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山聽風

    這是一個很有文化深度的問題,由於民間常用杏林春暖等詞來讚美醫術、醫德都很好的醫生,“杏林”字在醫務工作者中使用頻率頗高,因而造成現在很多人難以把杏園、杏林、杏壇混淆,容易鬧出笑話。事實上,這三個名稱代表三個不同的意思、

    杏園指慶賀金榜題名處

    歷史上杏園是真實存在的,其舊址在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唐都城長安)大雁塔南面,是唐朝皇帝對參加科舉考試中的新科進士賜宴的地方。據史料記載,“杏園遊宴”始於唐中宗神龍年間(公元705—707),新科及第進士放榜後,由朝廷組織的活動。新科進士一起在曲江和杏園,接受朝廷賜予的遊樂宴飲。遊樂宴飲結束之後,新科及第進士登上大雁塔,在塔的牆壁上題名,推舉同年擅長書法的人書寫。杏園就是唐朝時新科進士接受朝廷賜予的遊樂宴飲之地,當時人們將新科及第進士稱為杏園客。從此,杏園就被後人賦予了慶賀金榜題名之義。

    杏林指醫術醫德皆為人稱道的醫家

    據傳“杏林”一詞出自於漢末。古代醫家都喜歡稱自己為杏林中人,直到現在,中國傳統中醫依然這樣自稱。

    東漢時有三位著名醫生,即張仲景、華佗、董奉,因三個在當時齊名於世,史上有“建安三神醫”之稱。董奉為福建人,曾在家鄉候官縣任小吏,後歸隱行醫。他在家裡的後山給人看病。他治病從來就不要病人的錢物,只要病人在山中種杏樹就行了。相傳病人病癒後,得過重病的人只需種五棵,而病輕的人只需種一棵。如此經過十年之後,山中就有了十萬多株杏樹的林子。

    董奉把杏樹結的果實出售,得來的錢用於買糧食,救濟地方的貧窮百姓及外來逃難的災民。據傳,董奉僅在一年時間內,救助當地和外地饑民達兩萬餘人。董奉去世後,百姓為了感恩董奉,在他看病時種植的杏林之中設壇祭祀他。自此以後,“杏林”一詞為醫界自稱的專用名詞,很多民間對醫家醫術和醫德的讚譽之詞中皆含杏林二字。

    北宋時期,孔子後人在曲阜祖廟築壇,在其同周種了杏樹,用“杏壇”命名,民間儒學之家多有仿效,開闢杏園,築杏壇,請孔子塑像供於杏壇上。例如,現存於山西省太原市東南晉中榆次區內的杏園,在清末時築有杏壇。

    因此,杏壇就成為後人對知識和理想追求的代稱,既指正統入學(即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也泛指教師講學的場所。

  • 2 # 桃之夭夭老牛

    說實在話,把這三個詞放在一起沒有什麼意思,雖然都有一個“杏”字,但含義完全不同。

    杏園就是杏樹園,或者杏花園。 唐 劉長卿 《過鄭山人所居》詩:“寂寂孤鶯啼杏園,寥寥一犬吠桃源。” 前蜀 牛嶠 《酒泉子》詞:“記得去年,煙暖杏園花正發,雪飄香。”

    也有人喜歡用“杏園”來命名自己的私家花園。 山西常家於光緒五年建了一個花園,在裡面修築了杏壇,請孔子塑像供於杏壇上,並取名杏園,以寄託家族多孔聖的敬仰。

    杏林從魏晉以來就代指中醫界,出自董奉的故事,董奉是個醫生,他經過交州時(現今廣西),刺史士燮罹中毒性休克,厥亡三日,經董奉救治,死而復生,這一訊息很快傳遍了整個江南。士燮全家萬分感激,特地在府邸的旁邊建造了一座高樓,供董奉居住,一日三餐均親自侍奉。

