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中道道而道

    這句話針對的物件是:呂伯奢

    曹操說這句話的時候身邊人是:陳宮

    呂伯奢:生卒年不詳,成皋(今河南滎陽)人。曹操的故人。

    曹操在離開董卓返回鄉里的途中經過呂伯奢家,因懷疑呂伯奢家人將要謀害自己而殺死呂伯奢的家人。

    曹操殺錯人後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名言。陳宮失望,遂於操分道揚鑣。操見事已至此,不能挽回,只有今後以思相投。

    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明代羅貫中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將這段歷史進行了加工,也成為小說中曹操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出處。

    ”寧加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句話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錯,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錯,歇後語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為得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此為孟德之雄才大略之體現,他不急於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爭一時之得,深謀遠慮,可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無疑是他吃敗仗之原因。

  • 2 # 盤達菌8a9W

    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這句話是孔老夫子講滴,意思是說一旦你在道德上被人gank佔據了高地,那麼天下只要有不好的事都得順流而下跑到你身上去。

    比如武王就趁著紂王東征gank了他一把,直接偷塔成功,不光佔了高地,連水晶都推掉了。高地佔的穩得一匹,所以天下的惡就都跑到紂王身上去了,紂王也從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成了十惡不赦的代表。

    曹操也一樣,好在曹操的高地守的很穩,差點連對家的塔都給推完,水晶守的無懈可擊,所以別人也就只能在沒法求證的小事上潑點髒水。畢竟真正的大是大非上都是留下了證據的,魏武揮鞭的形象還是深入人心滴,喜歡他的人管他叫英雄,不喜歡他的人也得說一句“治世之能臣 亂世之奸雄”。

    《三國志》記載:

    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妥妥的不與奸臣同流合汙的形象,根本沒提這事。

    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不光不與奸臣同流合汙,而且在呂伯奢的兒子們覬覦曹操財務——有作案意圖,連馬都拉走了——也構成了作案事實的情況下,在正當防衛中展現了高超的武藝,一人成功團滅敵人的打野團隊,也沒有說這種話的環境。

    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味道略改,已經不是正當防衛了,而是成為驚弓之鳥,多疑善變了,但是武藝還在,一人宰了八個,但是也沒說這句話。

    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多疑善變,殺了故友,但是仍然不乏人性,畢竟錯殺也是因為當時的環境,敵眾我寡,一旦等到對方先動手,意圖是確定了,但可能已經沒法還擊了。

    只好先動手,卻錯殺好人,只好內心無比傷懷的感嘆了一句。

    我只想問一句,曹操幹掉周圍的人一人逃走說了這句話,孫盛是怎麼知道的?

    操不顧,策馬便行。行不數步,忽拔劍復回,叫伯奢曰:“此來者何人?”伯奢回頭看時,操揮劍砍伯奢於驢下。宮大驚曰:“適才誤耳,今何為也?”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幹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

    到了《三國演義》裡面,已經變成了曹操坦然殺掉故人,毫無愧疚,舔著臉說出這種毫無人性的話了。

    可見,這不過是後人為了所謂封建正統,打壓曹操的形象,正史改不了只好在無可稽考的小事上撒髒水的附會之作罷了。

  • 3 # 湘水微波

    “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曹操的精典語錄,體現了他的處世哲學和做人的原則。因為說出這話他並不是自我膨脹,他當時還沒發達,甚至還是個性命難保的逃犯。

    曹操刺殺董卓失敗而逃亡,這讓董卓十分惱怒。遂下令在各地遍行文書,將曹操的畫像在各關口張貼,並推出高額懸賞,捉拿曹操者賞千金、封萬戶侯,窩藏者同罪。當時曹操處境十分危險。

    果然他逃出不久就在途經中牟縣時,為守關軍士所獲,交到了縣令手中。或許曹操命不該絕,該縣令名叫陳宮,是個正義之士。他對董卓禍害漢室早有不滿,只是報國無門。他對曹操刺殺董卓之舉十分讚賞,並毫不猶豫地跟隨曹操一起逃亡。

