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夠愛001
-
2 # 見yun卸甲
李白不是一個愛財如命點詩人,確是一個愛酒如命的詩人。李白親密的詩友杜甫用詩句表達了對他的精神寫照:“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這幅精神寫照,維妙維肖,十分光彩,也十分動人。李白的詩、酒、才、氣,都在其中了。
李白的詩中充滿了酒味。酒是他生命的源泉,酒是他詩的靈魂。“百年萬百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不但與友朋共飲,而且:“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為什麼嗜酒如命? 人生在世,各有所好。但李白沉湎酒中,我想也還是有其他原因的。 一個胸懷大志、政治上失意、命運坎坷、到處碰壁的人,往往怨憤填膺,借酒澆愁,在陶醉中求得心靈的溫馨。這一點,在李白身上,看得很清楚。 “人悶還心悶,苦辛常苦辛。愁來飲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陽春。”另外,李白對人生有“浮生若夢”、及時行樂的想法。
李白的詩,很多都表達著人生的短暫,天地不過是萬物逆旅,光陰不過是百代過客。所以,他學仙求道,在詩篇裡出現了安期生一類的神仙,好似很迷信。其實,他是在自欺中以求精神的超脫而已,他何嘗真信符籙可以使人長壽, 藥石可以使人永生。他譏諷“赤怒震神威”的“秦皇”,“但求蓬島藥”, 結果是“金棺葬寒灰”。李白對於人生的看法是達觀的,順乎自然的,和陶淵明的“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有點近似。從《日出人行》中可以證實這一點。 “草不謝榮與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
3 # 不老松168AX99
首先李白身高七尺玉樹臨風風流倜儻,文武雙全,又
是唐朝著名詩人(號稱詩仙),其祖籍跟李唐皇族連宗;憑他才華橫溢的文采要想在科舉中個一第半甲猶如探囊取物,手到擒來。只是礙於族史顏面心高氣傲,只是想做大自己的知名度,等待著朝廷的“邀請函”。加上李白廣交朋友,性情豪放,不管走到哪都不乏達官貴人豪情饋贈,(就像現在社會的超級明星偶像一樣,何況李白身上流的還是當朝的貴族系統血脈),試問誰願對這樣的“名流”有所怠慢。除上所述單論他“詩仙太白”的名號也足以一字千金!故此李白大可不必受財所困,愛財如命;以至於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
4 # 木山文
李白的名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已經說明了問題。
李白的家是有錢富商,李白出蜀以後,由於他性格豪放,輕財重義,把他的錢都散光了。別說愛財如命,連愛財也算不上。
-
5 # 天涯坐看
人生不羈邀風月,樂府豪放爍古今
稍讀唐詩的人,都知李白,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氣,讓天下人傾慕陶醉。
他的豪情表現在哪裡?源於何方?結局怎樣?
不羈豪放,廣交天下朋友李白的詩中,他一生幾乎都在遊歷天南地北、名山大川;騷客、秀士、名人、官宦皆成朋友,與他遊山玩水,把酒唱和,邀風賦月,同為性情中人,如岑參生、李邕、孟浩然、高適、王昌齡、張說、元丹生、杜甫、元演、崔成甫、張九齡、崔宗之、張卿、賀知章、汪倫……
一首《將進酒》,醉了古今多少情!這些浪漫,裝模作樣三、五個月,甚至一兩年尚可,這麼長的時間,不要說一千三百年前的唐代,就算是物質富足的當代,沒有一擲千金的豪氣,那絕對是天方夜譚!
