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erryli63267726

    不是不敢,而是斯大林的戰略目標是整個歐洲,他在等最佳時機。當時德國正在進行對英國的空襲和無限制潛艇戰,貿易被完全切斷。和德國做貿易的只剩下蘇聯等少數國家,蘇聯正在吸血。

    斯大林已經制定了進攻歐洲的計劃,並從裝備及戰役動員上下足了功夫。除了修建大量築壘地域進行屯兵外,還大量派遣間諜滲透歐洲腹地。

    沒有看到蘇聯進攻完全是因為希特勒先動手了。在戰爭資源耗盡前,希特勒只能先動手以保障不被蘇聯閃擊。因為強弱差距太大了!

  • 2 # 西安劉律師

    蘇聯為什麼沒有首先進攻德國,這是一個軍史界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相關的論文有一大摞了。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如有不當,還請海涵!

    第一,從國際戰略格局來看,我們要明確,德國和蘇聯都明白,雙方的決戰不可避免!德國要爭取殖民利益最大化,推翻當時壓在自己頭上時時刻刻設法阻擋自己的英法,就必須透過戰爭解決!而蘇聯擁有無數的資源和人口,工業基礎良好,土地縱深大,擊敗蘇聯不僅可以獲得這些好處,更重要的是從此歐洲不再有實力可以對抗德國的對手,德國可以放心的鞏固歐洲大陸的戰爭成果,並且向亞洲發展與日本聯合,在地理和政治上孤立美國,並繼續削弱英國以便最終解決它。當然還有意識形態的問題,但那不是主要的。

    蘇聯因為其地緣戰略格局的決定,天生就要進攻,其必要性筆者以前的文章就有介紹,這裡不再多說,簡單說就是蘇聯(或者在這塊土地上的不管什麼國家)要想生存發展,就必須向歐洲西部擴張,越遠越好,否則必然被西邊的強權消滅!基於這一原生性的理由,沙俄及其後來者蘇聯永遠都在準備進攻!德國自1933年以來的所作所為自然使蘇聯明白,不打它,它就會來滅亡蘇聯!更何況蘇聯的爭霸雄心,也使它不會坐視德國問鼎。

    問題是如果蘇聯在1941年前主動進攻德國,將使蘇聯愈加孤立。1939年英美為了禍水東移,不惜連續出賣小國,甚至幾乎冷眼旁觀波蘭被德國滅亡,以縱容德國向東擴張與蘇聯交戰,其險惡用心蘇聯洞若觀火。1940年德國在西歐得手,只剩英國奄奄一息,美國當時尚無法確定鹿死誰手,加上國內強大的孤立主義民意,仍不願過早全力介入歐洲局勢,這樣會加大己方成本,影響戰後利益瓜分。此時,歐洲戰略走向處於十字路口。蘇聯因為自身原因希望德國繼續全力攻擊英國,避免過早與德國攤牌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此時進攻德國,將替英國火中取栗,減輕甚至某種程度上消除英國敗亡的風險,很沒有必要。

    更重要的是,英國美國正在瑞士和德國進行外交試探,試圖媾和。蘇聯一旦此時進攻德國,將使歐洲局面從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帝國主義爭霸變成不同意識形態的較量,德國為了應對這一局勢,勢必降低要價與英美和解,徹底解決西部問題,全力對抗蘇聯。而英美也會轉而支援德國去對抗意識形態的眼中釘蘇聯(就是39年英法打的算盤),這將使蘇聯更加孤立,而敵人更加強大,從戰略上講,這種局面是蘇聯應當絕對避免的!

    第二,從自身國家準備上講,蘇聯在1941年時實際上沒有完成戰爭準備。蘇聯立國後,與外國干涉軍和國內白軍進行了長期的戰爭,直到二十年代中期才逐漸停止。本來就在歐洲不甚發達的經濟和工業基礎在一戰時被摧殘尚未恢復的情況下再次受到了較大的損失。蘇聯發揮體制優勢,在內戰結束後連續進行了兩個五年計劃,至1941年正在進行第三個五年計劃。這才勉強將經濟恢復過來,其軍事工業剛剛步入正軌,較新式的武器裝備還沒有來得及大面積裝備軍隊。與之配套的部隊訓練更是無從談起。此時與身經百戰挾歐戰勝利之威的德軍作戰,蘇聯力有不逮。正因為如此,蘇聯與因為在西部作戰同樣希望東線穩定的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至少在法律上保障了暫時的和平,蘇聯甚至可以繼續獲得德國的技術和工業機器裝置來恢復自己。

    第三,從軍事本身來說,蘇聯更加沒有做好準備。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蘇聯對軍隊進行了長期的清洗,各級指揮員缺編極為嚴重!舉例:五個元帥只剩兩人,六十七名野戰軍軍長只有七人在位,一百八十三名野戰師師長只有四十六人在任。軍事學校,科研單位,後勤單位,軍工企業同樣缺乏熟練的指揮員和專業技術人員。蘇軍及其軍工力量實際上不具備立刻進行和保障大規模現代化戰爭的能力。從蘇德開戰後的實際來看,這一點表現的非常嚴重,蘇聯付出了其它國家難以承受的代價!

