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367570282485

      琵琶行等,詩比較好,有想象的空間.

      嘈嘈切切錯雜彈

      ——淺說唐代三首描寫音樂的詩

      序曲

      唐代是詩歌的時代,音樂的時代……

      在浩如煙海的唐詩中,描繪音樂之美的作品不少,天才的的藝術家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向我們創造了一個金碧輝煌、光彩奇奪目的藝術境界.使這聽之有聲、視之無形的音樂之美,跨越時空的界限,流芳千古、澤遺後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創舉.我們不妨在這一組宏偉的交響樂中擷取幾首,再領略一下這其中的韻味.

      第一樂章: 琵琶聲中的出怨

      ——白香山的江上琵琶

      元和十年(815)六月,李師道派人前來主持平定藩鎮叛亂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當時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雖然身非諫官,但還是首先上書切諫,請求緝辦兇手.結果遭到政敵的殘害,被貶為江司馬.正如他自己所說:“妨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這次打擊給白居易的心靈留下了很深的創傷.此詩作於被貶江州的次年秋.詩人歷經社會的殘酷和世態的炎涼後,滿腔的怨憤無處傾訴,恰巧與“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琵琶女相遇;聽了他很有感情的彈奏,壓抑已久的感情便奔湧而出,譜寫了這一曲千古絕唱.詩人觸景生情、因事起意,寓自己的身之感於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中,借琵琶女以抒發幽憤.進而揭露了封建社會種種不合理現象,表達了對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對黑暗社會的憤慨.

      《琵琶行》最為突出成就,在於對音樂的描寫.作者是如何把難以捕捉的音樂形象藉助語言表現出來的呢?他運用了四種手法:

      一是多方設喻.

      用一連串比喻反覆形容,以表現琵琶曲中複雜、細微的音響變化.“急語”喻大弦繁音粗節,“秋語”喻小弦的細碎綿密,珠落玉盤喻樂聲的和諧悅耳清脆怡人,花下鶯語喻樂聲的流轉和宛,冰下泉流喻樂聲的幽咽若凝.把美妙重複的旋律和節奏表現的鮮明可感.

      二是以聲傳情.

      把琵琶聲的變化與彈奏者和聽者的情感融為一體,聲情交融.詩中,那時而歡快流轉,時而高昂激越,時而暫時休止,時而低沉幽咽的音調中,含蘊著琵琶女或歡樂或憂愁或沉痛或悲哀的情感.而且聲聲琵琶,又是演奏者與聽者構成感情交流的媒介.演奏者曲中傳情,聽者聞曲動情.構成曲調中有情、“傾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別有情”、“滿座重聞皆掩泣”.卻讓人感到樂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聽者的共鳴.象這樣,聲情結合,以情繪聲,不僅使所描寫的音樂更具藝術魅力,而且也有助於詩歌主題的深化.

      三是虛中見實.

      不但寫有聲,而且寫無聲,“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都是無聲襯托有聲,用休止來強調樂曲的效果.如果篆刻藝術的“計白以當黑”,戲曲藝術對舞臺的運用.這種虛中見實,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是中國古代藝術的傳統特點,和王維的“深林人不知,明日來相照”有異曲同功之妙.

      四是巧用動詞.

      運用準確的動詞,表現演奏者純熟的指法中的“撥、攏、捻、抹、挑“的動詞,準確的表現了琵琶女演奏動作的變化有度,把多變指法化為視覺形象,加深了讀者對琵琶女嫻望的彈奏技藝的印象,更使音樂形象具體化.

      白居易是位大詩人,平生寫了三千多首詩,精於樂理,對演奏技巧有獨特的體會.他通曉琵琶、笙、箏、篳篥、琴、箜篌等樂器,對民間音樂和外國音樂都有研究.他特別喜歡演奏七絃琴.他說過“本性好絲桐,塵機聞即空”,“自弄還自罷,亦不愛人聽”.頗有點樂此不疲.在寫《琵琶行》之前,就多次描寫過絃索樂的彈奏.如“四弦不似琵琶聲,亂寫真珠細撼鈴”(《春聽琵琶兼簡長孫司戶》).“第一第二絃索索,秋風拂松疏韻落.第三第四弦冷冷,夜鶴憶子籠中鳴.”(《五絃彈》).這種描寫使人想起《琵琶行》那段最精彩的文字.此外如《聽李士良琵琶》、《琵琶》、《聽琵琶伎彈略略》等,都說明他接觸過琵琶演奏.佳句傳神,絕非偶然.因而寫出了極品《琵琶行》,這種對音樂形象的描寫,千百年來膾炙人口.不只在中國,而且在世界文壇上,都是十分傑出的.所以方扶南的《李長吉詩集批註》說其為“摹寫聲音之至文”.

      第二樂章: 琴聲中的潛意識

      ——韓愈《聽穎師彈琴》

      “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文公有一首著名的描寫音樂的詩“聽教師彈琴”.此篇最能反映韓詩的風格“奇崛險怪“.這篇“摹寫聲音之至文”,曾引起過筆墨官司,文忠公(歐陽修)以為所非琴而為琵琶,宋人蔡攸、許彥周(《西清詩話》、《彥周詩話》)卻以為是琴詩,並譽之曰:“退之深得其趣”,“善琴者此數聲最難工”.

      我們也認為此篇的確為聽琴,而且聽出了、也描繪出了琴聲之妙.這琴聲中也傳達出了作者當時的共鳴潛意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可樂奇葩說演講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