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小雨人

    慈禧作為保守派的總頭目,保守派的成員主要認為三類:

    一是排漢思想頗強烈的滿族親貴,如軍機大臣兼戶部尚書鐵良、軍機大臣兼學部大臣榮慶、醇親王載灃、陝甘總督升允、貝勒毓朗、旗人良弼等。

    二是既善於揣摸親貴心理,又與袁世凱等人矛盾較深的漢族大臣,如大學士王文韶、孫家鼎,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瞿鴻機,吏部尚書鹿傳霖,都御史陸寶忠等。

    三是閉目塞聽、恪守祖宗成憲不能變的頑固官吏,如內閣學士文海,京師大學堂總監劉廷琛以及大批號稱“清流的御史”胡思敬、趙炳麟、劉如冀等。

    慈禧的心腹:

    榮祿,榮祿(1836年4月6日-1903年4月11日)清末大臣,晚清政治家。字仲華,號略園,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出身於世代軍官家庭。

    安德海,慈禧身邊的太監,曾幫助慈禧 除掉肅順集團。

    李蓮英,慈禧身邊的太監,也是大貪官。

  • 2 # 樹許牧歌

    慈禧一黨第一人首推榮祿

    榮祿久直內廷,得太后信仗。眷顧之隆,一時無比。事無鉅細,常待一言決焉。

    《清史稿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奕譞

    字樸庵,號九思堂主人,又號退潛主人。道光帝第七子,咸豐帝異母弟。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其大福晉為慈禧太后胞妹。晚清政治家,光緒初年軍機處的實際控制者。 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為醇郡王。咸豐帝死後奕譞與恭親王配合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所以慈禧太后開始重用奕譞。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親王銜。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封親王。光緒登基,他又被加封親王世襲罔替。光緒十年(1884年),恭親王奕訢所帶領的軍機處被慈禧全班斥退,史稱甲申易樞,奕譞開始以商辦之名接掌政權。他負責建設海軍的時候(李鴻章是會辦大臣),為了讓太后有個玩的地方,便將很大一部分海軍經費挪出來修建了頤和園。 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公曆1891年1月1日),醇親王奕譞薨於藩邸時年51歲,諡號醇賢親王。奕譞與側福晉所生的五子載灃襲封醇親王爵位,載灃的長子溥儀為清朝末代皇帝。

    剛毅

    1898年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時,力主廢黜光緒帝,得到寵信。次年,又至江南,廣東等處,以籌餉練兵、清理財政等為名,替清廷大肆蒐括財物,並散佈“寧贈友邦,毋與家奴”等賣國論調。義和團運動發展至京郊時,曾被派至涿州等地探察義和團虛實。回京後,向慈禧太后力言義和團無他心,可藉助以對付外人,主張圍攻各國使館,以實現廢黜光緒帝。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他隨慈禧逃往西安。途中病死於山西侯馬鎮。

    還有如載灃等政治幼兒暫且不表

  • 3 # 一三六八vv

    縱貫整個歷史,每個朝代的最高掌權者,都在平衡朝堂的天平來維護自己對權利的掌控,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慈禧也不例外。

    慈安太后,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榮祿,恭親王奕訢,醇王奕譞,僧格林沁,張之洞,聶士成,董福祥,安如海,李蓮英等等,慈禧一生中有與其中化敵為友,也有化友為敵,只能說權利都在沒有永遠的朋友。

    下面說說慈禧怎麼開掛升級,與一眾大臣亦友亦敵。歷史上的慈禧和慈安兩人,一般人都認為慈安的作用不明顯,就是個打醬油的。而慈禧太后是強勢的一方,全面壓制慈安。但實際上,慈安才是咸豐皇帝的正宮,她才是咸豐皇帝駕崩後,整個清朝地位最尊貴的人。在名分上,慈禧要排在她之後。雖然說慈禧後來透過一系列的手段獨攬大權,但是在她與慈安太后的關係上,她始終是弱勢一方。

    公元1861年,在位十一年的咸豐皇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享年31歲。他死前遺詔,讓自己獨子,僅六歲的載淳繼位,是為同治皇帝。為了避免皇權旁落,咸豐生前做了兩手準備。一是讓以載垣和肅順為首的八大臣輔政,授予他們“贊襄一切政務”的權力;二是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給她母儀天下的權力。在當時,慈禧太后還排不上號。

    咸豐皇帝的意思,是考慮到載淳年幼可能會大權旁落為權臣所控制,因此讓兩宮太后擁有批紅的權力、八大臣擁有草擬權力。即所謂太后垂簾,八大臣輔政,大家互相之間制衡,不至於一家獨大。