    他途經鍾離(今安徽鳳陽)時,看到當地人民由於三國爭戰而貧病交加,十分同情,便在鳳凰山之南六十里的一個貧困的小山坡上居住下來。他根據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把江南種植果木的農業技術知識傳播給鍾離農民,鼓勵人們在荒山坡上種植杏樹以救荒致富,可惜很多人對這位懸壺治病的“遊醫郎中”,提倡的種杏致富的意義持懷疑態度,並不實行。於是,董奉定下了一奇特的規章:看病不收費用,但重病者病痊癒後,要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種植杏樹五株;病輕者,種一株。由於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遠近患者紛紛前來求治,數年之間就種植了萬餘株杏樹,成為一遍杏林。杏子成熟時,董奉寫了一張告示,規定:來買杏的人,不必通報,只要留下一斗穀子,就自行摘一斗杏去。他把杏子交換來的谷,用以救濟貧民。據說,每年有二、三萬貧病交加的人,受到董奉的救濟。

    董奉去世後,“杏林”的故事一直流傳了下來,明代名醫郭東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種杏千餘株。蘇州的鄭欽諭,庭院也設杏圃,病人饋贈的東西,也多去接濟貧民。元代的書畫家趙孟頫病危,當時的名醫嚴子成給他治好了,他特意畫了一幅《杏林圖》送給嚴子成。後來,人們在稱讚有高尚醫德,精湛醫術的醫生時,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杏林高手”等詞句來形容。近現代的一些醫藥團體、雜誌刊物也常以“杏林”命名。“杏林”,已成為醫界的別稱。

    其實這都是虛無縹緲的事,孔子時代建杏壇的故事只有莊子說過,而莊子是寓言大師,他講的話不能當真。真正建杏壇的應該是宋朝的事。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建了杏壇,那時候孔子已經去世1500多年了。但不管怎麼樣,杏壇是教育的象徵是改不掉了。

    中中國人歷史上對醫療教育事業是極其重視的,對醫生教師也是極其尊重的。所以醫德,師德一直被人們讚揚,杏林杏壇的故事也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 3 # 袁聰

    “杏”:杏的原意、原義、含意和含義是指自然物質世界的樹木、植物生存、生長、成長品質優良、品種繁多、繁衍生息、枝繁葉茂、開枝散葉、開花結果、興旺發達、繁榮昌盛。

    “杏園”:是指校園、學校。寓意是指校園的老師、學生桃李滿天下的芬芳,萬紫千紅、百花齊放的季節、百花盛開的時代,枝繁葉茂的芳香,光鮮亮麗的爭豔、五彩繽紛的男女、璀璨奪目的明珠,燦爛輝煌的校園,將校園稱之為:“杏園”。

    “杏林”:是指中醫;是指官方和民間的中醫醫院與中醫診所。寓意是指中華中醫文化、中醫自然科學、中醫人文自然科學、中醫人文社會科學四位一體叢林的博大精深、浩瀚無垠、巨集觀無極、變通無常、奧妙無窮、神奇無比、醫術無限、科學無盡、學無止境,將中醫科學的醫院和診所稱之為:“杏林”。

    “杏壇”:是指一切科學官方和民間的學識、學說、學問、學術的各種各樣的交流機構和研究機構或組織機關、組合、組成團隊、團體等。寓意是指學習、掌握、運用、利用、繼承、傳承、弘揚、開拓、開發、發展、興業、創業、科學科技興國富國、繁榮昌盛興旺發達,辨證、辨別、辯論、論證、論斷各種學術思想觀念與思想理念、思維導向與思維模式的勾通交流、交往、交際、交融、交換各種各樣的一切各種科學、綜合科學,或某一領域、某些方面的科學場所、場景和場面的學術機構與研究機關稱之為:“杏壇”。

  • 4 # 時間換你好

    杏園

    杏園沒有特殊含義,僅用來形容處所。最為著名的是常家莊園,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東南晉中榆次區內。常家在光緒五年北祠堂落成時,在杏園修築了杏壇,請孔子塑像供於杏壇上,並取名杏園,以寄託家族對至聖先師孔子的敬仰。既體現了對儒學的崇尚,對孔子的尊奉,也有對後世子弟的美好祝願。因為杏花開於二月,報春最早,正好也是各地舉子赴京會試之時,故杏花又名“及第花”。希望後人都金榜高中。

    杏林

    杏林是中醫學界的代稱。

    具體地點在今江西省廬山市和安徽鳳陽。典出三國時期閩籍道醫董奉,據《神仙傳》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後人根據董奉的傳說,用“杏林”稱頌醫生。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後世遂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來稱頌醫家的高尚品質和精良醫術。

    杏壇

    杏壇是為紀念孔子講學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後移,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杏壇是孔子教育光輝的象徵。

    多多指正!

