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上小述

    看到這個題目,就想到了1911年的武昌起義,起義時間就在預備立憲公佈不到半年的時候。武昌起義的勝利,掀起了全國革命的風暴,那一年是舊曆辛亥年,這場偉大的革命又叫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前發生了許多事情,把這些事情捋一捋,就能對這個問題加深一下理解。

    第一:戊戌變法失敗了,但是,政治改革的主張已經深入人心。日俄戰爭日本打敗了俄國,當時人民分析,日本之所以迅速變強,就是因為實行明治維新改革,成為君主立憲國家。

    第二:1908年一天之內,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都去世了。又過了一年,在1909年,最後一個對清王朝盡忠職守的漢族實力派大臣張之洞也去世了。同時在利益紛爭中,袁世凱也大權旁落。清朝的權力完全落在了沒有眼光,沒有經驗的滿州二代手裡。在政策的制定,細節的把控,時局的感知,捨得的度量上都十分欠缺。

    第三:拖拖拉拉交出來的立憲的內容也非常不公平。學者費正清曾寫到,清政府透過改制成功的增加了政府中滿洲官員的權利。在13個高階官員之中,有七個滿人,五個漢人和一個蒙古旗人,這個蒙古旗人,雖然是蒙古族,但他是屬於滿人陣營的,滿人與漢人比例為8:5

    既然是民主政治改革,連起碼的滿漢平權都沒有做到,內閣中滿人佔據大部分,把持絕對話語權,同時掌握海陸軍政實權。這一做法直接把全華人民,還有地方上的實力派,推到了革命黨的懷抱,隨後不到半年的時間,辛亥革命爆發了。更多的仁人志士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中國歷史開啟了新的一頁。

  • 2 # 帝國中興

    清末實行的預備立憲表面上進行的轟轟烈烈但實際上只是典型的形式主義,欺騙主義。1906年從國外考察政治的五大臣回國,五大臣鄭重其事一一向慈禧提交了自己的考察報告,從這些考察報告來看,五大臣出國是真的為了考察而不是出國遊樂,他們深入考察了美國,德國,俄國,義大利,奧匈帝國,日本,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國的政治制度,其中戴鴻慈的《出使九國日記》和端方等人的《歐美政治要義》最為出名,他們對英國和美國的議會制印象深刻。

    他們回國後分別對立憲做了詳細闡述,從報告中五大臣所理解,所希望的憲政仍然偏向於君主制,在突出強調君主立憲有利於君的同時,報告同時也認為有利於民,只是不利於官,是目前為止人類最好的政治制度,為了鼓動君主立憲,他們不僅從政體上以立憲有利於皇位永固,有利於外患減輕,有利於消弭內亂上奏慈禧,而且還具體分析了東西洋各主要國家實行立憲政體後的種種好處。1906年清廷頒佈了立憲上諭,上諭強調了立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後,又以民智未開為藉口進行準備立憲,至於什麼時候立憲卻沒有明確說明。

    隨著國內形勢的發展越來越對清政府不利他們在1908年緊急頒佈了《欽定憲法大綱》,宣佈立憲以九年為期,並同時作為未來的立憲綱領。《欽定憲法大綱》幾乎完全抄襲了日本的明治憲法,日本的明治憲法是以皇權至高無上為主要綱領,但是抄襲的大綱還是遭到刪改,如日本憲法規定天皇宣告戒嚴,戒嚴條件由法律規定,《大綱》則改為皇上有宣佈戒嚴的權力,當緊急時,得以下令限制臣民的自由。23條憲法條文中維護君主大權的有14條,臣民權利義務有9條,廣大人民有當兵,納稅,服從清廷統治的義務,卻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上的權力和自由。

    清政府在立憲方面自以為是,自作聰明,倒行逆施,加上清政府實際立憲的步伐一拖再拖,結果導致國內民眾大為不滿,感覺自己受到清政府的欺騙和愚弄,紛紛指責清政府的立憲是假立憲,偽立憲。全國民眾開始同情革命黨轉而支援革命黨。清政府在立憲問題上言而無信,弄巧成拙,致使政治威信和民意基礎完全喪失,清政府面臨嚴重的政權合法性危機。慈禧和光緒皇帝去世以後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又沒有當機立斷,大膽改革依舊執迷不悟的欺騙搪塞國內民眾,加劇了政府和民眾的矛盾,引起社會的極大動亂,從而加速了大清帝國的滅亡。

