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收音機裡聽啞劇

    恭親王是一個封號,滿清入京封了八大鐵帽子王,還有四個綠帽子王(我叫的),前八個世襲罔替,後四個是皇族,傳代是要降級的,第一任恭親王是常寧,順治第五個兒子。之後就一直降級。

    我們常說的恭親王是和碩恭親王,奕欣,咸豐,同治,光緒三朝重臣,歷史課上都是講他領導洋務運動。同時還搞了個外交衙門,。然而歷史課不會告訴我們他是靠參與慈禧的祺祥政變上的臺,√,就是那個慈禧垂簾聽政的開始。後來因為搞洋務運動,跟著光緒的路子,又被慈禧滅了。總的來說,還是一個偏正面的形象的。

    最後一個恭親王是溥偉,他是上一任的孫子,√,真的是個孫子,主要歷史貢獻,組織宗社黨,妄圖復辟,拒絕在溥儀退位詔書上簽字。

  • 2 # 竹簡裡的歷史

    首先恭親王是屬於滿清後期的一個爵位體系,父死子承的那種,具體多少個我也沒數過。但是現在一般我們說恭親王都是指和碩恭親王奕訢,道光帝的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的弟弟。

    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洋務運動的領袖之一,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當然這個貢獻也是為了延續滿族對中國的野蠻統治而已。比如出謀劃策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挽救清朝危機等等。也正是因為他是滿清朝廷裡面難得的崇尚洋務的人,因此被稱為“鬼子六”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奕訢奉道光帝命,迎娶熱河都統桂良之女為嫡福晉。這往往被認為是道光屬意恭王之舉,而實際上,這個指婚發生在道光下定決心寫下遺詔之後,最多隻能視為對恭王的補償,

    從咸豐元年(1851年)四月,咸豐帝授奕訢為十五善射大臣開始,奕訢開始了一生的宦海沉浮。

    咸豐十年二鴉的時候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奕訢臨危受命,擔任議和大臣。分別與英使、法使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他主持議和以及進行的大量的善後事宜贏得了西方對他的好感,為他以後外交活動創造了條件。

    同時在議和期間他籠絡文祥、桂良、寶鋆、勝保等人,形成了一個新的政治集團。第二年咸豐帝在熱河病死,兒子載淳繼位,改年號為“祺祥”。但是隨後奕訢就協助慈禧太后政變,被授予議政王,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

    同時軍機處換成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樞機關。奕訢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從而控制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大權。他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的職務主管王朝外交事務,自此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權勢赫赫。

    隨後興辦洋務,幾起幾落,直到光緒十年,慈禧藉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職務,奕訢集團全班人馬(武英殿大學士寶鋆、吏部尚書李鴻藻、兵部尚書景廉、工部尚書翁同龢)被逐出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此後雖然也有提拔但是再難有作為。

    直到光緒二十四年初,康有為上書請開制度局,定國是,奕訢表示反對。四月初十日,奕訢病逝,終年六十七歲。

  • 3 # 丿信念568

    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社會是清朝,這是人盡皆知的,說起“恭親王”得從清朝初期八旗軍開始說起,八旗軍的最高統領是清朝十二鐵帽子王的前期雛形,而恭親王便是這十二鐵帽子王之一

    “恭親王”是一個封號,從清朝開國時就有,這得說一下“鐵帽子王”。

    清代十二鐵帽子王分別為:

    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以及慶親王。

    在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中,頭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開國以及入關統一時期立下汗馬功勞而受封,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這是因有軍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則是因為與皇帝有著特殊親密關係而受封,屬於“恩封”,而這恭親王便是其中之一。

    正因為“恭親王”是恩封,所以,不是世襲罔替。歷史上有三代二王。

    恭親王常寧(1657-1703),順治帝五子,康熙帝異母弟。於順治十四年(1657年)十一月初四日,母庶妃陳氏。

    恭親王奕欣(1833~1898),道光帝六子,咸豐帝異母弟。他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的名王重臣,洋務運動的領導者,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作出了貢獻。