    領導人其實對此情況是清楚的,因此,蘇聯力避與德國開戰,設想將蘇德攤牌時間拖到1943年以後。沒有想到,德國也有自己的苦衷,它不能再等了。1941年6月,五百五十萬德軍發起了對蘇聯的進攻!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最壯烈的地面戰爭就此拉來了帷幕!

  • 3 # 戰略論

    1941年的蘇聯軍隊雖然已經非常龐大了,但是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不如德國,僅從陸軍來看,德國陸軍在1941年總計擁有515萬人(野戰陸軍、黨衛軍、後備軍),其中用於對蘇作戰的有342萬人,此外還有羅馬尼亞、芬蘭、匈牙利等盟國陸軍79萬人,這樣整個對蘇作戰的軸心國陸軍總兵力在421萬人。而當時的蘇聯陸軍總兵力也不過303個師,455萬人,其中部署在西部邊境軍區的只有170個師,243萬人,即便加上邊防軍和內衛部隊,西部各軍區的蘇軍地面部隊也才253萬人,其中還有30萬人是剛剛徵召入伍的新兵,德軍在戰役初期佔據著絕對的兵力優勢。

    不過上述的兵力對比不過是戰爭前夕的對比,德軍兵力的集結顯然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德軍的大規模集結從1941年的2月初一直持續到戰爭爆發,分為5個展開梯隊分別運往東線,並且為了隱藏戰略企圖越是到後邊部隊的集結速度越快,到5月份,德軍在東線已經集結了60個師。正是在這個時候蘇軍總參部提出了一份“先發制人”的進攻計劃,旨在透過主動進攻來打破德軍的戰略集結和展開企圖,佔領德軍計劃中的前進陣地,從而在已經不可避免的戰爭中爭取主動。這就是著名的“大雷雨計劃”,但是這個計劃並沒有被斯大林所同意,也許他都沒有看到過這個計劃,這個計劃只不過是當時蘇軍提出的眾多作戰計劃中的一個而已。

    從蘇軍的戰略部署上來看,蘇軍仍舊是處於戰略防禦的態勢,一線邊境地帶的第一戰略梯隊只部署了108師,第二梯隊52個師則在第一梯隊的後方50-100公里處,此外蘇聯還有62個師的戰役預備隊,部署在更靠後的100-400公里縱深地帶。蘇軍這種縱深的兵力部署顯然是出於戰略防禦上的考慮,而不是進攻,如果蘇軍要想在德軍戰略展開之前就發起進攻,至少也要將戰略第二梯隊的52個師和更後方的62個師的預備隊大幅向前調動,在邊境地帶實施集結,這樣總計222個師(300萬)的蘇軍才有可能對當面德軍發起計劃中的進攻。與此同時,大後方各軍區的蘇軍也要迅速的向西調動,加入到進攻之中,或者補充前線的損失,戰爭總動員也要迅速的展開,無論如何,蘇軍一旦主動進攻德軍,就意味一場史無前例的戰爭的開始。

    斯大林一直在試圖避免和德國的軍事衝突,他甚至不同意蘇聯展開大規模的戰爭動員,只是允許了局部的秘密動員,就是擔心此舉會惹怒德國,從而使戰爭不可避免。對前線的戰備工作也是如此,他不同意部隊進入前線的築壘地域,只是讓其在後方區域等待命令,結果導致戰爭爆發還有相當部隊沒有進入陣地,德軍輕易的跨過了無人設防的防禦陣地。連這些被動的防禦措施斯大林都不肯進行加強,足見斯大林對於軍事上大規模調動所帶來的影響有多麼敏感,像“大雷雨計劃”這種主動進攻的作戰計劃就更不可能被他所接受了,所以就算蘇軍有能力發起“先發制人”的進攻也沒有用,斯大林不會同意的!

