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草藥農
-
2 # 無名33923
一、1763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首先表明觀點:石油起源於植物。
二、1876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提出了“碳化說”。他認為,地球上有豐富的鐵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它們可能化合成大量碳化鐵,以後又與過熱的地下水作用,就生成碳氫化合物。
碳氫化合物沿著地殼裂縫上升到適當的部位儲存凝結,最終形成石油。但這一假說的不足之處是:地球深處的碳化鐵含量極其微小,並且地球內部的高溫也使地下水無法到達地球深處。
三、1866年,勒斯奎勞第一個提出了石油的“有機成因說”,認為石油可能是由古代海生的纖維狀植物沉積到地層以後慢慢轉化而成的。
四、1888年,傑菲爾指出石油是海生動物的脂肪經過一系列變化而形成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蘇聯的古勃金又提出了石油的“動植物混合成因說”;四、五十年代,有人還提出石油的“分子生油說”,就是油烴類是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質在成岩作用早期轉變而成的。
五、十九世紀末,俄國另一位科學家索科洛夫提出了“宇宙成因”假說。他認為,在地球還處在溶融的火球狀態時,吸收了大量原始大氣中的碳氫化合物。隨著原始地球不斷冷卻,這些碳氫化合物逐漸凝結埋藏,並在地殼中形成石油。
六、1951年,前蘇聯地質學家創立了“岩漿說”。他們認為,石油是在地球深部的岩漿作用中形成的。地球深處的岩漿裡面,不僅有碳和氫,而且有氧、碳、氮等元素。
在岩漿從高溫到低溫的變化過程中,這些元素進行了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從而形成甲烷、碳氫化合物等一系列石油中的化合物。伴隨著岩漿的侵入和噴發,這些石油化合物在地殼內部遷移、聚集、最終形成石油礦藏。
擴充套件資料:
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物件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
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甚紅、金黃、墨綠、黑、褐紅、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決定的,含的越高顏色越深。中國重慶黃瓜山和華北大港油田有的井產無色石油,克拉瑪依石油呈褐至黑色,大慶、勝利、玉門石油均為黑色。
無色石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原蘇聯巴庫、羅馬尼亞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均有產出。無色石油的形成,可能同運移過程中,帶色的膠質和瀝青質被岩石吸附有關。但是不同程度的深色石油佔絕對多數,幾乎遍佈於世界各大含油氣盆地 。
-
3 # 閃電的祕密
可以武斷的說,石油不可能是生物成油得來,就拿中東海灣來說事,這一地區石油儲量達1000多億噸,這些油是多大的量!就是要一個長10千米、寬10千米、高1千米、的大池子才能裝下,如果是生物成油理論,這麼多油需要比這個更多的生物來轉換,不可能是百分百的轉換值,在同一地方出現那麼多的生物是不合乎常理的,而且如果生物死亡了是要很快被分解掉的,不可能等到地殼運動把它們掩埋覆蓋就沒有了,就這點就可能否定,全世界的生物拿來都不夠來轉換這1000億噸石油的!科學是要講邏輯思維的,一個問題遇到有疑問的時候這理論就不可以拿出來說事。我個人認為石油是通過地熱長年累月的地熱能轉換而來,因為這才符合能量守恆定律,包括煤炭等其它石化能源,都是地熱轉換得來。為什麼科學家要說是生物成油理論!因為美國等利益集團需要,為了讓石油是一次效能源理念,部分科學家也配合那些石油公司說慌,讓人們造成石油是一次效能源概念,從而達到讓石油價值不變,前蘇聯就認為石化生油理論,默默地幹著偷著樂!
-
4 # 小宇堂
乾酪根是什麼?
