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紙上談文
-
2 # 好風讀書
說說我最近讀的書吧。
作家虹影的自傳體小說《飢餓的兒女》和《好兒女花》。寫重慶變遷的,一些敘述感覺過了,但基本上能讀到當代社會的變遷。
莫言的小說《生死疲勞》,寓言式的小說,特別深刻,反映了從土改到改革開放的時代變遷。
還有《平凡世界》等現實主義文學著作,我覺得都與時代息息相關。
-
3 # 一往文學
都市文學作為近現代以來出現的一個新的文學類別,以都市作為故事發展的壞境,並以都市中人的生活作為故事內容的中心,一方面,旨在透過都市人的生活狀態表現時下都市環境的整體狀貌,另一方面,也為表現特殊時代下特殊的生活環境,對生活在都市中的人的影響。近年來,文學理論界對於文學的"本質論"不斷地進行反思,認為"本質論"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不同時代之間的文學以及同一時代不同類別文學內部的差異。王安憶的《長恨歌》作為上海都市文學的代表作品之一,既描繪了特定時代上海都市以及上海都市人生活的共性,同時也不乏王安憶在女性視角關照下的上海都市以及與作家生命體驗息息相關的文學個性。作品內部人物生命體驗不乏共性,形成其生命體驗的時代及生活背景也具有鮮明的特徵,因此,《長恨歌》則憑藉著女性敏感的情感意識,反映著當代社會以及城市變遷,同時又不乏懷舊的人文情懷。
1、 孤傲的都市形象所在上海的都市意象彷彿就已經代表著特定時代的現代浪漫,風花雪月的縹緲虛無,更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走過了漫長的時光之後的風塵僕僕。不置可否,上海作為一座開放與包容的城市,時至今日,仍然是以繁華作為被世人所熟知的表象。王安憶在《尋找上海》中就曾經提及:"現在上海已成了新話題,當時在圖書館、藏書樓,辛苦看到的舊書,如今大批次地印刷發行,用最好的銅版紙做封面。可在那裡面,看見的是時尚,也不是上海。再回過頭來,又發現上海也不在這城市裡。"如果說摩登和時尚是為人所熟知的上海繁華舊夢,那麼帶著人間煙火的弄堂閨房則是切實的上海都市感所在。在《長恨歌》中,"上海弄堂的感動來自於最為日常的情境,這感動不是雲水激盪的,而是透過點滴積累起來的,是有煙火人氣的感動。那一條條一排排的里巷,流動著一些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東西,東西不是什麼大東西,但卻是聚沙也能成塔的。"這是一份切實存在於都市的世俗生活,它看似觸手可及,卻又遙遙無期。它暗得向深淵,於是深巷裡的秘密如人心一般一望無底,難以揣摩,更不容猜測。彷彿是一種細枝末節的自我保護,又
是一份明明白白的不容小覷。
深巷裡的閨閣則更深地隱藏著一份舊日上海的都市感。它是"貞女傳和好萊塢情話並存,陰丹士林藍旗袍下是高跟鞋,又古又摩登。"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也念,"當我們年輕的時候"也唱。它也講男女大防,也講女性解放。"這閨閣似乎是用悉心營造出的虛偽,埋葬城市裡的真心,閨閣中的流光溢彩,轉瞬便成了天上人間。用現代摩登與舊日古典美交錯相織,形成一種大膽卻又委婉的美感。隱藏了慾望,隱藏了悲喜,卻切切實實的存在於都市之中,更塑造著嚮往並帶著都市之感的閨閣女子,她們是上海弄堂的女兒。
王琦瑤是上海弄堂的女兒,她們看似千人千面,各有心思,卻都是上海都市的都市感所在。她們看似穩重卻不乏虛榮,愛麗絲公寓的華麗甚至成為她們追求的一個歸宿;她們看似安靜卻躁動,不安現狀到不切實際的種種幻想充斥著她們埋葬在閨閣的秘密。這些秘密隨著潮溼的梅雨天氣生黴發酵,生髮出一種不安定的都市之感。因此,上海這座都市是縹緲不安的,這份縹緲讓它繁華至極,卻也盛極而衰。時過境遷,王琦瑤成為了漫長時光流逝中的一顆"滄海遺珠",於是她堅守著內心一份帶有著虛榮的都市感,將自己置於時代的制高點,置於都市發展的制高點,體驗著經歷盛極而衰之後極度的悲哀與失落,更在時過境遷中體會著無可挽回的滄桑。然而,當這顆來自繁盛年華滄海遺珠化作時代風沙的同時,卻也成為了都市的芯子,成為上海都市的本質所在。
