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贛鄉阿文

    提到農村,很多人可能會想到落後破敗髒亂差的小村子。但那只是少數,現在中國大部分農村雖然沒有城市發達,但也絕沒有破敗的感覺,正相反還生機勃勃,很有活力呢。很多去過幾次農村的人並不喜歡農村,覺得農村生活很無聊,既沒有樂子也沒有意義。其實不然,那只是因為他們沒見過秋收時節的農村。

    秋收時候的農村和平時很不一樣,整個村子好像被什麼東西喚醒了,一下子年輕起來了,活躍起來了。一張名叫豐收的大網細細密密的連線起了家家戶戶,把喜悅傳遞給在這張網上的每一個人。

    在我還小時,農村裡運送東西主要靠牛,驢等這些大牲畜搬運或人力背。秋收時牛,驢這些牲畜完全派上了用場。他們將已經收穫的莊稼運到家裡,對小孩而言,這時候完全可以好好的接近一下這些平時接觸不多的生物。等到要去田裡時,小孩們可以騎在牛或驢的背上,想像自己像一個大英雄一樣,別提有多神氣了。一天結束後小孩可以坐在牛,驢拉的板車回家,聽著家人聊一聊今天的收穫,說一說明天的計劃,一路上歡聲笑語,滿載而歸。

    地裡的莊稼全部被收完並不意味這秋收結束反而是宣告了秋收進入的第二個階段。這時候最關鍵的任務就是把糧食變的便於儲存,為安穩度過冬天和第二年的春天做好準備。這時,如果是種了玉米的人家,要做的就是剝下玉米粒並把它們曬乾磨碎做成玉米麵。新做好的玉米麵不管是熬粥還是做成饅頭都非常好吃。而種了麥子和稻子的人家則要更辛苦一些,不光要將糧食曬乾還要把它們剝皮。這可是一項有難度的活兒,不過也不用擔心,農民們自有他們的智慧,一切都在他們的辛勤勞作下井井有條的進行著。對於沒有見過這些的人來說,簡直是即新鮮好玩又覺得很有智慧,意義非凡。

    當天還沒全亮時,家裡的男人們趁太陽沒升起來,天還不太熱到地裡勞作了,等到天熱了就回到家中,吃上一碗在家裡大鍋裡燜好的由土豆小米組合在一起的燜粥,配上鹹菜,再加上一碗在燜粥過程中盛出的湯。雖然不是什麼美味珍饈但足以撫慰農人們勞作的辛苦,足以讓離開農村的人久久懷念。飯後稍作休息,全家一起在田裡開始了又一輪的收割,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家上下齊出動,田裡頓時熱鬧起來了,刀割聲,交談聲,歡笑聲,小孩子們玩耍聲,交織不絕。

    雖然我現在已經離開了農村很久了,但這樣別開生面的熱鬧場景我只在農村秋收時才能看見,那時雖然大家身體很累但是晚上躺在農村的土炕上整個人是充實的,內心是喜悅的。那段時間雖然吃的每一餐都很簡陋,但是每一頓回想起來都讓人懷念。路上遇到相熟的人,談的大多都是豐收的情況和對以後生活的美好期盼,雖然每個人身體很累但臉上都是藏不住的笑容。

    只有當真正看到農村秋收場景的人才能真正認識到農村生活,才能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不絕原因產生新的理解

  • 2 # 一杯清酒笑風塵

    這個時候,這是水稻成熟的季節,也是溫塘農村最忙的時候。打稻穀是技術活,也是一種體力活。

    臉朝水稻,背朝天。累了,田埂上坐一坐,放下手中的鐮刀,摘下頭上的斗笠,雙手撣一撣衣袖,拿出一包白沙,抽上幾根菸。抽完,繼續彎腰割稻子。 小時候,看到大人左手拿稻子,右手握緊鐮刀。割稻子的時候,鐮刀口要向下斜,不然很容易割到手。 可是,儘管很小心,也有割到手指,鮮血直流的時候。回到家,奶奶在房簷上到處找蜘蛛網,敷在傷口上,這是當時非常有效的止血方法。 現在打稻穀機械化水平提高了,打稻穀機械化水平提高了,收割機的出現帶來了便利! 當把稻子全部收回去,在這片田野裡,便是另一番天地。

    小時候,放學後,就是放下書包,拿一個小盆便出門捉泥鰍。順著排水溝,看到有小洞的地方,挽起褲腿和袖子,運氣好一下午就能挖到小半盆~ 每次能捉到一小盆,就會非常開心和滿足。興高采烈拿回家,讓媽媽做一頓美美的晚餐。親自動手,豐衣足食。 籮、筐、簸箕、扁擔,這基本是標配,另外,還有編織袋。有了這幾樣東西,裝稻穀也就方便多了。