  • 3 # 魚羊史話

    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已經不完全是一個封建專制王朝。在1908年,清政府頒佈《欽定立憲大綱》。確定了十年的立憲時間,並派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1911年,成立第一個內閣,又被人們稱為皇族內閣。武昌起義後,袁世凱被任命為第一個內閣總理,北洋軍各將領為內閣成員。可惜這都是假立憲,如果是真立憲的話,清朝也許就不會被推翻。

    清朝做了許多弄虛作假的事情,可為什麼獨獨這一件是卻被華人不能容忍,可能是它欺騙面之廣,傷害人心之深,不為人所容忍。

    被欺騙最深的,應該是立憲派人士。立憲派早期是維新派人士,鄭觀應,梁啟超,康有為等人,都是早期立憲派的鬥士,百日維新更是讓他們親身實踐於立憲鬥爭中。後來,隨著民族危機。革命黨人的激進活動,暗殺,爆炸,起義等等破壞,使得許多與清朝統治有著利害關係的人,開始反對激進的革命,希望透過立憲這種,溫和的方式,延續國家的統治。實業家,民族資產階級,地主,官紳,社會中上層人士紛紛轉而支援立憲。這些人就成為了立憲派。清末新政開始後,各省設立諮議局,許多立憲派人士成為諮議委員,他們向上傳達民意,向下宣傳立憲。1908年後,立憲大興,每天都有人在諮議局門口遊行請願,許多立憲派人士更是再三的催促政府,儘快的落實立憲。

    1911年,內閣名單即將出爐之時。立憲派人士滿懷希望,甚至有人大呼國家復興不遠矣。可是當名單公佈的時候,對於立憲派可謂是當頭大棒,打的傷心塗地,欲絕無望。13人的內閣成員中,4名漢族,9名滿族,其中有7人更是皇族。世人戲稱為皇族內閣。這和立憲派所期望的立憲相差甚遠。於是開始有些人,慢慢的對清政府失去了信心,更有一些人開始轉而和革命黨人合作,尋找另外一種救國之路。

    對政府失去了信心,自然也就不會在支援清政。府用一個皇族內閣,埋葬了社會中層人士對政府的支援。老百姓早已在貧窮中,對政府心灰意冷,而在中層也在欺騙中對政府默唸死灰。

    還剩下上層人士的支援。因為他們與清政府的利害關係最深,所以上層人士不到萬不得已也是不會放棄對政府的支援。可惜的是,清政府借立憲為名,加強著中央的實力。在中央排擠漢族,從內閣成員的分佈中就能看出。將漢族權臣留而不用,張之洞一介封疆大吏地方重臣,卻在朝廷上做一個小小文職。袁世凱被罷官,解甲歸田。中央要職。經濟,軍事,政治首領全部換成滿人。

    在地方,更是收緊地方權利。許多稅收資源被調入京城。這些事情慈禧在世的時候,可能還可以艱難做到。可當時慈禧到時早已去世,朝中肯本就沒有一個強硬人物出來。中央的軍事力量北洋新軍,也是由一批漢人掌握。中央這樣做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無非就是直接的和地方撕破臉皮,讓地方順理成章的脫離中央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武昌起義後,短短几天,就有數十個省份宣佈獨立。上層人士。知道了清政府的腐敗不堪,還會幫其遮遮掩掩。可沒想到清政府會拿他們開刀,滿族貴族既然會向漢族地主開刀,這是他們所想不到的。

  • 4 # 伯樂公

    1905年7月,清朝政府下詔派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等五大臣,“分赴東西洋各國考察一切政治,以其擇善而從”(後改派李盛鐸、尚其享替代徐、紹二人出國)。1906年他們先後從歐美回國,向慈禧太后密陳:“欲防革命,舍立憲無他”,實行“憲政”,可使“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並且指出:“今日宣佈立憲,不過明示宗旨為立憲之預備,至於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