2、 都市變遷對於時代變遷所影響下的時尚的走向,主人公王琦瑤是極為敏銳的。她深知時尚迴圈的怪圈,在天氣好的日子裡翻出箱底的舊衣服拿出來曬,"大部分衣服是六成新的,只因為樣式過時,便被拋擲一邊。王琦瑤卻替薇薇收著,她知道,這些過時的樣式,再過些時又會變成新樣式。"王琦瑤往往能夠將箱底的舊衣服稍作調整便一領潮流,這來自於她生於併成長於上海繁盛時代的眼界與見識,也來源於她對於時尚走向的敏銳與用心。如果說繁盛的上海都市所帶來的都市感在天賦上給了王琦瑤極度的敏銳性,那麼微衰的上海都市則一方面為王琦瑤展現對於衣著時尚的敏感度提供了平臺,另一方面,也正如王琦瑤所捕捉到的時尚變遷規律一般,立足不前且陷入了死迴圈之中。因此,在上海都市這樣一個盛極而走向微衰的歷史軌跡中,王琦瑤的敏銳而多思應運而生。
在盛極而衰的時代軌跡之中,上海這座曾經極盡繁榮的都市帶給人們的,是歷盡繁華後的滄桑,風浪過後的平靜。於是,敏銳的不僅僅在於時尚,更在於人心。人們各懷心跡,卻又似乎步調一致,看似無所畏懼,卻又小心翼翼。人們逐字逐句地計較,卻也每時每刻地用心。平安裡的人間煙火,上海昏沉的弄堂,暗得曖昧。看似封閉又開放,看似充實又空虛。弄堂的表象,藏著一顆鮮活的人心。王琦瑤敏銳地捕捉著人心,旁人所思所想,盡在她的思慮之中。她敏感到李主任對她有意,卻懂得凡事留三分供自己迴轉身心的餘地,於是一半家常、一半出客的樣子赴約,含蓄而矜持,用心到了不著邊際的地步,讓人捕捉不到絲毫的痕跡。與康明遜的問答像是捉迷藏,一半是明一半是暗,幾經周旋,"能心領神會,還能於無聲處聽真言",在王琦瑤的內心深處,空虛而又雜亂,自由也不乏壓抑,波瀾不驚的表象之下,湧動著難以抗拒的慾望。這種慾望似乎出現在意料之外,卻也著實深入於情理之中,可知可感。處處"藏汙納垢"卻又合情合理的弄堂生活深深地影響著生活在弄堂閨閣的王琦瑤,進而塑造了一個含而不露,隱而未顯的都市芯子。這種懸而未決,看透而不說的朦朧與曖昧是都市感本身的特點所在,更是都市變遷之下形成的,王琦瑤的敏銳多思而又不乏縝密心思所在。
3、 執著的懷舊在上海這座歷盡了時代更迭與世事滄桑的都市之中,忽視不掉的是盛極一時又走向衰落的悲哀,塗抹不去的是盛年時期歷史為都市的人們帶來的流光四溢的痕跡。時過境遷,這份歷經波折的都市感為人們帶來的不僅僅帶著隕落的滄桑,更有來自盛極之時的新潮痕跡與衰落之後深深的懷舊。從空間的維度而言,這座海上都市於繁盛之時為世人所矚目,為城外人所向往,為離開都市的夢中人所依戀。從時間的維度來看,上海於微衰之日為世人所哀嘆,由此,都市的芯子陷入了對往日繁華的無限懷念之中,迴圈的時尚潮流讓他們在更迭的時代不斷尋找著往日的舊跡,他們來自屬於他們的繁盛時代,站在都市發展軌跡的至高點上審視著時下的種種,在感懷之餘,也找到了類似於自己生命體驗的蛛絲馬跡。文中的弄堂女兒王琦瑤是無數個王琦瑤們,離鄉者王琦瑤對上海都市的嚮往形同無數的阿二,來自舊時代的三小姐的莽撞與優越感類似於生活在時下的張永紅,這些看似孤軍奮戰的人們,早已經成為了嚮往都市或是生活在都市的群體,他們以獨一無二自居,卻也在千千萬萬的都市人中極力地尋找著自己的影子。
從空間的維度上,以王琦瑤作為都市芯子的上海向來是備受世人矚目的烏托邦,甚至,由烏托邦走出的王琦瑤也帶著昔日繁盛之極的光芒與榮耀,因而也為世人所仰望。遠離世間瑣事所困擾的鄔橋看似世外桃源,卻也確確實實困住了多少自由而充滿嚮往的心靈與靈魂。即便它能為人答疑解謎,"行動和不行動都有理由,幸和不幸,都有解釋",可終究還是逃不過"活著"的世俗。看似木訥卻充滿包容的鄔橋終究還是過於安逸與平靜,容不下滿含著慾望的不安的靈魂。於是,光芒萬丈如王琦瑤,嚮往繁盛如阿二,阿二在都市芯子王琦瑤的身上,找到了他所向往的都市感。