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大會完整講稿:劉可樂《人人有病》
自從做了出租和樹洞之後,我每天的生活就變成了一個宇宙收音機,和相當於是真人版故事會的生活,但是我今天來分享的事情,其實跟這些都沒有什麼關係,我是想分享一下我高三得躁鬱症的經歷。
先來和大家說一下,這是一個什麼病。躁鬱症,它有一個正式的學名,叫做雙向情感障礙,但這裡簡稱它為躁鬱症,簡單一點說,躁鬱症有狂躁的一面,也有抑鬱的一面。
抑鬱的一面就是每天都會很想自殺。我那段時間非常害怕去陽臺,因為我怕我會從樓上跳下去。
然後狂躁的時候,就會感覺自己站在世界之巔,靈感突發,精力超旺盛,可以幾天幾夜不睡覺。很多人以為梵高(畫家)是抑鬱症,但其實梵高是躁鬱症,他大約十年創作了一千多幅畫。
所以我就在這兩種狀態之間切換。這是很難受很讓人絕望的一個狀態,相當於是把你從萬丈深淵,突然啪嘰一下拉到高空,然後太陽火辣辣地打在你臉上,突然從冰窖突然到了火爐。所以說它其實是一種比抑鬱症更難處理的病。然後當時我周圍的人也說,劉可樂你以後怎麼辦,我也覺得我完蛋了。
所以確診的那一天,在辦入住手續的時候,我就一個人耷拉著腦袋,這樣趴在醫生的桌子上。然後那時旁邊的一位實習醫生,他可能看我有點可憐,就大發慈悲地走過來和我說:
你知道嗎?得這個病,80%的人智商都在150以上的,你不信去查好了,梵高、費雯麗、舒曼,無數的藝術家、文人得的都是這個病。
然後我就趕緊一個人跑到角落裡掏出手機,做智商測試,結果我才90——就那樣毫無防備地成為了那20%的人,然後第一次體會到那句話的正確性,就是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還會用門夾你的腦殼子,於是我就懷著這樣失落的心情住院了。
住院的第一天發生了兩件事情對我的影響很大。第一件事情是我半夜聽到病人撕心裂肺的吼叫,然後這個時候衝進來四個醫生和護士,每一個人按住她的一隻手一隻腳,打鎮定針,然後你就聽到那吼叫,突然變成像小狗生病時嗚嗚嗚的那種聲音,然後所有聲音都消失了。
那個場景特別像《飛越瘋人院》裡面最後一個場景,就是周圍所有人都在沉睡或者沉默著,月光打進來,一切看上去那麼安靜和祥和,可是你知道某個人心裡的某種東西,像被香菸頭一樣再次給掐滅了。
然後另外一件事情是我看到長得像花朵一樣的女孩,明星臉,超好看,和她聊天她和我說的都是青春期的煩惱,喜怒哀樂,可是她卻被關在屋子裡,哪兒都不能去。
我當時是很震驚的,於是我就和媽媽說,我說媽媽我可不可以不住院?
我媽說,好,可以省錢了(開玩笑),所以我就出院了。
我後來覺得那是一個特別幸運的選擇,因為我意識到一件事情就是,如果我百分之百接受了社會給我的定義,當我把自己完全交給醫院的時候,其實我就失去了自愈的能力。
我出院之後,一邊在吃藥,一邊在看心理醫生,我看了將近20多個心理醫生,每一個都不歡而散,因為當時我糾結一個問題,是我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
當時的心理醫生無非給我大致兩種答案,一種答案是你覺得生活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我就說你這不是耍流氓嗎?我就是找不到才問你的呀。然後另一種是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就更絕望,我知道沒有標準答案,可是我想要找一個讓我滿意的答案。
於是我媽就替我找了一個美國哈佛雙相情感障礙研究所的一個醫生,然後我就飛過去見那位醫生,其實現在回想起來有點好笑,我帶著那個疑問,像是要考驗對方一樣,就是你既然這麼厲害,那我就來看看你到底能不能給我滿意的答案。
然後那個美國醫生他當時聽到我的問題,歪頭笑了一下,說:
我每次被問到“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生活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我都會問“那意義的意義,又是什麼?”
