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衣修禪

    明朝滅亡是繼宋之後的漢人政權的第二次滅亡,各類分析繁蕪複雜,汗牛充棟,筆者綜合前人的分析,宏觀原因大致可以概括為二點:

    一、天氣原因。大家不要笑,在筆者看來,這還真是個主要的原因。首先,由於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給大明王朝帶來全國性饑荒,而明政府又沒有財力物力進行撫卹,因此暴民四起,到處都是農民起義;同時在北方的少數民族也面臨糧食短缺的問題,所以只能南下掠奪;這導致明朝的內外交困。

    二、大明經濟發展不均衡,地區間的貧富差距巨大。這裡所說的貧富差距是指地區間的差距。江浙一帶富庶,而北部、西部相對貧窮;由於貧窮就大量發生民變之類的事情,鎮壓就需要錢糧,而這些糧餉就需要江浙一帶出;朝廷中江浙一帶的官員較多,他們希望和平,這樣家裡就不用出那麼多錢糧,因此一味採用招撫綏靖之類的政策,使暴民的麻煩越滾越大。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腐敗和負擔重絕對不是主要原因。筆者認為當時明末的腐敗應該遠不及康乾盛世的腐敗,負擔重更是扯淡,南明孫可望在雲南稅收最重的時候居然有十稅七,當時雲南依然安定。其實老百姓是否反抗政府取決於能不能生活下去,至於腐敗和稅收到不是那麼的重要。

    在微觀上,具體地說,崇禎皇帝亡國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誅殺魏忠賢過於草率。

    內有反賊,外有韃虜的情況,魏忠賢把明朝治理的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因為魏忠賢也是窮苦人出身,所以對底層民眾還沒有把矛盾激化的那麼嚴重;另外在軍事上魏忠賢啟用的大多是一些實幹家,而不是後續啟用那麼多狀元、清流之類的人物。魏忠賢被殺後,導致軍事和內政的方針上出現了真空期。

    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沒有被落實。

    內外都著火的情況下,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大明政府應該選擇一頭放棄一頭。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女真人只是想要點錢財和土地,而國內的反政府武裝要的卻是整個政權,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向內鎮壓,向外妥協;拋去個人情感,當初石敬瑭就是用這種方式延續了統治。而大明王朝卻兩線作戰,最後導致慘敗。

    三、崇禎皇帝個人的性格缺陷

    崇禎皇帝沒有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對高階官員,高階軍事將領的任命和免職都過於草率,導致官員和官員的下級沒有時間進行磨合,從而使政府、軍事的執行能力下降,最終在軍事和內政方面雙重失敗。

    關於崇禎南下有沒有可能重現南宋的一幕,筆者認為沒有可能;如果是他的某個兒子倒是有機會。南宋的實質是皇帝與各個軍閥之間的平衡,這需要皇帝能屈能伸,崇禎不是趙構,崇禎的性格顯然不行。

  • 2 # 陌上說歷史

    明朝真正滅亡的原因是沒錢。至於南下,南下又能去哪呢?

    沒錢到什麼地步呢?沒錢到崇禎都不捨得換件新衣服穿。

    勤儉節約的崇禎帝

    崇禎皇帝在歷史上有兩個好名聲,一個是勤政,一個是節儉。崇禎的衣服基本沒有換過新的,都是破個洞,皇后拿針縫縫補補接著穿。當然明朝還不至於窮到連皇帝都穿不起衣服的地步,但若是明末真的像朱棣時期那樣,他會不捨得換身新衣服嗎?

    崇禎時期,西北守兵第一次發生譁變。請注意,這是軍隊叛亂,叛亂的原因是因為朝廷一直不發軍餉,當兵的再怎麼威武不屈,可生活都得需要錢。於是崇禎拿出了自己的小金庫大概十萬兩銀子,安撫譁變。

    看到這,你可能會想,那麼大的明朝帝國,怎麼會缺錢呢?

    但他確實缺錢,缺的不行不行的。

    西北大旱

    要說崇禎皇帝,實在是命苦,本來是個王爺,老老實實在封地好生吃喝,縱情享樂就是了,偏偏被拉到皇宮去做皇帝。皇帝能是那麼好做的嗎?初來乍到的還得處處受制於“九千歲”那個人妖。

    好不容易找個機會幹掉人妖,正準備放手一搏大幹一番事業的時候,卻發現幹啥都沒錢。

    這還不是關鍵的,關鍵的是後來一場西北大旱,全國連續3年大面積顆粒無收,別說收稅了,還得到處發銀子賑災。賑著賑著,國庫就空了。

    國庫一空,軍餉、俸祿都發不下來了。

    就像現在的一些公司,一個月兩個月不發工資員工還可以理解,但你長期不發工資,員工喝西北風嗎?明朝那時也一樣。

    崇禎為了減少開支,開始給打工仔降低工資,好歹日子能過得下去,能忍就忍吧。但到了偏遠地區就不一樣了。工資和補助一級一級的往下傳,傳到當兵的手裡,就基本所剩無幾了,而同時賑災的糧款也是如此。於是當兵的不幹了,老百姓吃不上飯,也不幹了。乾脆反了吧,反正都是要死的。

