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飛雁1988

    在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司馬徽曾對劉備說:伏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但劉備卻幸運地把這兩大頂級謀士都招到了自己身邊,不料就在他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龐統卻在進攻益州時被劉璋的手下射死在落鳳坡前。這樣一來,劉備就由雙核驅動變成了單核帶隊。劉備去世後,諸葛亮軍政一肩挑,數次出師北伐,準備光復漢室,但都無果而終,最後病逝於五丈原。

    其中在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謀的建議,核心內容是由自己率領一支精兵經子午谷奇襲長安,當時長安的守將夏侯楙是個紈絝子弟,魏延認為夏侯楙一見到自己的大軍突然出現,肯定會不戰而降或棄城逃跑。自己佔領長安之後,加上諸葛亮大軍的配合,就可以一舉拿下整個關中,如此一來,蜀軍就將在北伐中佔據極為有利的地位。

    但諸葛亮卻以此計太過兇險為由給拒絕了,搞得魏延心裡很不爽,還發了幾句牢騷,認為諸葛亮這是在有意壓制自己。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此時主持北伐的是龐統而非諸葛亮,他會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龐統和諸葛亮的不同。諸葛亮一生謹慎,極少弄險,所以空城計才嚇退了司馬懿;而龐統則正相反,他喜歡兵行險著,不按常理出牌,龐統這一特點在他隨劉備進攻益州時表現的淋漓盡致。

    劉璋為了抵禦張魯,在張松的忽悠下不顧眾人的反對執意邀請劉備入川。龐統極力勸說劉備乘機奪取益州,於是劉備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和趙雲守荊州,帶著龐統、魏延和黃忠向西川進發。劉璋聽到劉備入川的訊息後,特意從成都趕來和劉備相見。當時龐統就建議劉備仿效項羽搞一場鴻門宴,當場把劉璋給砍了,然後率大軍直取成都。但劉備卻以此舉不符合自己仁義的形象為由給拒絕了。

    一年之後,劉備終於決定要和劉璋撕破臉了,這時龐統又給劉備出了上中下三策:只今便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此為上計。楊懷、高沛乃蜀中名將,各仗強兵拒守關隘;今主公佯以回荊州為名,二將聞知,必來相送;就送行處,擒而殺之,奪了關隘,先取涪城,然後卻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夜回荊州,徐圖進取:此為下計。成都和葭萌關相距甚遠,蜀道又是出了名的難走,但龐統的上策卻是出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由此不難看出,龐統是一個多麼喜歡弄險的人。如果是他主持北伐的話,必定會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至於能不能成功,誰也不敢說。鄧艾偷渡陰平難不難?結果成功了;麥克阿瑟的仁川登陸計劃曾遭到美軍將領的普遍反對,但最終他也成功了。由此來看,誰敢說子午谷奇謀就一定會失敗呢?

  • 2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甭管三國後期北伐的人物是誰,基本上都不會同意魏延出子午谷的。因為子午谷奇謀有著很大的危險性和不確定性。

    事件回顧

    我們先來看一下子午谷奇謀是怎樣出現的以及怎樣演化的。

    諸葛亮出師北伐的時候,魏延突然說道:我有一條小路,只要你給我5000精兵,我就可以透過這條小路直接端掉曹魏的大本營。

    諸葛亮一下子來了興趣便問道:是哪一條小路呢?

    魏延說:子午谷。

    諸葛亮聽了之後沉思了很長時間,當然,我們假設諸葛亮在沉思,然後告訴魏延不可以。

    顯然,如果按照當時的劇情來看諸葛亮拒絕了魏延的理由很簡單,因為諸葛亮在忌憚魏延,在防禦著魏延,好像魏延從最開始進入蜀漢的時候,諸葛亮就沒拿正眼看過他。

    沒錯,這就是事實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嗎?並不是。

    因為諸葛亮和魏延從來沒有在一個頻道上,魏延的想法很簡單,把曹魏大本營給端了,那麼曹魏的國土就是咱們的了。

    可是自古以來行軍打仗哪有那麼簡單,把曹魏大本營端了,他們會同時演變出第2個大本營第3個大本營來。而與此同時,魏延所率領的那5000人,很有可能就打了水漂,有去無回了。

