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文史館執事

    我依稀記得中學的歷史課本中明確對此下過定義,即唐玄宗時期爆發的安史之亂是大唐王朝自盛而衰的轉折點。那時候的自己,還特別痛恨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個吃裡扒外的傢伙,好好的一個繁華盛唐,被他們倆一折騰,就在下坡路上越走越遠。下面,我就來淺析一下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後是如何衰弱的。

    一、連年戰爭,社會創傷巨大

    安史之亂是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的背叛而發動的戰爭,前後共歷史7年零2個月,時間跨度之大,波及範圍之廣,給大唐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可以說是一次空前的浩劫。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國家政權不穩,社會動亂不息,人口銳減,經濟蕭條。

    《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簡單來說,就是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荒無人煙,一片荒涼。原來的中原地區,眾多經濟重鎮,繁華城市的廣大居民皆因戰爭顛沛流離,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太可怕了!

    二、軍事力量下降,對外控制減弱

    連年戰爭,損失的可都是大唐帝國的優秀軍人,如此數量龐大的精銳軍事力量就這麼在內亂中慢慢的被消耗掉,是多麼的可惜!同時,社會動亂帶來的蝴蝶效應最為明顯,軍事力量是主要靠國家經濟實力支撐的,沒有稅賦,哪有錢糧來維持軍隊的開支,這就直接造成了帝國的軍事實力大減。而大唐帝國威服四方,靠的就是強大的軍事實力,平叛期間,甚至將守衛邊疆的邊軍都調入內地鎮壓叛軍,直接影響就是唐帝國對外威懾的喪失,曾經馴服的少數民族趁機崛起,大量蠶食唐朝土地。如,吐蕃人趁著唐帝國內亂,放鬆了對西域地區的控制,就趁虛而入,佔領了隴右、河西走廊等廣大地區;後來的回鶻人甚至攻佔了都城長安。

    三、農民負擔加重,起義不斷

    安史之亂導致人口大量減少,導致勞動力就嚴重不足,朝廷掌握的在冊農戶急劇減少,收不到稅賦,就會不斷增加稅負,這樣的橫徵暴斂,對廣大農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不得不揭竿而起,反抗暴政。如唐代宗寶應元年的浙東袁晁之亂、浙西方清之亂以及同時期的蘇常一帶張度之亂、舒州楊昭之亂;永泰年間邠州之亂等等。儘管這些農民起義被很快的撲滅了,卻更削弱了唐帝國的力量,為帝國敲響了警鐘。

    因此,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發的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自此,唐朝逐漸走向沒落,猶如正午的太陽,慢慢散去閃耀的光輝,日暮西山。

  • 2 # 深圳汪一夫

    自從唐明皇時期的安史之亂之後,經過此次戰亂,皇帝西逃,國力損耗極大,同時助長了各節度使割據地方的風氣,進一步削弱中央集權。

  • 3 # 迷途燈芯

    亡國之君,一個聽起來並不是很好聽的詞彙,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哪一個朝代都不可能一直興盛,再強大的國家也會有衰落的時候。一個國家衰敗的原因有很多,天災和人禍是其中最常見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科學技術不是很發達,所以人們對於天災的抵禦能力也是比較低下的,請注意,這裡說的天災並不僅僅是指天上降下來的災難,蝗災,地震,山洪……這些都屬於天災。所以我們翻看歷朝歷代的史書記載,關於天災的記錄有很多,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水災和旱災了。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農業的發展基本上取決於自然氣候的變化。如果有的年份氣候變化比較強烈,那帶來的一般是各種自然災害。而自然災害的禍害物件首當其衝的就是以土地為生的農民。

    為什麼都江堰名氣特別大?因為它具有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都江堰的出現使得蜀地人民擺脫了水災的噩夢,有了便利的灌溉措施,使得蜀地一躍成為聞名遐邇的大糧倉。而蜀地的富饒也引起了許多不懷好意的覬覦,所以後世蜀地雖然地處偏遠,卻仍然是大家爭搶的地方,這也是蜀地多傳奇的緣故,那是另一段故事了。我們再來說說人禍,人禍這個詞語在我看來是專門為那些禍國的奸臣們設計的。我們說一個比較具體的例子,唐朝可以說是我們國家古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高峰,其實說最高峰也可以。但是就是這個強盛至極的王朝最終還是滅亡了。拋開天災的因素,我們來說說人禍。