    崇禎在減少開支的時候,除了降低工資,還做了一個不太起眼但影響較大的決定,那就是削除不必要的驛館。這個決定原本是件好事,畢竟存在那麼多拿錢不幹事的人,開除就開除吧,但是可能打死崇禎都沒想到,開除的這些人中,也有一個原本不太起眼但後來對歷史影響深遠的小人物,這個人叫李自成。

    西北大旱,由於朝廷長期拿不出賑災的糧食和錢,導致全國老百姓大面積起義造反。

    所以這說到底還是沒錢。

    通貨緊縮

    但是明朝朝廷沒錢,百姓卻有錢。

    歷朝歷代的人,都喜歡收藏寶貝,到了明朝最為普遍。明朝人將銀子鑄成各種各樣的東西,然後收藏在家中。但問題是,明朝的銀子就那些,都拿去收藏了,市面上的銀子就少了。

    這種情況導致明朝的購買力下降,商人有東西賣,人們卻沒有銀子買。

    對於朝廷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銀子有限,能買的東西就那麼多,能發的銀兩也就那麼多。怎麼辦,沒法辦。

    所以明朝後期也開始呼籲百姓將自己收藏的銀子拿出來,但是那些吃得飽飯的人才不會管你這些。花費了半輩子的積蓄收藏了那麼些東西,現在要拿出來進行等價交換,誰願意?

    所以崇禎沒轍,文武大臣也沒轍。畢竟那些文武大臣家中的收藏的銀製品也是較多的。

    所以說,明朝的滅亡確實是沒錢導致的。

    題主又問了,如果崇禎南下能不能行?

    答案是不行。

    北宋亡國是很突然的,也不像明朝那樣全國各地都在造反,百姓還是十分擁戴宋朝的政權的,所以趙構逃到南京後迅速建立了南宋政權,那是因為老百姓擁護他。

    而崇禎就不一樣了,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都打到北京了,你往南跑,南方也一樣有叛亂。百姓已經對你明朝不抱有任何幻想了,人人都想把你滅了。

    那些一直支援明朝的百姓是因為他們沒有餓肚子,沒有經歷大旱,他們還可以在家衣食無憂的過日子。

  • 3 # 專業幹活人事

    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必定是封建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得不解決的問題,人口增長於糧食危機。

    明朝是個重農輕商的朝代。大明社會發展兩百年土地高度集中在封建地主手中,廣大平民無生存的基本物資土地,逼迫農民為生存造反。大明亡是亡在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農民造反團體中。

    其次是大明遇到了最不好的時代,小冰河期與天災組團出來折騰。當海南看見雪花,東北的嚴寒可想而知。女真族為生存南下時,明王朝卻得分心和地震對抗,和洪水乾旱玩命。

    再者明王朝的皇帝喜歡和文官集團玩小心思。典型的東林黨喜歡為本黨的利益和皇帝硬頂。皇帝頂煩了就放狗去咬,效果還不錯。可惜崇禎把狗殺了,東林黨一家獨大,整天悶在家裡算自己的小九九。

    最後那個不該亡國之君的崇禎盡幹亡國的事,不停的剿匪,不停的徵稅,不停的殺人,不停的犯錯。遇到大事又不願背黑鍋。最後落個煤山自刎。

    南明沒記住教訓還在不停的內鬥,害死了忠臣名將。南明的悲劇在於皇帝都是武將立的,自己手中一支忠貞的部隊。朱由榔好的有個李定國,怎奈獨木難支。

  • 4 # 德潤紅木傢俱

    明朝滅亡的原因,我總結幾點

    第一 西北數省連續數年乾旱,顆粒無收,1634年是崇禎年間旱災的一個高峰,旱災點激增,範圍擴充套件至晉陝豫三省幾乎全境。招撫政策也相繼失敗,起義軍不斷壯大,遍及山西、河南、湖北、安徽、陝西、四川,總兵力達四五十萬。當時的兵部尚書張鳳翼雲:“寇之禍深矣,自秦而晉,自晉而豫而楚,已半天下矣!”

    第二,除了旱災之外,鼠疫流行也是重要因素,山西、河北均為重災區,京師和天津尤其嚴重。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時,北京當時瘟疫非常嚴重,北京城每天因為瘟疫斃命者無數,更不用提軍隊戰鬥力了。

    第三,當時西方已經進入大航海時代,由於當時西班牙和法國的戰爭,西班牙的航運受到嚴重影響,中國當時最主要的流通貨幣白銀主要要海外進口,白銀輸出中斷,導致明末財政危機,朝廷無錢籌兵籌糧。

    第四,崇禎帝上臺後,打垮了魏忠賢的閹黨勢力。東林黨上臺後,制定的政策更加嚴重的加重對百姓的盤剝。社會矛盾近一步激化,天下糜爛,官兵剿賊,越剿越多!

    當然崇禎用人也有很大的問題,不一而論!

    如果崇禎南渡,我認為是可能延續明朝國祚的!

