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刺殺希特勒”中,有一個非常隱晦的細節:實施爆炸之後,施陶芬伯格上校想迅速逃離“狼穴”,但是,先是在第二崗亭被攔截了,上校打了一個假電話,實際上就是假裝給衛隊營長打一個電話而已,然後,上校就聲稱自己已經獲准透過,騙過了第二崗亭的值班中尉,成功地過了第二關。但是,在過第三崗亭時,就出了問題,正當上校企圖故伎重演時,第三崗亭的值班少尉根本不吃這一套,親自給衛隊營長打電話核實。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上校再一次獲准透過。在電影中,當時,連施陶芬伯格上校的副官都感到迷惑不解。這裡面有什麼隱情?有什麼故事嗎?
1
回覆列表
  • 1 # 70年代守候現在

    下面這段話是引自“老探戈”2009年的影評。我覺得說得有點道理。歷史本就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記錄歷史的人有自己的意識形態,讀歷史的人有自己的見解。看起來同樣的歷史事件,可能當事人要做的,要表達的都是非我們能理解和了解的。

    1944年7月20日,位於德國拉斯滕堡希特勒的元首大本營——“狼穴”裡發出了一聲爆炸巨響,這就是馮·施陶芬貝格上校等人實施的著名的刺殺希特勒的“瓦爾基里行動”。

    熟悉二戰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這次失敗的刺殺行動;很多人把這次行動看作是一次正義行動,看作是德華人民反抗納粹統治的一個重要標誌。但其實,史學界對這次行動仍然沒有統一的定論,褒貶不一。英國的二戰首相丘吉爾先生甚至評價這次行動是“狗咬狗”。

    我是一個二戰歷史的愛好者,從我接觸到的關於這段歷史的種種描述看,我比較傾向於丘吉爾的觀點。我認為,以施陶芬貝格上校為代表的一群德華人之所以要刺殺希特勒,其實並非是想透過刺殺希特勒來結束其發動的戰爭,而是要從希特勒手中挽救德國當時已經不可避免的敗局。因為受到這次事件牽連被處以絞刑的納粹德國軍事情報局局長、海軍上將卡納里斯的一段話,可以為我的這個觀點做一個旁證,——他說,“我覺得德國在這場戰爭中如果遭受失敗,無疑是個災難;但如果希特勒獲勝,那將是更大的災難……”,而這段話實際上代表了當時相當一部分德國軍人的想法。

    當然,這只是我這樣一個歷史愛好者的個人看法。對於歷史真相的揭示,最終還要依靠歷史學家的深入研究以及史料的支援。只是,歷史往往沒有真相。

    布萊恩·辛格導演、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瓦爾基里Valkyrie》,講的就是這段歷史故事。而且,很顯然,這部電影是一部歌頌施陶芬貝格上校等德國軍官的美化或者修正之作。當然,可以原諒的是,作為一部商業電影,這種好萊塢式的設計無疑可以讓正義與邪惡涇渭分明,也可以讓電影變得悲壯、好看,而且也讓廣大觀眾看得不那麼累,——畢竟大家花錢看電影是為了娛樂,而非沉重地思考點兒什麼。

    所謂“瓦爾基里行動”,本來是一個鎮壓德軍內部騷亂的應急行動計劃,但其實是施陶芬貝格上校等人以此為幌子,實施的一次暗殺希特勒、奪取德國政權的行動。瓦爾基里,是北歐神話中眾神之王奧丁的女使,是女武神和命運之神。德國作曲家瓦格納曾經寫過一部歌劇《Die Walküre》,譯作“女武神”或“英魂傳喚使”,是其四部曲歌劇《尼伯龍根指環》的第二部;其中那段著名的序曲“飛翔的女武神”,膾炙人口,在影片中,這段音樂在施陶芬貝格上校家裡的唱機上播放過,也是他命名該計劃的靈感所在。眾所周知,瓦格納是希特勒推崇的音樂家,在影片中,當希特勒簽署這項行動計劃的時候,他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不瞭解瓦格納,就不會懂得瓦爾基里”。

    於是,《瓦爾基里》這個片名也因此變得意味深長。我今天逛街的時候路過一間電影院,看到這部電影正在上映,片名翻譯成了《行動目標希特勒》;我所買的D碟上,漢譯名字是“刺殺希特勒”。老實說,這兩個含義片名,都沒有原名“瓦爾基里”精彩和富含寓意,之所以翻譯成現在這個樣子,原因無非是文化差異,畢竟中國的大多數觀眾看見“瓦爾基里”這個名字基本上會一頭霧水,反倒不如“刺殺希特勒”來的直接。

