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非,在東非,有不下20個地點發現了最早階段的人類化石,尤其1974年,在東非大裂谷所在的衣索比亞,發現了一具儲存40%遺骸的“露西少女”猿人骨架,距今超300萬年;加上非洲出土的大量早期人化石,構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演化體系。於是,全球人類“走出非洲”的學說,一時勃興。
人類起源於何地?這是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一書中曾預言: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早期祖先生活在非洲大陸,比在其他地方生活更為可能。此後,古生物學家在南非各地相繼發現南方猿化石達幾十件之多。由此,南方猿是從猿到人過渡型的說法,在科學界確立。
從20世紀50年代起,尋找猿人化石的地域逐漸從南非轉到東非。
迄今,在東非發現的猿人化石起碼有幾千具。特別是1974年11月30日,法國古生物學家伊夫"科龐及其同事,在乾涸的奧莫河谷,發現了一副320萬年前的骨骼碎片。據分析,這些骨頭屬於一隻身高1.06米的雌性南方古猿,研究人員給它取名叫“露西”。從此,在近30年的時間裡,“露西”被認為是人類最古老的祖先。
在對東非人科大量考古新發現的基礎上,科龐於1981年界定了這樣一種有關人類起源的概念:從猿到人的進化,是一個“東邊的故事”。“東邊的故事”在教科書中存在了20多年。根據這種觀點推導,保可做如下描述:在800萬年前,一些類人猿生活在非洲大陸東部,那裡樹木繁茂,氣候溼潤。在一場大規模的地殼運動之後,出現了一個從北到南4000公里長的斷層——東非大裂谷,將類人猿分成兩群,並導致了一些環境變化。在西部,類人猿繼續在潮溼的森林裡生活;東部則變得乾燥,森林變成了稀樹草原。 類人猿需要適應這種不太安全的環境,於是他們站立起來,為的是防範被捕食的危險,同時它們要走很遠的路途尋找食物充飢,後來,兩足站立的形態便保留了下來,東非似乎就是人類的搖籃。
然而,1995年古生物學家米歇爾"布呂內在東非大裂谷以西2500公里遠的查德沙漠深處,發現了一個類人猿的下頜。這個取名叫“阿貝爾”的類人猿,與“露西”是同時代的人。
2001年7月,還是在查德,布呂內又發現了一個估計距今700萬年的顱骨。他解釋說:“這不是一個南方古猿,但是,顯然它屬於人科。”
雖然有些人認為,這一顱骨可能屬於大猩猩的祖先,但科龐卻認定其“身份”為人類祖先。
1931年,英國考古學家路易斯"利基就在東非大裂谷一個名叫奧爾杜威峽谷的分支部分進行發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們是用河卵石或礫石簡單打製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誰是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婦在這裡搜尋了20多年,終於在1959年7月的一天發現了一具南猿頭骨。它比南非粗壯南猿還要粗壯,學名為“鮑氏南猿”,一般稱其為“東非人”。透過種種理化測年法測得他的生存年代為距今170萬年。
據目前所擁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類的發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別是東非地區。
“東非人”及“能人”的發現,不僅揭開了東非地區一系列重要發現的序幕,而且將作為“缺環”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躍升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類的先驅者。”以利基夫婦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據此認為人類起源於非。
東非大裂谷還是世界古人類最早的發祥地之一,人類學家曾在衣索比亞和坦尚尼亞裂谷帶發現了370萬年至70萬年以前的大量人類化石。這些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
因此,對東非大裂谷進行考察研究,在地球科學、生物學、環境學、人類學諸學科方面都有著重要的科學意義。
小矮人化石:古人類學最大發現
澳洲和印度尼西亞的科學家在10 月28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印度尼西亞 挖掘到的一具古人類化石,屬於此前從未被發現的新人 利一‘,.J、矮人”。
中國的古人類化石主要有:
直立人:
坦曲人 4500萬年前 山西坦曲縣 1994
臘瑪人 800萬年前 雲南錄豐縣 1980
南方猿人 300萬年前 湖北建始縣 1980
西侯猿人 180萬年前 山西西候度 1980
元謀人 170萬年前 雲南元謀縣 1965
藍田人 75萬年前 陝西藍田縣 1963
鄖縣人 60萬年前 湖北鄖縣 1956
北京人 50萬年前 北京周口店 1927
和縣人 30萬年前 安徽和縣 1980~1981
早期智人:
金牛山人 28萬年前 遼寧營口縣 198
大荔人 28萬年前 陝西大荔縣 1978
馬壩人 13萬年前 廣東曲江縣 1958
許家窯人 6萬年前 山西陽高人 1976
長陽人 6萬年前 湖北長陽縣 1956
丁村人 5萬年前 山西襄汾縣 1956
晚期智人:
河套人 4萬年前 內蒙古烏審旗 1922
山頂洞人 4萬年前 北京周口店 1933
柳江人 4萬年前 廣西柳江縣 1951
左鎮人 2萬年前 臺灣台南縣 1972
榆樹人 2萬年前 吉林榆樹縣 1951
下草灣人 1萬年前 江蘇泗洪縣 1954
資陽人 1萬年前 四川資陽縣 1951