  • 5 # 日詩紀

    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醫生,名叫董奉,家住廬山。他常年為人治病,卻不接受別人的報酬。得重病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讓病人種植五棵杏樹;病情不重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要病人種植一顆杏樹。這樣十幾年以後,杏樹就有十多萬棵了。春天來臨,董奉眺望杏林,彷彿綠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間草房,住在裡面。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時候,他對人們說,誰要買杏子,不必告訴我,只要裝一盆米倒入我的米倉,便可以裝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換來的米,救濟貧苦的農民。 後來人們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

    董奉去世後,“杏林”的故事一直流傳了下來,明代名醫郭東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種杏千餘株。蘇州的鄭欽諭,庭院也設杏圃,病人饋贈的東西,也多去接濟貧民。元代的書畫家趙孟頫病危,當時的名醫嚴子成給他治好了,他特意畫了一幅《杏林圖》送給嚴子成。後來,人們在稱讚有高尚醫德,精湛醫術的醫生時,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杏林高手”等詞句來形容。近現代的一些醫藥團體、雜誌刊物也常以“杏林”命名。“杏林”,已成為醫界的別稱。有關“杏林”的佳話,不僅成為民間和醫界的美談,而且也成為歷代醫家激勵、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醫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範,“杏林”也成了醫學界的代名詞。

    根據這個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滿”、“杏林滿園”或“譽滿杏林”等成語來讚揚醫生的高明醫術和高尚醫德。

  • 6 # 梨城小子

    春天是桃杏爭豔的季節。中國人栽杏已逾三千多年,杏文化源遠流長。以杏形成的文史典籍,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像杏壇、杏園、杏林等等,均出之有據。當今社會生活中,有人在作文題辭、寫匾制旗、修復文物古蹟方面,對“杏壇、杏園、杏林”三詞篡改、錯用。因為它們雖都與杏有關,但之間文理詞義相去甚遠!若要相互串換替代,必然南轅北轍、貽笑大方。

    杏壇,傳為春秋孔子講學之地,在今天山東曲阜的孔廟中。《莊子·漁父》曰:“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於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西晉學者司馬彪註釋:“杏壇為澤中之高處也。”即杏林中凸起的地方。後人把杏壇附會到曲阜孔廟大成殿前。宋真宗乾興初年(公元1022年),孔子第45代孫孔道輔修葺擴建孔廟,將壇從舊址移到大成殿後,以甃石砌壘固基,四周環圍盡種杏樹。金代在壇上建亭子,翰林學士党懷英篆書“杏壇”牌匾懸於亭中,至此臻涉完善。乾隆帝春下江南,途經曲阜祭祀孔聖人,看到花樹簇擁的杏壇,欣然題詩:“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因至聖先師孔丘在此開業授徒,杏壇便成了學校講臺、教育學界的借代。

    杏園是唐代著名的皇家林園,因遍植紅杏得名,它與歷屆新科狀元結緣,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名揚天下。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載:“自神龍(唐中宗年號)以來,杏園宴後,皆於慈恩寺塔下題名,同年中推善書者紀之。”全國大考放榜之日,正好是京城春暖花開之時,唐皇賜宴於長安城南曲江之濱的杏園內,在萬花叢中招待進士及第者,食飲罷遊園賦詩、雁塔題名。正像唐宣宗時的進士劉滄曲江賦詩所說:“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又如中唐元和(公元806年)進士姚合享用御賜佳宴後作詩所言,“江頭數頃杏花開,車馬爭先盡此來;欲待無人連夜看,黃昏樹樹滿塵埃。”杏園賞花宴樂盛況空前。自唐以後,杏園遊子便成翰林學士,杏園郎便成新科人才,杏園宴便成狀元宴的代名詞。