    但這樣一來,兩宮太后的權力就很大了,因為她們擁有最終批准權。當時身為慈安副手的慈禧很清楚,她是靠母以子貴才登上皇太后寶座的,論聲望、資歷、影響力,她都遠遠遜於慈安。所以慈安不是她的敵人,而是應該極力拉攏的物件。否則罷免輔政八大臣,奪權和垂簾聽政的目的就達不到。

    咸豐死後沒多久,八大臣和太后就開始暗中較勁。肅順和載垣計劃,準備成立一個八大臣輔政制度,想慢慢架空慈安。擁有最終決策權的慈安當然不同意了。便乾脆所有的奏摺、計劃她都不批准。四天以後,各地的未批奏摺堆積如山,朝廷政務陷入停滯,想逼迫八大臣跟她認慫。然而這時候八大臣在外朝呼風喚雨,慈安這個最高決策人卻不能接見外臣,只能接受八大臣審閱過的東西。所以八大臣實際上架空了慈安。

    慈禧看見慈安不是八大臣的對手,便用她的巧舌如簧拉攏慈安。制定了兩人的攻守同盟,決定扳倒八大臣。首先慈禧出招,她暗示山東一個叫董元春的監察御史上書,說出一番讓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等候皇上長大,而左右不得干預,於親王中挑選一二人,同心輔佐”的言論,要求太后臨朝,讓輔政八大臣滾出權利中心。

    面對慈禧的出招,肅順等人立刻進宮,公開宣佈自己是皇帝的臣子,不能服侍太后,讓太后有批准權力已經是給足面子,隨後肅順以皇帝名義發了個痛批董元春的諭旨,但慈禧留中不批准,因此發不出去。肅順便不再問政,天天在家裡遛鳥玩,朝廷再次陷入停滯,慈禧被迫就範,將諭旨發下去。

    這一勝一敗,看似不分勝負,其實慈禧已經佔了先機。因為她是皇帝的媽媽,肅順跟她的對抗,吵的越激烈,八大臣的罪過就越大。畢竟外臣對抗太后,有臣子搶奪皇權的嫌疑。慈禧便藉機開始包裝自己,帶著小皇帝四處祭祀巡視時都對著臣子們哭泣,稱肅順欺君罔上,欺負她孤兒寡母,到處裝可憐。

    當時一些不掌權的宗室成員,比如恭親王奕訢之流,還有急於往上爬的漢人官僚和滿蒙低階貴族都看準了這個巴結慈禧的機會,順利的和慈禧搞在了一起。這些人裡面除了奕訢外,還有兵部侍郎勝保和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醇親王奕譞(光緒的爹)、大學士周祖培等。他們密謀策動,發動祺祥政變,指責肅順專權,並以此為藉口將肅順等人弄死。此事變之後,慈禧和慈安公開垂簾聽政,成為大清權力的實際擁有者。

    慈禧的這一次成功奪權,除了利用輿論的力量之外,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咸豐給了慈安披紅的權力,而慈安也有攬權的想法。如果慈安旗幟鮮明的擁護咸豐帝的遺命,毫無保留的支援並站在肅順一邊,辛酉政變就不會發生,這段清史就得重寫。所以慈禧在奪權後,她對慈安是恭恭敬敬的,一副二把手的模樣。

    祺祥政變之後,奕訢、僧格林沁這些投靠在慈禧身邊的人,與慈禧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批紅權仍然在太后手中,而肅順等人的票擬權則交給了奕訢等人。等於實際上換湯不換藥,只是換了一批人。因此慈禧與慈安再次達成攻守同盟,一起搞倒奕訢。

    不久後,由於奕訢主張實用主義,傾向於辦洋務,外交方面頗能保持對外平等,導致被朝廷的保守派批評為軟弱、離經叛道。慈禧此時則與慈安始終與保守站在一邊,她們高舉皇權和理學大旗,與保守派一拍即合,將權勢迅速擴大的恭親王奕打倒下臺。成功的控制了票擬權,為後來慈禧權傾朝野,隻手遮天打下了根基。

    搞倒奕訢之後,慈禧找到了訣竅。就是始終拉一路打一路。重用一批人,再提拔一批人,讓大臣們鬥,她最後再出來收拾殘局,始終保持自己的絕對權威。比如她重用李鴻章,同時又提拔左宗棠,讓李、左二人打的不亦樂乎。左宗棠死後,她又提拔張之洞,繼續讓臣子之間內訌,她穩坐釣魚臺。