乾酪根是沉積岩的中的有機固體物質。全球有10^16次方噸的乾酪根,是地球上最豐富的有機物質,是活著的生物體內有機物質的10萬倍。乾酪根不溶於有機溶劑,也沒有特定的化學式。當加熱時,乾酪根轉變為液體和氣體兩類烴類物質。根據起源,乾酪根有藻型,混合陸型或海生生物型三種類型。
1906蘇格蘭有機化學家亞歷山大·科倫·布朗引入了Kerogen這個詞,其希臘語本意是“蠟生”。
乾酪根是由矽藻、浮游生物、孢子和花粉等微小的有機物在沉積岩中降解產生,由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中的生物聚合物分解而成。這些分解出來的成分可以聚合為高聚物——這通常發生在頁岩的形成過程中,其結果便是乾酪根中常見的高分子量複雜化合物。
乾酪根跟石油和天然氣的關係把乾酪根加熱 至50–150 °C即可產生石油,在150–200 °C之間則產生天然氣。
能夠產生石油和天然氣的乾酪根若富集在頁岩層中,如果受熱(地層中有高熱)則逐漸形成石油或者天然氣礦藏;
若沒有受過熱,則成為頁岩油礦藏。現在美國大張旗鼓開發的頁岩油就是這一種。
個人覺得乾酪根實際上就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另一種形式。雖然石油和天然氣礦藏是有限的,但乾酪根的儲藏量還很大(現生所有有機生命體有機物總量的十萬倍),從這個意義上講,乾酪根礦藏是非常豐富的,如果可以利用,近千年都不會有石油和天然氣短缺的情況。
-
5 # 使用者51118868117
石油是動物屍體形成的, 下這個理論的人其質量是太差了,還不如幾千年前古人對自然界的最基本的正確認識,迷惑世人不得其真。有人擔心石油用完了以後用什麼?那麼你怎麼不想到水要是用完了不就會渴死嗎?會完不會完,到底能不能用完,其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認識到了物質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的,自然生化,生生不息,生生不止,自然生化物質轉變速度緩慢,需要一個過程,一定的時間才能形成。現代科技還不能完成一些自然変化所形成的物質來人工製造,有待於不斷的科學探討研究了。
-
6 # 科學船塢
現在廣泛認可的石油來源是沉積有機質,也就是乾酪根形成的。乾酪根來源很廣泛,比如有機質被一些細菌改造而成、藻類不斷地沉積而成、海洋微生物、浮游生物、動物死去沉積形成、陸地上的高等植物沉積腐殖而成。
之後呢,地層的沉降導致了乾酪根處在高溫與高壓的環境中 ,然後,乾酪根開始發生裂解、熱解反應,釋放油氣。
那有的人會有疑問,這些油氣原本都是分散開來的,怎麼會聚在一起呢?
這是因為油氣要向上浮,並且,儲存油氣的岩石佈滿了小孔,當然肉眼看不見,油氣向上匯聚,直到浮不上去了,主要是因為遇到了“密封性”很好、沒有孔的緻密岩石了,所以,油氣都聚在了一起形成了大油田,然後被人類發現,開採出來發展現代工業。
關於題目的說法,並不是很全面。因為如果全部是由動物屍體形成的話,那麼石油的儲量不會那麼的多,必須還有其它來源,我在開頭提到的多種來源就比較豐富了,這樣才能與現今探明的石油儲量相匹配。
石油的形成往往需要歷經百萬年,人類可不能坐在那裡靜靜地等著,必須開發新的能源。石油只是大自然界對於人類文明的饋贈,人類必須要開發出更高等的能源形式,離開地球、離開太陽系,尋找更多的家園!
-
7 # 鳳凰花兒開
當然是不對的,也沒有哪個理論說石油是動物屍體形成的。樓主這樣問,想必是想當然或受外行的指點才這麼認為的。
那麼,石油是怎麼來的?
