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00134607336

      《長腿叔叔》

      推薦理由:

      洋溢驚喜、溫馨、懷舊的Sunny感覺

      所有成長中、戀愛中、迷失中的男女必讀的好書

      內容簡介

      幸運女神忽然降臨在孤女茱蒂身上,因為她寫的一篇文章,孤兒院的一位匿名理事願意資助她上大學,並培育她成為作家。茱蒂沒有見過這位以惡作劇地稱他為“長腿叔叔”。作為要求,理事讓茱蒂每個月都要給他寫信匯報生活的點滴,並宣告不會回信。

      於是,茱蒂以幽默逗趣而又真情流露的筆調,開始寫信給心目中的“長腿叔叔”,並付予心靈的寄託。後來,當她明白永遠得不到“叔叔”的迴音時,就開始有了抱怨和不以為然。直到當她愛上傑出的傑維少爺時,她才又將“長腿叔叔”作為傾訴的物件……正當她考慮向傑維表達愛意的時候,她的“長腿叔叔”終於露面了,而且他竟然就是……

      該書處處充滿Sunny笑聲、時時洋溢溫馨情感,講述了一個女孩認真求學、奮發向上的感人故事。是所有成長中、戀愛中、迷失中的男女必讀的好書。

      作者簡介

      琴·韋伯斯特,美華人。1876年出生於紐約州的佛雷多尼亞一個充滿文藝氣息的家庭中,父親從事出版工作,母親是馬克·吐溫的侄女。

      在校期間,她就常常在巴薩女子大學的校友雜誌和地方新聞刊物投稿;並利用課餘時間,到孤兒院和感化院做社會服務。而這段時間的所見所聞,也成為她日後寫作《長腿叔叔》的最佳素材。1912年,韋伯斯特出版小說《長腿叔叔》。在她多項作品中,以《長腿叔叔》最受讀者喜愛,此書後來拍成電影,由當時最受歡迎的女明星擔任女主角,使小說的影響更加深入。

      《小王子》

      推薦理由:

      一部獻給所有人看的童話,一則關於愛與責任的寓言,一個世界上最傷心的故事,一本全球銷量僅次於《聖經》的經典書籍。

      這就像花一樣,如果你愛上了一朵在一顆星星上的花,那麼夜間,你看著星空就會感到甜蜜愉快,所有星星上都好像開著花。

      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小孩子,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

      一部獻給所有人看的童話;一則關於愛與責任的寓言;一個世界上最傷心的故事;一本全球銷量僅次於《聖經》經典書籍!

      內容簡介

      小王子,是一個憂鬱的小人兒,他來自一個很小很小的星球,在那兒什麼都好小好小,小王子很容易憂傷,他小小的生命柔情善感……這樣令人心疼的小王子,在撒哈拉沙漠中與作者相遇,他們一點一滴地交心,於是我們跟著小王子哭,跟著小王子笑,跟作者一起,尋獲我們久違的天真與感動……

      作者簡介

      安東尼·德·聖艾修伯裡1900年出生於法國里昂,1921-1923年在法國空軍中服役,曾是後備飛行員,後來又成為民用航空駕駛員,參加了開闢法國——非洲——南美國際航線的工作,其間他帶從事文學寫作,作品有《南方郵件》(1930),《夜航》(1931)等。在美國期間,他繼續從事寫作,1940年發表了《戰鬥的飛行員》,1943年發表了《給一個人質的信》以及《小王子》。

      1943年,在他的強烈要求下,他回到法國在北非的抗戰基地阿爾及爾。他的上級考慮到他的身體和年齡狀況,只同意他執行五次飛行任務,他卻要求增加到八次。1944年7月31日上午,他出航執行第八次任務,從此再也沒有回來,失蹤時,年僅44歲。

      《愛的教育》

      推薦理由:

      這是作者二十年心血的結晶,是三十年理智的內心獨白。凡是讀這部書的人都將無法抗拒它的魅力,是無可爭議的數科書,它所飽含的數益、慰藉和激盪的情趣無不使所有的人流下動情的眼淚。1886年出版後暢銷不衰,現已有一百多種譯本,是一部孩子和大人都值得一讀的愛的經典。