    恭親王溥偉 “恭親王奕嫡孫”,1898年承襲王爵。歷任官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禁菸事務大臣等要職。在辛亥革命時期,與肅親王善耆等人組織“宗社黨”,妄圖復辟清室,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主張整兵一戰,是清皇族中的復辟派。

  • 4 # 天高雲淡任心遨遊

    關於親王的這個職位,是中國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親王的發展歷程應該是從漢朝的時候開始的,當時劉邦統一亂世,安穩朝堂之後便開始封皇子,皇帝的兄弟為王。之後此時便延續了下去,在魏晉時代的時候,正式將王爵分為了親王和郡王兩種。而關於親王的冊封也是有所要求的,那便是隻能由皇子或者皇帝的兄弟才能被封。歷史上清朝的恭親王有2個,第一個被封為恭親王爵位的是順治帝第五子常寧。常寧生於1657年,順治帝在世時,沒有給常寧封賜爵位。順治帝死後,康熙皇帝繼位於1671年封自己的弟弟常寧為恭親王。第二個被封為恭親王爵位的是道光帝的第六子奕訢,也是在道光帝死後,咸豐帝繼位以後按照道光皇帝的遺願封奕訢為恭親王。親王是朝廷大臣中的最高級別官員,類似於現今的總理級別。

  • 5 # 歷史老師尚子良

    清朝建立之初,實行的事是軍事貴族共和制,按照軍功封了十二個世襲罔替的親王,俗稱“十二鐵帽子王”。恭親王就是其中之一,一般稱和碩恭親王,一共傳了多少代,不好意思,我沒數。

    值得一說的是,清朝的皇室貴族有一套自己的爵位體系,我們看清宮劇,經常聽到親王、貝勒爺什麼的,這就是皇族的爵位。

    古代家國一體,就算是皇帝的兒子,不為國家出力立功也得不到爵位。爵位從下往上分別是貝子、貝勒、郡王、親王四級。恭親王可以世襲罔替,可見地位有多高。

  • 6 # 白玉湯1975

    從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八旗制度,主持建立女真文字,建立"後金"政權,到順治入關統一時期立下漢馬功勞的人中封了十二位"鐵帽子王"分別為:鄭親王、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頭八位功勳卓著,因軍功受封,世襲罔替,永久封爵。就是說大清不倒,你家輩輩是親王。後四位是因為與皇帝有特殊親密關係而受封,屬於恩封。恭親王便是恩封之一併不世襲罔替。清朝歷史上三代二王。分別是:恭親王常寧(1657一1703)順冶帝五子,康熙帝異母弟;恭親王奕訢(1833一1898)道光帝六子,咸豐帝異母弟,生前歷經咸豐、同治、光緒三朝。重洋務,力剿太平天國和捻軍,西北叛亂……也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教育進步作出過貢獻。人稱"鬼子六"。恭親王溥偉,奕訢嫡孫,1898年承襲王爵,歷任要職,辛亥革命時期與蕭親王善耆等人組織"宗社黨"妄圖復辟清室,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是清皇族中的復辟一派。然而歷史的車輪是不斷向前的,大清也亡了,鐵桿的莊稼也倒了,什麼皇室王權也煙消雲散了。

  • 7 # 穿越再現彼岸

    清朝的和碩恭親王一共有四個,分成兩個體系:一、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常寧,順治皇帝的第五子,康熙皇帝為數不多的弟弟之一,屬於後代降爵的親王,只有一個;二、和碩恭親王奕訢,道光皇帝第六子,咸豐皇帝的異母弟弟,是恩賞的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第二任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溥偉,奕訢的孫子;第三任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毓嶦,溥偉的第七子。