    杏林雖是成片的杏樹,但同樣為專屬特指的詞條。據東晉道家葛洪在《神仙傳》中記載:三國時期福建人董奉,潛上廬山煉丹修道,他精通醫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春來繁花似錦,夏季杏果滿枝,他又將收穫所得,悉數散發給四鄰八舍的窮人為食,人稱“董仙杏林”。在民間古語中,杏樹諧音“幸福”,杏林象徵著祛病卻邪賜福。久而久之,杏林變成了行醫的福地和醫家的喻名。所以,後世常用“杏林春滿”、“譽滿杏林”、“虎踞杏林”等,來稱頌那些德術高超的名醫。

  • 7 # 超級科學奶爸

    1.杏園

    唐代,新科進士賜宴時,在宮城外的杏園,其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南。

    2.杏林

    “杏林”是中醫界常用的一個詞彙,該詞產生於漢末。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杏林之家”即指一家人都是醫術高超的醫生。

    後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往往喜歡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一類的話語來讚美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大夫。

    3.杏壇

    北宋時,孔子後代又在曲阜祖廟築壇,環植杏樹,遂以“杏壇”名之。杏壇就成為人們追求知識和理想的代稱。由於杏壇時孔子當年講學之處,後來便以其指正統入學,也泛指教育工作者講學的場所。

  • 8 # 悟白羽

    “杏”文化源遠流長、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當今社會,有人對“杏壇、杏林、杏園”三詞錯用,曲解詞義,相互串換替代,必然南轅北轍,貽笑大方。

    杏林:人們給名醫贈送錦旗或牌匾時常用“杏林春滿”“譽滿杏林”來讚譽。三國名醫董奉為人治病從不收錢,只要求病人痊癒後在其居所附近栽杏樹,多年以後杏樹蔚然成林,“杏林”則成為中醫的代詞。

    杏園:唐宣宗時劉滄在《及第後宴曲江》一詩中說:“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原來在唐代京都長安城東南有風景秀麗的曲江池,池西有花木茂盛的杏園。當時新考中的進士都要在杏園舉行宴會,後來“杏園”便被賦予了慶賀金榜題名的含義。

    杏壇:《莊子·漁父》中說:“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鉉歌鼓琴。”後人據此在山東曲阜孔廟的大成殿前設杏壇,清代乾隆帝還立了《杏壇贊》的御碑。由於杏壇是孔子當年講學之處,後來便以“杏壇”指正統儒學,也泛指教育工作者講學的地方。

  • 9 # D東哥

    杏園、杏林和杏壇各代表什麼?有的人一直分不清,下面將就杏園、杏林和杏壇向朋友們介紹一下。

    後來又在杏園裡修了杏壇,將孔子像供於杏壇上,才取名杏園的,用來表去對孔聖人的敬仰。

    一是杏園、杏壇都是尊儒奉孔。由於孔子曾在杏林裡講學並創造了儒教,歷代都將這裡視為聖地。

    二是杏林尊董奉為仙人。相傳東漢名醫董奉醫德甚高,給窮人看病不收任何錢財,每治好一個病人,他就讓患人家在門栽一棵杏樹;長年累月便成了杏林。

    還於杏壇臺四周雕有四幅浮雕,分別是孔子“周遊列國”、“論穆公霜”、“杏壇講學”、“學琴師襄”的歷史典故。

  • 10 # 樹德漢碩

    杏壇是代指教學之地,可稱是學校課堂講臺之處,教書育人的地方。典自孔子設壇授學。孔子收徒三千,賢人七十二。園、林、壇是各自不同,其“杏”也是有別,個個代表不同的。

  • 11 # 百將文化藝術

    春天是桃杏爭豔的季節。中國人栽杏已逾三千多年,杏文化源遠流長。以杏形成的文史典籍,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像杏壇、杏園、杏林等等,均出之有據。當今社會生活中,有人在作文題辭、寫匾制旗、修復文物古蹟方面,對“杏壇、杏園、杏林”三詞篡改、錯用。因為它們雖都與杏有關,但之間文理詞義相去甚遠!若要相互串換替代,必然南轅北轍、貽笑大方。