時風所致,遊學天下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奠定了社會安居樂業的物質基礎,唐代以詩取仕,更是讀書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誘因,稍有能力並希望建功立業的家庭,都讓孩子走上訪名山大川,賞天下勝景,閱八方六合風物的“遊學”之路。
當然,這些都是要用錢財砸出來的。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這條人生路自然也成了他不二的選擇。這些志向,也成就了他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采,形成了他豪放的個性。
不是豪門,就是望族,家庭薰陶,視金錢如糞土李白的出生地一說為碎葉城,即現中亞吉爾吉斯斯坦國首都比什凱克以東;一說是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他的家世情況記載不詳,但據《舊唐書》所載:李白五歲“發矇通六甲”;十五歲開始便有詩賦傳世,並多才多藝,文武雙修;十八歲居四川江油,於各地來往;二十四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廣交天下朋友;二十六歲娶宰相孫女等等,能夠做到這些,他的家庭不是豪門望族,也必定殷富無比。
而且,能擁有這種人生際遇,也必定來自家庭的底氣,並受到家庭的教育與薰陶。
名動天下,粉絲廣佈當然,李白十八歲起折騰了四十多年,就算父輩富可敵國,也架不住他的豪氣干雲,只出不入。
他視金錢為無物的底氣,也得益於他遍佈天涯海角的粉絲。
舊唐書記載,李白十五歲開始,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
他帶一大群朋友上酒樓海吃豪飲,可以不用銀子,憑他超凡脫俗的仙才,素未謀面的酒樓老闆就可以免他的單子,你看他的《將進酒》,揮寫得那麼的瀟灑霸氣。
那些死心塌地的粉絲,千方百計,有時也能成功地騙李白與自己盤桓數日,還寫出傳世的美篇,如《贈汪倫》。
無牽無掛,成就了詩名,疏忽了家庭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遊蹤遍及天南地北,寫出大量讚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成就了他“詩仙”歷史地位。
李白震古爍今的奇才,雖得到賀知章的極力推薦,玄宗短暫的賞識,但他的豪放不羈,桀驁不馴,自然引起了一些奸佞如高力士等人的嫉恨,加上反對玄宗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結局可想而知。
他只能拂袖而去,離開了統治階層,到山林、仙境、醉鄉中去尋求自己的理想。
於是,李白的遭遇註定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人生。
隨著唐玄宗晚年的昏庸,安史之亂暴發,“開元盛世”煙消雲散,李白加劇了自己的依人生活,貧困潦倒,甚至一度淪落到與市井無賴為伍的地步。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大川,追求個性自由解放,也流露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逃避現實等消極頹廢思想,家庭觀念淡泊,加上酗酒成性,一代曠世奇才的後代,在歷史上竟然連驚鴻踏雪泥的痕跡都沒有!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經濟保障是基礎即使背景、才能如李白,結局也是令人唏噓尷尬。
所以,只追求、強調自己個性的解放與浪漫,不顧及經濟與社會環境的因素,對自己和家庭毫無責任感的行為,譬如近十多年來紅透網路的什麼“說走就走”、“窮遊”“驢友”、“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等等,不是建立在流沙上的大廈,就是藏著說不清,道不明的內情!
-
6 # 採菊東蘺下
當然不是!
李白出生在西域,5歲時跟隨父親遷居到蜀郡青蓮鄉(今四川江油市)。他性格豪邁,一生都在漫遊的途中,足跡踏遍了中國東西南北,寫下了大量讚美祖國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
李白有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獨立人格,不願阿諛奉承,所以不能見容於權貴。在《樂府 將進酒》裡他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一個愛財如命的人怎麼可能寫出這樣的詩句?
