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5047338372

    一個是耗時太長,成了雙方的消耗戰無論是時間和物資還是人力,這肯定不利於遠道而來的一方,二是如果偷偷的用及少量飛機協助步兵攻城效果比坦克更有效率,總的看,他是各兵種各幹各的,沒有靈活搭配應用,缺少機動飛機,感覺很機械的打仗。

  • 2 # 兵臨城下5280

    謝謝邀請。庫爾斯克戰役就德國方面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原因是貽誤戰機。希特勒是堅定的唯武器論者,他堅持要等到黑豹等新型裝備生產完畢再發動進攻,這一等就是4個多月!這4個月對於作為一開始就準備採取防守反擊戰術的蘇軍來說真是雪中送炭一般,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加固陣地、部署雷區、補充裝備等等等等。以至於最後達到了守株待兔以逸待勞的狀態,德軍進攻的突然性完全喪失。這一點和蘇德戰爭爆發時是完全不同的。

    而作為德軍一方就是傻等,無所作為。當然要說啥也沒做也不客觀,那就是組建了“虎豹”部隊。可問題又出來了,以黑豹坦克部隊為例,其指揮官和乘員絕大多數居然是“預備役”而不是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真是匪夷所思。這些坦克是一邊生產一邊裝備一邊訓練!由於是新型武器,可靠性低,故障頻發再加一群菜鳥,其場面太有畫面感了。

    等好不容易把部隊組建完成,德軍方面又幹了一件事,把這200輛黑豹的編制定為一個團!等這個巨大無比的裝甲團到達戰場後,指揮問題就出現了,特別是進攻受挫後其和上級的互不信任爆發了。。。

    諸如這些原因,新型裝備的作戰能力是一折再折,即便如此也對蘇軍的裝甲部隊給與了毀滅性的打擊。但是由於蘇軍的充分準備和德軍的後繼無力,庫爾斯克戰役就這麼草草收場了。

  • 3 # 戰爭之王

    希特勒最大的失誤就是不斷調整作戰計劃實施時間,結果貽誤了戰機,導致本身實力不足的德軍要同已經構置好強大防禦體系的蘇軍作戰。 斯大林格勒之戰、第三次哈爾科夫之戰後,蘇軍在德軍控制區前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突出部,其核心便是庫爾斯克,一旦蘇軍發起反擊德軍整條戰線將會有崩潰的危險,所以德軍需要及時殲滅或者擊退這個區域的蘇軍,以此來贏得作戰主動權。而根據局勢,德軍如果從南北兩面發起屢試不爽的鉗形攻勢,很有可能贏得勝利。 因此堡壘作戰計劃就此有了雛形,曼施坦因於3月初提交了方案,後來希特勒命令與5月3日發起攻勢。後來又隨著敵情變化,蘇軍已經構築了防禦體系,戰役突然性已經失去,希特勒考慮再三後還是決定進攻。結果此時虎式豹式等新式坦克裝甲兵器已經下線,為了等待形成規模產生戰鬥力又推遲到6月20日。後又因為參謀部反對等原因,希特勒又推遲到了7月3日,最終又推遲到了5日才發起進攻。

    而蘇軍方面則是在4月初開始準備防禦的,在長達3個月的時間裡,蘇軍一直在做充分的準備。而德軍則由於意見不一、後勤補給問題、裝備問題等各種原因不斷推遲計劃,因此等行動發起時德軍的作戰難度已經大大上升。

    本身戰機已經失去已經勝算大減,而此時德軍的實力也不如蘇軍了。在兵力、技術裝備等方面蘇軍處於全面的優勢,兵力比為2.5:1,坦克則是1.7:1,火炮更是4:1。而以往而言,進攻方需要有更強的實力才有可能擊敗防禦方。再加上情報洩露(蘇軍戰前已經獲知德軍的詳細作戰計劃)等其他因素,德軍此戰在一開始就註定要以失敗告終。

  • 4 # 西風軍事

    在曼施泰因對哈爾科夫的反攻結束後,蘇軍的陣腳逐漸穩固,形成了一個以庫爾斯克為中心的非常重要的突出部。希特勒斷定,這是消滅該地區的兩個蘇聯方面軍(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的絕好機會。

    希特勒認為,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遭遇的許多問題,主要是由於缺乏有效對付蘇軍T-34型坦克的裝甲部隊。但是,希特勒本人仍然比較樂觀,德國已經研製出了兩種新型坦克——“豹”式坦克和更大型的“虎”式坦克。他認為,這兩種坦克對於德軍的進攻行動至關重要,如果在庫爾斯克地區投入足夠的新型坦克,必將贏得戰役的勝利。同時,他還提出了一個更為有利的事實,越來越多的自行火炮即將下線,作為德軍進攻戰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行火炮將為德國陸軍的進攻行動提供必要的支援。這一觀點的合理性的確值得懷疑,但希特勒無視下屬們的任何建議,堅持自己的既定方針。