我當場就愣住了,啪一下整個人被打到。
後來我出租的時候,第一個租我的人,特別巧,她也是躁鬱症,然後她也糾結同樣的問題,問我說,劉可樂,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我就把這個醫生的答案告訴給她,但她的第一反應有點讓我意外,她說這個回答好形而上。
我想在座的有些人可能也會覺得這個答案讓人一臉蒙逼,於是我就把這個答案戳我的那一點告訴了租我的女孩,我說:
它透過一個簡簡單單的反問,直接就把我拉到了這個問題最本質最本原的地方,讓我赤裸裸的站在那裡,讓我第一次那麼強烈的意識到說,追求意義本身是一件多麼荒謬的事情,而活著本身也是一件多麼荒謬的事情,所以活著本身,不就是意義本身嗎?
我把這個答案告訴她之後,她沉默了一個晚上,沒有回覆,第二天也沒有回覆。然後第三天她發了一個訊息說,可樂我想了一天一夜,我想通了,也許問題沒有答案,就是答案。
我把這個故事告訴美國醫生之後,他很驚訝,因為他沒有想到可以透過我幫助到其他人。
然後我另外特別想感謝幫助我的人,是我大學時候遇到的三個男朋友。因為我媽跟我說,要有所保留,不要把我的病情告訴別人,然後我就想,我媽怎麼說我就反著做。
於是我就百分之百坦誠告訴了他們,結果他們反而沒有嫌棄我,他們都神之巧合如出一轍的跟我說了這麼一段話:
哪怕你以後又一次感到絕望,又一次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你都不要放棄自己,哪怕你放棄了自己,你也不要放棄給別人一個幫助你的機會,哪怕你對所有人都感到絕望,哪怕那個時候我們已經分手了,你都要答應我,給我一次機會,來找我,讓我幫助你,我會盡我全力幫助你,哪怕我的幫助不能夠讓你滿意,你都不要因為對我的失望而對下一個人失去信心。
他們三個人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件事情是,其實信任的成本是最低的。尤其是親密關係當中,對方感受到你對他的信任,就更有可能回饋信任。其實就是那句話,真誠是通向一切的道路。
然後我另外想說的一件事情是,一般得這個病都要至少吃5到6年的藥,但是我吃了兩年的藥,就把藥停了。
這裡面的因素有很多,我也是經過很多事,才下了這個決心,這裡我最主要想分享的一件事是:我每次在看美國的心理醫生之前,都要做一個測試,測試的最後兩道題很神奇,是問你:你覺得你有雙向情感障礙嗎?你覺得你需要治療嗎?
我一開始對這2道題是很疑惑的,因為我想:難道我覺得我不需要治療,我就可以不治療了嗎?後來我看了一個電影叫《同等族群》,這個電影裡講的是在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變成了沒有情感的樣子,所以那群有情感的人類就被認為是有病,要被關到神經病醫院去。
我當時看到就想:我們現在被診斷為躁鬱症的人,多麼像未來那群被關進去的人啊。我第一次問自己:難道我們是真的不正常嗎?還是社會的問題?