    1906年9月1日,清朝政府正式頒佈《仿行立憲上諭》,預備立憲。

    1908年8月27日清朝政府頒佈了《欽定憲法大綱》及《逐年籌備事宜清單》,確定預備立憲之期為九年,屆時召開國會。

    1910年11月14日清朝政府又宣佈將預備立憲期限縮短為五年。

    1911年5月,清朝政府首先公佈《新內閣官制》。按照新官制組成的內閣,是以皇族為主導地位的內閣,人們稱之為“皇族內閣”。

    “皇族內閣”的成立,表明清廷無意實行君主立憲政治,從而暴露了皇族集權的用心,引起立憲派的強烈不滿。

    憲政必須在保障公民自由、實行民主基礎上以分權制約政府權力。而1911年5月,清政府卻以實行內閣製為名,進一步把大權集中到皇族手上。導致了立憲派人士逐步傾向革命。

    拒絕在1911年召開國會和皇族內閣上臺後,立憲派絕望了。他們轉向與革命派結盟。由於他們在知識階層和工商界中有巨大影響,在各省諮議局中佔據優勢和領導地位,同時有自己的武裝——各城市的商團,因此在辛亥革命爆發後,推動了各省紛紛宣告“獨立”,並維護了過渡期的治安。但他們沒有成為革命派,對革命派後來一些錯誤的舉措是堅決抵制的。準確地說,他們一直是辛亥革命前後的穩健力量。

    真正導致清朝改革失敗的最大原因是皇族不肯放棄特權。而皇族不肯放棄特權,妄想保住專制權力,結果導致了皇位的喪失。

  • 5 # 漩渦鳴人yy

    1908年,清政府確定要在十年之內抓緊整個國家的立憲運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時間越來越短,在這之後清政府並沒有做到離線,而是選擇成立了一個所謂的內閣,其內閣成員大部分都是八旗子弟或者與皇帝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絡,所以這個內閣也被稱為皇家內閣,而所謂的立憲只不過,成了一則笑話而已。

    清政府為什麼不立憲?其實很大的原因是和清政府自身的政治體制有關,清政府是封建主義是一點沒有任何疑問,這個政府所維持的利益不是廣大民眾的利益,而是少數貴族的利益,而最終的利益得益者是皇帝自己。

    所以對於封建者來講,其實立憲是一個很難抉擇的事情,最主要的問題便是原先守護自己利益的那批人也就是那批貴族,現如今你要把他們權力從他們手裡面剝奪下來,然後給人民老百姓,可人民老百姓不會念你的恩情,而是選擇將自己的票投給那些可以維護他們利益的人,這樣的話皇帝成為了光桿司令,所謂的立憲很有可能會給自己招來很多荒唐的事情,很多災禍。

    但這都不重要,畢竟離線到最後的話,你如果是國家的國王,雖然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地位,可是仍然還是能夠遭到禮遇的這一點在君主立憲的多個國家裡面已經有所體現,可對於八旗子弟推選出來的愛新覺羅家族的皇帝來講,他維護的利益可不止他自己或者是自己身邊的家人那麼簡單,它需要維護的是所有八旗子的利益。

    無論滿足究竟發展到什麼地步,它的人口總數仍然還是不能超過漢族,將比較有漢族來講滿足的人口偏少,但是這個滿清政府本身就是以滿足再加上一個蒙古族作為自己的執政主體,所以,少數人統治多數人這需要什麼樣的方法?那當然是確立自己的核心利益團體。

    換句話來講,愛新覺羅家族想要維護住自己的統治,就必須得依靠八旗子弟,除了八旗子弟以外沒有人會幫你,第一,你是滿族人,相比較於主體的漢族人來講屬於異類,第二你進入中原所犯的那些殺念以及你跟中原文化之間的格格不入,這也是大家不願意推選你作為國家象徵的重要原因。

    留著大辮子裹著小腳也確實難看,所以愛新覺羅家族也就是滿清的皇帝,他在立憲這個問題上永遠都是持否定態度的,離線就代表著他要將自己手中的權利給放出去,這還不算完自己的八旗子弟,也就是所有的滿足的子孫,全部都會成為平民,融合到漢族的巨大的人口基數里面,這樣的話原先自己佔據的政治資本一下子蕩然無存。留下的就是那些漢族的人民或者是漢族的官員,來決定你一個滿足皇帝的生與死,去和留,這就有問題了。

    所以說對於滿族的皇帝來講,他們不會同意君主立憲,最後他們設立了皇家內閣,其實也正是這種無奈的體現,想要維護自己的政治生命就必須得讓八旗子弟佔據政府的主流,否則你就把我給踹下去,然後孫中山就說好,我就把你給踹下去!然後袁世凱這個二五仔跑出來說,沒問題,我幫你一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孩子是賞出來的,聰明娃是玩出來的!你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