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墨鄂州
-
2 # 韓非子論壇
宣示政權 震懾地方
江淹在《恨賦》中吟誦秦始皇建立秦朝,是何等的氣勢:
至如秦帝按劍,諸侯西馳。削平天下,同文共規,華山為城,紫淵為池。雄圖既溢,武力未畢。方架黿鼉以為梁,巡海右以送日。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行郡縣,秦始皇首次開啟巡視東方之旅。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秦始皇先後上鄒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登泰山,到梁父(泰山下小山)。然後東北行,經黃縣(今山東龍口黃縣鎮東)、月垂縣(今山東煙臺福山鎮)到達渤海濱之成山(今山東宋成成山角)、之罘(今煙臺北芝罘島)。由之罘折向西南,到達琅邪(今山東膠南琅邪山)。自琅邪而西南,南渡淮河,進入衡山郡及南郡。
在此次巡視東方時,表現出對齊地的特別關注,駐足的地點多而密集。有幾個歷史節點引人關注:一是達到成山角,又稱成山頭,號稱“東極”;二是秦始皇率領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七十人,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刻石紀功;三是登琅琊臺。
四次東巡中,有三次巡視齊地。箇中深意,從刻石中可看出一二,和平安寧是追求,不希望戰亂再起。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秦嶧山碑碑文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 ----- 泰山刻石巡看民風 巡查民生為“親巡遠方黎民”,宣揚“功蓋五帝,澤及牛馬”,秦始皇決定東巡郡縣。作為千古一帝,必定心胸高遠。國泰民安,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是追求的方向和目標。不是身居深宮,高高在上。秦始皇一行,浩浩蕩蕩,車輪滾滾。史載同行的有:列侯王賁(王翦)、王離(王翦孫),倫侯趙亥,丞相隗林、王綰,卿李斯及五大夫趙嬰等人隨行。儘管有官家威風,同時更多的是察看民情。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巡。
“始皇東遊至陽武搏狼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旋遂之琅邪,道上黨入”。這次東巡遇到刺客,讓秦始皇感受到巡視是必要的。前呼後擁的浩蕩車隊巡視了山東半島的沿海地區,對當地的官場、民風民生有了切實的感受和了解。
執政方式 個人性格秦始皇的一生是動盪、戰爭、改革中度過的,政治上實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總有其獨特的一面。秦始皇多次東巡,可見東方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多麼重要,也是他感受到東方存在動盪的可能大些。
要鞏固住秦朝這個千秋大業,政權穩固,必須顯示威力,掌握住大勢。在巡視中處理政務,在巡視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秦始皇更喜歡這種處理政務的方式。
也可以說,秦始皇是在尋找對手,或者說尋找心中的對手。
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 《史記 始皇本紀》小結秦始皇無愧於“千古一帝”的稱號,二千多年來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可謂深遠。秦始皇東巡的行為,對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後來帝王們的行為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
3 # 壹壹若塵
秦始皇多次東巡,會不會考慮聲勢浩大的出巡將損耗國力?答案是不會考慮,這一奌從他的一貫風格就可以看出來。
秦始皇每攻滅一個諸侯國,就按照該國宮殿的風格樣式,在咸陽北靣渭水岸邊把六國建築仿製下來。到完全滅亡六國時,涇水,渭水岸邊華麗壯觀而風格各異的亭臺樓閣連成一片,裡靣充斥著從六國掠奪來的 一切:"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鼎璫玉石,金塊珠礫,妃嬪媵嬙,朝歌夜弦。"秦始皇還興建了幾個超大工程:萬里長城,驪山墓,阿房宮,每個工程徵召的刑徒都達70多萬人,可見工程量之浩大。如果說長城有衛國戍邊的意義,那驪山墓,阿房宮則完全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慾望。
這樣一個窮奢極欲,好大喜功的皇帝,怎麼會把出巡的區區費用看在眼裡呢?
如此說來,秦始皇一次次地出巡,目的何在?
1,彰顯力量,彈壓諸侯後裔臣民。秦始皇13歲繼承王位,用了26年的時間殄滅六國。他登上皇帝寶座的路程,一路走來都是金戈鐵馬,腥風血雨。六國雖然滅亡了,各國的貴族臣民並非誠心歸順,時時潛藏著死灰復燃的危機,這一奌他心裡十分清楚。因而,秦始皇意圖用出巡,彰顯大秦帝國強大的軍事力量,透過不斷地武力震懾,澆滅六國後裔心裡希望東山再起,復辟各自王朝的火苗。
2,樹碑立傳,為自己歌功頌德。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自以為功蓋三皇五帝,希望"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基於這種意念,他想把自己的功績鐫刻下來,永遠流傳於後世。為此,他在東巡中先後命人在鄒嶧山,之罘山,琅琊臺,泰山,碣石城門等處刻石立辭,寫下一篇篇自我頌揚的文字:"皇帝臨位,作制明法,周覽東極,罔不賓服。施於後嗣,化及無窮。"
回覆列表
每個人做事都會帶有自己的目的性,比如吃飯是為了生存,旅遊是為了散心、增長知識,工作則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失去了目的,在做一件事請的時候人往往會喪失激情,迷失方向,甚至於半途而廢。一般人尚且如此,秦始皇作為一統天下的皇帝,他所下的毎一個決定、頒佈的每一個政令都帶有更深層次的意味。在完成一統大業之後,秦始皇在治理朝政時抽出了一定的時間,開啟東巡行程。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這樣做?秦始皇東巡目的究竟是什麼?