    唐朝的衰敗開始於什麼時候呢?唐玄宗時期!有人會說唐玄宗開創了開元盛世那樣的大好局面,怎麼會從他這裡衰敗了呢?聽我給大家解釋,大家都知道盛極必衰這個道理。沒錯,開元盛世的確是唐朝社會發展的最高峰,但是就因為它是最高峰,它沒有辦法繼續發展了,自然而然就要走下坡路。而這個由興盛到衰敗的轉折點在哪裡呢?這個不好定論,因為這是一個多方面作用的結果。我們只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因,那就是楊貴妃事件。楊貴妃大家都知道,那可是古代最頂級的美女之一,但也正是這個聽起來令人羨慕的名號給她的一生埋下了禍根。古人說紅顏禍水是有一定道理的,歷史上有名的美女有幾個是得到善終的?西施作為間諜去了吳國,當吳國滅亡之後,她的結局又是什麼樣的呢?不出意外應該是被拋棄了,人們選擇去忘卻她,忘卻那個曾為國家而犧牲了自己的一生的可憐女人。

    對於勝利者來說,西施的存在好像是無時無刻地在提醒著他們的現在是一個女人的功勞,這怎麼可以?不能殺掉西施,那就只能忘卻西施,忘卻她為這個國家做出的一切。言歸正傳,我們繼續來說唐玄宗。老李同志喜歡上了他的兒媳婦,沒錯,這個時候楊大美女還是老李兒子的媳婦。但是誰讓老李是皇帝呢?要想名正言順的得到楊大美女,那隻能殺掉自己的兒子,然後老李真的就這麼幹了,是不是老李下的手,我們沒有辦法得知確切的資料。但是最後老李兒子確實死掉了,楊大美女也進宮了,並且成為了老李的女人,享盡無盡的寵愛。俗話說色令智昏,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沉迷於美色,那麼他的智商將會下降。這和我們現在說戀愛中的人不管男女都是大傻子是一個道理。

    老李對楊大美女估計是真愛,都快趕上紂王了。為了美人朝政不理,什麼事也不管了。你想想一個國家的主人不幹活了,那這個國家不出問題才奇怪呢?於是就有了楊國忠和李林甫這兩位奸臣的出現。楊國忠能當上宰相靠的是他的好妹妹,老楊這個人呢,沒有多少才學,乾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排除異己,魚肉百姓。李林甫則是歷史上有名的奸臣,口蜜腹劍這個詞就是從他身上出來的,這個人很有才學,但是不幹正事,天天就是打擊和他作對的人,嘴上說著好聽的話,背後乾的卻是缺德的事情。因為這幾位的胡作非為,催生了安祿山這個攪屎棍。唐朝的輝煌就是這個人打破的,從此大唐一蹶不振。

  • 4 # 茶酒使講古

    安史之亂後大唐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前是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是大唐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制高點,安史之亂摧毀了盛世,之後雖然被平復但大唐再也沒有盛世氣象,地方豪強層出不窮,中央統治癒發沒有力度以致唐滅,天下戰亂無窮。皇權威嚴掃地,李唐皇帝被外來強藩和宦官操作於手心,肆意廢立。地方上,除南方地區尚算忠誠,北中國已經陷入藩鎮林立的局面。中央控制的地區日益減少,收不上稅,自然談不上供養一支可以平叛的中央軍。府兵制瓦解後,南衙16衛率先成為空殼,很快北衙禁軍也四散。後期進入長安的神策軍又被宦官掌控。唐朝政局在晚期進入了一個惡性迴圈。直到黃巢起義,徹底打碎了這一切。最後在白馬驛,李唐朝堂幾乎被朱溫屠戮一空,徒留後人感嘆