然後美國醫生看到了,他說,你知道設計這道問題的初衷是什麼嗎?他其實就是想問你,你到底還在不在乎你自己對你自己的看法。我就啪一下,又被打到。我第一次意識到:如果我全盤接受了社會給我下的定義,其實就恰恰忽略了我對我自己的看法,可是,我對我自己的心理暗示,恰恰是一種多麼強大的力量啊,而我忽略了這種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倍受摧殘,難道不是這個社會出了問題嗎? 那為什麼我們要懲罰自己的內心呢?我們懲罰自己又有什麼用呢?這個社會告訴你,這是不正常的,這是正常的。我們就要全盤接受嗎?還是說,這個世界之所以如此多的條條框框,其實就是告訴你不必格格都入,不必每時每刻人地皆宜。
然後剛好那段時間我在看奇葩說,我就覺得奇葩說裡的人,如果放到外面去,別人都會覺得有病的,可是他們就有一種態度就是,啊呸,我沒病你才有病。
另外我也特別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實驗室,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之一。它是一個叫羅森漢的教授做的,他和他們團隊八個人三天三夜不睡覺,然後去醫院和醫生說,我的耳朵出現了嗡嗡嗡的聲音,於是他們當中的八個人,七個人被診斷成了神經分裂,另外一個人被診斷成了躁鬱症。於是他們就被住院了。然後住院之後反而是他們的病友,跟他們說,我覺得你們根本就沒有病。他把這個實驗公佈之後,學界一片譁然。然後這個時候另外一家醫院的醫生跳出來說,我覺得你們去的那家醫院診斷不是很合格,有本事你來我們醫院,於是羅斯漢就說好,我們派人去。然後醫生三個月之後公佈說他們收到了羅森漢派來的41個假病人,結果羅斯漢說我一個人都沒有派去。
這是當時動搖了整個心理學界的一個實驗。但我在這裡我並不是要質疑說所有的躁鬱症都是扯淡,說所有的抑鬱症都是被製造出來的,我不是要質疑這個,恰恰相反,我太知道那種感受,就是你想自殺,你痛苦得要想死,你覺得全世界沒有人能理解你,我太知道那種感受了,但是我真正想說的是,哪怕在你最脆弱最絕望的時候,你都不要忘了你的內心仍舊埋藏著一種無比強大的力量,你都不要忘了也許你自己才是你自己最好的心理醫生,你也不要忘了脆弱它也許是你的軟肋,但它也可以是你的出口。
如果可以選說我可以不得這個病嗎?我不會選。因為我覺得躁鬱症和其他所有我生活當中經歷的挫折一樣,它可以是一個癌症,它也可以是一個噴嚏。但我必須承認,躁鬱症徹底撕碎了我,到現在我還是碎的。所以在停藥之後的兩年,我去做了之前我可能完全不會去做的一些事情,比如我去香港街頭推銷保險,去紐約做了田野調查,然後去伯克利交換的時候,我遇到了聊起躁鬱症就像聊今天吃什麼一樣的人,然後還差點在臺北當了小三,各種類似的奇葩的經歷,然後去了一個神經病的公司,裡面所有人都有病,他們才不管你有沒有病,所以同時,所有人又因此沒有病。
所以如果你現在問我,你覺得你的躁鬱症好了嗎?我會回答你,我不知道。但問題在於,我也不care我到底有沒有好,就像我不care我到底有沒有這個病一樣。可能有人會說,既然你不care你為什麼今天還要來分享,不然你今後就要被打上“躁鬱症患者”這樣的標籤。我一開始是猶豫過的,糾結過的,因為我完全可以講我自己的奇葩家庭、奇葩經歷,有意思的事情多了去了。
但因為我出租之後,我遇到了很多讓我意外的人,就好像一個病友的聚會,我遇到了多重人格的人租我去和他的另一個人格談談,以及精分躁鬱症抑鬱症這些我都有遇到,還有偏執型人格障礙、暴食症、自閉症等等,我或多或少幫助到了他們,但後再到後來,我發現來尋求幫助的人太多了,我無法一個個回覆。
所以我就想說我今天來這裡,哪怕可能只有一部分人有感同身受,但是我特別喜歡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詩:哪怕我能使一顆心免於破碎,我這一生就沒有白活。
當然我也特別喜歡奧斯卡·王爾德的另外一句話:心就是拿來碎的。
所以我今天在這裡,並不想講什麼苦難就是財富之類的,我覺得痛苦本身沒有什麼好值得歌頌的,我們對痛苦的反思和反擊才是價值所在。當然可能我們反擊了之後,我們也不過只是生活的倖存者而已。
