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舊事舊人歷史說

    長平之戰錢的實力對比趙國和秦國的實力對比,就可以與當今美國和俄羅斯的實力對比有著極其的相似。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的唯一的超級大國。而能夠在軍事上與美國相抗衡的國家,只有一個俄國。但是我們都知道,俄羅斯只不過是靠著前蘇聯留下來的核武器,在世界上叫囂而已。除了武器和軍事實力之外,無論是從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俄羅斯和美國都不是一個等級。就以經濟而論,俄羅斯現在連一個發達國家都不是。

    而當時的趙國和秦國就是這種局面。放眼當時的國際格局,山東六國之中唯一能夠在軍事實力上與秦國相抗衡的便只有趙國。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騎兵部隊。騎兵部隊,無論是從單兵作戰能力還是從集團作戰能力,都是當時世界上一流的。

    但是打仗並不只是打的軍事實力。打的還有明星,還有錢,還有糧食,還有綜合國力。就以經濟實力來說,趙國雖然地處山東有一部分的平原,但是經濟並不怎麼繁榮。邯鄲雖然是當時的大都會,但是與魏國的大梁齊國的臨淄相比,還是冷清許多。更不要說與當時秦國的咸陽相比了。

    從糧食上來說,趙國地域雖然廣大,但是草原山地丘陵佔據了趙國國土面積的絕大部分。所以能用於耕作的平原非常少,平原少,就代表著糧食少。但是秦國呢,秦國擁有秦川800裡沃土。而且整個國家都以種地和戰爭為自己的使命。

    從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二十五九年,長達三年的持續戰爭。耗盡了趙國所有的糧食,耗盡了趙國大部分的明星。但是秦國呢,秦國雖然說糧食也是快不夠用了。但是儲備總還是要比趙國多那麼一些。

    當時趙國的老百姓都說長平之戰不該打,但秦國的老百姓的事一定要打長平之戰,為啥呢?因為長平之戰後,他們又可以多立戰功,多升爵位。

    所以長平之戰,趙國唯一能與秦國相抗衡的只有40餘萬鐵騎。和老將廉頗。但是無論從經濟實力還是糧食儲備,還是民心民力等各個方面,趙國都遠不如秦國。

    我可以這樣說,趙國如果不換廉頗,他們也必定要輸,只不過輸的沒有那麼慘。因為廉頗打仗十分保守,不敢冒險,所以他會最大程度的保留趙軍的有生力量。但是無論如何他都是要拜的,因為兩國的綜合國力在那擺著。而趙括這個年輕氣盛的將領,擁有天才一般的指揮才能。只因為年少輕狂,輕燥冒進。葬送了自己的名將生涯,葬送了趙國的大國前途。

  • 2 # 孤獨守夜人

    先說長平之戰發生的原因。長平之戰之所以發生,大背景是當時秦國範睢為相,採用“遠交近攻”的政策,“近攻”指的是誰呢?秦國在春秋及戰國早期,一直被東方的大國鄙視。秦國一直想爭霸中原,要爭霸中原,就一定要透過晉國的地盤。可是每次向東用兵都是被東邊的晉國幹得鼻青臉腫,晉國就像一座高山把秦國的東出之路嚴密封鎖,秦國只能偏居西方。可見秦國要實現爭霸中原夢想,就一定要打敗晉國,雖然進入戰國時代以後晉國一分為三,但是秦國仍然需要打敗三晉才能東進爭霸。毫無疑問,“近攻”的目標當然就是三家分晉的韓趙魏。三家裡論實力又以趙國實力最強,魏國次之,南韓最弱。其實秦國最早對付的是魏國,因為魏國是進入戰國以後第一個變法崛起的國家,鼎盛時期的魏國搶下了秦國的河西地逼得秦國遷了都,對秦國威脅最大。商鞅變法以後,就不斷對魏用兵,秦國重新奪回了河西地以後,魏國和秦國之間反而隔著南韓,南韓成了離秦國最近的國家。秦國的進攻目標隨之也就由魏變成了韓,而南韓此時是一個狹長的國土,對付這樣的地形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攔腰截斷分割包圍,最終圍而殲之。秦國首先進攻的是南韓北部的上黨,由此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

    (商鞅變法前魏國的地圖,不得不感嘆魏國早期到處惹事兒,打秦國打趙國打南韓打齊國,把自己旁邊的鄰居都得罪了一遍,還二逼的跑去打了中山國。怎麼就不集中對韓用兵,愣是把自己整成東西兩部分)

