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兔哥哨位

    謝謝邀請!兔哥回答:太平洋戰爭通指二戰時期的美國等同盟國和日本的較量,地域從大陸、島嶼到浩瀚的太平洋。空中較量主要是美日兩國之間的戰鬥,當時這兩國家的空中力量最強大。戰鬥機從尾部追殺攻擊是當時的一個流行戰術,即便是現在也採用這樣的尾追戰術。原因是根據飛機的飛行特點來決定的,飛行速度都根快,雖然二戰時期的戰鬥機都是螺旋槳式的,但機載武器只有機炮機槍,射程近,如果是對頭互射,三兩千米的對陣距離瞬間就碰頭了,對飛行員的心理壓力也是一個考驗。戰鬥機是用來消滅敵人的,不是玩命的,儲存自己,才能消滅敵人是士兵的原則。戰鬥機的機炮機槍都是固定安裝在飛機上的,不能調整射擊角度,這樣一來,從尾部咬住射擊最理想,所以當時都是相互追逐,反追逐。

    其實針對戰鬥機反追逐攻擊的討論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即便是現在依然在討論,只不過把安裝向後射擊的機槍,變成了向後發射的導彈。引起這樣的討論自然是對於武器裝備的興趣,當然,外行看熱鬧的因素也是一個方面。二戰時期的戰鬥機依靠機載機槍或是機炮去格鬥,雙方的技術和戰鬥機的效能因素很大,飛行員需要了解自己的戰鬥機效能特點,戰鬥機是飛行員的手中武器,熟練掌握手中武器是一個戰鬥人員必須要有的技術儲備,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同時也要了解對手的戰鬥機效能特點,在相互都瞭解的情況下,技術就成為壓倒對手的重要因素。戰鬥機由於採用的是固定軸向瞄準,只能是從後面咬住對手攻擊,這樣獲得的瞄準時期長,射擊時間長,效果好。而一旦被對手咬住了,就必須依靠機動動作擺脫,沒有其它的方法。

    關於安裝向後射擊的機槍也不是一個好招。飛行員是面向前面而坐,不但要操作武器射擊,還要駕駛飛機,不可能在分心對後面的飛機進行射擊,要對付後面的飛機,就必須要安裝多套後射機槍,這樣對於飛機的載重量都是一個壓力,另外瞄準也是一個大問題,怎麼瞄準?重要的是既然對手已經從後面咬住你了,必然會開炮射擊,安裝了武器也沒有用。於其安裝武器不如機動擺脫更實際,所以戰鬥機都是安裝向前射擊的武器,沒有必要安裝向後射擊的武器,原因其實很簡單,沒用。空戰時間其實都非常短暫,幾分鐘,十幾分鍾就結束了,戰鬥機的載油量有限,留空時間並不長,另外武器載彈量也不多,打完了就要脫離戰場,這是二戰時期戰鬥機的空戰特點,能夠獲得戰果的都是技術過硬,經驗老道的飛行員,很多飛行員根本就沒有機會開火就結束了生命,太多了。

    除了戰鬥機,轟炸機是有後射武器的,並且是前後左右上下都有;轟炸機需要深入縱深進行轟炸作戰,因此,都安裝有自衛武器,而後射武器是一個普遍的安裝方式,主要就是為了對付從後面咬尾進攻的戰鬥機,轟炸機在上下也都安裝有武器,左右亦是如此,從轟炸機的武器安裝來看要遠強於戰鬥機。當時的魚雷攻擊機,特別是一些輕型轟炸機,都是兩名甚至三人乘員組,有向後射擊的武器。儘管有這麼多的對空武器,但轟炸機遇到戰鬥機後依然處於被動地位,這是因為轟炸機的速度和機動效能都不如戰鬥機靈活。戰鬥機能夠從轟炸機的射擊盲區進行攻擊,對轟炸機造成威脅,所以轟炸機的作戰需要有戰鬥機進行護航,戰鬥機負責保護轟炸機。

    總之,戰鬥機由於特點的限制並不能安裝向後射擊的武器,就是現在都沒有這個措施,其實不安裝是沒有必要,沒作用。轟炸機都有後射武器,但實際效果並不好,驅趕效果更好點。戰鬥機的武器裝備安排是根據結構特點和用途來確定的,並非是武器越多越好,二戰時期的轟炸機武器都需要人員操控,武器多配置的人員也多,各有利弊。(以上是兔哥個人觀點,歡迎關注兔哥,歡迎探討指正,圖片來源網路。)

  • 2 # 歷史小挖客

    這是個好問題!我想題主的意思是為啥不裝“護尾”武器吧?戰機6點鐘方向是飛行員的盲區,很容易被偷襲。而且咬敵機6點鐘,雙方相對運動變化幅度較小,便於瞄準射擊。

    正因如此,實際上很多飛機很重視6點鐘的防衛,比如著名的“伊爾-2”攻擊機(圖1),早期是沒有護尾武器的,結果損失慘重,後來據說是斯大林親自下令裝上後射機槍!