      杏壇,傳為春秋孔子講學之地,在今天山東曲阜的孔廟中。《莊子·漁父》曰:“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於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西晉學者司馬彪註釋:“杏壇為澤中之高處也。”即杏林中凸起的地方。後人把杏壇附會到曲阜孔廟大成殿前。宋真宗乾興初年(公元1022年),孔子第45代孫孔道輔修葺擴建孔廟,將壇從舊址移到大成殿後,以甃石砌壘固基,四周環圍盡種杏樹。金代在壇上建亭子,翰林學士党懷英篆書“杏壇”牌匾懸於亭中,至此臻涉完善。乾隆帝春下江南,途經曲阜祭祀孔聖人,看到花樹簇擁的杏壇,欣然題詩:“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因至聖先師孔丘在此開業授徒,杏壇便成了學校講臺、教育學界的借代。

      杏園是唐代著名的皇家林園,因遍植紅杏得名,它與歷屆新科狀元結緣,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名揚天下。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載:“自神龍(唐中宗年號)以來,杏園宴後,皆於慈恩寺塔下題名,同年中推善書者紀之。”全國大考放榜之日,正好是京城春暖花開之時,唐皇賜宴於長安城南曲江之濱的杏園內,在萬花叢中招待進士及第者,食飲罷遊園賦詩、雁塔題名。正像唐宣宗時的進士劉滄曲江賦詩所說:“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又如中唐元和(公元806年)進士姚合享用御賜佳宴後作詩所言,“江頭數頃杏花開,車馬爭先盡此來;欲待無人連夜看,黃昏樹樹滿塵埃。”杏園賞花宴樂盛況空前。自唐以後,杏園遊子便成翰林學士,杏園郎便成新科人才,杏園宴便成狀元宴的代名詞。

      杏林雖是成片的杏樹,但同樣為專屬特指的詞條。據東晉道家葛洪在《神仙傳》中記載:三國時期福建人董奉,潛上廬山煉丹修道,他精通醫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春來繁花似錦,夏季杏果滿枝,他又將收穫所得,悉數散發給四鄰八舍的窮人為食,人稱“董仙杏林”。在民間古語中,杏樹諧音“幸福”,杏林象徵著祛病卻邪賜福。久而久之,杏林變成了行醫的福地和醫家的喻名。所以,後世常用“杏林春滿”、“譽滿杏林”、“虎踞杏林”等,來稱頌那些德術高超的名醫。

  • 12 # 自在紀

    1.杏園

    唐代,新科進士賜宴時,在宮城外的杏園,其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南。

    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遊宴,然後登臨大雁塔,並題名塔壁留念。時人稱進士為“杏園客”。唐宣宗時劉滄在《及第後宴曲江》中提到:“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杏園”在唐代指的便是新科進士遊宴之地,“杏園遊宴”是唐代文人的雅趣活動之一。後來“杏園”便被賦予了慶賀金榜題名的含義。

    2.杏林

    “杏林”是中醫界常用的一個詞彙,該詞產生於漢末。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杏林之家”即指一家人都是醫術高超的醫生。

    據傳東漢時期福建籍醫生董奉,與張仲景、華佗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董奉醫術高明,視錢財如糞土,為人治病,從不取人錢物,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在被治癒之後,如果願意,重症患者在董奉的診所附近栽種五棵杏樹,輕者就栽種一棵杏樹。十年過去之後,董奉的診所附近就有了十萬餘株杏樹,鬱鬱蔥蔥,蔚然成林,成為當地一景。杏果成熟後,董奉又將杏果賣出,換來糧食賙濟廬山附近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被救助的百姓就多達兩萬餘人。在董奉去世後,廬山一帶的百姓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董奉。

    後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往往喜歡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一類的話語來讚美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大夫。

    3.杏壇

    相傳孔子到處聚徒授業,每到一處講學論經於杏林之下。孔子周遊列國,未能得到重用。回到魯國後,仍沒有受到重視。於是他乾脆不再想做官的事,每天在杏壇談琴論道,向弟子們講述“詩、禮、樂、易”。時人為了激勵後輩努力學習儒家文化、感悟儒家思想,在杏園的槐蔭樹下建築了杏壇,所以杏壇便被尊為孔子授學立教的第一聖地。

    北宋時,孔子後代又在曲阜祖廟築壇,環植杏樹,遂以“杏壇”名之。杏壇就成為人們追求知識和理想的代稱。由於杏壇時孔子當年講學之處,後來便以其指正統入學,也泛指教育工作者講學的場所。