    5000人可能對於蜀漢來說並不是很多,可魏延點名要的是5000精兵,那麼這就是一筆非常龐大的數字了。

    要知道當年曹操與袁紹對陣的時候,也僅僅有2萬精兵而已。魏延突然之間調走5000精兵,對於蜀漢的動盪、對於蜀漢的根基而言,產生的影響絕對是無法忽視的。

    更要命的是,無論是諸葛亮也好龐統也罷,他們都得做一個最壞的打算,萬一魏延出師未捷身先死,那也就算了。可是出師未捷還活著的話,被別人敵人給俘虜了,再當個叛徒,那對蜀漢的影響,恐怕要遠高於正5000精兵。

    為什麼會往這方面想呢?因為魏延有前科呀。

  • 3 # 共情者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司馬徽曾對劉備說:伏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但劉備卻幸運地把這兩大頂級謀士都招到了自己身邊,不料就在他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龐統卻在進攻益州時被劉璋的手下射死在落鳳坡前。劉備去世後,諸葛亮軍政一肩挑,數次出師北伐,準備光復漢室,但都無果而終,最後病逝於五丈原。

    其中在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謀的建議,核心內容是由自己率領一支精兵經子午谷奇襲長安,當時長安的守將夏侯楙是個紈絝子弟,魏延認為夏侯楙一見到自己的大軍突然出現,肯定會不戰而降或棄城逃跑。自己佔領長安之後,加上諸葛亮大軍的配合,就可以一舉拿下整個關中,如此一來,蜀軍就將在北伐中佔據極為有利的地位。

    但諸葛亮卻以此計太過兇險為由給拒絕了,搞得魏延心裡很不爽,還發了幾句牢騷,認為諸葛亮這是在有意壓制自己。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此時主持北伐的是龐統而非諸葛亮,他會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龐統和諸葛亮的不同。諸葛亮一生謹慎,極少弄險,所以空城計才嚇退了司馬懿;而龐統則正相反,他喜歡兵行險著,不按常理出牌,龐統這一特點在他隨劉備進攻益州時表現的淋漓盡致。

    劉璋為了抵禦張魯,在張松的忽悠下不顧眾人的反對執意邀請劉備入川。龐統極力勸說劉備乘機奪取益州,於是劉備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和趙雲守荊州,帶著龐統、魏延和黃忠向西川進發。劉璋聽到劉備入川的訊息後,特意從成都趕來和劉備相見。當時龐統就建議劉備仿效項羽搞一場鴻門宴,當場把劉璋給砍了,然後率大軍直取成都。但劉備卻以此舉不符合自己仁義的形象為由給拒絕了。

    一年之後,劉備終於決定要和劉璋撕破臉了,這時龐統又給劉備出了上中下三策:只今便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此為上計。楊懷、高沛乃蜀中名將,各仗強兵拒守關隘;今主公佯以回荊州為名,二將聞知,必來相送;就送行處,擒而殺之,奪了關隘,先取涪城,然後卻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夜回荊州,徐圖進取:此為下計。成都和葭萌關相距甚遠,蜀道又是出了名的難走,但龐統的上策卻是出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由此不難看出,龐統是一個多麼喜歡弄險的人。如果是他主持北伐的話,必定會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至於能不能成功,誰也不敢說子午谷的奇謀就一定會失敗。

  • 4 # 傲虎樓主

    我覺的無論是誰,也不會採取魏延的計策

    諸葛亮與龐統號稱“臥龍、鳳雛”,且諸葛亮的排名尚在龐統之上,但更多是出於戰略層面上的排名,要是具體到戰術戰役,鳳雛得軍事才能要比諸葛亮厲害的多。否則剛開始的時候,也不會諸葛亮守家,龐統跟隨劉備出征。

    龐統在《三國演義》中出場並不多,最大的功勞就是幫助劉備奪得了益州。就是劉璋的地盤,從而使得劉備有了三分天下的地盤和實力。但是不幸早死,使劉備痛失一臂。否則的話,有諸葛亮坐鎮後方,怎麼也不會讓東吳偷得荊州。

    我們看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背景

    公元223年,劉備去世,這是蜀漢成立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打擊,關羽、張飛、黃忠相繼去世,孟達叛變,更為嚴重的失去了在東北方向戰略屏障,致使兩路進攻中原的計劃破滅。劉禪即位,諸葛亮輔政,主動和孫吳和好,休養生息,平叛南蠻,迅速穩定了局勢,發展了經濟。這邊剩下的人才不多了,武將只有魏延能夠算得上猛將了。