與其說王琦瑤是阿二的影子,不如說,在王琦瑤的舉手投足之間,阿二看到了他日思夜想的上海都市生活的蛛絲馬跡。"王琦瑤的傳說是海上繁華夢的景象,雖然繁華是舊繁華,夢是舊夢,可那餘光照耀,也足夠半個世紀用的"。新也好,舊也罷,阿二在王琦瑤身上,找到了自己尋覓已久的靈魂。阿二對王琦瑤的崇拜,源自他對上海這樣一個"正經世界"的嚮往,更是來自於他對於上海繁華舊夢中的都市感的追求。對於一個嚮往波瀾與自由的靈魂而言,平靜的生活無疑是對其生命的一個耗損,於是,當都市的芯子與嚮往都市感的靈魂相契合,阿二鼓足了勇氣突破了鄔橋這樣一個世外桃源的屏障,擺脫了靜謐而安逸生活的保護,去尋找心中的烏托邦;王琦瑤在鏡中找出了歲月的痕跡,也看到了憔悴的上海,曾經有過的一切,擁有了,便再也放不下了,於是她放下了平靜的日子,轉而尋找她的歸屬,即便上海已然滄桑,但仍然是心之所屬,更是心之所向。城外人與離鄉人對上海都市的嚮往達成了一種契合,上海都市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千千萬萬的王琦瑤與阿二奔赴一場繁華的都市夢。
歷盡波瀾萬千,都市已然滄桑。因而從時間的維度上,王琦瑤即便是都市的芯子,也不乏有蒼老的痕跡,但這蒼老的都市芯子,卻是經歷了大風大浪淘洗過後僅僅剩餘的精華,是逃過時代劫難的喜,也是繁盛不再的憂。生於繁盛時期的王琦瑤與無數的弄堂女兒王琦瑤們觀照著他人的軌跡,也找到了自己生命的痕跡。而生於新時期的,卻是在歷史軌跡的低處苟延殘喘向上攀巖的上海的張永紅"彷彿有著天生的時尚天賦,幾經指點便超出了時代的新潮,將時尚拋在了身後。"王琦瑤在張永紅身上,彷彿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在時尚的前端,看似謙卑卻在骨子藏著一股孤傲與固執,著眼於時尚的潮流卻用自己的時尚天賦不聲不響地走在了時代的前段,她們長得好看,衣著時髦,任憑心意地挑揀男朋友,卻始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惶惶而找不到最終的歸屬。於是,一顆不會蒼老的心,一顆生來就有知的心,她們"跨過年紀和經歷的隔閡而攜起手來",王琦瑤是張永紅對於都市感的嚮往,張永紅是王琦瑤對於年少時繁華舊夢的懷念,雖是各懷心跡,卻有著相似的人生軌跡。上海這座海上都市在時代發展的年輪之中,輪迴的不僅僅是時尚的潮流,發展的軌跡,更是生於不同時代的人生。這人生雖是各有軌跡,卻在相似的都市之感中幾經輪迴,正如王琦瑤電影畫面一般生命的終結,也如張永紅對王琦瑤複製摹寫般的人生追求。於是,上海都市之感在往復之中,化為都市的芯子,遺世而獨立,卻也在幾代人的生命體驗中更迭不休。她們是弄堂的女兒,是時代的核心,更是上海都市本身。
《長恨歌》以上海都市生活作為寫作題材或寫作背景的都市文學,著重於突出生活在上海都市的人們的所見所聞所感,在文學史以及文化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都市生活的細枝末節凸顯都市之感,不僅僅是呈現了一副都市生活的畫卷,更讓人們對於都市感有了更深切的感受,是都市描繪畫卷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海上都市的繁華舊夢,正如電如影,浮光掠影的驚魄,何所依憑,天長地久,此恨綿綿。
回覆列表
《蘇州雜誌》,從1988年創刊,一直髮行到今天,可謂蘇州城市和文化變遷的見證者。
在這本期刊裡面,你幾乎可以讀到你想要知道關於蘇州的全部。
這裡面有文化熱點,城鄉新貌,吳地文化,蘇州園林和美食,蘇州從古至今的名人,蘇州的藝術和掌故,以及蘇州人眼中的蘇州和外地人眼中的蘇州等等。
這本期刊的特點是,文章的內容大多是作者親見,親歷,親聞的,所以既有趣味可讀性,同時又具有史料價值。
綜上,這本《蘇州雜誌》是全方位瞭解蘇州歷史的必讀期刊,也是研究蘇州歷史的必備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