在南非,在東非,有不下20個地點發現了最早階段的人類化石,尤其1974年,在東非大裂谷所在的衣索比亞,發現了一具儲存40%遺骸的“露西少女”猿人骨架,距今超300萬年;加上非洲出土的大量早期人化石,構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演化體系。於是,全球人類“走出非洲”的學說,一時勃興。
人類起源於何地?這是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一書中曾預言: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早期祖先生活在非洲大陸,比在其他地方生活更為可能。此後,古生物學家在南非各地相繼發現南方猿化石達幾十件之多。由此,南方猿是從猿到人過渡型的說法,在科學界確立。
從20世紀50年代起,尋找猿人化石的地域逐漸從南非轉到東非。
迄今,在東非發現的猿人化石起碼有幾千具。特別是1974年11月30日,法國古生物學家伊夫"科龐及其同事,在乾涸的奧莫河谷,發現了一副320萬年前的骨骼碎片。據分析,這些骨頭屬於一隻身高1.06米的雌性南方古猿,研究人員給它取名叫“露西”。從此,在近30年的時間裡,“露西”被認為是人類最古老的祖先。
在對東非人科大量考古新發現的基礎上,科龐於1981年界定了這樣一種有關人類起源的概念:從猿到人的進化,是一個“東邊的故事”。“東邊的故事”在教科書中存在了20多年。根據這種觀點推導,保可做如下描述:在800萬年前,一些類人猿生活在非洲大陸東部,那裡樹木繁茂,氣候溼潤。在一場大規模的地殼運動之後,出現了一個從北到南4000公里長的斷層——東非大裂谷,將類人猿分成兩群,並導致了一些環境變化。在西部,類人猿繼續在潮溼的森林裡生活;東部則變得乾燥,森林變成了稀樹草原。 類人猿需要適應這種不太安全的環境,於是他們站立起來,為的是防範被捕食的危險,同時它們要走很遠的路途尋找食物充飢,後來,兩足站立的形態便保留了下來,東非似乎就是人類的搖籃。
然而,1995年古生物學家米歇爾"布呂內在東非大裂谷以西2500公里遠的查德沙漠深處,發現了一個類人猿的下頜。這個取名叫“阿貝爾”的類人猿,與“露西”是同時代的人。
2001年7月,還是在查德,布呂內又發現了一個估計距今700萬年的顱骨。他解釋說:“這不是一個南方古猿,但是,顯然它屬於人科。”
雖然有些人認為,這一顱骨可能屬於大猩猩的祖先,但科龐卻認定其“身份”為人類祖先。
1931年,英國考古學家路易斯"利基就在東非大裂谷一個名叫奧爾杜威峽谷的分支部分進行發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們是用河卵石或礫石簡單打製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誰是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婦在這裡搜尋了20多年,終於在1959年7月的一天發現了一具南猿頭骨。它比南非粗壯南猿還要粗壯,學名為“鮑氏南猿”,一般稱其為“東非人”。透過種種理化測年法測得他的生存年代為距今170萬年。
據目前所擁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類的發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別是東非地區。
“東非人”及“能人”的發現,不僅揭開了東非地區一系列重要發現的序幕,而且將作為“缺環”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躍升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類的先驅者。”以利基夫婦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據此認為人類起源於非。
東非大裂谷還是世界古人類最早的發祥地之一,人類學家曾在衣索比亞和坦尚尼亞裂谷帶發現了370萬年至70萬年以前的大量人類化石。這些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
因此,對東非大裂谷進行考察研究,在地球科學、生物學、環境學、人類學諸學科方面都有著重要的科學意義。
小矮人化石:古人類學最大發現
澳洲和印度尼西亞的科學家在10 月28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印度尼西亞 挖掘到的一具古人類化石,屬於此前從未被發現的新人 利一‘,.J、矮人”。
中國的古人類化石主要有:
直立人:
坦曲人 4500萬年前 山西坦曲縣 1994
臘瑪人 800萬年前 雲南錄豐縣 1980
南方猿人 300萬年前 湖北建始縣 1980
西侯猿人 180萬年前 山西西候度 1980
元謀人 170萬年前 雲南元謀縣 1965
藍田人 75萬年前 陝西藍田縣 1963
鄖縣人 60萬年前 湖北鄖縣 1956
北京人 50萬年前 北京周口店 1927
和縣人 30萬年前 安徽和縣 1980~1981
早期智人:
金牛山人 28萬年前 遼寧營口縣 198
大荔人 28萬年前 陝西大荔縣 1978
馬壩人 13萬年前 廣東曲江縣 1958
許家窯人 6萬年前 山西陽高人 1976
長陽人 6萬年前 湖北長陽縣 1956
丁村人 5萬年前 山西襄汾縣 1956
晚期智人:
河套人 4萬年前 內蒙古烏審旗 1922
山頂洞人 4萬年前 北京周口店 1933
柳江人 4萬年前 廣西柳江縣 1951
左鎮人 2萬年前 臺灣台南縣 1972
榆樹人 2萬年前 吉林榆樹縣 1951
下草灣人 1萬年前 江蘇泗洪縣 1954
資陽人 1萬年前 四川資陽縣 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