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風獨酔

    看見這個問題我首先百度百科了一下,地震雲是一種被誤傳為可以提前預測地震的雲,目前尚無準確定義,也不被氣象專業或地質專業所認可,主要在中國和日本民間流傳。中外科學屆、地震局和氣象局等機構曾多次對此闢謠,強調沒有有效證據表明雲可以用來預測地震。

    專家都說了,沒有有效證據表明地震雲能夠預測地震。

    但是老百姓愛用自己的認知和理解,進行傳播,使得許多事情從無到有,從有到神 ,傳的沸沸揚揚。

    許多事情,還是要根據科學依據來說話的,所以呢,地震雲是否真的存在?

    長相奇特的雲肯定是存在的,但是用它來預測地震,是不存在的

  • 2 # 使用者3940853359704

    08年,我就看到了地震雲。在5月11號的傍晚,天上的雲從偏西南方向呈放射狀向我們這邊慢慢地漫延開來。以前我從沒見過這種雲,當時感覺挺奇怪,等第2天地震發生了,才知那是地震雲。地震前,由於板塊之間相互碰撞,可能有放電粒子聚聚在空中,使空中的水汽成一定形狀排列,就形成了地震雲

  • 3 # 寶哥說vlog

    根據中國氣象局網站記載:明清時代的《天元玉曆祥異賦》專門論述了“震兆雲霞”,認為“地裂”之前會出現“天裂”,即天空中出現條狀的“地震雲”。而甚至今日,仍有人相信“地震雲”是真實存在的。

    近現代首位提出“地震雲”概念的是一位日本政治家。他在1956年日本福岡7級地震之前看到一條非常奇特的雲帶。經過常年觀測,他認為,只要出現類似的雲,某地就會發生地震。

    “地震雲”理論的支持者認為,“地震雲”或是一條狹長的雲帶,或成輻射狀的“扇骨雲”帶,或為一條條平行排列的“肋骨狀”雲。關於其生成機制,一種理論認為,當板塊運動時會從地表釋放出大量高溫高壓水汽,水汽上升在大氣中形成狹長的“地震雲帶”;另一種理論稱,地震前地磁場以及電磁場會發生變化,水汽或者塵埃受到影響,進而形成有序排列的“地震雲”。

    但事實上,“地震雲”幾乎完全沒有被主流科學界所接納。氣象學家認為,那些所謂形狀各異的雲多與高空氣流活動有關,並不罕見;全球各地的氣象站也從未監測到地震之前地表溫度有系統性地增溫。更何況,局地地表升溫產生的是對流性的低雲,而坊間流傳的“地震雲”圖片大多為中高層的高積雲或卷層雲。

    地質學家則表示,地磁場的改變並非易事,電磁場影響雲的分佈也缺乏理論支援。換言之,如果可以透過觀雲來預知地震,人們為何不能直接監測地磁場的異常活動呢?

    所謂“地震雲”預測的“成功案例”,大多是一個城市出現“地震雲”,幾天後,相距幾千公里外的另外一個城市發生地震。“地震雲”假說盛行在中國、日本等國,以東亞地區發生地震的頻繁程度來看,這更像是一種“事後諸葛亮”。

  • 4 # 覃紹繼

    地球是數億萬年前由不同板塊聚合演變而成,板塊運動摩擦產生巨大能量,熱能,被包窠在地球中心,板塊連線線此其它地方結合鬆散,能量容易從哪裡衝出,薄弱點就是火山爆發點,線狀就是地震帶。物質運動傳遞能量產生波,波則影響其傳播方向的所有物體,波是有波長和頻率的,地能屬紅外線範圍,衰減迅速,到達地面數十公里,可以說已趨於零了,精密儀器也感知不到,而天上的雲離地面也有好幾公里,那根本影響不了雲,什麼地震雲純屬謠言,不可信。這是中國古代風水學說中天象預示世間萬物萬事興衰是豪無根據的!

  • 5 # so型領跑者

    地震雲還沒有明確的說法呢,對其進行探究的大部分是民間愛好者,探究的地震雲大致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橫條狀的雲,一般都是單條出現。這種雲很像飛機飛過之後留下的痕跡,所以又有人叫做飛機雲。不過更加厚實和豐滿些,它一般預示震中處於雲向的垂直線上,一般預示著2周以後有地震

    第二種是成波浪狀或者放射狀的雲,一般預示著1周以後地震

    第三種是垂直得像龍捲風一樣,或者像無風時垂直向上的煙柱一樣的雲,預示著三天以後地震

    第四種是固體形狀的大塊的或者團狀的雲,一般出現在地震當時或者地震發生之前

    你貼出來的圖大致屬於第4種,不過地震雲的說法可信度不高,這種雲我也見過,但是沒有發生過地震,現在還沒有找到地殼運動與短時間氣象變化相關聯的理論證據

  • 6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在氣象學和地震學領域,地震雲的概念目前還不被認可。它更多的是民間科學愛好者,根據某些地震發生時的特殊雲彩形狀和顏色,總結出的一個名詞,用於非官方的地震預警。