我們可以反推,就是從現在的石油形態推匯出石油是怎麼形成的。石油也有老石油、新石油之分,老石油,就是重質石油,例如委內瑞拉的石油,開採成本很高,更老的石油就變成瀝青了,再老,就變成油頁岩了。所以,石油也有一個生命演化的過程。新石油呢,就是我們常說的輕質石油,也就是優質石油。再年輕呢?可能就是天然氣了。也就是說天然氣可以變成石油。所以,很多油田,都有天然氣伴生,當然,也有純粹的天然氣田,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天然氣都有機會變成石油,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變成石油。天然氣從哪裡來?我們可以看看大洋的底部,現在議論得罪熱鬧的可燃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天然氣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他們是同一類物質,只是賦存的地方不一樣而已,一個被埋在地下,一個被埋在海底。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可燃冰是石油形成的最初狀態,或者說,石油是可燃冰變成的。我們可以想象的出石油形成的過程:可燃冰在海底,在海水的壓力下,被海洋沉積物埋藏。在壓力的作用下,發生聚合反應,形成石油。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海洋沉積物主要是石灰岩,我們很少在石灰岩地區發現油田,油田主要是在砂頁岩地區出現,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砂頁岩具有很好的密閉性,能把石油封存起來。石灰岩很難形成巨厚的岩層,通透性好,可燃冰還沒變成石油,就變成氣體跑了。所以,現在我們發現的油田有一個特點,大多與古海洋遺蹟有關,所以,石油的形成跟海洋密不可分,形成石油的物質肯定跟海洋有關。海洋中最多的有機物是什麼呢?當然是各種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死亡後沉到海底,在海底缺氧高壓的環境下被儲存下來,變成甲烷,形成可燃冰,就像我們今天看見的一樣。所以,石油在一直形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石油形成的各個階段的實物“海底有機沉積物、可燃冰、甲烷、天然氣、輕質石油、重質石油、油頁岩。”
最後還要糾正一個問題:煤也不是森林變成的。雖然有些樹木成為了煤的一部分,但他們不是成煤的主要物質。主要物質雖然還是植物,就像石油的主要形成物質不是動物,而是海洋微生物一樣,形成沒的主要物質是草本植物。我們現在依然可以看到煤的形成各個階段的實物:最初階段是草炭、然後是泥炭、褐煤、煤,無煙煤。煤最後會變成石墨。所以,煤的形成跟溼地有很大關係,溼地會把形成煤的物質一層層埋藏起來,形成巨厚的煤層。
-
8 # 京州市委書紀李達康1
摘自知乎:油氣的有機成因學說,是經過實驗提出理論、理論指導勘探、勘探成功案例不斷完善理論的極富生命力的學說。自從它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提出,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它在全世界範圍內指導了無數的油田獲得勘探成功。
