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ydsln

    我手捧著朱自清爺爺的文選,讀著讀著,我腦子裡浮現出一副美麗的景象,我更加愛上了“春天”。

    一副春天特有的景象:桃樹,梨樹,杏樹上都開滿了一朵朵嬌豔的花,有的紅的像熊熊烈火,有的粉紅粉紅的,像天上的朝霞,有的潔白的像雪花,花兒散發著迷人的香味,閉上眼睛,樹上彷彿結滿了桃子,杏子,梨子!蝴蝶,蜜蜂圍著花兒翩翩起舞,野花數不勝數:雜樣兒,有名字的,無名字,都像趕集似的聚在草叢裡,像一隻只彩色的眼睛,像一棵棵閃爍的星星,一閃一閃的調皮地眨著眼睛。在朱爺爺的筆下,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園子裡,田野裡,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兒,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如果作者沒有發自內心的由衷的喜愛之情,怎能寫出這等精彩之筆!在朱爺爺筆下,春風、春雨都顯得那麼美。風中的柳枝是多麼溫柔,風中的樂聲是多麼動聽,風中的氣息是多麼令人心曠神怡!還有,那綿綿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像薄煙,表現了飄渺朦朧之美。我讀著讀著,彷彿正在春風中盡情地欣賞一部春天的樂章,一幅春天的寫意畫。朱爺爺對春天真摯的讚美之情,已不留痕跡地融入了景物描寫之中,讓我讀來回味無窮。

    而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春》的文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著綠色,寓意著復甦,象徵著希望。當春風輕輕地吹過,春姑娘的腳步走遍大地,她告訴人們該翻田播種,農民們聽到春姑娘的叫聲,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歡聲笑語犁田翻地,播種插秧,田間變成了歡樂的戲院。水塘中的青蛙也奏著唱著春歌,正如杜甫詩中所說“聽取蛙聲一片,稻花香裡說豐年。”這忙碌的田間卻成一幅生機勃勃的鬧春圖。

    小朋友們告別了嚴寒的冬天,春姑娘高高興興像春燕一樣飛進了學校,學校立即從冬眠中醒了過來,花開得更紅,草變得更綠,小朋友們也更加美麗,容光煥發。是春姑娘給了我們勃勃生機,一年之季在於春,我們是祖國春天的花朵,要努力學習回報祖國對我們的培育。

    我們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到秋天才會有累累碩果。而我們小學五年級不正是我們人生的春天嗎?到了我們秋天的收穫,我們現在難道不應該付出汗水和努力嗎?

    我熱愛春天,歌頌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

    《春》的讀書筆記2

    讀完《春》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春天就是一個起點,只要你起跑很完美,未來就無限美好。“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 。

    多麼有詩意的一篇散文啊!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春天是草長鶯飛、百花盛開的季節,春天是生機勃勃的季節。讀完這篇文章,我不禁被作者出神入化的寫作手法所迷住,好像被帶到了世外桃源一樣。嫩嫩的、綠綠的的小草佈滿了田野裡,孩子們在無憂無慮地玩耍著。桃樹、杏樹、梨樹都開滿了花趕趟兒。千姿百態的花兒散落在草地上,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楊柳風”,風像母親一樣撫摸你,還夾雜著泥土、青草、花兒的氣息。雨是春天最尋常的,像牛毛、像花針,喚醒萬物——-“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可以使人精神煥發。

    春天是一個開始,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著,走著,抓住春天這一時機,繼續向新一階段前進,只要肯努力,成功就是你的!以前的挫敗和失落都被春風吹走,向你迎面走來的是新的開始,以前的一切早已成為歷史。

    春天就是一條起跑線,努努力,加加油,你的起跑一定會很完美!我們的祖國也要像春天一樣,猶如東方一條盤旋的巨龍,總有一天會“振翅高飛”!讀完這篇文章,我深深地體會到:春天就像未開墾的處女地,只要你在春天辛勤耕耘,就一定能收穫碩果累累的金秋!

    《春》的讀書筆記3

    對於巴金這個名字很早就已經知道了,但是真正讀他的作品還是從《激流三部曲》,最近讀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春》,《春》是《家》的延續。《春》給了我很多的感悟,我先說說我自己的讀後感,然後我要繼續看我的《秋》啦。

    巴金的《家》、《春》、《秋》是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在上一部《家》中,主人公高覺慧在封建禮教的一步步逼迫下,一氣離家出走。他的這一出走,給高淑英樹立了榜樣。然而,在高公館發生的一些事情,讓她的心忽起忽落。

    父親高克明的主意,淑英該嫁給那個放蕩不羈的陳克家的兒子。可十七歲的她不願如此早的出嫁,她羨慕覺慧的大膽,與他透過自己的來的自由;琴是她當時唯一精神上可以依靠的人,琴的樂觀,使淑英從陰暗的心理中稍稍解脫;婉兒,那個從高公館代替鳴鳳嫁給了馮樂山的丫頭,婉兒在馮家所受的不公的待遇,令人心酸;蕙,又是一個被逼破的可憐人兒,沒有主見的母親,軟弱的祖母,拗不過固執的父親,一手包辦的婚姻,何來的幸福?因為這些事情使天性軟弱的淑英更加絕望,甚至想過去追隨鳴鳳,做一個烈女子,依身於那一片粼粼的湖面上。