    而關於地震雲的形成,不可否認的是,其在科學上有一定的產生機理。從地震雲形成所需的水汽及熱量上看,在地震即將要發生時,由於地球內部強烈的應力作用,岩石之間會發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釋放大量的熱量,從而加熱地表空氣,形成上升氣流,暖溼氣流上升過程中逐漸凝結形成小水滴,在高空形成地震雲。

    還有一些學者提出,在地層斷裂帶中,可能會含有大量的高能帶電粒子,隨著地震發生,沿著地殼裂縫溢位,地震雲會吸收這些能量粒子,當水汽流動速率大或者溫差階梯變化大時,雲中水分子的碰撞程度增加,能量粒子在水分子中的穩定性變差,大量的能量粒子隨即被壓縮釋放,使地震雲呈現不同的顏色。

    地震雲只是一種氣象現象。目前,地震雲和地震之間的相關性還有待進一步的論證。地震其實是個原因非常複雜的自然現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很好的預測方法。不是所有的地震都有地震雲,也沒有資料表明出現地震雲必定會發生地震。發生在地下的地震,與天上對應出現的雲彩,我覺得是人們認識上的一種先入為主,更多的是機率的巧合,不能作為預測地震的準確依據。

  • 7 # 程正興

    這是假的,這是玩6合彩的磚家說的。地震和雲很難會有聯絡,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的。

    只有動物在地震前能感應的到,但也就幾秒鐘的事,想要正確計算地震必須要50平方公里放一個地震計算器,要放在10公里以下,這專案現在很難做到。地震前就像我們跑步一樣,剛開始心跳是正常的,然後漫漫心跳加快,加快到一定程度時就地震了

  • 8 #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不存在,說存在的都是沒學好機率的。

    只要去搜一下“地震雲”三個字,就會發現全國各地到處都是地震雲(如下圖所示),但是好像也沒有哪個地方準過。

    溫嶺的所謂地震雲就是最普通的“魚鱗雲”【如下圖所示】,跟地震沒有半毛錢關係,實際上就是不久之前北京就出現過兩次魚鱗雲,但是就是什麼地震都沒有發生過。

    另外,相信存在“地震雲”的朋友好好動腦子想一想,地震如果能夠影響到幾千米高空的雲了,地面上還能測不出來?與其看天上的雲,不如找點兒其他方法測量地面上資料的變化,何必要捨近求遠看什麼雲呢?

    所以說不要相信什麼地震雲了,無論是從機理上說,還是從實際的統計規律上說,地震和天上的雲之間沒有什麼聯絡。

  • 9 # 瘋狂知識點

    人類目前為止還不能準確預知地震的來臨,地上的事件都還沒有搞明白,天上的雲又怎麼說得清楚呢?地震來臨前,可能會看見地震雲,但這隻能是巧合,不是因果關係。

    雲和地震的本質

    什麼是雲呢?地面上的水加熱後變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變成了小水珠和小冰粒,在空氣浮力、空氣阻力和上升氣流的共同作用下,這些小水珠和小冰粒漂浮在空中,形成了白色的雲。雲的形狀是各式各樣的,常處於不斷變化之中,聰明的人類 可以透過豐富的想象把它們想像成為各式各樣不同的樣子。

    所謂的“地震雲”,只不過是千變萬化雲其中的一種樣子。地震雲目前為止也沒有固定的定義,有人認為只要是奇形怪狀的雲,就是地震雲,即所謂的“天有異象”,其中包含了一些玄學的味道。

    什麼是地震呢?地震是地殼釋放能量時所引起的震動,由於地球各板塊之間會發生擠壓和碰撞,板塊邊緣或者板塊內部產生了破裂,大量能量被釋放出來,產生地震波,並帶動地面發生震動。目前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還不能夠精準預測地震,只能透過地下水位的變化、動物們的異常行為和地震前的波動等大致判斷地震是否會發生,預測結果不完全準確。

    雲和地震之間不存在超距作用

    地震發生在地面以下超過10公里的地方,雲層在空中幾千米的高度,兩者之間可以說是相距十萬八千里,如果它們有什麼聯絡的話,在地面上密集分佈的各類檢測儀器、感測器一定能從電磁波、次聲波、震盪、水汽等方面檢測出來。可是,目前的研究結果是,如果發生在地表以下的震動想要影響地面以上的雲層,就必須透過人類目前為止還不知道的某種作用力——超距作用力。不過,超距作用是在量子層面的,與地震、雲層關係都不大。

    地震雲橫跨了兩個專業,一是氣象專業,二是地質專業,相當於用氣象專業的方法研究地質專業的問題,有點驢頭不對馬嘴意思,目前主流可科學界對地震雲的說法嗤之以鼻。科學界、氣象局和地震局等部門也三番五次對此進行闢謠。

    總之,對於地震雲我們一定要做到不輕信、不傳謠。如果肆意傳播謠言,是要擔負法律責任,被警察叔叔帶回問話的哦。

  • 10 # 小詩家服飾商貿

    這個是不是真的可以考證,不曉得,

    但是,地面上的一些地震共性可以參考,地震來了,你應該低頭看路,沒事看天做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精靈寶可夢》中最有人氣的御三家是哪隻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