    然而,希特勒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即使“豹”式、“虎”式坦克以及自行火炮能夠按時下線,也無法保證其產量能夠滿足戰勝蘇軍的需求。為此,希特勒不得不採取冒險行動,將進攻計劃推遲至生產出足夠數量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之時。進攻行動的推遲,使剛剛結束了冬季攻勢的蘇軍贏得了恢復並增強實力的時間。這就意味著,即使德軍擁有了希特勒寄予厚望的新式武器,要想取得突破也將困難重重。

    1943年5月初,希特勒把自己打算髮起進攻的想法告訴了將軍們,但並沒有得到他們的熱烈響應。當然,他們詢問是否擁有發動此次冒險進攻的戰鬥資源,明確表示希望希特勒推遲進攻,等待新型坦克裝備部隊。德軍將領們非常清楚,蘇軍考慮到庫爾斯克是其防線上的一個明顯薄弱環節,肯定會在其附近修建更加堅固的防禦設施。隨著德軍一天天地壯大,蘇軍也在逐步壯大。每每聽到這些,希特勒都簡單野蠻地予以否定。有人向他提出大量可供選擇的方案,試圖維持德軍的陣地,但希特勒還是固執己見。德軍裝甲部隊的海因茨·古德里安將軍堅決反對任何向庫爾斯克周邊蘇軍發起進攻的想法。

    古德里安將軍清楚地認識到,軸心國在北非即將全面崩潰,困守突尼西亞的大批德軍必將被殲滅,無法派往其他地方作戰。他同時認為,一旦北非淪陷,同盟國必將考慮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屆時德軍將被迫同時在東西兩線與盟軍開戰。同盟國雖然在戰爭中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仍然有能力在一夜之間獲得數量龐大的裝備。

    古德里安認為,這種極度危險的戰略形勢表明,對蘇軍發動任何進攻都將於事無補。他進一步強調指出,希特勒寄予厚望的“豹”式和“虎”式坦克應當保留起來用於對付西線的盟軍部隊,而不應在東線集結大量的裝甲部隊發動另一場消耗戰。他認為,對於德軍來說,一種理智的做法應當是在蘇聯境內保持防守態勢,不要發起任何的冒險進攻。希特勒雖然聽取了古德里安的報告,但並沒有採納,反而加緊實行這項進攻計劃,將德軍投入一場巨大的消耗戰之中。

    蘇軍不斷提升的情報蒐集能力,使得德軍陷入了更為不利的境地。與戰爭初期遭到德軍的突然攻擊相比,到了1943年5月,蘇軍已經能夠很好地洞悉德軍的意圖了。事實上,早在一些德軍將領獲知實情之前,朱可夫將軍可能已獲得了足夠的情報,知道德軍將在庫爾斯克發動另一場進攻戰役。毫不吃驚地,朱可夫將軍採取了必要行動,確保他的部隊在進攻之前做好準備。

    至7月初,德軍在突出部周邊集結了近3000輛坦克和大批自行火炮。就在德軍集結兵力的同時,蘇軍也在悄無聲息地進行戰爭準備,構築了一系列堅固的防禦陣地。4—7月,蘇軍先後構築了7道防線。朱可夫在德軍主力部隊的對面準備了大量的預備隊,確保德軍向蘇軍防線發起進攻時不會立即產生決定性後果。除了當面的7道主要防線外,蘇軍還在突出部後方建立了另外一道縱深防線,進一步防範德軍的突破。

    7月初,蘇軍在德軍對面集結了大批兵力,坦克3300多輛,兵員100多萬。與此同時,另有600輛坦克和38萬兵員作為預備隊。然而,上述的3900輛坦克和138萬兵員遠遠不能代表蘇軍的全部防守實力,而只是對付進攻的戰術層次的防禦力量。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後方,蘇軍還預置了1500輛坦克和50萬兵員,隨時準備投入戰鬥。此外,一個對德軍更為不利的情況是:數量佔優的蘇聯空軍部隊(嚴格地講,應稱為方面軍空軍),隨時可以為阻擊德軍進攻的地面部隊提供直接空中支援。

    就這樣,希特勒在準備發起他所謂的“決定性進攻”之際,面臨著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的蘇軍,以及他們構建的極其堅固的防禦陣地。在戰鬥中,德軍勢必付出巨大的代價來突破它們。與此同時,蘇軍大批預備隊隨時可以提供支援。因此,擺在希特勒面前的並非一場即將來臨的決定性勝利,而是一場空前嚴重的災害。

    德軍在戰鬥中損失300輛坦克(其中包括70輛“虎”式坦克),蘇軍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將近一半的坦克被擊毀。儘管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蘇軍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德軍的進攻被擊退,蘇軍手中仍然握有預備隊,隨時可以投入戰鬥。

    圖片:1943年7月,納粹黨衛軍“骷髏”師士兵向庫爾斯克前線開進。雙方在大部隊集結完畢後,進行了一場異常殘酷的戰鬥,均遭受了巨大損失。相比較而言,蘇軍有能力承受這些損失,而德軍則不然。