不過李白愛酒如命倒應該是真的。他說:“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即愛酒,愛酒不愧天。”沒有酒可能就沒有了詩仙李太白,“李白斗酒詩百篇”便是佐證。他是詩仙,也是酒仙。
他高興時喝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愁悶時喝酒,“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孤獨時飲酒,“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朋友相聚要飲酒“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和朋友告別更需飲酒“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李白一生和酒相伴,酒讓他孤獨的心靈得到了撫慰。舊唐書《李白傳》中記載,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真的是愛酒不要命。
回覆列表
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於隋朝末年因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龍(705—707)初年,他的父親從西域逃回來,客居於巴西(在今四川江油)。
相傳李白誕生的時候,他母親夢見太白星,因而取其字為太白。10歲時就通讀詩書,及至長大成人,隱居於岷山。當時所在州郡以有道科舉薦他,他沒有應舉。蘇頲為益州(治今四川成都)長史時,見到李白,感到驚異,說:“這個青年天才英特,如果再少加努力,增加點學問,便可以同漢代的司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喜歡縱橫家的那一套術數,學擊劍,想當個遊俠之士,輕財好施。
李白像後來,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東濟寧),和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於徂來山,成日酣飲沉醉,當時號稱“竹溪六逸”。
玄宗天寶初年,李白南遊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和吳筠友善。吳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長安。
李白在長安,去拜見賀知章;賀知章見到他的詩文,感嘆地說:“您是個天上貶下人間的仙人啊。”並在玄宗面前說起,玄宗於是在金鑾殿召見李白,論當代的大事,獻上一篇賦頌。玄宗皇帝賜李白吃的東西,並親自為他調羹,下詔命他為翰林供奉。李白和酒徒還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子亭,忽然意有所感,想要聽演奏歌唱李白的歌詞,於是召李白入宮,而李白已經醉倒,左右侍從用水洗他的面,酒醉稍醒,拿筆給他,他提起筆一揮而就,下筆成文,詞章婉轉華麗,意精旨切,一氣呵成,不留餘思。玄宗皇帝愛他的才華,幾次召見宴請。李白曾經陪玄宗皇帝飲酒,醉了,讓高力士為他脫鞋。高力士平素為朝中顯貴,當替李白脫鞋,深以為恥,於是挑剔他詩中的毛病,並加以附會,以激怒楊貴妃。玄宗皇帝想讓李白當官,楊貴妃總是從中作梗加以阻止。
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親近所容忍,愈加桀驁不群,放蕩不羈,和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並稱為“酒中八仙人”。李白懇求引退還山,玄宗皇帝也就賜給他金帛,讓他回去。
李白浮游漂泊於四方,曾經於夜間藉著月色,和崔宗之乘船從採石磯至金陵(今江蘇南京),身上穿著皇帝所賜宮錦袍,坐在船中,旁若無人。
安祿山起兵造反,天下大亂,李白輾轉於宿松(今屬安徽)和匡廬(今江西廬山)之間。永王李璘聘請他到幕下當僚佐,及至永王起兵,心懷不軌,他即逃回彭澤(今屬江西);永王失敗了,李白論罪當斬。其初,李白遊幷州(今山西太原)曾見郭子儀,暗暗稱奇。當時郭子儀曾犯法,應受處罰,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處罰。及至李白論罪當誅的時候,郭子儀願解除官職以贖李白之罪,於是他得免於一死,朝廷下詔,把他長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又回潯陽(今江西九江),因事獲罪下獄。那時宋若思率領吳地之兵三千人將赴河南(今河南洛陽),道經潯陽,將李白釋放了,並聘請他為行軍參謀,沒多久,又辭去參謀之職。李陽冰任當塗(令屬安徽)縣令,李白去投奔他。代宗即帝位後,召李白任左拾遺之職,而這時李白已經逝世了,終年60餘歲。
李白晚年頗好黃老之學,經牛渚磯來到姑孰(今安徽當塗),喜歡謝脁終老的青山,他也想在此地終老。等他死了,先葬在龍山東麓。元和末年,宣歙觀察使範傳正到姑孰祭奠他的墓,並下令禁止在李白墳墓周圍採樵和放牧。範傳正訪問李白的後裔,只有嫁給平民為妻的兩個孫女,行為舉止仍然保持著斯文世家的風範。她們見了範傳正,哭泣地說:“先祖志在青山,臨時葬在龍山東麓,不是他的本意。”於是改葬於青山,並立了兩通石碑。他還告訴李白的兩位孫女,要將她們改嫁給士族為妻;兩位孫女辭謝說孤獨窮苦而失身於平民,是命該如此,不願再嫁。範傳正嘉獎感嘆不已,免除其夫的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