秦始皇東巡
秦始皇自公元前219年開始東巡,總共花費了將近十年的時間,進行了大大小小五次東巡。秦始皇之所以展開這樣的巡視,其目的主要有如下三個。
第一、秦始皇選擇東巡是為了彰顯大秦國的威儀,並對齊國地方餘孽進行再一次的大清掃,從而達到鞏固皇權、加強統治的最終目的,當然秦始皇東巡同時也是為了安撫民心,順應民意的一種行為。
第二、隨著年齡的增大,秦始皇越發的感受到死亡的逼近,為了能夠永葆青春,成為永垂不朽的皇帝,秦始皇東巡的最大目的便是尋求長生不老之藥,但終究一生,始皇的心願最終還是落空,世間哪有長生不老之藥,這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一種想法罷了。
第三、秦始皇透過海上東巡,大大提高了秦朝的航海水平,並且在多次的行程之中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閘,增強了秦朝的軍事戰鬥能力。
秦始皇東巡路線
秦始皇第一次東巡是到成頭山。成頭山又名成山角,位於山東半島的最東邊。這裡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是軍事要地也是旅遊勝地。成山頭位於偏遠地段,距離當時的皇都有數千裡,秦始皇東巡路線中為什麼有成山?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頒佈車同軌的命令,將戰國時各國之間不同間距的車軌都統一規定為六尺。而且所有的交通路線都以咸陽為中心,這位秦始皇東巡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條件。
秦始皇東巡成頭山有兩個目的,其一是齊國被秦國滅了以後,秦始皇仍舊有戒心,於是仿堯舜巡視民間,宣揚自己的強威。其二是成頭山是秦國的東方極地,信奉天命的秦始皇在泰山封禪拜天后又去巡遊東方極地。
秦始皇東巡路線中留下許多美麗的傳說。據說昆嵛山的山腳下住著一家兄弟黃氏。有一天,黃氏兩個兄弟把寫了字的樹皮與樹葉都搬出來曬。正巧遇到秦始皇的大部隊來到這裡,兩兄弟驚恐萬分,看見官兵抱起樹皮就跑。秦始皇看這個地方古木參天,雲霧繚繞,就在此步行。看到屋內沒有一個人,但是衣物糧食都在,就派人四處搜查。黃氏兄弟被找到之後,就被問及為何不抱衣物只抱樹葉樹皮 。黃氏兄弟回答,衣服沒了可以織出來,糧食沒了可以種出來,但是寫滿詩文的樹皮樹葉要是丟了就再也沒有了。秦始皇弄清事情的緣由之後,稱讚其寫的文字優美,是好詩文。秦始皇讓他們以後就在這裡研習學問,於是黃氏人家在此過上了耕讀的生活。
秦始皇東巡影響
中國社會歷經了春秋、戰國後,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了南韓、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等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一箇中央集權的強大秦國。霸業既已成就,秦始皇便開始四處巡遊,歷史上記載自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曾經先後六次巡遊,巡遊的目的地不盡相同。那麼秦始皇東巡影響有哪些,他的出行給秦朝的發展帶來了哪些變化?
秦始皇東巡
秦始皇的六次巡遊目的地都不一樣,除了第一次出遊到達隴西外,其餘的五次巡遊都是沿海路出發,一路東巡,到達關東齊地。秦始皇東巡是秦朝的一件極其重要的大事件,暫且不論秦始皇東巡的目的如何,但這一系列的東巡給秦朝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秦始皇東巡加強了秦朝的專制統治。眾所周知,齊國是戰國中除秦國外最強大的國家,在戰國時期常常與秦國爭鬥。雖然秦始皇在一統中國的過程中將齊國消滅,但星星之火尚可以燎原,再加上齊國是最後一個被消滅的國家,秦始皇東巡來到齊地,主要是為了展示秦朝威儀,同時也是對懷有異心者的嚴厲警告。
第二、秦始皇東巡過程中整頓了各地的陋習,維護了社會秩序,懲罰了當地惡霸,解救了部分遭受不幸的百姓,達到了治國安邦的效果。
第三、秦始皇東巡過程中透過視察民情,修訂國家有關法令,從而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
秦始皇東巡傳說
秦始皇在成就霸業,一統中國之後,頒佈了一系列的政策法令,在他的勵精圖治下,終於讓書同文、車同軌,度量衡得以最終的統一。領土的統一完成之後,始皇便又開始了他的另一項事業,東巡。在秦始皇的一生之中,曾經多達五次的向東出巡,在民間廣泛地流傳著關於秦始皇東巡傳說,故事之多,情節之美令人神往,那麼到底有多少關於秦始皇東巡的傳說呢?
秦始皇東巡本來是一場帶有政治目的的遠行,但人們總喜歡將一切事物進行美好,於是在全國範圍內流傳了許多關於秦始皇的傳說,那麼在百姓心中秦始皇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呢?
話說秦始皇東行到了崑崙山的腳下,這裡住著一對兄弟,當秦始皇的兵馬路經此處的時候,兄弟倆感到十分驚慌,將樹皮和樹葉搬起就跑走,因速度沒有官兵們快,這兩兄弟最終還是被秦始皇的兵馬給逮住,秦始皇覺得很奇怪,問兩兄弟,你們姓什麼?為什麼見到有人來了就跑?為何跑的時候糧食和錢財不帶走,只單單抱起樹皮和樹葉逃走呢?
兩兄弟答道:回貴人的話,我們倆兄弟姓黃,是這裡的居民,看到您這邊浩浩蕩蕩的人馬過來,怕於我們不利,於是準備逃起來,這樹皮和樹葉上佈滿了學問,糧食沒有了可以再種,但是這學問沒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秦始皇十分欣賞這兩個好學的兄弟,賜予他們大量的錢財,並給兄弟倆所在的村落賜名為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