”。③在句中嵌入體現本體作用的詞語。如在“通往彼岸”之間嵌入“成功的”這一體現“勤奮”這個本體作用的詞語。④整理通順,使之簡練。如“勤奮是橋,它可以通往成功的彼岸”。學生就能清楚地看到這個格言式的句子產生的全過程,不至於感到那神秘而高不可攀了。透過掌握上述步驟後,然後我們還可再提供一批喻體如“利劍、清泉、鑽頭、磚頭、大炮、良藥”等,學生便輕而易舉地可造出“勤奮是利劍,可以劈開困難的荊棘”“勤奮是清泉,可以澆灌智慧的鮮花”“勤奮是鑽頭可以開掘才華的寶藏”之類的句子。當學生正興高采烈地享受成功的喜悅之際,老師又可因勢利導提出兩個問題:如果把這些句子中的“勤奮”換成“自信”“勇敢”“毅力”行不行?為什麼?學生經過一番思索討論,終於找到答案:可以。因為它們同屬於事業成功的條件之一。
寫作方法只有變得可操作性強,才能產生具有普遍意義的巨大的效益,這是需要我們語文教師下大力氣去深入探究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應引導學生學會探究這些寫法,這是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十分有意義。
4.示例:
即出示作文範例。例子是用於模仿的,模仿是學習寫作的必由之路,用例子來引導學生掌握寫法是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的。關鍵在於如何精選範例。我以為適合學生模仿的範例有四個條件:
①典型:選那些文質優美的,堪稱典範的,會使學生瞪大眼睛由衷地發出讚歎的文章,無論它來自何方,皆可“拿來”!這些文章最能體現寫作規律和寫法,也是培養學生語文素質的極好材料。
②切實: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便於學生理解,容易產生親近感,我發現,同齡人的佳作和老師的“下水作文”的妙處往往比某些名家之作(指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更容易被學生吸收,恐怕就是這個緣故。
④精短:短小精悍的文章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和模仿。對有的篇幅長的佳作可採取擷取的辦法。
對這些範例,應作精當的分析,使前述的寫法具體化,讓學生真正領會到文章的妙處。
5.練習:
這是寫作方法能否轉化為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訓練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好文章是練出來的。當場練習要比課後練習效果好,因為練習中碰到的問題可以及時得到老師的點撥和同學的幫助。由於時間關係,當場練習應以片斷練習為宜,練習設計應緊扣訓練點,力求切實而有創意有梯度。練習主要分兩類,一是思路練習——解決“寫什麼”的問題,可以透過討論來進行;二是結構練習——解決“怎麼寫”的問題,這主要透過獨立寫作完成。結構訓練的重點是中心句、銜接句、總結句和句式變換,這是學生的薄弱環節,需要加大訓練力度。
6.反饋:
這一環節主要檢查學生練習的效果,思路的練習可透過提問,讓學生代表彙報討論結果;結構練習可以讓好中差三類學生分別讀一讀各自的習作,從中檢驗前面指導是否達到訓練目標,有無偏差。還可發現學生的創意,起到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取長補短,完善寫法的作用。反饋應以正面表揚鼓勵為主,以增強學生信心,對存在的問題應以點撥修正為主,老師可以平等的身份和學生一起切磋探討,師生共同努力,把作文中可能碰到的障礙儘可能地消滅在大作文之前,而不是之後,這一點非常重要,學生之所以害怕作文,往往是因為寫作過程遇到許多障礙不能及時得到解決。透過反饋這一環節,思路得以暢通,結構已心中有數,再寫起來就比較輕鬆自如。反饋使教與學交匯,處於最佳聯絡狀態,在為訓練目標實現發揮最大功能。
7.拓展:
即在練習、反饋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思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獨立完成作文,呈現一種螺旋似地上升。我們可以再設計一些拓展性的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激發學生創造的熱情,為學生展示一片自由發揮的廣闊天地。例如在《粉筆的讚歌》這篇抒情散文的指導示範後,我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①那麼多粉筆聚集在一個小小盒裡卻不會互相排擠,這象徵什麼精神?②一支粉筆用完,另一支緊接而上,直到完成任務,這是什麼精神?③粉筆在紙皮盒裡不覺得簡陋嗎?這是什麼精神?④粉筆字從不要求保留,這像人的什麼品質?⑤你覺得具有粉筆精神是哪種人?等等,學生覺得頗受啟發。作文效果很好。還可提供一些寫作素材,優美詞彙供學生參考,經過老師提示之外,還應鼓勵學生突破提示的範圍,大膽創新。這樣的拓展,中等和中下水平的學生一般都能舉一反一或舉一反二,水平較高的學生則能夠舉一反三並有所創新。因為有前面幾個環節的鋪墊,便可以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這七步法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1——4步為第一階段,以導為主,側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這一階段要突出示範性和可操作性;
第5步為第二階段,以練為主,側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消化鞏固第一階段的成果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突出實效性。
第6步可為第三階段,以評為主,這是教與學的交匯,互相切磋,揚長補短,雙方“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積極性得以發揮,這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階段。
第7步為第四階段,以拓為主,最大限度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讓師生的創造力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讓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釋放。
透過本人二十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和課題組同仁們的實驗結果表明:作文階梯式訓練七步法是行之有效的。我們所教的學生在全國各級作文大賽中頻頻獲獎,如本人所教學生在首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中獲獎,有兩篇入選作品集(全省僅3篇),在福建省教育廳舉辦的全省中學生作文競賽中課題組成員所教班級有2人獲一等獎,1人獲三等獎,在獲獎名次和數量上均在全省名列前茅。還有一位同學在《作文天地》舉辦的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中獲第一名,更重要的是學生作文水平大面積得到提高,實驗班學生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了近百篇習作。在高考中得心應手,學生普遍反映作文訓練特別有效。課題組成員為地區12所達標中學的校長和老師開的作文訓練觀摩課受到一致好評,作文教學錄影課曾在全國和福建省的比賽中獲得一二等獎。本人積二十年的作文教案編寫的《作文自我訓練點撥》一書已於2001年3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被全國語文學習科學專業委員會評為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受到專家和廣大師生的好評。
總之,我認為作文訓練應紮紮實實、循序漸進,層層鋪墊,形成階梯式的上升態勢。做到引導而不包辦,規範而不束縛,模仿而再創造,先扶後放,先“入格”後“破格”,是一定可以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