    兩人在逃亡中途經曹操父親的結義兄弟呂伯奢家,就往去借住一宿。呂伯奢為招待他們往外村去沽酒,曹操多疑,怕他去告官,所以特別留心。忽聽外面有人磨刀並且小聲說:"綁起來殺掉,如何?"就馬上叫起陳宮,兩人持刀殺掉呂伯奢全家。直到後院才見到一頭豬被綁在案上待殺,這才知道錯殺好人了,兩人趕快逃離。不遠正好碰到呂伯奢騎驢沽酒回來,見他兩人要走就趕緊挽留,並說家裡殺了豬一起飲酒休息一宿,曹操口裡應付,卻突然襲擊一刀殺掉呂伯奢。

    前面因多心誤殺別人全家,這卻是故意殺人。陳宮驚問何故,曹操卻說留活口怕他報官,乾脆一起殺掉。當陳宮十分憤怒,指責他殘暴不義時,曹操則說出了他這句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寧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暗殺董卓失敗,又怕被別人暗殺,錯殺呂伯奢全家後,為掩飾錯誤又故意殺呂伯奢本人,這對曹操有個重大的思想暴露,生在亂世,如自身都不能保全何以爭天下。對於一般人而言,逃亡中多一份疑心都無可厚非,但可多一份警惕而已。曹操則不同,內心不可存疑,為排除心中的疑惑錯殺多少人也不在乎,而且全無自責,唯我至上。

    曹操是亂世中的成功者,這與他存有這份心境有關。或許亂世當如此。

  • 4 # 泊圖泊途

    曹操殺呂伯奢一案是歷史上一樁疑案。小說中的情節相對被人熟知,而其他記載又與小說版本有所不同,我們看看都是怎麼記載的。

    先說說小說中的曹操: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逃亡中遇到陳宮,二人相伴而行,在謀出路的時候,曹操想起他父親的結拜兄弟,就去投奔。呂伯奢親切接待,表示家裡無好酒,立即去外出打好酒。曹操在休息的時候聽到磨刀聲,又聽到“捆起來殺掉”的話,曹操先下手為強把家裡的人都殺了。後來看到一口豬才明白怎麼回事,曹操陳宮外逃時碰到回來的呂伯奢,曹操心狠也殺了,然後就說出來上面的那句話。

    (《三國》劇中曹操殺人後對陳宮的話)

    其他版本介紹的情況不一樣。《魏書》記載曹操經過呂伯奢家時,呂伯奢不在,後者的孩子與賓客想劫持曹操,曹操怒而殺之,這裡面曹操的行為在當時完全可以定義為“正當防衛”。

    《魏晉世語》則寫到曹操路過呂伯奢家,呂伯奢出行,而其五子在家,曹操懷疑對方要圖謀自己,就下了死手。

    《雜記》寫曹操聽到有器具碰撞之聲,懷疑對方要動手,所以殺了對方,完事後還說了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和《三國演義》那句頗為接近)不過他是“悽愴”著說得,並非《三國演義》中曹操理所當然的奸雄口氣。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曹操殺了人。

    那麼回到小說《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就不正面,這次殺呂伯奢一事作者就是想明明確確地告訴讀者,曹操就是當世奸雄,基調就這樣徹底定下來了。他突出的特點就是權謀,而權謀之中就不可能不摻雜心狠手辣。曹操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並非殺了人之後的“豪邁之語”,而且面對陳宮的質疑說的話。

    陳宮的質疑是:明明曹操你都知道了自己誤殺,為什麼還要繼續殺歸來的呂伯奢。曹操於是乎有了那句“名言”。多少有一些狡辯的口吻,也有一些懶得理會之感。生於亂世,曹操已殺呂伯奢家人,曹操倘若不心狠手辣,那他必然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所以在“刀俎”和“魚肉”二者中選擇了做前者。