    海兒的離世,家庭的糾紛,初次出遊,蕙的出嫁,覺民的表演,蕙的難產……一次次打擊,一次次的鼓勵,都在淑英的心上刻下一道道印痕,更加堅定了淑英的決心。經歷了這些磨難,是淑英更加堅強,更加樂觀,開始學習新派的知識,不再動尋死的念頭。但是在父親的再一次威逼下,淑英下定決心:出逃,離開金陵,到上海去,去找堂哥哥覺慧。

    淑英的順利出逃,似乎告訴家人,無論是具有抗爭精神的哥哥,還是自己這個以前的大小姐,都可以憑著自己,與別人的的幫助逃離那個監牢般的“家”。

    海兒因封建思想,誤吃藥,耽誤病情,而使公館喪失了一個可愛的身影;叔父叔母之間,僕人之間,孩子們之間,一切雜事使淑英頭昏腦脹;為了新鮮事物,偷偷到公園,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因被親人遇見,處於封建的思想,被狠狠地批評;見證那蕙的不幸的婚姻,無法反駁,去葬送自己的幸福;覺民報社在戲院的表演,觸動了淑英的心,又燃起了她的希望之火;蕙因父母、丈夫的固執,沒有送去醫院,後來因去醫院太遲,又使兩條人命葬送在封建思想的深淵裡。

    無法想像淑英,那個在開頭柔弱的嬌小姐,居然可以成為與之前反差極大的新青年。琴,覺民,覺慧的幫助;蕙,婉兒,鳴鳳的刺激,促成了這一皆大歡喜的結局。

    覺新這個人,是個可憐卻又十分重要的配角,作為高家的長孫,他肩膀上的擔子十分沉重。卻因性情的軟弱,無法起身反抗,自己的所作所為,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成為一名無辜的犧牲者。

    “上海”在《春》中,就是幸福,就是美好,它代表著新一代的青年們的追求。

    在“尾聲”中的一句話“春天是我們的”給我的感觸良多:“春天”是光明的,美麗的,它象徵著一切美好事物,但在它的背後,又有多少無辜的人犧牲。淑英追求到了春天,春天也使她無比的歡心。春天是屬於那些懂得進取,能夠衝破一切阻礙,能爭得自己自由幸福的人們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呢?我們為了自己的春天,抗爭已有的不公正生活,不要害怕那些艱難險阻,那不會將你攔下,也許,它還會成為你通向春天的鋪路石,使自己進一步成為春天的主人。

    《春》的讀書筆記4

    《春》是一篇滿貯詩意的散文。它以詩的筆調,描繪了中國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綠草如茵,花木爭榮,春風拂煦,細雨連綿,呈現一派生機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擻,辛勤勞作,充滿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麗的畫卷,《春》是一曲讚美青春的頌歌。

    作品起始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兩個“盼望著”的詞語重疊,強化了人們對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腳步近了”,更把春天擬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們走來。看:“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作者先從總的方面描繪春境,勾畫出大地回春萬物復甦的景象。

    接著,作者推出五個特寫鏡頭,細緻入微地描繪春天的動人景象。

    第一個特寫鏡頭是春草:“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作者不僅寫出了春草的嫩綠、綿軟,而且還攝下了它對人的誘惑力:人們在草地上“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這裡的綠茵,已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們生活的親愛的伴侶——景物變成了情物。

    第二個特寫鏡頭是花木爭榮:“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僅果樹之花爭相鬥妍,而且野花遍地,萬紫千紅。眾花還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無數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蝴蝶翩翩起舞。這些描寫,活現出春意盎然的氣氛。作者不以再現自然花色為滿足,還特意馳騁想象的翅膀寫道:果樹之花“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想象不僅拓寬了描寫的視野,更從未來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愛。

    第三個特寫鏡頭是春風。較之春花來說,春風是不容易描寫的。朱自清寫春風,主要抓住了兩點,一是春風的柔和,二是它具有傳聲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楊柳風”的詩句,來狀寫春風的溫暖,柔和;他猶恐讀者不易領會,馬上來了一句人人能領會的摹寫:“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溼潤的空氣裡醞釀”。作者從傳味角度寫春風,不僅強化了春的氛圍,也將此段與上兩段關於草、花的描寫自然地連線起來。春風還把春鳥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與輕風流水應和著”。作者從多方位描寫春風,把這個本來不易表現的事物也寫得栩栩如生。

    《春》的讀書筆記5

    《春》是一篇描寫自然風光的出色散文,將它與此前的同類題材《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兩點突出的變異:一是感情格調有所不同;二是語言風格的變化。讀《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調則輕鬆愉快、充滿活力。何以會如此?我猜想至少有這樣兩個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應約為中學撰寫的語文教材,從培養青年進取向上出發,作者採用了相應的積極、樂觀的感情基調。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寫作時的心境。

    《春》大概寫於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遊歐洲回國不久,便與陳竹隱女士結為美滿夫妻,並於同年9月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貴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順境與幸事,不能不對《春》的抒情格調產生影響。作者樂觀感情的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詩情與畫意結合。

    再從語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的語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跡,不夠自然。而《春》的語言則簡樸、活脫、口語化。如寫草,“園子裡,田野裡,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寫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些語言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生動活潑,節奏明快,語短意豐,表現力強。作者為了更好地描寫春天,還採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結尾部分,便是這方面最好的例證。朱自清不愧是語言大師,他用文筆把短暫的春天從自然界拉回到書面上,使其四季常駐,隨時可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體檢轉氨酶數值呈現上升趨勢,要注意什麼可以幫助降低轉氨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