  • 13 # 鈺涵茶行

    “杏”文化源遠流長、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當今社會,有人對“杏壇、杏林、杏園”三詞錯用,曲解詞義,相互串換替代,必然南轅北轍,貽笑大方。

    杏園:唐宣宗時劉滄在《及第後宴曲江》一詩中說:“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原來在唐代京都長安城東南有風景秀麗的曲江池,池西有花木茂盛的杏園。當時新考中的進士都要在杏園舉行宴會,後來“杏園”便被賦予了慶賀金榜題名的含義。

    杏林:人們給名醫贈送錦旗或牌匾時常用“杏林春滿”“譽滿杏林”來讚譽。三國名醫董奉為人治病從不收錢,只要求病人痊癒後在其居所附近栽杏樹,多年以後杏樹蔚然成林,“杏林”則成為中醫的代詞。

    杏壇:《莊子·漁父》中說:“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鉉歌鼓琴。”後人據此在山東曲阜孔廟的大成殿前設杏壇,清代乾隆帝還立了《杏壇贊》的御碑。由於杏壇是孔子當年講學之處,後來便以“杏壇”指正統儒學,也泛指教育工作者講學的地方。

  • 14 # 今古雜壇

    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生活中,常常提到“杏園”、“杏林”、“杏壇”,你能分辨出各自代表什麼嗎?

    1.杏園

    唐代,新科進士賜宴時,在宮城外的杏園,其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南。

    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遊宴,然後登臨大雁塔,並題名塔壁留念。時人稱進士為“杏園客”。唐宣宗時劉滄在《及第後宴曲江》中提到:“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杏園”在唐代指的便是新科進士遊宴之地,“杏園遊宴”是唐代文人的雅趣活動之一。後來“杏園”便被賦予了慶賀金榜題名的含義。

    2.杏林

    “杏林”是中醫界常用的一個詞彙,該詞產生於漢末。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杏林之家”即指一家人都是醫術高超的醫生。

    據傳東漢時期福建籍醫生董奉,與張仲景、華佗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董奉醫術高明,視錢財如糞土,為人治病,從不取人錢物,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在被治癒之後,如果願意,重症患者在董奉的診所附近栽種五棵杏樹,輕者就栽種一棵杏樹。十年過去之後,董奉的診所附近就有了十萬餘株杏樹,鬱鬱蔥蔥,蔚然成林,成為當地一景。杏果成熟後,董奉又將杏果賣出,換來糧食賙濟廬山附近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被救助的百姓就多達兩萬餘人。在董奉去世後,廬山一帶的百姓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董奉。

    後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往往喜歡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一類的話語來讚美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大夫。

    3.杏壇

    相傳孔子到處聚徒授業,每到一處講學論經於杏林之下。孔子周遊列國,未能得到重用。回到魯國後,仍沒有受到重視。於是他乾脆不再想做官的事,每天在杏壇談琴論道,向弟子們講述“詩、禮、樂、易”。時人為了激勵後輩努力學習儒家文化、感悟儒家思想,在杏園的槐蔭樹下建築了杏壇,所以杏壇便被尊為孔子授學立教的第一聖地。

    北宋時,孔子後代又在曲阜祖廟築壇,環植杏樹,遂以“杏壇”名之。杏壇就成為人們追求知識和理想的代稱。由於杏壇時孔子當年講學之處,後來便以其指正統入學,也泛指教育工作者講學的場所。

  • 15 # 吳語聲聲

    諸位講得都不錯!這裡杏園、杏林各有所指所譽,大同小異,就不講了,簡要說說“三杏”之一的杏壇。

    眾所周知,杏壇位於山東曲阜孔廟之處。孔子杏壇講學於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而立,開始創辦教育,是孔子當年集中收徒講學的地方,說白了,就是有史以來辦的世界上第一所大學,而孔子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沒有大學文憑的大學校長兼教授。

    杏壇,是後人為紀念孔子在教育上的巨大成就,在孔子親手種植的杏檜旁所建,如今杏壇又通指教書育才之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你是特朗普,你還好意思坐在那個位置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