    二戰幾乎所有的轟炸機都裝有護尾機槍!但為啥仍然有少部分飛機沒有護尾呢?原因不外乎:以二戰的技術水平,裝了護尾機槍就必須人工操作,要配備尾炮手,要給尾炮手配座艙,自然還要給他配座椅氧氣面罩……尾炮還有一定的運動瞄準能力,這一大堆弄下來實在太重太大了,隨便增加幾百公斤重量!對飛機效能影響非常大,只有重型飛機如轟炸機等才配得起(圖2)。二戰的輕型飛機往往只有3噸左右的重量,不裝護尾機槍甚至能快上1/3的速度,對生存能力作用更大!除了象前面所說的“伊爾2”這樣需要低速保證攻擊精度的,其它的輕型比如絕大多數偵察機,都不選擇裝備護尾武器而選擇高速!

    就算是重型轟炸機,往往為了攜帶重型武器,也會削減護衛武器,不過尾

    那,延伸一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護尾呢?至少有2個,一個成功一個失敗!

    成功的是P-47N(這傢伙其實並不輕!),裝上護尾雷達(圖3紅圈裡)!雖然很簡陋,但能專門盯著6點鐘方向,可以有效防止敵人偷襲!戰後這個方法發展成了戰機全向警告裝置,一直沿用至今。

    另一個是奇葩的英國的“大鵬”戰鬥機,裝備一個顯眼的4聯機槍(圖4),由專門的操作員操作,即能向前也能向後6點鐘方向射擊!可這個玩意正好成為我所說的反證,重量阻力大,威力也不咋樣!二戰沒結束“大鵬”就被淘汰啦!

    #歷史冷知識# #文史知識局#

  • 3 # 仗劍天涯

    太平洋戰爭源於1937年開始的中日戰爭,由於日本為支援對華戰爭的需求而對外侵略,以及同歐美國家關係惡化,使美國對其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戰略物資的輸入。日本因此決定發動戰爭,以武力奪取歐美大洋洲各殖民地。1941年12月7日,日本在未宣戰的情況下轟炸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同時於西太平洋向馬來西亞、印尼、緬甸和菲律賓進攻。美國由此對日宣戰,加入同盟國陣營,而與日本同盟的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在戰爭初期日軍迅速佔領太平洋近四分之一的地域,直到中途島海戰戰敗而喪失主動權,之後又陸續於索羅門群島、新幾內亞等地消耗戰力,而盟軍重振兵力後展開反攻。

    二戰期間日本海軍的主力艦載戰鬥機就是零式戰機,從中日戰爭戰場初露頭角,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整個太平洋戰區都可以見其蹤影,堪稱日本海軍二戰時間最知名的戰鬥機。零式戰機曾在二戰初期產生零戰神話,被視為不可能被擊敗的無敵戰機。零式戰機的主要優勢,有非常低的翼負荷、失速特性良好、低速下的操控反應極端靈敏。這是由於航艦起降安全所需,並基於當時日本極端重視水平迴旋能力的思想所致。以上諸多特性成就零戰極為優異的水平面迴旋能力。無論迴旋半徑或是迴旋率,都超越盟軍當時參戰的主力機種。該機優異的水平面迴轉能力,令盟國飛行員很難從後緊貼零式的航道從而獲得開火機會;反之,零戰出眾的迴旋能力令零戰在初期的近距離空戰中經常處於優勢。問題是面敵軍咬尾機,為何不在戰機上安裝武器?

    專家們經過多次的試驗證明,是無法在戰鬥機尾部安裝武器的。首先兩架戰鬥機在空中對抗時,都是在高速中進行,有時甚至是音速的好幾倍。在戰鬥機尾部安裝一個機炮裝置,對飛機的火控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有更快的反應速度來捕捉尾部的敵機。如果想要擊中自己後面的敵人,對於戰鬥機來說不僅僅是安裝一個機炮那麼簡單,機炮在空中要有很近的距離才會發揮其作用。這是因為它本身攻擊距離有限,在你還沒打著人家的時候,敵人的格鬥彈已經將你擊落了。所以提升尾部機炮射界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安裝一個完整的炮塔,來讓機炮有一定的攻擊距離,但是這個炮塔往往適用於大型轟炸機。對於小型轟炸機來說,沒有足夠空間來容納多餘的炮塔和火控系統,小型戰機在空中也不是特別穩定,在尾部安裝這些東西還不一定能打中。 那既然不能安裝機炮,是否可以安裝反向導彈呢?戰鬥機作為一個完整的作戰個體,上面的任何地方都是寸土寸金,一旦想安裝多餘的東西,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而且戰鬥機上掛載導彈的數量是有限的,在高速飛行之中,巨大的摩擦力本身對導彈就是一種磨損,如果阻力過大,導彈很有可能在空中脫離掛架。現在的戰鬥機飛行員在遇到敵機纏繞時,他們都會想方設發繞到敵人後面進行打擊,如果在尾部安裝上攻擊系統,飛行員會極不適應,需要分散一部分注意力到後方,就無心快速擺脫敵機。既然是這樣,那在尾部安裝攻擊系統,確實有點多此一舉。謝謝閱讀!