    農民把割回來的一些稻苗散落到水泥地上,先讓太陽暴曬,然後一遍一遍的翻,等到下午太陽把稻稈曬乾了,用棒子來回敲打。 晚上裝起來,白天又倒出來曬,一遍又一遍的暴曬,一直到全部曬乾,每一粒稻穀蘊含著農民多少汗水與辛勞。。。

    小時候,大人們在曬稻穀,小孩就在一旁嬉笑玩耍,或者在一旁幫點忙。 稻穀打完之後,稻草一般都會堆在田裡一段時間,讓它暴曬幾天,讓水分蒸發。調皮的小孩子就喜歡在草堆裡上打滾,上躥下跳,甚至有更調皮的小孩,乾脆點它一把火燒掉(小編小時候可是經常幹這種事的,大人們也很無奈。。。) 等稻草幹了之後,一捆一捆的挑回家,用來放到豬欄或牛欄裡不但可以讓它們用來保暖,不久之後這些稻草還會變成有機會肥料。

  • 3 # 新農村軼事

    兒時的稻穀收割場景是什麼樣的?

    在北方農村,二三十年前,家家都有自己的一片空地。我們叫“場”。

    場就是一塊平整的空地,澆點水,然後用拖拉機拉著石滾壓的很平整。

    場的用處有兩個,脫粒和放麥秸垛。

    這就要說起以前的收割流程了:

    1、一家人拿著鐮刀下地,把麥子割完,用一個布條捆起來,這是收割。

    2、把所有收割的麥子拉到場裡,全部攤開,用拖拉機拉著石滾一遍遍的碾壓,這是脫粒。

    3、把所有的麥秸杆叉到一起,堆成一個麥秸垛。把麥子堆放到一起。

    4、最後一道工序,有風的天氣,要藉著風去揚麥子,過濾掉裡邊摻雜的麥秸雜物。最後把麥子統一裝到化肥袋裡,運會家中晾曬存放。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有了脫粒機,石滾背淘汰了。

    而後又有了收割機,“場”退出歷史舞臺。

    不過很多人還是難忘過去!

    以前雖然收割很辛苦,但是一家人齊心協力,統一上陣。累了沒關係,田間有騎著二八腳踏車賣冰糕冰塊的,大人們喝點啤酒,小孩子可以在場裡、麥秸垛之間來回玩耍。有的時候還要在場裡過夜。

    可以說“場”承載了一代人的回憶,家鄉易回,過往再難尋。

  • 4 # 農村二霍

    小時候去割稻穀,最喜歡拿稻穀杆編繩子,然後一幫小朋友跳繩。

    正所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收稻穀真的非常辛苦。小時候種稻谷,收稻穀全人工,沒有插秧機沒有收割機,用的是古老的打穀機,用腳踩那種,好心酸啊現在想想,我們農民真的很辛苦。

    幸虧現在國家越來越強大。惠民政策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好,所以農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了。隨著科技越來越越強大,科技領域技術已經滲透到各個鄉村,比如,割草機,收割機,插秧機等,農民大叔都會使用了。

    希望國家繁榮昌盛,農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

  • 5 # 陽光雨露

    我今年78歲了,童年時家裡收稻穀的情景還記憶猶新呢。那時我6,7歲左右,我家鄉在成都平原上。家裡當時種著十餘畝田,耕地、犁耙、栽秧、打穀,春耕夏種秋收總有那麼多農活,父親是幹活的主力,農忙或乾重活我從小在父親身旁,有插得上手的時候,總是要幫忙。秋天,稻穀收成後,當父親推著稻穀到水碾去時,我總是搶著前去推車,為的是到水碾上看河水推動磨盤、推動水碾,如何把稻穀碾出來。稻穀收回來了要翻曬。在曬場上開啟竹編的曬墊,躺在上面,仰望蘭天白雲,看西邊晶瑩暢透的雪山,當大人挑來稻穀時,我迅速爬起來,用木扒把稻穀灑開鋪勻。

    稻子收割了,剩下的谷樁要剷除,我就拿上鐮刀,一行行地去割,收稻草了,在田裡去拖。特別是打穀子時,去揀穀子,更是高興乾的事。成都壩子上打穀子季節很集中,家家都很忙,田野裡到處“砰、砰”的攔桶打穀聲。我們就挽個竹籃子,那裡拌桶響,就跟在後面去揀,或在稻草裡找尋剩餘的稻穗。跑上跑下,一天總要揀上幾斤十來斤穀子。