    需要強調的是,不管慈禧她在朝廷上如何權傾天下,她在宮裡對慈安還是很恭順的。比如根據《清實錄》的記載,同治登基後,哪怕是在兩宮垂簾後,同治皇帝大部分時間都與慈安同住,而不是慈禧。這一方面是祖制,二方面是慈禧對慈安的敬畏。後來光緒皇帝登基後,他在慈安生前也是大部分時間都與慈安同住。因此可以說,慈安在皇帝的撫養和教育上從沒失去過最高權力,不存在同治和光緒與慈安不親的問題。她會容忍慈禧在朝堂上呼風喚雨,是因為她認為自己“優於德”,慈禧“優於才”,兩人一個有名分,一個有才幹。苦活累活得罪人的事都讓慈禧去幹,她直接享受慈禧的工作成果就可以了。

    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慈安這個人還是有分寸的。比如說誅殺安德海,雖然是山東巡撫丁寶楨辦的,但最後拍板的是慈安,否則丁寶楨也不敢殺。慈禧對此也無可奈何,只能自己忍著。再比如同治皇帝選皇后,慈安看中了阿魯特氏(慈安是阿魯特氏的表姨),慈禧看中富察氏,結果同治沒聽親孃的意見,而是選了慈安看中的阿魯特氏為皇后。僅從這幾點就能看出,慈安本身權力慾不強,處理國事的水平也確實不如慈禧,因此才會允許慈禧在朝廷呼風喚雨,但她身為正宮太后,具不可動搖的地位在。只要她不死,她的話就天然具有分量。

    同治皇帝十八歲時,本來太后應該還政。但是由於同治突然死了,於是慈禧又被請出山,尋找繼承人。她當時與醇親王奕譞等人一同再次打壓了恭親王,擁立了僅有三歲的光緒登基。

    關於光緒登基,肯定是慈禧的意思,這一點沒異議。因為慈禧要攬權,肯定要從要從咸豐平輩兄弟的兒子們中過繼一個給咸豐才行,這樣才能保持自己的太后地位。至於過繼誰的兒子嘛,奕訢的兒子肯定想都別想,畢竟兩人的過節不小。而奕譞的兒子,也就是光緒,他的生母是慈禧的妹妹,是咸豐的侄子裡面跟慈禧最親的一個,所以他的入選毫無懸念。

    從結果來看,這個選擇對慈禧最有利。但實際上對慈安來說,她也不吃虧。正如前面提到過的,慈安如果不同意,慈禧不可能把這種好事往自己身上攬。她們兩人有共同利益,就是維持自己太后的身份。之前打壓恭親王,兩人早已經是穿一條褲子的盟友了。眼下能夠聯合的只有醇親王一派,這屬於沒有選擇的選擇。並且光緒登基後,慈安也沒有放棄對他的撫養權和教育權。

    之後兩宮再次垂簾聽政,一直到光緒七年慈安去世,慈禧才正式開始獨掌大權。

    慈安死後,慈禧一個人垂簾聽政。在這個單獨聽政期間,慈禧大力提拔醇王奕譞的地位,並聯合奕譞繼續打壓奕訢一派,在權力相爭中逐漸佔了上風。

    光緒十年,慈安死後三年。慈禧借中法戰爭戰局不利之機發動“甲申易樞”,將以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全班成員統予罷斥,逐出權力中樞,用毫無執政能力醇黨集團取而代之。醇親王奕譞沒有恭親王奕訢的水平,只能事事都請示慈禧明斷。至此,慈禧太后才終於使自己擁有了不受制約的至高無上的權力。

    從咸豐駕崩後到甲申易樞的這二十三年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發現慈禧並不是一開始就大權獨攬。她最早只是慈安的副手,憑藉同治生母的身份才撈到一個皇太后身份。後來他她聯合奕訢打壓八大臣集團,才確立了“太后垂簾,親王輔政”的新體制。等到她羽翼未豐後,她又小試鋒芒,褫奪了奕訢“議政王”的封號,使之權力頓減,地位下降。再後來她提拔醇王一黨,徹底打倒奕訢後,才真正的大權獨攬。

    在這個期間,雖然慈安的存在感不強。但是隻要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慈禧作為一個身份不高的旗人之女來說,她如果沒有慈安支援,憑什麼把一眾朝臣玩弄於股掌之間?如果慈安不支援她,完全可以拉攏奕訢與慈禧對著幹。哪能容忍慈禧一個人呼風喚雨?

    為此大家就能看出每個朝代權利鬥爭都是暗藏殺機,步步驚心,朋友不一定是朋友,敵人不一定是敵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組合家庭該怎麼處理與家庭成員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