    對於這類電影,我的興趣其實不大,與其看這樣一部根據歷史改編的電影,反倒不如去讀兩段相關歷史記錄。但人總是這樣,我就是想看看拍過《X-men》這樣電影的布萊恩·辛格能把這樣的題材搞成啥樣兒,也想看看阿湯哥究竟怎樣演繹這樣一個歷史真實版的Mission impossible。結論是,好萊塢實在不適合搞這種題材,這故事如果讓德華人自己拍,可能就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

    而這部《瓦爾基里》,除了阿湯靚、軍服帥之外,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導演很成功地實現了他的意圖,亦即把施陶芬貝格上校正義化、悲壯化,與該事件相關的一些深層次的歷史因素基本上被剔除乾淨,一切都停留於膚淺的表面,更像是一部傳奇劇,而非歷史劇。甚至連人物都不曾深入刻劃,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沒戲”,而且故事的框架太緊,以至於人物都成了故事的匆匆過客,即便是主角阿湯哥也沒有很出彩的戲,於是,就像那三部《Mission impossible》中一樣,阿湯只是個明星,只是個招牌,而非演員或者人物。而我更喜歡的,是《雨人》和《大開眼界》裡的阿湯,因為那人物身上有戲。

    指望電影給你歷史的真相,當然是不靠譜兒的,即便是當年蘇聯拍的那些篇幅巨大、場面恢宏的二戰歷史電影,也是有其立場、角度和篡改的。當然,電影畢竟是電影,其主要功能還是娛樂大眾,如果真的把電影拍成歷史典籍,估計也沒人捧場。而歷史,又偏偏是這麼個往往沒有真相的玩意兒。至於施陶芬貝格上校究竟是英雄還是“狗咬狗”,其實不必太在乎,畢竟刺殺往往沒有辦法改變歷史的程序,畢竟他的刺殺失敗了,而歷史又往往不能使用“假如”來設想。就是這樣。

  • 2 # 關中黑撒

    當時有很多人暗地裡幫老史,他想幹的事情在WH中很多人是有耳風的,只不過自保不敢明確站出來,另外總參謀部那幫人都是人精知道暗流,看到他真正行動了當然會祝一臂之力。

  • 3 # 安多梵行

    我個人認為,第三個接電話的人可能考慮到他已經順利的通過了第一和第二個關卡,說明他的到來是被認可的。如果拒絕的話,就是否定了前面兩個關卡的認可,所以第三個關卡確認的官員給予透過,這是合乎邏輯的判斷。

  • 4 # 臨時客

    透過細節看歷史

    實際上,電影“刺殺希特勒”裡的這個細節,是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只不過,在電影裡未被明確地演繹出來而已。被隱藏的真實情況是:希特勒的警衛營營長(或者說衛隊營長)馮•莫倫道夫上尉也是密謀集團的一分子,這位上尉與施陶芬伯格上校一樣,也是一位貴族、同樣也是一位伯爵。這個細節,在鉅著“第三帝國的興亡”中,是有所描述的。

    在動手之前,馮•施陶芬伯格上校已經事先與馮•莫倫道夫上尉達成了默契,在上校驅車逃離“狼穴”的警衛崗亭時,莫倫道夫上尉會盡力予以配合,但是,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上校是不會直接給衛隊營長打電話的,這就是為什麼上校在透過第二崗亭之時,打的是假電話,謊稱獲准透過,矇騙過關。

    這樣做有一個好處,事後,莫倫道夫上尉可以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堅稱:自己毫不知情,是上校自己打了假電話,自說自話,自己批准自己離開的,就可以避免莫倫道夫暴露身份。但是,真的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莫倫道夫上尉還是會親口批准上校離開的,這就是為什麼第三崗亭的少尉打電話核實的時候,上尉會親口予以證實,允許上校離開。

    當然,這一切都是在極端隱秘的情況下進行的,只有當事的雙方知情,且有高度的默契,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電影裡連施陶芬伯格上校的副官都矇在鼓裡?但是,這個第三崗亭少尉的精細舉動,直接導致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事後,馮•莫倫道夫上尉也暴露了身份,被蓋世太保逮捕,當成密謀分子的一員處決了。

  • 5 # 蒼茫大地東莞0769

    為什麼衛隊營長會放行?

    因為山雨欲來風滿樓,每一次政,變開始,都需要選擇站隊來確保自己與身家老少的安全。

    又無可否認能坐到營長高位的人,情商智商肯定比我們高而且反應更快,暗潮洶湧,風言風語,還有戰敗如何善了,相信每個也做過沙盤推演。

    他如果聽到會議室的巨響,十有八九是希特勒死了,鉅變開始,他選擇賭一把,放過匆匆忙忙跑路的人。顯然,這是一次風險投機。

    叛逆是來者不善,會有接二連三的接盤準備,而指揮官一無所知肯定被碾壓,所以他偏向包庇。

  • 6 # 就是這樣開心

    刺殺希特勒匆忙中只裝配了一顆炸彈

    ]1944年7月20日早上8點,施陶芬伯格從柏林登上軍用飛機前往地名為“狼穴”的一個位于波蘭偏僻樹林裡的納粹指揮部。10點30分,飛機在“狼穴”軍用機場降落,施陶芬伯格手提公文包經過三道崗哨進入“狼穴”的中心,在這個公文包中藏有兩顆重1950克的炸彈。會議預計在中午13點開始,施陶芬伯格必須在開會前啟動定時炸彈的點火裝置,這樣炸彈將在15分鐘後起爆。然而希特勒12點半鐘來到會議室並決定立即召開會議,因為他會後還要會見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