這也是為什麼我特別喜歡一個比喻是,人生就好像你手裡捧著,捧著一盞水一樣,然後你看著它,一直在漏,而你所能做的,就只是讓它漏的慢一點而已。所以我承認我過不好這人生,我承認我可能所有的努力就只是完成了這平凡的生活。當然我可能也沒有那麼努力,不過或許,這一切,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吧,就好像你半夜在雪地上撒尿,你每次都能尿出不一樣的形狀,可是你就是說不清楚,那到底是什麼樣的形狀。
奇葩大會完整講稿:劉可樂《人人有病》
自從做了出租和樹洞之後,我每天的生活就變成了一個宇宙收音機,和相當於是真人版故事會的生活,但是我今天來分享的事情,其實跟這些都沒有什麼關係,我是想分享一下我高三得躁鬱症的經歷。
先來和大家說一下,這是一個什麼病。躁鬱症,它有一個正式的學名,叫做雙向情感障礙,但這裡簡稱它為躁鬱症,簡單一點說,躁鬱症有狂躁的一面,也有抑鬱的一面。
抑鬱的一面就是每天都會很想自殺。我那段時間非常害怕去陽臺,因為我怕我會從樓上跳下去。
然後狂躁的時候,就會感覺自己站在世界之巔,靈感突發,精力超旺盛,可以幾天幾夜不睡覺。很多人以為梵高(畫家)是抑鬱症,但其實梵高是躁鬱症,他大約十年創作了一千多幅畫。
所以我就在這兩種狀態之間切換。這是很難受很讓人絕望的一個狀態,相當於是把你從萬丈深淵,突然啪嘰一下拉到高空,然後太陽火辣辣地打在你臉上,突然從冰窖突然到了火爐。所以說它其實是一種比抑鬱症更難處理的病。然後當時我周圍的人也說,劉可樂你以後怎麼辦,我也覺得我完蛋了。
所以確診的那一天,在辦入住手續的時候,我就一個人耷拉著腦袋,這樣趴在醫生的桌子上。然後那時旁邊的一位實習醫生,他可能看我有點可憐,就大發慈悲地走過來和我說:
你知道嗎?得這個病,80%的人智商都在150以上的,你不信去查好了,梵高、費雯麗、舒曼,無數的藝術家、文人得的都是這個病。
然後我就趕緊一個人跑到角落裡掏出手機,做智商測試,結果我才90——就那樣毫無防備地成為了那20%的人,然後第一次體會到那句話的正確性,就是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還會用門夾你的腦殼子,於是我就懷著這樣失落的心情住院了。
住院的第一天發生了兩件事情對我的影響很大。第一件事情是我半夜聽到病人撕心裂肺的吼叫,然後這個時候衝進來四個醫生和護士,每一個人按住她的一隻手一隻腳,打鎮定針,然後你就聽到那吼叫,突然變成像小狗生病時嗚嗚嗚的那種聲音,然後所有聲音都消失了。
那個場景特別像《飛越瘋人院》裡面最後一個場景,就是周圍所有人都在沉睡或者沉默著,月光打進來,一切看上去那麼安靜和祥和,可是你知道某個人心裡的某種東西,像被香菸頭一樣再次給掐滅了。
然後另外一件事情是我看到長得像花朵一樣的女孩,明星臉,超好看,和她聊天她和我說的都是青春期的煩惱,喜怒哀樂,可是她卻被關在屋子裡,哪兒都不能去。
我當時是很震驚的,於是我就和媽媽說,我說媽媽我可不可以不住院?
我媽說,好,可以省錢了(開玩笑),所以我就出院了。
我後來覺得那是一個特別幸運的選擇,因為我意識到一件事情就是,如果我百分之百接受了社會給我的定義,當我把自己完全交給醫院的時候,其實我就失去了自愈的能力。
我出院之後,一邊在吃藥,一邊在看心理醫生,我看了將近20多個心理醫生,每一個都不歡而散,因為當時我糾結一個問題,是我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
當時的心理醫生無非給我大致兩種答案,一種答案是你覺得生活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我就說你這不是耍流氓嗎?我就是找不到才問你的呀。然後另一種是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就更絕望,我知道沒有標準答案,可是我想要找一個讓我滿意的答案。
於是我媽就替我找了一個美國哈佛雙相情感障礙研究所的一個醫生,然後我就飛過去見那位醫生,其實現在回想起來有點好笑,我帶著那個疑問,像是要考驗對方一樣,就是你既然這麼厲害,那我就來看看你到底能不能給我滿意的答案。
然後那個美國醫生他當時聽到我的問題,歪頭笑了一下,說:
我每次被問到“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生活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我都會問“那意義的意義,又是什麼?”