    生活在農家的孩子,從小就喜歡勞作。那時我還小,父母親總是不讓孩子們多做,但在父母身邊始終是他們的小幫手,幹著一些小雜活。

  • 6 # 霞姐隨拍

    我是出生在北方的70後,屬於太行山中的一份子。我們這裡一年四季盛產的莊稼主要是小麥,玉米和穀子。如今種田已經一切機械化了,但記憶深處,兒時收割小麥的場景還歷歷在目。1.每年小滿過後,小麥馬上就要成熟,這時父輩開始做收割前的準備工作,第一步槓場。把場地收拾平整,碾實。2.那時還都是人工收割,天沒亮,帶上水和乾糧,背上擔子繩,拿上鐮,趁天不熱就全家出動割麥了。3.把麥子擔到場上,挨著誰家了就把麥子攤到中間準備碾場。4.一人站在場中間牽著帶著眼罩的牲口轉,牲口拖著一個石磙壓著麥秸轉圈碾。5.碾好以後就開始趁風揚場了,讓麥芒順風颳出去。6.家庭主婦做結尾工作。兒時的我們是無憂無慮的,就等著大人忙完後,和小夥伴們一起鑽到大人剛堆好的麥秸堆裡捉迷藏,站到麥秸堆頂部玩跳跳床。更常見的是,經常玩著玩著就鑽到裡邊睡著了,讓家人左找右找都找不到。那時生活水平雖然匱乏,但生活的滋味卻是異常甜蜜的。

  • 7 # 農民小戚

    小小一粒米,來的不容易。

    吃飯要小心,不要掉飯粒。

    兒時的我,大人老師常教育。一晃而過,年近不惑之年,想想時間過得真快。

    稻穀成熟季節大人都是在一彎腰一那個,起早田地乾重活,我小隻能幹小活例如燒鍋,做簡單的飯。閒時去田間幫大人抱稻穀做個下手,嘻嘻!有時還會幫倒忙,越幫越忙!特別是天氣不好雷雨來臨,都是兩步敢作一步跑,快的真是像影片快進,弄的灰頭土臉。有時我還上竄下跳,地上打滾。

    記憶尤新的是當時只聽大人說腰疼,我說我也腰疼大人會說小孩子哪來的腰...哈哈!

    說實話農民得來的每一粒糧食真不易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做一個光碟族!

  • 8 # 墨威羊皮服裝

    記得割麥子那時候還小拿鐮刀割。最怕的是碰到那種小白蛇會順著褲腿往上爬,被爬過幾次,到現在噩夢都是蛇爬褲腿。開心的是也能碰到野兔,小野兔剛回跑的那種,那會心眼少只要看到肯定會追,只要能看到就會追,頂著40℃一陣猛跑,跟小傻瓜一樣,其實追上機率很小,因為小兔子跑進沒有收割的麥田什麼都看不到了。還有撿路邊掉落的麥子去換杏子吃,去穀場去撿鴨蛋。。。鴨子傻,吃起來不想著回家就地就把蛋下了,記得有一次撿了10多個。這都是美好的記憶,現在種小麥的也少了,都種棉花了,也沒有人工割麥子的了。

  • 9 # LY劉才

    難忘的記憶太多了,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年麥收,大雨的第二天,那天晴的格外好,父親領著我和二姐,母親去那塊最長的地裡割麥,地伸長說有一公里一點都不誇張,是我們那裡最長的地塊,父親說一人兩攏️到頭回家,一開始幹勁十足,彎下腰就開始割,誰也沒有我割的快,父母是尊在地上割,我跑在前面會不時的回頭瞅她們,心想肯定我先割完,這樣堅持了沒多久就不行了,火辣辣的大太陽照的我面板生疼,頭暈,眼花,難受還沒水喝,那個鐮刀把我的手磨的是咋握都是疼,堅持到最後是大人到頭回來接的我,可怕的第二天還是第三天,我的胳膊、脖子上開始掉皮,一塊一塊的至今難忘。

    割完以後的小麥用架子車,一車一車的拉回打麥場裡,用牛套上石滾開始碾,然後揚場。再然後有了脫粒機,收割機但是那些農活我會都做,後來上中學的時候要拿饅頭,都是母親和好發麵我自己做好,然後拿著去上學。

    掰玉米那個滋味真的值得回味,玉米葉上的小齒剌的不敢睜眼,要穿上長袖,鑽在密不透風的玉米田裡,感受著超高溫的炙烤,不過現在條件好了,也沒多少人願意種地了,大概是那個時候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吧。

    也就高粱秸是我們最美的零食,就像現在吃甘蔗一樣,幾個小姐妹一起,能把別人的高粱地霍霍半截地,只為那一點甜甜的汁水。

    吃的是自己地裡種的蔬菜,一年到頭吃不完,母親做的饅頭,花捲都很美味,村裡的每位母親都是做飯高手。

    一分一根的冰棒,變蛋就啤酒,童年的記憶總是美好的,那是一種簡單的快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薯蔓現在插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