有機物殘骸分散沉降在水底軟泥裡,被水底微生物消耗一部分後,被水底自發形成的缺氧還原環境儲存下來;【有機質的來源與儲存】水底軟泥逐漸演化為泥/頁岩,有機質則經過熱演化逐步成為複雜乾酪根;【從基本生物殘骸轉變為性質穩定的乾酪根】長期緩慢沉降的地殼,能夠在龐大的面積內,年復一年的積累富含有機物的軟泥,併成為地層中體積巨大的泥/頁岩(烴源巖)層;【地層沉降形成大範圍厚層烴源巖】乾酪根在不斷增大的壓力和溫度作用下開始依次發生熱解和裂解反應,釋放大量油狀烴類物質,這一過程得到了充分的實驗室證實;【烴源巖中的有機質發生化學反應,釋放油氣】地質沉降過程的繼續,伴隨著沉積體系的滄桑鉅變,不同性質的地層漸次形成;【沉積盆地內形成多種岩石型別,提供豐富的生儲蓋組合】烴源巖逐漸生烴,在內外的巨大壓力下將烴類物質排出;【初次運移,或稱排烴,將烴類物質從烴源巖裡釋放到周圍儲集層中】主要在浮力的作用下,油氣在儲集層裡發生運移,直到無法繼續上浮為止;【二次運移,直到遇到具有特殊構造形態、特殊儲蓋組合的圈閉】這些圈閉裡的油氣在漫長的地質變遷中倖存下來,活到了19世紀中後期,被人類逐漸發現;【一個個沉積盆地內裝滿油氣的圈閉被發現,一個個大油田拔地而起】隨著勘探手段和地質認識的不斷進步,許多過去被忽略的、未發現的油藏終於又被揭露出來啊,石油峰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推遲;【我輩石油人的驕傲與自豪,希望與夕陽。】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人類消耗油氣的速率遠大於自然界逐漸生成的速率。油氣在經濟意義上的枯竭,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新能源的發展與逐步取代油氣,勢在必行。
-----------------------------------------
關於近期社交平臺熱議的無機成因的評價:
油氣的無機成因學說,它源自於19世紀後期,並且獲得了無機成因天然氣田的勘探驗證。但這個學說的問題在於,它尚未指導一個油田取得勘探成功,反倒失敗了不少探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法寶。不管有關研究者多麼堅持,提出多麼令人眼花繚亂的理論來豐富無機成因理論,但事實卻是殘酷的:還沒有在地球上發現無機成因能夠形成更重的液態烴的任何證據,實驗室裡沒有,勘探實踐裡也沒有。 在另一篇回答裡提到的(
如何看待《石油枯竭騙局?“三百年驚天大騙局:石油竟不是埋在地下生物變成的!”》這篇文章? - 知乎
),鬆遼盆地昌德氣藏是世界上發現的唯一一個有充分地球化學證據,生產烷烴氣體為主的無機成因的,天然氣藏。石油工業並不排斥無機成因理論作為現代油氣綜合成因理論體系的一個良好補充,畢竟能夠發現更多油氣是一件大家都喜聞樂見的事情。但是,任何理論的突破都需要建立在詳實的科學論證與勘探成功上。
無機成因論恰恰在這兩點上令人難以信服。
實際上,在中國石油地質科學界,有關的學術交鋒由來已久。在10多年前,就發生過一場無論是層次、規模還是影響力都令人側目的學術大討si論bi。討論的雙方都是國內油氣勘探一線有多年工作和科研經歷的專家,觀點對立之尖銳,言辭之犀利嚴肅,在學術界的討論中都是罕見的。
-
9 # 子非魚gsl
石油是當今世界使用最普遍的能源和最重要的化工原料。然而關於石油的起源,自從100—200年前,俄國兩位有名的科學家分別提出了石油的有機成因和無機成因以來,學者們也就分成旗幟鮮明的兩大學派,各持一說,至今仍爭論不休,難分勝負。
世界上第一個試圖探索石油成因的是俄國的羅蒙諾索夫(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Ломоносов)。早在1763年,他就提出了以下觀點:“地下肥沃的物質,如油頁岩、碳、瀝青、石油和琥珀……都起源於植物。因為油頁岩不是什麼別的東西,而是古代從結果實的地方和從樹林裡被雨水沖刷下來的爛草和爛葉變成的黑土,它像淤泥般沉在湖底……樹脂和石油以它們的(重量)輕和樹脂的可燃性表明它們的成因也是同樣的。”
石油是怎麼形成出來的呢?