  • 5 # 戰略論

    和其他重大戰役一樣,希特勒在戰役組織上考慮的太少,而在其他方面又考慮的太多,由於庫爾斯克突出部這一目標實在是太過明顯,蘇軍必然會重點加強突出部的防禦,德軍首先在進攻突然性上就已經喪失了,在具體進攻戰術上也沒有創新,還是老一套的“鉗形攻勢”,雖然兵分兩路是合圍大量蘇軍的有效戰術,但是這一優勢要到突破蘇軍戰術防禦地幅取得機動自由後才能得到體現,鑑於蘇軍構築了強有力的縱深防禦陣地,“鉗形攻勢”無疑會大大分散德軍的進攻兵力,增加德軍突破的難度。希特勒唯一注重的就是技術型作戰裝備的優勢,一味的強調豹式、虎式坦克以及對地攻擊機的技術優勢,甚至為了等待這些裝備而大大推遲進攻的時間,這讓德軍徹底和勝利無緣,德軍的進攻一開始就毫無勝利希望。

    從戰略上來看,德軍為庫爾斯克會戰的投入與目標並不相稱,德軍原本希望透過消除庫爾斯克突出部從而使自己的戰線可以縮短240公里,與此同時還可以消滅位於突出部內的大批蘇軍集團和前來增援的強大預備隊,從而使蘇軍暫時失去反攻的能力,也使德軍能夠繼續維持現有的防線,尤其是守住北面的奧廖爾突出部和南面的頓涅茨地區。奧廖爾突出部在軍事上毫無意義,至少對於防禦中的德軍是這樣,希特勒不願意放棄這裡完全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他希望繼續保持這個突出部從而對莫斯科形成一種持續的潛在威脅,證明德軍只要時機成熟仍舊準備再度進攻莫斯科。而頓涅茨地區則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這裡是最重要的煤炭區,而煤炭對於蘇聯的重工業至關重要。另外斯大林格勒的慘敗對周邊的土耳其、芬蘭、羅馬尼亞都產生重大影響,他們對於德國能否取得勝利已經大加懷疑,希特勒需要一場大規模的進攻和勝利來恢復其政治影響力。

    也就是說,發起庫爾斯克會戰更多的是出於政治、經濟、國家聲望方面的考慮,軍事上的目標只能算是戰役級的,而德軍需要為此投入全部的戰役預備隊,如此未免風險太大。從戰略上來看,德國在今後的最重要目標就是阻止盟軍開闢西線戰場,由於不能確定盟軍的具體登陸時間,德軍必須要保持一支足夠的戰略預備隊可供調遣,那麼在東線德軍應該主要依靠堅固的現代化防線來阻止蘇軍的反攻,從而將其裝甲部隊從前線撤出,保持其機動自由。長遠來看,德軍是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據守現有防線的,透過運動防禦來遲滯蘇軍進攻的同時,在後方的有利地帶上構築一條永備鋼筋混凝土防線是最節省兵力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將其裝甲部隊解放出來,步兵師在野戰工事中是不可能守住防線的。

    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並沒有發揮出進攻者的優勢,其步兵實力太過薄弱,無法為進攻中的德軍裝甲部隊提供有力的掩護,為此德軍不得不由裝甲師來承擔不斷拉長的側翼掩護,導致這些裝甲師無法參與到主要進攻作戰中,其結果就是德軍裝甲部隊失去了擴張勝利的能力,“裝甲急襲”演變為緩慢的推進,使蘇軍可以從容的調集戰役甚至大後方的戰略預備隊發起強有力的反擊。如果說德軍在4月初發起進攻還可能有勝利的希望的話,那麼希特勒將進攻推遲到7月份就徹底宣判了這場會戰的“死刑”,德軍毫無取勝的可能。

  • 6 # 羅羅905

    希特勒在庫爾斯克會戰上的誤判,直接導致了德軍失去了戰略主動權。由主動進功進入了全面防禦。

    希特勒在實施“堡壘″計劃中有二大失誤。其一:曼施坦因的進攻計劃並不完善,對蘇軍的佈防和蘇軍兵力優勢估計不足。而對德軍過於自信。當德軍集結兵力準備進攻庫爾斯克之前,蘇軍就抽調了大量兵力,在德軍設定的進攻路線上增強了部署。

    當古德里安等將領指出這一現象,並指出蘇軍明顯有充足準備,進攻的最好時機已經喪失,並希望希特勒放棄進攻計劃時,遭到希特勒的拒絕。而事實證明古德里安等將領的判斷是正確的。就在德軍尚未發動攻擊前幾小時,蘇軍卻率先發動了進攻。從而使德軍計劃被打亂。

    其二:在義大利戰場方面對盟軍情報掌握不足。盟軍在西西里島的登陸迫使希特勒抽調兵力佈防義大利。

    最終庫爾斯克會戰蘇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獲得最後勝利。而德軍也損失了近五十萬人,一千多輛坦克,飛機3500多架,火炮3000多門。這一戰的失敗,對希特勒而言就是滅頂之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元璋18位兄弟都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