  • 5 # 下一站,守候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王朝解決叛亂用了七年零二月,才最終平定。這本是中央王朝與地方政權衝突引起的戰爭,但對唐朝乃至後世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政治上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更弱,藩鎮勢力強於中央,後期雖有德宗、憲宗削弱藩鎮,強化中央政府權力,做出種種努力,但結果還是失敗。由此帶來的還有宦官專權,政局動盪的問題。經濟上唐朝盛世局面被打破,戰爭帶來的人口傷亡,土地流失,北方經濟遭到重創,客觀上也帶來江南經濟的發展。唐朝後期中央財政問題一直緊張,後改革賦稅,實行“兩稅法”,也是為了擴大稅源,增加收入。對外關係上,唐朝對周邊民族影響減弱,民族關係緊張。唐朝滅亡後,對五代十國及之後的宋朝影響深遠。

  • 6 # 帶志逐夢

    提起唐朝,大家耳熟能詳。唐詩三百首、唐三彩、唐僧大家都能立馬想起。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唐朝時萬國來朝達到鼎盛;唐朝接納各國交流學習,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 唐以後海外多稱華人為“唐人”。

    作為朝代來說,都會經歷盛世然後末世,唐也不能例外。個人覺得唐王朝真正的衰弱是從唐玄宗時期開始的。唐玄宗的轉變可以從年號開始劃分,前期創造了開元盛世,使唐王朝的實力達到了頂峰。到了天寶這個年號之後,就開始慢慢的走下坡路。

    奢靡之風

    在生活上,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有了楊貴妃後,為了迎合她喜歡服裝的心理,有專門為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給她做衣服。為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李隆基還下令開闢了從嶺南到京城長安的幾千裡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以至於杜牧發出:“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感嘆。

    更有爭獻珍玩者,如嶺南經略使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送得精美而升官。於是百官效仿。

    歷史記載,唐玄宗精於多種樂器,自導自演了大型歌舞劇《霓裳羽衣曲》,而楊玉環善於舞蹈,一個作曲,一個演藝,參加的人很多,比現在的有錢人舉行的宴會還要繁華。

    任用奸臣

    生活上的奢侈帶到了政治上的腐敗,從開元二十四年開始到天寶十一年,李林甫擔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他大權獨握,蔽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楊玉環的親族也受到了重用,其族兄楊國忠又是一個沒什麼才能的人,專權誤國,沉迷享樂

    對外戰爭失敗

    唐王朝扶持南詔,本想借其牽制吐蕃。南詔勢力坐大以後,唐王朝又企圖對之加以控制。終於導致了南詔叛唐。雙方反目以後,唐王朝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企圖一舉消滅南詔。南詔則聯合吐蕃軍隊抵抗。何履光指揮的唐軍在南詔取得勝利後返回,然後鮮于仲通、李宓指揮的唐軍則在南詔遭遇了失敗。唐王朝經歷了三次戰爭,造成數十萬軍隊喪失,損失財帛無數,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

    設立藩鎮

    李林甫鑑於以邊將入相的先例,欲杜絕出將入相的根源,以鞏固自己的相權。奏道:“文臣為將,怯於戰陣,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驍勇善戰,而寒族在朝中沒有黨援。”唐玄宗採納了他的建議,讓安祿山得以長期控制河北。透過安祿山一系列的巴結討好,安祿山他一身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控制兵力20萬,佔據了當時唐朝總兵力的四成。安祿山所造成的安史之亂長達8年,直接導致了唐王朝對地方的控制降低,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 7 # 參史鏡

    安史之亂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是一場嚴重的社會動亂,這場動亂幾乎摧毀了李唐政權,給社會、經濟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安史之亂成為唐代歷史的轉折點,亂前是唐朝的鼎盛時期,亂後的唐朝則進入了衰落階段,並最終走向了滅亡。安史之亂中“安”、“史”指的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他們都是少數民族將領,又都是唐朝的節度使 。

    節度使最早設置於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目的是以固定的軍區設定來加強唐朝的防禦力量。節度使起初具有管理鎮內軍需排程和營田事務的權力,後來逐漸集軍事、民事、財權於一身,併兼管地方事務,權力甚大。

    到玄宗晚年,更以一人充任多鎮節度使,並將大部分兵力佈置在節度使地區。當時全國兵員總數為57萬,而邊兵竟有49萬之多,中央兵力空虛,地方武力坐大,更是給節度使發動叛亂創造了條件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喜歡上了攝影,工具只有手機,有什麼好的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