我當場就愣住了,啪一下整個人被打到。
後來我出租的時候,第一個租我的人,特別巧,她也是躁鬱症,然後她也糾結同樣的問題,問我說,劉可樂,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我就把這個醫生的答案告訴給她,但她的第一反應有點讓我意外,她說這個回答好形而上。
我想在座的有些人可能也會覺得這個答案讓人一臉蒙逼,於是我就把這個答案戳我的那一點告訴了租我的女孩,我說:
它透過一個簡簡單單的反問,直接就把我拉到了這個問題最本質最本原的地方,讓我赤裸裸的站在那裡,讓我第一次那麼強烈的意識到說,追求意義本身是一件多麼荒謬的事情,而活著本身也是一件多麼荒謬的事情,所以活著本身,不就是意義本身嗎?
我把這個答案告訴她之後,她沉默了一個晚上,沒有回覆,第二天也沒有回覆。然後第三天她發了一個訊息說,可樂我想了一天一夜,我想通了,也許問題沒有答案,就是答案。
我把這個故事告訴美國醫生之後,他很驚訝,因為他沒有想到可以透過我幫助到其他人。
然後我另外特別想感謝幫助我的人,是我大學時候遇到的三個男朋友。因為我媽跟我說,要有所保留,不要把我的病情告訴別人,然後我就想,我媽怎麼說我就反著做。
於是我就百分之百坦誠告訴了他們,結果他們反而沒有嫌棄我,他們都神之巧合如出一轍的跟我說了這麼一段話:
哪怕你以後又一次感到絕望,又一次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你都不要放棄自己,哪怕你放棄了自己,你也不要放棄給別人一個幫助你的機會,哪怕你對所有人都感到絕望,哪怕那個時候我們已經分手了,你都要答應我,給我一次機會,來找我,讓我幫助你,我會盡我全力幫助你,哪怕我的幫助不能夠讓你滿意,你都不要因為對我的失望而對下一個人失去信心。
他們三個人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件事情是,其實信任的成本是最低的。尤其是親密關係當中,對方感受到你對他的信任,就更有可能回饋信任。其實就是那句話,真誠是通向一切的道路。
然後我另外想說的一件事情是,一般得這個病都要至少吃5到6年的藥,但是我吃了兩年的藥,就把藥停了。
這裡面的因素有很多,我也是經過很多事,才下了這個決心,這裡我最主要想分享的一件事是:我每次在看美國的心理醫生之前,都要做一個測試,測試的最後兩道題很神奇,是問你:你覺得你有雙向情感障礙嗎?你覺得你需要治療嗎?
我一開始對這2道題是很疑惑的,因為我想:難道我覺得我不需要治療,我就可以不治療了嗎?後來我看了一個電影叫《同等族群》,這個電影裡講的是在未來,所有的人類都變成了沒有情感的樣子,所以那群有情感的人類就被認為是有病,要被關到神經病醫院去。
我當時看到就想:我們現在被診斷為躁鬱症的人,多麼像未來那群被關進去的人啊。我第一次問自己:難道我們是真的不正常嗎?還是社會的問題?