無機成因說
1876年,俄國另一位著名人物、化學家門捷列夫(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提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地球上有豐富的鐵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可能化合成大量碳化鐵,以後又與過熱的地下水作用,遂生成碳氫化合物,而碳氫化合物類似於石油。已生成的碳氫化合物沿地殼裂縫上升到適當部位儲存冷凝,形成石油礦藏。“碳化說”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曾流行一時,但不久因為在地球深處並沒有發現大量碳化鐵的跡象,而且地球深處也不可能有地下水存在,此說漸漸被人們所否定。
這一期間,天文學家利用光譜分析,發現太陽系某些行星大氣層和彗星核部都有碳氫化合物存在。它們顯然與生物作用無關。俄國的索柯洛夫即於1889年推出石油成因“宇宙說”,認為地球在誕生伊始尚處於熔融的火球狀態時,吸收了原始大氣中的碳氫化合物。隨著地球不斷冷卻,被吸收的碳氫化合物也逐漸冷凝埋藏在地殼中形成石油。反對者則指出,地球形成的大氣成分與現代大氣差不多,不可能存在大量碳氫化合物;即使有的話,遇到高溫有熔融狀的地球也早就分解了。
人們把“碳化說”、 “宇宙說”稱為無機成因說。還有一種無機成因說,叫“火山說”。持“火山說”的人不多,他們認為石油是火山噴發作用的產物,但世界上位於火山帶的油礦畢竟是極少數,這種學說無法解釋大量的不存在於火山帶的油礦的形成。
有機成因說
到了1888年,傑菲爾(Jefil)繼承羅蒙諾索夫的有機成因說,向無機成因說“發難”。他認為所有石油都是海生動物的脂肪經過一系列變化而形成。不久又有人提出植物殘骸在湖或海底受溫度壓力等影響生成有機質,然後再轉化成石油的觀點,其中有的強調海生植物的重要性,有的則說陸生植物對石油生成更有利。
20世紀30年代,前蘇聯科學家古勃金(И.М. Ив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Губкин)綜合兩家意見,發表“動植物混合成因說”,認為動植物的混合物經一系列變化更有利於生成石油。石油有機形成的最新理論認為,形成石油和天然氣的有機物包括陸生和水生的生物,而以繁殖量最大的浮游生物為主。它們同泥沙和其他礦物質一起,在低窪的淺海、海灣或湖泊中沉積下來,首先形成有機淤泥,有機淤泥被新的沉積物所覆蓋,造成與空氣隔絕的還原環境。隨著低窪地區不斷沉降,沉積物不斷加厚,有機淤泥承受的壓力和溫度也不斷加大,經過生物化學、熱催化、熱裂解、高溫度質等階段,逐漸轉化為石油和天然氣。
20世紀40—50年代,人們普遍認為石油烴類是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質在成岩作用早期轉變而成的。有人在現代沉積物中發現了與沉積物幾乎同時形成的烴類物質,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機成因早期成油說,又稱“分子生油說”。
60年代,取代“分子生油說”的是晚期成油說。晚期成油說認為,當沉積物埋藏到較大深度,到了成岩作用的晚期、蘊藏在岩石中的不溶有機物質—一酐酪根(Kerogen),才達到成熟熱解而生成石油,因此又被稱為“酐酪根生油說”。
然而,無機成因學派並未偃旗息鼓。1951年,在過去40年中一直是有機成因論者的蘇聯地質學家H•A•庫德樑採夫,突然180度大轉彎,創立“岩漿說”。他深信地球深處的岩漿中不僅存在碳和氫,而且還有氧、硫、氮及石油中的其他微量元素。它們在岩漿由高溫到低溫的變化過程中,自會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從而形成一系列石油中的化合物。然後伴隨著岩漿的侵入和噴發,這些石油化合物在地殼內部的有利部位經運移和聚集而形成石油礦藏。俄羅斯人在遠東開發油氣時發現,有一些油田深部的飽和度高於淺層。支援他們慢慢就形成無機生油的觀點。