  • 4 # 夏天3209750598406

    那樣會多好一個駕駛位多安裝挺機槍增加空重。耗油量必定會增加空中機動靈活性下降。成本真高。無法大批次生產。戰爭就是一個消耗戰。飛機尾部家裝武器勢必要多增加一人。那麼這個人也會產生費用。最重要的是我不加重武器沒有很大的戰略和實施必要

  • 5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在很長的時間裡,戰機空戰都需要嚴格遵循“狗鬥”的原理,即想辦法搶到對方的身後,然後發動攻擊將其擊落。作為向前飛行的飛行器,飛行員無法一邊控制飛行,一邊查探後方並發動攻擊。

    一直到今天,格鬥空戰的主體模式還是這個樣子,飛機依然需要想辦法搶奪後身位,給機載火控系統的瞄準提供條件;只有一些新型的五代機,才具備新型雷達帶來的後方索敵火控功能,具備對後方的攻擊能力。

    所以,我們完全沒有理由去苛責二戰的飛機為什麼不安裝對咬尾的反制武器,戰鬥機們更願意透過機動動作和飛行戰術、編隊等解決掉身後的敵人,本質上,“狗鬥”就是一種戰鬥能力的考驗。

    比如“防禦滾筒”,這是種飛機在遭遇咬尾時,最常見的反制措施,透過機身的軸向旋轉,可以令敵方無法將戰機套圈瞄準,甚至能找到機會逆轉身位。

    再比如“殷麥曼迴旋”,這種機動巧妙的利用了戰機的軸向變換,完成了超大角度的空中轉體,在遭遇咬尾敵機時非常有用,不僅能快速擺脫追兵,還能重新獲得高度優勢。

    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和日軍因為機型側重效能不同,因此展現的戰術也都不一樣。日軍更喜歡透過優秀的水平機動能力,在狗鬥中快速的搶奪有利身位。比如早期的零戰,它們令人驚異的水平機動能力讓美機連連吃癟,美機拿出吃奶的勁也無法擺脫屁股後面的日機,乃至打出了“零戰的災難”。

    但美軍的新型戰機開始就位後,日本戰機就漸漸討不到好了。相比於透過掘越二郎“輕量化魚骨”構築的戰機,美軍戰機更重、更堅固,發動機效能更讓日機無法比擬。所以,當摸透了日機的秘密後,美機開始頻繁透過高速俯衝或其它高過載機動來擺脫對方。日機無法在速度上勝過美機,還很難在高過載機動中保持機體的安全,許多脆脆的日機在俯衝過程中甚至會自己解體。

    特別是對付零戰,美軍飛行員簡直摸到了脈門,零戰設計的太輕,所以在高速機動時比不上質量較大,加速度也較好的美機,同時發動機轉速受到影響,飛機會漸漸開始往左舵自滾,這時候非液力操控的機體讓飛行員根本壓不住操縱桿,也難以向右滾轉。所以美機一旦被零戰咬尾,馬上加速俯衝,然後右轉逃離,對方一點轍都沒有。

    其實後來日軍也找到了剋制的方法,不過沒必要過多贅述,當時的空戰就是如此,戰機依靠自身特性,在機動中尋求著優勢和勝利,它們自身就代表著反制能力,根本不需要什麼專門的反制武器。

    而一些轟炸機、魚雷機,因為速度慢、機身重,且容易成為敵方戰機攔截的物件,因此安排了後座機槍的職位,並非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比如美國的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它給後座無線電員安排了一挺能向後射的.30機槍,後來在SBD-3上,這挺30機槍被換成了雙聯裝。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就算有後射機槍,太平洋戰場上的魚雷機、轟炸機也往往不是“咬尾”後戰機的對手,結構脆弱的艦載機遠不及陸上IL-2那樣的“飛行坦克”紮實,後射機槍只是聊勝於無的武器。由此可見,戰機能不能活下來,機體素質比一門對後的武器可重要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佳能6D2、索尼A7R2、A7M3要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