然後美國醫生看到了,他說,你知道設計這道問題的初衷是什麼嗎?他其實就是想問你,你到底還在不在乎你自己對你自己的看法。我就啪一下,又被打到。我第一次意識到:如果我全盤接受了社會給我下的定義,其實就恰恰忽略了我對我自己的看法,可是,我對我自己的心理暗示,恰恰是一種多麼強大的力量啊,而我忽略了這種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倍受摧殘,難道不是這個社會出了問題嗎? 那為什麼我們要懲罰自己的內心呢?我們懲罰自己又有什麼用呢?這個社會告訴你,這是不正常的,這是正常的。我們就要全盤接受嗎?還是說,這個世界之所以如此多的條條框框,其實就是告訴你不必格格都入,不必每時每刻人地皆宜。
然後剛好那段時間我在看奇葩說,我就覺得奇葩說裡的人,如果放到外面去,別人都會覺得有病的,可是他們就有一種態度就是,啊呸,我沒病你才有病。
另外我也特別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實驗室,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之一。它是一個叫羅森漢的教授做的,他和他們團隊八個人三天三夜不睡覺,然後去醫院和醫生說,我的耳朵出現了嗡嗡嗡的聲音,於是他們當中的八個人,七個人被診斷成了神經分裂,另外一個人被診斷成了躁鬱症。於是他們就被住院了。然後住院之後反而是他們的病友,跟他們說,我覺得你們根本就沒有病。他把這個實驗公佈之後,學界一片譁然。然後這個時候另外一家醫院的醫生跳出來說,我覺得你們去的那家醫院診斷不是很合格,有本事你來我們醫院,於是羅斯漢就說好,我們派人去。然後醫生三個月之後公佈說他們收到了羅森漢派來的41個假病人,結果羅斯漢說我一個人都沒有派去。
這是當時動搖了整個心理學界的一個實驗。但我在這裡我並不是要質疑說所有的躁鬱症都是扯淡,說所有的抑鬱症都是被製造出來的,我不是要質疑這個,恰恰相反,我太知道那種感受,就是你想自殺,你痛苦得要想死,你覺得全世界沒有人能理解你,我太知道那種感受了,但是我真正想說的是,哪怕在你最脆弱最絕望的時候,你都不要忘了你的內心仍舊埋藏著一種無比強大的力量,你都不要忘了也許你自己才是你自己最好的心理醫生,你也不要忘了脆弱它也許是你的軟肋,但它也可以是你的出口。
如果可以選說我可以不得這個病嗎?我不會選。因為我覺得躁鬱症和其他所有我生活當中經歷的挫折一樣,它可以是一個癌症,它也可以是一個噴嚏。但我必須承認,躁鬱症徹底撕碎了我,到現在我還是碎的。所以在停藥之後的兩年,我去做了之前我可能完全不會去做的一些事情,比如我去香港街頭推銷保險,去紐約做了田野調查,然後去伯克利交換的時候,我遇到了聊起躁鬱症就像聊今天吃什麼一樣的人,然後還差點在臺北當了小三,各種類似的奇葩的經歷,然後去了一個神經病的公司,裡面所有人都有病,他們才不管你有沒有病,所以同時,所有人又因此沒有病。
所以如果你現在問我,你覺得你的躁鬱症好了嗎?我會回答你,我不知道。但問題在於,我也不care我到底有沒有好,就像我不care我到底有沒有這個病一樣。可能有人會說,既然你不care你為什麼今天還要來分享,不然你今後就要被打上“躁鬱症患者”這樣的標籤。我一開始是猶豫過的,糾結過的,因為我完全可以講我自己的奇葩家庭、奇葩經歷,有意思的事情多了去了。
但因為我出租之後,我遇到了很多讓我意外的人,就好像一個病友的聚會,我遇到了多重人格的人租我去和他的另一個人格談談,以及精分躁鬱症抑鬱症這些我都有遇到,還有偏執型人格障礙、暴食症、自閉症等等,我或多或少幫助到了他們,但後再到後來,我發現來尋求幫助的人太多了,我無法一個個回覆。
所以我就想說我今天來這裡,哪怕可能只有一部分人有感同身受,但是我特別喜歡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詩:哪怕我能使一顆心免於破碎,我這一生就沒有白活。
當然我也特別喜歡奧斯卡·王爾德的另外一句話:心就是拿來碎的。
所以我今天在這裡,並不想講什麼苦難就是財富之類的,我覺得痛苦本身沒有什麼好值得歌頌的,我們對痛苦的反思和反擊才是價值所在。當然可能我們反擊了之後,我們也不過只是生活的倖存者而已。
這也是為什麼我特別喜歡一個比喻是,人生就好像你手裡捧著,捧著一盞水一樣,然後你看著它,一直在漏,而你所能做的,就只是讓它漏的慢一點而已。所以我承認我過不好這人生,我承認我可能所有的努力就只是完成了這平凡的生活。當然我可能也沒有那麼努力,不過或許,這一切,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吧,就好像你半夜在雪地上撒尿,你每次都能尿出不一樣的形狀,可是你就是說不清楚,那到底是什麼樣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