      內容簡介

      《愛的教育》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主人公恩里科的日記;一部分是主人公的爸爸、媽媽、姐姐寫給主人公的信;還有一部分是老師交給學生抄寫的“每月故事”。後兩部分交叉在前一部分當中。

      日記部分記述了主人公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上的所見所聞,時間從頭一年10月開學到次年7月放假,共10個月。日記刻畫了學校的男女老師、同學以及同學的家長。他們屬於不同的社會階層,具有不同的性格。幾位同學的性格具有象徵意義,如班裡學習最好的德羅西象徵善良,加羅內象徵慷慨,斯塔爾迪象徵執著,沃蒂尼象徵嫉妒,諾比斯象徵傲慢。父親、母親和姐姐寫給主人公的“信”,都是直接的道德說教,有勸導,也有責備,但都娓娓道來,動之以情。“每月故事”這部分,是書中最具有文學性的部分,以故事的形式傳達作者的理想道德。每篇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分別來自義大利不同的地區,以自己的行為表現出熱愛祖國、熱愛家庭、自我犧牲等優良品質。

      《青鳥》

      推薦理由:

      世界夢幻戲劇史經典代表作

      榮獲諾貝爾獎的文學鉅著

      影響法國的五十本書之一

      幸福並不那麼對於尋找,幸福就在我們身邊

      青鳥就意味著幸福,明白嗎?我的小女兒如果有了青鳥,病就會好了,幸福也就得到了。所以我想讓你們替她找青鳥――不過,你們還不知道我是誰吧?

      我對地球這顆古老的星球已沒什麼興趣了,那裡的人們活在愚昧與無知之中而不知覺悟。看到這些可憐人,我都替他們感到惋惜!就連他們的孩子也註定難逃愚昧之災。出於慈愛之心,我才偶爾到他們中去,去的目的是要拯救孩子們。

      孩子們於是邊走邊開始採集美麗的鮮花。他們並不知道,紫羅蘭是思念花,他們每採一枝離他們的爺爺奶奶就近一步。

      每接近Sunny一步,就意味著懷中的這些可憐的鳥離死亡更近一步。因此當他們沿著臺階來到Sunny下的時候,懷中的鳥已經全都死了。

      緊挨著享樂宮的是痛苦的深淵,二者相通,僅隔一層霧氣或薄紗。那從正義之峰或永恆之谷吹出的風,一直都在不斷吹散霧氣,或者吹走薄紗。

      那隻未來之鳥透過他的淚眼,在他的頭頂上展翅飛去。那雙翅膀如夢如幻,若有若無,很快消融在蔚藍色的天空中,棣棣再也辨認不出它的輪廓了。

      裂開的墳墓裡開出了成千上萬朵鮮花。花兒到處蔓延著,開在路上、樹梢上、草地上。這些花兒盡情地往上長,像是要把天都戳穿了。

      孩子們!要記住這次教訓!人在這世界上要獨立對付所有的事物。千萬不要忘記!

      要記住,在世界上你們所能看見的東西都沒有始終,永遠在延續。你們應該永記這個道理,直到成為大人。那麼,不管遇到什麼情況,你們都能知道應該期待什麼、說什麼、做什麼。

      每個人都在尋找著自己的幸福,絞盡腦汁,歷盡艱辛。只要我們心底無私,心願美好,幸福是不難獲得的。其實,幸福就在咫尺之間

      內容簡介

      《青鳥》原為一個六幕哲學夢幻劇,1911年在法國巴黎首演後,立即就引起了轟動,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已經成為世界戲劇史上的經典之作。

      作者的妻子喬治特·萊勃倫克為方便讀者閱讀,將此戲劇改寫成小說形式,近百年來已被翻譯成為多種文字,始終保持不衰的魅力,並躋身於世界十大著名童話之列,2000年被評為“影響法國的五十本書之一”。