    (長平之戰前的南韓地圖)

    秦國進攻上黨,南韓當然沒有實力抵擋。韓王令上黨郡守向秦國投降,但是郡守馮亭想借趙國之手來抵抗秦國,所以向趙國投降,把上黨郡交給趙國。圍繞著受降不受降的問題,趙國內部發生了爭議。平陽君認為接受是代韓受過,會遭受秦國的進攻。平原君認為平常用幾十萬大軍都難以奪得這麼大一塊兒地盤,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不能放過。秦王採用了平原君的意見,決定接受上黨郡。這一下導致秦趙矛盾上升,秦國決定對趙國用兵。其實,趙國內部的爭議此時還處於從得地這個層面分析得失,而完全沒認識到要不要上黨其實是事關國運的戰略問題。戰後趙王后悔當初沒有聽從平陽君的建議,這說明趙國君臣完全沒有意識到受降上黨郡可能招致的秦趙之戰是關係到趙國未來命運的戰略決戰。

    看一看長平之戰前地圖中南韓上黨郡的位置,如果秦國拿下了上黨以後對趙國首都邯鄲直接就形成了包圍態勢。秦國完全處於戰略主動,可以突襲趙國首都邯鄲,也可以向北直接分割趙國,將趙國的河東地分割圍殲。秦國在趙國介入之後,馬上就將軍事鬥爭主要矛頭對準趙國,秦國君臣對形勢把握的很準確,應該在戰爭初期對趙國介入就有一定的戰略預判,從前線到後勤都有較為充分的準備。反觀趙國,從戰略上,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秦趙之戰缺乏認識,完全沒有意識到秦國佔領了上黨以後對趙國意味著什麼,戰略上缺乏正確的認識,也就直接決定趙國君臣只想投機,這也直接導致了趙國戰術上的猶豫不定。

    趙國由於在戰略上沒有充分的認識,也就無法正確的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劣點。做為事後諸葛亮,我們現在能看到趙國的優勢只有一點,就是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趙軍在軍事上具有一定優勢,這種優勢具體就是騎兵強大,機動能力強,善於突襲野戰。趙武靈王就曾親自跟著使團考察趙國進攻秦國的山川路線,提出了從九原突襲秦國首都的軍事設想。除了這一優點之外,從經濟上講,趙國的強項在商業,這在農耕時代並不是什麼優勢。沒有糧食,後勤就成問題,事實上廉頗採用堅守不出戰法,最終就是後勤吃緊,導致趙王不滿最終臨陣換將。

    同樣還是戰略上的認識不足,導致趙國君臣在軍事鬥爭方向上猶豫不決。戰爭到緊要關頭,趙王又傾向於向秦國求和。這說明,從一開始,趙王就是抱著投機心態想撿個便宜,沒想到秦國這麼堅決,一上來就是堅決的軍事鬥爭,而且表現出一定要分出勝負的決心。趙王在這種態勢下,完全沒有自己的判斷,只想著一心求和,可想而知,這種心態下去求和哪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於是,趙國求和不僅被秦國忽悠,而且竟然蠢到斷了其他國家對自己的救援之心。

    (長平之戰後的韓趙地圖)

    長平之戰的過程這裡就不說了,許多專家都有很精細的分析。總之,本文想指出的是,有時候戰爭並不是完全靠實力決定戰爭結果。只要能正確的判斷形勢,準確的分析敵我優劣,從而制定出適合局勢的戰略目標,圍繞著戰略目標制定合適的戰術,然後圍繞著戰略戰術安排合適的人員,上下團結一致,準備充足,還是有可能達到自己的戰略目標,取得戰爭的勝利的。否則,按照誰實力強誰就一定勝利的邏輯,那麼弱勢的一方完全不用抵抗,只需要判斷一下實力,實力不夠直接投降就可以了。那麼,歷史上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出現了。而長平之戰是在秦趙雙方軍事實力相差無幾甚至趙國區域性具有優勢的情況下,趙國君臣在戰略上缺乏認識,採用的是投機的心理參與戰爭,沒有也無法採取正確的戰術,在戰爭過程中不斷使自己的劣勢加深,最終導致戰敗,從此一蹶不振,甚至影響了整個戰國曆史,使秦國可以大踏步的分別蠶食東方六國,最終一統天下。從大的歷史程序來說,這也許是一件幸事,加快了統一;而從趙國的角度來看,留給後人的教訓不可謂不深,戰爭是殘酷的,一次戰爭失敗可能就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改變了千百萬人乃至整個歷史的程序。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誠不我欺。