  • 4 # 年士兵2

    當時的蘇聯在國際上處於孤立地位,唯一說的上的盟友就是共產主義發源地的德國,剛剛結束內戰的蘇聯又趕上了經濟危機,又被資本主義國家給揍了一頓,加上斯大林的大清洗,基本上掏空了蘇聯的身體,表面強大,內在卻空虛,連小國芬蘭都沒打過,怎麼打的過德國,而且德華人熟悉蘇聯的技戰術裝備等特點,即使雙方瓜分波蘭蘇聯也是在儘量避免和德國的碰撞,如果沒有大清洗蘇聯也許會嘗試一下大雷雨計劃,但是如果斯大林在德國發動海獅行動之前發動大雷雨計劃閃擊德國那麼德國肯定會與英國續和,而且英國的禍水東引也標誌著成功,英國會不遺餘力的鼓動兩國死拼,會像一戰開始的時候的美國雙方都賣武器,到時候鹿死誰手也不好說,但是得力利的肯定是西方國家

  • 5 # 紅色手電筒

    首先1941年的蘇軍已經很大,但是遠遠說不上強,只是規模龐大而已。本身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就只是還在擴軍備戰,而當時的德軍已經是完成了戰爭的準備,所以當時蘇聯的所有外交政策都是在圍繞著如何拖延戰爭的爆發,為自己軍隊贏得準備的時間。

    蘇軍在1941年正處在戰爭準備期間,大量新入伍計程車兵正在加緊訓練,透過在蘇芬和同日本的戰爭,蘇軍明白自身軍隊的素質和德軍相差甚遠,尤其是蘇芬戰爭,全世界都知道了蘇軍實際上是外強中乾,據說當時有關於蘇軍在芬蘭的紀錄片是希特勒的消遣節目,看著蘇軍在芬蘭的損失慘重,德華人也是明白當時蘇軍雖然規模龐大,但是實際的戰鬥力不高。而德國的戰鬥力則是相當的強悍,當時公認的世界第一陸軍法國陸軍,被德軍在一個月內乾淨利索的解決,這使得原來還想著能夠坐山觀虎鬥的斯大林大出意外,解決掉了法國,斯大林明白,下一步希特勒該對付蘇聯了。巴巴羅薩計劃就是把蘇聯人給打蒙了,大量的蘇軍被俘。

    但是當時的蘇軍是十分虛弱,當時蘇軍計劃成立20個機械化軍,如果能夠把這些機械化軍完成裝備訓練,那麼蘇軍的機械化部隊的確是相當具有威力,但是這些機械化軍大部分部隊都只是一個空架子,所需要的坦克汽車都沒有配齊。這些機械化軍計劃配備新式T-34和KV坦克,但是需要的數量十分巨大,這些新式坦克需要16000輛,而且要求是在一年之內配齊,這大大的超過了蘇聯坦克工業的能力,不只是坦克不夠,同時所需要的技術人員和幹部也不夠。

    當時的T-34和KV當時實際上都有一些小毛病還需要改善。

    而由於要裝備新式坦克,蘇軍當時數量龐大的BT,T26這些坦克都缺乏足夠的保養和維護,這些所謂的老式坦克大部分都需要大修和中修,但是蘇軍缺乏技術力量對於這些還能使用的坦克進行維護,是這些坦克只是紙面上的數字,實際情況是開不了多遠就會拋錨。

    而坦克汽車運動需要油料,當時蘇軍的後勤部隊中,除了發現類似於水桶的汽油桶夠數以外,其他油桶都不夠數,也就是說如果坦克沒油了,從油庫到坦克趴窩的地方蘇聯人沒有足夠的汽油桶把汽油運過去,而坦克沒油就是一個鐵疙瘩。

    不只是油桶,無線電器材,通訊軍官,電話線這些通訊工具也不夠,說句不好聽的,凡是你能說出來的東西,蘇軍都缺。對了除了衣服,軍服好像還是可以保證軍人可以每人一身。

    這種情況下,能夠組織好防禦就不錯了,別說進攻了,當然進攻的計劃可以提前設想,但是這種設想就是設想,和平時期那個軍隊都會制定數以百計的作戰計劃,而且還會根據情況的變化不斷修改,但是這些計劃大多數也是會躺在保險櫃裡邊,所謂的大雷雨計劃就是這種計劃,況且這個15頁紙的備忘錄頂多是一個設想,距離作戰計劃還早著呢。

    在1941年的時候,蘇軍實際上是相當的脆弱,所以斯大林要儘量推遲戰爭的爆發,給蘇軍爭取備戰的時間,完成裝備換裝,人員訓練,作戰物資的囤積等大量繁雜的工作。正向他後來說的,如果在1942年或者1943年我們就能準備的更好了。但是希特勒並不會按照斯大林的算盤來行動,趁著蘇軍最脆弱的時候,德軍突然發動進攻打了蘇軍一個冷不防,蘇軍險些全軍覆沒,憑藉著自身超大的體格扛過了德軍的鐵拳,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後才最終戰勝了德軍。蘇俄軍隊具有超強的國土防衛作戰能力這一點在蘇德戰爭中再一次得到印證,並且最終使德軍覆滅在俄國廣袤的土地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平洋戰爭期間,有些軍機面對咬尾敵機,為何不在戰機上安裝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