      作者簡介

      莫里斯·梅特林克

      1911年,梅特林克以“他多方面的文學活動,尤其是他的戲劇作品具有的豐富想像和詩意幻想等特色,這些作品有時以童話的形式顯示出一種深邃的靈感,同時又以一種神妙的手法打動讀者的感情,激發讀者的想象”,獲得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推薦理由:

      這個故事永遠也不會完結。因為人類精神的美一旦被人認識,我們就永遠不會忘記。19世紀出了兩個傑出人物,一個是拿破崙,另一個是海倫·凱勒。凱勒小姐給我們這些沒有那麼多困難需要克服的人們,上了永不能遺忘的一課。海倫·凱勒所創造的奇蹟,完全是以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不停地以勇敢的方式在震撼著這個世界。她走過的每一步,取得的每一份成績,留下的每一份關愛,全靠著一顆不屈不撓的心,全身心的來應付生命的挑戰,用最博大與無私的愛心去擁抱,去改變這個世界。

      她以其驚人的頑強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她在黑暗中感受到了人生的光明之燈,並把慈愛的種子撒向全世界。

      內容簡介

      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要靠心靈去感受。

      愛是摸不著的,但你卻能感到她帶來的甜蜜。

      人生最大的災難,不在於過去的創傷,而在於把未來放棄。

      不懷希望,不論什麼事情都做不出來。

      我只看我擁有的,不看我沒有的。

      對於凌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說,信心就是生命的主宰。

      黑暗將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靜將人更加喜愛聲音。

      把活著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後一天。

      在本書中,譯者編選了海倫·凱勒較為著名的作品《我的生活》、《我生活的世界》、《我的宗教》、《莎莉文老師:她心靈所撫養的孩子對她的頌讚》、《敞開的門》以及著名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相關篇目,並在每一小節後附有“譯者感言”,幫助讀者更深刻地認識這位偉大女性,汲取她的思想和精神財富,感悟她的卓越人生。此外,書中還精選了近30幅海倫·凱勒的珍貴照片,繪製了十幾幅精美插圖,讓我們更直觀地瞭解這位不平凡的女性,跟隨她去“看”、去“聽”,去感受這顆不掘不撓、對生命充滿無限激情的頑強心靈,是怎樣一步步、一點點創造出令世人矚目的偉大奇蹟。想到海倫·凱勒的一切,我們每個人都應該——

      像明天就要失眼那樣去利用自己的眼睛!

      作者簡介

      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聾盲女作家海倫·凱勒是一位偉大女性,終身致力於社會福利事業。

      凱勒19個月時,不幸因熱病造成眼睛和耳朵功能喪失。凱勒的教育一直是父母憂心忡忡的大甘題。6歲時經貝爾博士的推薦禮聘蘇莉文女士為家庭教師。這是凱勒一生的轉折點。

      蘇莉文當年20歲,自己也曾失明過,因身受其苦,深知盲人的悲哀,於是獻身於盲人的教育工作。凱勒在蘇莉文的教育下學會了手語與點字,克服了溝通的障礙。1890年,凱勒10歲時,在波士頓的茲勒斯寧聾啞學校學習用嘴形的啟動來唸出語言的觸閱法及發聲,接著又在紐約的萊特·休門遜聾啞學校學會聽講和閱讀,並完成了一般教育。

      1900年,凱勒進入哈佛大學的拉多克利夫學校,就讀期間始終保持優異的成績。1904年畢業時,成為世電第一個完成大學教育的聾盲人。自畢業後在聖路博覽會發表演講以後,凱勒經常發表演講和文章,呼籲世人關注盲人,並強調盲人教育的重要性。她的活動不僅在美國國內,甚至擴至於世界各地,於是被稱為“世界天使”。

      1931年費城的天堡大學贈予她榮譽博士,緊接著1932年格拉斯哥大學也贈予她榮譽博士。此外,她籌集盲人基金而獲美國盲人協會頒獎,亦曾得法國雷尊妥奴爾獎。她的《自傳》等書也不同凡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害怕自己得癌症,該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