    二戰期間希特勒險些被德軍內部軍官刺殺

    希特勒提前開會的決定把施陶芬伯格搞得措手不及,他急忙躲到偏僻處著手組裝炸彈。有幾位軍官甚至從他附近走過,看見他在包什麼東西,但誰能想到,施陶芬伯格竟敢在希特勒的指揮部組裝炸彈,而且他是位眾人皆知的人物。1943年他在突尼西亞的一次戰鬥中嚴重受傷,炮彈炸斷了他的右手,左手只剩下三個指頭,右眼完全失明。由於他指揮正確、作戰英勇很受希特勒賞識。希特勒曾表揚他是一個有思想、很理智的指揮官。

    匆忙中施陶芬伯格只裝配了一枚炸彈就趕往會議室。施陶芬伯格本來開會就經常遲到,這次遲到也沒有引起別人的注意。他主動上前與正在講話的希特勒握了一下手,並把裝有炸彈的公文包放在希特勒旁邊的桌子腿前,兩分鐘後施陶芬伯格藉口打個電話離開了會議室。

    二戰期間希特勒險些被德軍內部軍官刺殺

    幾分鐘後轟隆一聲巨響,會議室籠罩在煙塵中,碎片橫飛,喊聲頓起,數名軍官被炸得血肉模糊,一個軍官被氣浪彈出了窗外。在參加會議的24人中,有4人當場死亡,水泥屋頂坍塌了一半,地板上炸出一個大坑。但希特勒只受了輕傷。由於施陶芬伯格只使用了一枚炸彈,而不是原計劃的兩枚,炸彈缺乏足夠的威力,特別是厚重的橡木桌面成了希特勒的保護屏障,在炸彈爆炸時希特勒正趴在桌子的軍用地圖上看著什麼,這使他躲過一劫。

    從希特勒的擁擠者到行刺人

    施陶芬伯格1907年出生在德國一個貴族家庭,他父親是德國皇家軍隊的將軍,他從小生活環境優越,中小學上的是貴族學校。1923年他15歲時就曾在一篇作文中寫到,他要為德意志人民去戰鬥。希特勒上臺前他畢業於德國軍事學院,不久就加入了國防軍。早期的施陶芬伯格是一名納粹的崇拜者,他十分讚賞希特勒關於純淨德意志民族類的說法,以能為希特勒作戰為榮。甚至在結婚時他也一身戎裝,他說,軍人在任何時候都是軍人,婚禮也不例外。施陶芬伯格學歷高,聰明能幹,組織能力強,很快就被提拔為高階軍官。1943年底,德軍在各個戰場上已開始節節敗退,成千上萬的德國士兵死於他鄉,而希特勒卻更加一意孤行。從這時起施陶芬伯格經常說,我必須採取行動拯救我們的國家,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除掉希特勒。透過朋友的介紹施陶芬伯格結識了軍隊中的反納粹小組成員,他們是一批對納粹深惡痛絕的德國軍人,正在密謀策劃暗殺希特勒的行動。從此施陶芬伯格積極參與了策劃暗殺的準備活動。

    二戰期間希特勒險些被德軍內部軍官刺殺

    1944年7月1日,施陶芬伯格被任命為國內駐防軍總司令部最高長官,從而有了接觸希特勒的機會,從7月初起施陶芬伯格就一直把炸藥放在公文包中,準備見機行事炸死希特勒。在7月中旬他曾3次與希特勒直接接觸,但由於希特勒的左膀右臂戈林和希姆萊不在場,而未下決心動手,因為反納粹小組堅持把希特勒及其主戰骨幹一網打盡。7月20日施陶芬伯格將再次前往“狼穴”,參加討論東部戰役的重新部署問題,這是他幾週中第4次來這裡討論各種方案。施陶芬伯格下定決心,這次無論如何要殺死希特勒。

    二戰期間希特勒險些被德軍內部軍官刺殺

    暗殺行動失敗後,希特勒即展開血腥報復。當夜凌晨施陶芬伯格等4名主要參案者被槍決,死時施陶芬伯格只有35歲。隨後110名涉案軍官被捕。據德國史書記載,被殺的100多名德國軍官沒有一個人對自己的行動表示懺悔,他們默默寫下遺囑,高呼口號,英勇就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驅逐艦打得過戰鬥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