    和碩恭親王常寧(1657-1703)。

    歷史上對恭親王常寧的記載並不多,主要記載有三,康熙十年(1671年)常寧被封和碩恭親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和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兩次隨康熙皇帝出征噶爾丹,尤其是第一次,常寧分兵擊敗了噶爾丹的軍隊,但沒有對噶爾丹的敗軍窮追不捨,讓叛軍脫逃,被康熙皇帝罰了三年的親王俸祿,康熙皇帝對他看法就多了起來。1703年常寧去世後,康熙皇帝連個諡號都沒有追封他,只寫了100字的碑文。(愛新覺羅.常寧像,康熙的異母弟弟)

    雍正皇帝在和常寧的侄兒談話時曾經批評過自己的叔叔常寧:

    朕叔恭親王常寧,昔年受皇考友愛深恩,不知感激報效,因循懶惰,悠忽終身,此中外所知者。

    常寧放跑噶爾丹的部分叛軍遺禍比較大,讓康熙皇帝后來花費更大的財力和軍力消滅噶爾丹,雍正皇帝依此來警告常寧的侄兒。

    常寧的第三子海善本來降一等承襲爵位,康熙皇帝直接降了二等,1712年革去貝勒的爵位。

    和碩恭親王奕訢系統。

    恭親王奕訢(1833-1898)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1850年獲封恭親王,他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領導洋務運動等,挽救了大清朝的危局。1898年,幾度宦海沉浮的奕訢去世,他的長孫愛新覺羅.溥偉承襲了和碩恭親王的爵位。(恭親王奕訢像)

    第二任恭親王溥偉承襲爵位後,擔任了正紅旗滿洲都統,禁菸大臣、官房大臣等職務。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東山再起,要求皇帝退位。溥偉和一些滿洲貴族子弟組織了宗社黨企圖復辟,領袖良弼被刺殺後,宗社黨偃旗息鼓。

    溥偉等人是大清的鐵桿擁護者,日本人圖謀進佔中國領土,這幫人正好被日本所利用,宗社黨在日本重建,主要人物有原肅親王善耆、原恭親王溥偉、日本浪人川島浪速等組成,積極推動“滿蒙獨立運動”。1916年,宗社黨在遼南組織了3000人的“勤王軍”,被張作霖剿滅。(恭親王愛新覺羅.溥偉像,1880-1936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為了促使溥儀儘快於日本人合作,建立所謂的“滿洲國”,日本人請溥偉拜謁清朝的關外三陵,此時溥偉是誘導溥儀和日本人合作的一個棋子。溥儀果然上當,投入日本的懷抱,溥偉這顆棋子也就喪失了作用。溥儀對他另眼相看,滿洲國的職位一個也沒有給溥偉,其他接濟生活的費用也不給,1936年,溥偉催死在旅館內。

    在眾人的勸諫下,溥儀才追封了溥偉的諡號——恭賢親王。(恭親王愛新覺羅.毓嶦像,1923-2016

    最後一任恭親王毓嶦是溥偉的第七子,1937年,他被帶到了溥儀身邊學習,1939年,16歲的毓嶦承襲了恭親王的爵位。1945年,毓嶦和溥儀被蘇聯軍隊俘虜,1950年遣送回國,後到撫順戰犯管理所服刑,1957年獲釋,2016年7月8日去世。

    親王是一個什麼級別的官員。

    親王是中國歷史上王爵的第一等,必須是皇子才有資格,皇子因為功勞或者和皇帝比較親近才能獲封親王爵位。清朝之前的親王大都有封地,而清朝的親王是沒有封地的,清朝親王的俸祿非常高,但和朝廷中的職位級別是不掛鉤的,親王的職位要皇帝另行任命才行。

    恭親王常寧曾經被康熙任命為安北大將軍,奕訢曾被任命為領班軍機大臣等職務,只有另行任命了職務,按照職務就可以知道級別了,親王擔任職務比一般沒有親王頭銜擔任的職務要高。恭親王奕訢曾經兩度被免職,只有親王的頭銜,朝廷中沒有職務,只享受親王的俸祿待遇而沒有實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讓孩子主動遠離網路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