  • 3 # 扯淡家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長平之戰之前趙國和秦國的實力。

    秦國

    秦國自秦孝公兩次商鞅變法以來,以法治國,國力大增,秦軍強勢暴虐魏武卒,戰鬥力更是聞名諸國。後秦惠文王西出函谷關,與齊魏徐州相王,重用張儀“連橫合縱”,稱王於諸侯國,秦國政治軍事實力得到諸國承認。秦昭襄王時期,經過祖父孝公和父親惠文王的努力,秦國一片欣欣向榮,再加之範睢“遠交近攻”的國策,毫無疑問的成為戰國時期的大國之一。戰國時期六國兩次“合縱”攻秦,完全可以佐證秦國國力的昌盛,以及對六國的威脅。

    趙國

    趙國自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國力軍力得到大增,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其子趙惠文王和其孫趙孝文王,也是頗有成就的君主。趙國主政人為平原君趙勝,武靈王之子,戰國四公子之一,三任趙國丞相。

    秦趙對比

    秦趙長平之戰時期兩國對比圖:

    白起是秦國的戰神,王齕也是一員猛將;廉頗不用說,穩紮穩打,從不冒進;趙括是個“紙上談兵”的好手,高下立見。況且,秦相範睢提出的國策為“遠交近攻”,趙與秦相鄰,因此秦趙必有一戰。

    所以,趙國在長平之戰前,有和秦國一戰的實力。但從之前的“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來看,趙國屬於被動接招者,秦國才是真正主動出招者,佔據主動權。再加之,秦趙兩國國君及主政人風格不太相同,秦為法家底色,趙雖有改革,但還是區別於秦法家底色改革。因此,兩家高低,早有結論。

  • 4 # 黎塞留的野望

    長平之戰前(這個前,我想更多的指長平之戰前夕),趙國實力並未達到與秦國勢均力敵的程度。不誇張的說,長平之戰前夕趙國實力弱秦國一個等級。

    由於古代中國農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我就先拿農業舉例,由於秦國佔據巴蜀和關中大片地區,這些都是產量地。使秦國的糧食產量要明顯強於趙國。而且秦國在長平之戰前已經普及了牛耕的使用,與之相比趙國則沒有做到這點。這也使秦國在農業生產力上對趙國具有明顯的優勢。

    而在交通聯絡上,秦國做的也比趙國強,這包含了陸路和水陸的運糧輸送,這點趙國的平陽君趙豹就曾對趙孝成王說過這點。而趙國一方則顯得遜色了不少,這在長平之戰中得到很明顯的體現。

    而且受商鞅變法的影響,秦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得到大幅加強。使秦國逐步成為戰國中最富強的大國。也為日後統一打下基礎。在軍事動員方面,約500萬人口的秦國擁有125萬男性,其中壯丁約有百萬。能動員50萬人的軍隊。不過在這方面趙國比秦國差不了太多,趙國當時擁有400萬人口,壯丁數量也在百萬。在戰力上,秦人本身就尚武,加上商鞅變法後的改良,像軍功制度讓秦軍敢於忘我的與敵人血戰。秦軍戰力變的十分強大。而且趙國在經過胡服騎射後,戰力也是很強的,在單兵能力上趙國甚至強於秦國。並且披甲率也高於秦。

    就戰爭潛力而言秦國要明顯優於趙國,不過趙國還是有的一拼,畢竟趙國也不乏能征善戰的名將(諸如李牧、廉頗、趙奢等)。

    在恢復能力上,秦國甚至有能力在損失數十萬精銳而經過數十年的修養後恢復如初,而趙國就顯得遜色了。(換句話說,秦趙之間的差距,不是趙國能用一場對秦軍重大殺傷的勝仗而彌補的)

    在外交方面,秦國的表現不是勝出趙國一頭那麼簡單了,是對趙國形成碾壓般的優勢。秦國的聯合縱橫在當時做的很棒。這一點是趙國無法比擬的。

    就綜合來看,趙國實力要弱於秦國許多。只是趙國實力還不至於淪落到被秦國碾壓的地步。由於秦國在外交和自身實力上強於趙國,這使秦國最終戰勝趙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 5 # 太行書童

    表面上說長平之戰屬於冷兵器時代,那個時候論兵力趙與秦基本持平,另一方面從深了說,秦國的兵器研究要強於趙國,諸如四駒戰車,弓弩的研製等方面,秦的野心比趙國也要強,永遠不能一顆成就帝王之業的雄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1款悅動儀表盤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