    在生存面前,道德到底為何物呢?只有太平盛世,道德方能起到作用。“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說得也是道德和環境的關係,樸素的觀念確實會將曹操定義為恩將仇報的人,但同時他也是個保全自己的人。我們大可以譴責曹操的行為,但是對於個體而言,曹操不想死,僅此而已。

  • 5 # 超越1933202637212

    天地為大宇宙,人為小宇宙。曹操這是小宇宙爆發了。

    曹操這個人,是個有大志向的人。他深知,做大事者,不拘小節。他自恃才華橫溢,是晉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不拘一格降人才,(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軍事才華橫溢,指揮了多次重大戰役。

    所以,他自詡天下最強人!天下人都該在他之下,都應該臣伏於他!我曹操可以有負天下人,天下人沒有資格負我。

    你看他後來所說:“劉備,織蓆賣履之輩;諸葛亮,山野村夫;孫權,借父兄餘勢;袁紹,心胸狹隘,目光短淺”。

    總之,曹操把自己看的很高。“寧讓我負天下人,莫讓天下人負我!” 這是他為人、處事的人生哲學。用今天的話說,叫“價值觀”。

    這也是他身上一個致命缺點。子曰:“以仁義治天下!”曹操之所以沒有統一天下,就是缺少“仁、義”二字。

  • 6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寧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並不是曹操說的,而是羅貫中“替”曹操說的。在正史記載中曹操從來沒有說過這句話,從《魏書》《魏晉世語》的記載中來看,曹操殺害呂伯奢一家,並不是因為曹操多疑,而是因為呂伯奢家人的確存在問題。

    根據《魏書》的記載,曹操逃離洛陽後,路過老朋友呂伯奢的家。曹操登門拜訪老朋友,呂伯奢不在家中,呂伯奢的幾個兒子搶劫曹操,奪走了曹操的馬匹和行李,曹操親手殺死多人後離開。

    太祖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從《魏書》中的記載來看,曹操殺人是為了自衛,呂伯奢的兒子貪圖財物搶劫曹操,實在是死有餘辜。而且呂伯奢不在家中,曹操根本沒有殺死呂伯奢,更不可能在殺死呂伯奢後,說出“寧我負天下人”這樣的話。

    《魏晉世語》和《魏書》的記載有所不同,《魏晉世語》記載曹操到達呂伯奢家中後,呂伯奢不在家中,五個兒子都出來迎接曹操。後來曹操懷疑他們想要謀害自己,於是搶先下手殺死了八個人離開。

    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因為《魏晉世語》沒有記載曹操殺人前發生了哪些情況,我們也無法確定呂伯奢的家人是否真的想要謀害曹操。但是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呂伯奢並沒有被曹操殺害,曹操也沒有說:“寧我負天下人”。

    除了《魏書》和《魏晉世語》之外,《孫盛雜記》也記載了呂伯奢案件,《孫盛雜記》記載,曹操到達呂伯奢家中後,在晚上聽到了異響,殺死了發出異響的人,然後悲哀的說:“寧我負人,休教人負我!”

    裴松之:惟頒撰魏晉世語,蹇乏全無宮商,最為鄙劣,以時有異事,故頗行於世。

    因為《魏晉世語》裡面都是小故事,為了博人眼球,存在很多捏造的地方,裴松之在註解三國的時候,罵《魏晉世語》“鄙劣”。實際上《孫盛雜記》的記載也是漏洞百出,既然曹操已經殺死了發出聲音的人,曹操說的這句話是誰傳出來的呢?難道是曹操為了顯示自己冷酷無情,自己宣傳出來的嗎?

    《魏晉世語》和《孫盛雜記》都是成書於晉朝,在晉朝之前一直沒有“寧我負人,休教人負我”的相關記載,因此《孫盛雜記》中這段記載的可信度非常低。而羅貫中在編纂《三國演義》的時候,為了凸顯出曹操的冷酷無情,採用了《孫盛雜記》中的這段記載,並且進行了藝術加工,才最終有了“寧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說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粥放鹼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