    公元222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後立即篡位,這個時候出現了短暫的動盪,孫吳、柯比能、東北的公孫都與曹魏發生了戰爭,而且曹操時期遺留的將帥、謀士之才大多也都去世,在公元226年,曹睿繼位,就是那個洛神賦中的甄宓的兒子。曹睿相對來說也是比較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但是內部統治並不穩定。內部體系林立,尤其是以曹氏家族內部的矛盾尤為突出,這個時候司馬懿還沒有顯現出來。但是最重要的一點事,曹氏家族完成了皇位交接,穩定了曹氏政權,矛盾僅為內部矛盾,不再是為了劉漢還是曹魏爭鬥了。這個時候,曹魏的將帥之才有曹真、張郃、司馬懿、滿寵、毋丘儉等人,但是這都需要鎮守在不同的防線。

    孫吳政權相對穩定,孫權的壽命比較長,活過了曹魏的三代實權帝王。但是由於孫權這個小家子氣,與曹魏的戰爭不斷。孫吳一直想攻佔安徽,奪得整個長江流域的控制權,把控制範圍推到平原一帶,不僅有戰略緩衝還可以臨江而戰,於進於退都是特別有利於以後的軍事行動的。但是幾次戰爭都不如意,還被公孫淵涮了一把。

    我們看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結果

    我們看下當時出漢中的進攻路線,從漢中北進,有兩個方向四條通道。一個方向是出秦嶺入關中。在這個方向上有二條通道:一是出秦嶺子午道,進入關中;二是經秦嶺褒斜道,出入斜谷,進入關中西部;這二條通道谷長路險,均有棧道,大軍行動比較困難。另一個方向是往西經陽平關進入隴山,在這個方向上有二條通道:一是出陽平關,經故道、散關,進入隴東;一是出陽平關,經武都、建威到隴右的祁山出天水。這二條通道道路較遠,但略為平坦。當時,魏延提出了一個戰略,出子午谷,直接進逼長安,也就是第一個方向。但是被諸葛亮拒絕了,採用了第二個方向。這讓後人對諸葛亮產生了懷疑,認為諸葛亮太過於膽小。但是我認為,這不是膽小,是謹慎,如果沒有成功的話,蜀漢在第一次北伐之後就會亡國。由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但是沒白來,把隴右的上千戶居民給帶了回來。

    我們看下爭議較大的進攻路線

    魏延的意思是出子午谷,直接進逼長安。大家可以看下圖片,這條路比較長,而且要翻越秦嶺,但是相對來說要比鄧艾走的路好的多,如果順利的話,可以一直到達長安城下。或許會對長安的守軍來個出其不備。但是以曹真、張郃、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判斷不出來嗎?諸葛亮都能判斷出來陰平小道的危險性。不過就是鄧艾過去了,鄧艾的運氣也太好了,剛到江油,馬邈竟然投降了,這樣軍隊才得以調整。

    我們假設魏延帶領軍隊到達了長安

    如果採用魏延的計劃,兵力肯定不會多,像鄧艾,到達江油的時候大約只剩下2000餘人,就算魏延可以多帶些人馬,但是最多不會超過5000人。如果超過5000人,行兵人馬、後勤補給將會是成體系化供給,這樣的動靜不可能不引起曹魏守軍的注意。5000人馬到達了長安,就能攻的下長安嗎?長安作為劉漢的首都,雖然幾次遭到破壞,但是也不是輕易能夠攻下來的,且長安距離東北防線的滿寵,西北防線的田豫距離並不遠,只要他們兩路來救援的話,魏延只能等死,撤都撤不回去。假設攻的下長安,對於曹魏有什麼致命性的打擊嗎?頂多就是精神層次的打擊,如果諸葛亮能夠取得隴西勝利,迅速揮兵北進,這才有可能穩定長安局勢,佔據西南,與曹魏對峙。但是諸葛亮在隴西面對張郃根本沒有取得勝利,像鍾會,最起碼大軍壓境,已經佔據了絕對優勢。而且此次諸葛亮帶出來的是全部人馬,除了固定守城和防線的人馬外,再無機動兵力。所以說魏延不會等到援兵來的,偷襲長安的下場只能是死路一條。

    按照龐統的軍事才能,他不會派遣魏延做這種無用功,還不如趕快取得渭水控制權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是關連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