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的天文學家高爾德,1977年起,在宇宙說和岩漿說的基礎上,多次提出:石油來自地球深處,而且早在45億年前地球形成時就已產生。他反駁有機說的理由是:世界上油礦的規模比其他任何沉積礦體大得多,已查明的油氣儲量也比原先根據生物成因說估計的高出數百倍之多;最難以解釋的是許多油氣伴生氦,但生物對氦的濃集不起任何作用;再有,生物作用說明世界油田分佈高度集中的現象(指中東)。
另外,按照傳統理論,花崗岩是火成岩,不可能有油氣,可是高爾德預言,瑞典中部一個歐洲最大的隕石衝擊坑——呈環狀的錫利延(Siljan)地區,系由花崗岩構成,卻因有隕石撞擊產生巨大裂縫,足以使地下深處的碳氫化合物流到地殼表層。為此,瑞典國家能源局在隕石坑裡鑽了7口500米左右深的探井,居然都見到了少量天然氣,似乎證實了高爾德的假說。
有機生油和無機生油最大的差別是,有機生油講橫向運移,無機生油認為以縱向運移為主,即沿斷層運移。所謂斷層就是通道,無機生油既然是深部成因的,那就應該到結晶基岩裡面找油。越南的白虎油田,深入到花崗岩1500米,仍然有油氣顯示,這是有機生油論無法解釋的。至於說公認白虎油田是無機成因的油田,也不一定。花崗岩確實滲透率很低,但裂縫很發育,側向運移過來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的。
雖然無機成因說在學術上假說不斷,證據頻出,但石油業內的主流觀點仍是有機成因。
-
10 # 倔犟的小毛驢i
不是形成煤和石油的動植物屍體沒有被微生物分解掉,而是沒有被微生物分解掉的動植物屍體最終形成了煤和石油。實際上,所有的生物屍體都會被分解,只是分解的程度不同而已。 石油和天然氣來源於有機質。大量動植物死亡後,多遭氧化破壞,但仍有一部分有機質在適宜的條件下在沉積岩中儲存下來,這部分有機質就是沉積有機質。沉積岩中的沉積有機質在埋藏過程中經歷了複雜的生物化學及化學變化,通過腐泥化及腐殖化過程形成了乾酪根,成為生成石油及天然氣的母質。 至於分解程度,主要取決於當時的沉積環境。 一般富含有機質的沉積岩沉積於有機質來源豐富、沉積速度快、水體相對封閉性較好的還原環境。 有機質來源豐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的物質就多;沉積速度快,分解的時間就短;水體相對封閉,氧氣較少,微生物少。這些條件越好,沉積岩有機質含量就越高,就越有利於生汽、生油。
回覆列表
說起石油大家應該都不是很陌生,它是一種黑色粘稠液體,同時也是各種烷基的混合物。而石油作為現代工藝的一種重要能源,為人類帶來了很大的便捷,在人類的生活中,己經離不開石油帶來的各和好處,但是長期以來石油是從何而來的?一直都備受爭議。隨著人類對石油的開採,不少人都有很大的疑惑。石油究竟是怎樣來的,會不會用完?是不是動物的屍體形成的?,而在大眾的普遍認識中,都有一個共同的說法。
我們今天使用的石油是從死去的恐龍殘骸上得來的嗎?很明鮮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但是真正的答案還一樣有趣的。還是一樣很滑稽的。
普遍接受的理論是今天的石油儲備是存在於恐龍統治地球的時代數百萬年之前的有機材料形成的。在大約三億年前,如浮游動物和藻類一類死去的有機材料在湖底和海底下會腐爛的環境中堆積。右機物質然後轉化為油母巖質,通過高溫和壓力最終轉化為石油。今日的資訊圖進一步詳解了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同時覆蓋了石油的一些用途和歷史。它還提供了一種解釋石油如何形成的替代理論。
上述的化石有機物質理論,可以解釋地球上大多數石油儲備的形成過程,但還有另一種關於石油形成的理論,這一理論己經存在了一個世紀之久,如果它被證明是真實的,那麼我們對世界和自然資源的認識都會發生重大改變。
非生物石油理論主張地球上一些石油起源於非有機物質,換句話說,它是由地球深處的某些自然為量形成的,或者它存積於隕石的地殼之上。碳氫化合物己被證明在太空存在,那裡是沒有有機物質的。
該理論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地球上尚未證明存在經濟數量的非生物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