    第一,儘管北方糜爛,但是南方影響並不大,南方富饒可以提供穩定的稅收和兵源。

    第二,滿清和明朝是民族矛盾,儘管北方農民起義不斷,但是農民起義政權合法性並沒有得到普遍認可!崇禎可以用皇帝的身份,凝聚團結整合各種武裝力量,以民族矛盾為大旗,對抗清廷。以長江為天塹,維繫半壁江山,是完全有可能的

  • 5 # 星探娛記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明朝末期,當時的國家內憂外患嚴重。

    內憂是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時時刻刻的威脅著朝廷的安危,外患是皇太極領導的滿清軍隊在關外想攻打虛弱的明朝。

    因為當時明朝的國力十分衰弱,整個國家內憂外患十分嚴重,所以即使崇禎皇帝決定南下也不可能像南宋一樣保住明朝的半壁江山。

    明朝滅亡皇帝上吊而死(圖為網路截圖)

    國家內部動亂不堪

    明朝末期,因為當時文官當道,文官分為不同的黨派,整個國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百姓開始發起暴亂。因為明朝後期,武將的地位一直比較低,所以國家的戰鬥力也是很弱的。

    軍隊中計程車兵還沒有老百姓的戰鬥力強,所以朝廷沒有能力平定暴亂,因此國家內部動盪不堪。

    李自成農民起義(圖為網路截圖)

    滿清軍隊虎視眈眈

    當時滿清看到明朝的實力很弱,國家內部充滿了戰火,滿清的領導人皇太極就想要趁機攻破明朝,佔領明朝所擁有的肥沃土地。

    明朝不僅要對付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還要抵抗關外的清軍,再加上明朝的軍事實力本來就很弱,所以明朝的滅亡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清軍虎視眈眈(圖為網路截圖)

    南下也保不住江山

    在崇禎皇帝知道自己早晚要敗的時候,他考慮過南下遷都至南京,但是最後因為各種利益問題,遷都這個問題在滅亡之前都沒有下定論。

    崇禎即使南下遷都也不可能像南宋一樣保住半壁江山。

    明朝當時因為要抵抗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還有皇太極的滿清軍隊,自己幾乎沒有士兵可用,所以即使崇禎南下遷都,他也沒有兵力守住自己新的都城。

    崇禎考慮南下(圖為網路截圖)

    綜上總結:明朝滅亡是因為內憂外患十分嚴重,滅亡這個事實是不可逆的。即使崇禎皇帝南下遷都,他也不能像南宋一樣保住自己的江山,因為他手裡沒有兵可以用了。

  • 6 # 小哥燴史

    第一個問題,明朝滅亡當然是內憂外患,內憂遠強於外患,君臣上下離心,根本制度上文官壓制武將,武力難以有效擴伸,再加上宦官集團的折騰掣肘,領頭羊崇禎又病急亂投醫,缺乏有效管制應對,多重壓力下崩潰在所難免!

    再來說第二個問題,崇禎如果南渡,也絕不可能成為第二個南宋,原因竊以為有這麼幾點:

    1.大明皇帝的骨氣

    不得不承認,自從朱棣移都到北京,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這些朱爺爺們雖說玩法千奇百怪,但卻都不是孬種,骨氣還是有的,面對敵人,幾乎從來都是迎難而上,從不畏縮退讓。

    所以,這就與趙宋那些官家們形成鮮明對比,自然也是本質上的區別。頂層的態度決定了政權的走勢,至少從崇禎的角度來說,他是不會甘於偏居一隅的。

    2.外部條件的差異

    簡單的說,宋朝的時候,北部是沒有屏障可守的,燕雲十六州就從來沒在宋王朝管轄範圍內,明朝卻不一樣,加固的明長城是天險,更別說還有遼東關寧鐵騎的存在,所以,搞定內患農民起義,大明其實完全可以不用太顧慮後金的影響,南渡更是談不上。

    而宋朝最大的問題就是抵擋不住金朝鐵騎的橫掃,它的問題更多的就是純粹的外患。

    3.對手的成色和訴求不一樣

    金朝在取得長江以北的領土後,雖然也有繼續南伐的舉動,但經歷失敗後也就淺嘗輒止了,而滿清顯然胃口更大,志在一統江山,所以一直窮追不捨,明軍既要對付如狼似虎的八旗,還要面對農民起義軍的劫擾,腹背受敵,疲於奔命,這是其一。

    其二,滿清陣營裡有大量被收服的明朝高階官僚和統帥,對於大明的瞭解絕對是知根知底,宋朝雖然也有叛徒,但數量和質量卻沒法相提並論,所以在敵我認知上,明朝即便南渡,底細和水平也多在滿清的掌控內,勝算又降低了很多。

    當然,再進一步說,野心和把握又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假使崇禎真的南渡了,其結局也很難和南宋一致,畢竟,南明的史實就擺在那兒!

  • 7 # 無氣倒被人欺

    明朝滅亡實際是亡於財政破產,深層就是利益集團已經上下擰成一體,瘋狂的吸乾了大明。崇禎南下又能如何?頂多苟延一段時間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天NBA常規賽收官,火箭跌到西部第四,半決賽將遭遇勇士,這算不算是個上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