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龍256013933
-
2 # 半生
鍾嶸原評曹公古質,甚有悲涼之句。睿不如丕,亦稱三祖。 鍾嶸 詩品裡自譬“九品論人,七略裁士”。對諸人的評價,發言自高,似乎難以辨難,可對陶潛,曹操等人的評第卻遭到後世激烈的批評,說曹操屈於下品,魏文不列上品,少損連城之價。然而,不僅由於各人體性賞識不同,畢竟年代久遠,對各人的評價不可能都一樣,而且他們出發點不一樣,最初鍾嶸作詩品,是因疾世淆亂,欲為口陳標榜,而後人竟是抱著一家之見,汲汲於品次之高低,忽略了它的本質, 文非苟作,若非情鬱於中,不能自已,不欲鋪文弄墨於世前也。有人涉獵雖廣,或研究雖深,卻始終未悟文章忠恕之道,以及詩教之本,“怨而不怒,溫柔敦厚”。 這八字甚至是“國學”之精。這八字搖心蕩神,動物感人,做人也不為過。 退一步說,曹操退居下品也未為過。記得魏徵說過,魏之三主雕蟲刻篆,忽君人之大道,非人君所務也,曹操東征西討,雖有小創,未為失志,中情未嘗少抑,幽恨之情不發,難稱作者。夫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曹操功蓋寰宇,略為少恨,本無意於造作,聊以發豪壯之情,未為不可,就正如不解今世為何如此追捧毛澤東詩詞
-
3 # 楊郭賴廖曾黃風水研究
“三曹”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以其慷慨悲歌、風骨峻拔著稱。因為當時三國鼎立,群雄並馳,在曹魏政權之下,東吳、西蜀幾乎找不到一個足與“三曹”抗衡的作家,作為詩壇領袖,“三曹”的風格各不相同。
曹操詩風中是以一個英雄的霸氣氣魄取勝。
曹操的詩今存詩20餘首,他的散文最突出地體現了迥異於漢代的清峻、華美、通脫、壯大的風格。他的代表作《讓縣自明本志令》、《舉賢勿拘品行令》都寫得樸素自然,直抒胸懷,不加雕飾,清峻簡約,情真意切,不受禮法約束。
曹操的一部分詩真實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社會現實和老百姓的苦難。如《蒿里行》記錄了漢末董卓之亂前後最混亂最黑暗的一段歷史,描寫了軍閥爭權奪勢所錯成的悲慘現狀:“鎧甲生蟣蝨,萬姓己死亡。白骨露如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如一,念之斷人腸”。另一部分詩抒發了他的人生抱負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如《觀滄海》寫登臨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見所感,展現了曹操吞吐宇宙的氣概和寬廣博大的胸懷。《短行歌》抒發了求賢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業的決心。《龜雖壽》抒寫了年命有盡而老當益壯的積極進取精神。《蒿里行》、《薤露行》本是送葬的輓歌,在曹操的筆下卻以其反映現實的鮮明性被稱為“漢末實錄”。曹操的四言詩為己經僵化板滯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曹操以其對文學的倡導用自己創作開風氣之先,為建安文學的繁榮和發展作岀了很大的貢獻。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於公元220年廢漢獻帝自立,是為魏文帝。曹丕是以詩人的細膩感受而見長。
曹丕的詩現存約40首,形式多樣,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無所不備,多為對人生感慨的抒發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題材上除一部分寫遊賞之樂的宴遊詩外,以表現遊子遠行思親懷鄉的、徵人思婦相思離別居多,借傳統題材表現了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時代氣氛,以及人生多故的傷離憫亂,風格清麗婉約。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對後代歌行體詩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一描寫女子在淒涼的秋夜裡輾轉難眠,思念親人,細膩委婉,纏綿悱惻,傳誦不衰。曹丕的文章語言漸趨華美,排偶氣息和抒情意味都比較濃重,代表了文章由質趨華的傾向。如《與吳質書》在追念舊遊、感傷逝者中,描繪岀友人的情懷與自己疏放的性情,感情悽愴真摯,語音流暢婉轉,文筆清秀雋麗,是一篇含蓄深情,情文並茂的傑作。
曹植是曹操的第四子,天資聰穎,才華過人,以才子的豐富想象而稱雄,現存詩90餘首,其創作以建安二十年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其前期作品主要有兩類,一類感時傷亂,如《送應氏》二首寫洛陽荒蕪殘破的景象。《泰山樑甫吟》寫邊海人民極端貧苦的生活流露岀其對百姓的深切同情。另一類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如《白馬篇》,借英姿颯爽、急赴國難的幽並遊俠兒的形象,表達了自己“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豪邁感情。
後期主要抒寫自己遭遣被棄的悲憤不平。題材有四類,一是抒發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憤懣,代表作有《贈白馬王彪》。二是傳統的閨怨題材,借思婦、棄婦的怨嘆,表白自己的心跡,代表作有《七哀詩》。三是直抒胸臆,述懷言志,代表作有《雜詩》。四是仙遊詩,借仙遊這一傳統題材曲折表達因人世險惡而隱居避世的嚮往。
曹植詩歌文采氣骨兼備,散文抒情言志文辭凱切,敘事論理簡練有序,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引經據典,運用自如。如《求自試表》博引典實,反覆設喻,層層推進,情詞懇切,將自己的一片忠心和急於事功之情抒發得既淋漓盡致又委婉曲折。
曹植寫的《洛神賦》為中國詩賦的歷史生色增輝。公元222年曹植過洛水時想起洛水之神宓妃的傳說,有感而作。全篇文辭豔麗,筆觸細膩,惟妙惟肖地刻畫了神女美好、靈動而又縹緲的形象,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人神相遇而不能交接的無盡愁怨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悵惘。
-
4 # 嶺上居士杏花君
三曹是指,曹家三父之。曹操,曹植,曹丕。曹操單成文化藝術上說,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他早年關心民生,寫下了“白骨露於野,十里無雞名。”鉅鹿之戰後,有寫出了自己的抱負“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取得政權時有渴望人才,寫下了“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他所處的社會使的他的政治手段殘酷陰暗。但是他的理想和他的作品一樣,高瞻遠矚,胸懷天下。曹植雖沒有其父的霸氣,他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除了《白馬篇》《七步詩》《銅雀臺賦》還有好多散文詩,內容廣泛。曹丕的文化貢獻最少,善於心機,有次祭天大會,他竟然寫了兩篇,看他父親稱王不稱王,不稱王。就把那篇低調的文章拿出來“臺高千尺,下有流水,皇帝萬歲萬萬歲。”分明是拍馬漢獻帝。建安年間有好多文人墨客,三曹的地位也不容小覷!
回覆列表
三曹指的是誰?“三曹”指漢魏間曹操(155-220)及其子曹丕(187-226)、曹植(192-232),他們既是建安時代政治的中樞,又是文壇的領袖,均以各自的特殊身份,吸引了一代文人,開創了一代文風。
因他們政治上的重要地位、文學上的巨大成就居於建安文學的領袖地位。三曹都生活於漢末動亂年代,不同程度參與了頻繁、激烈的政治、軍事鬥爭。在寫作手法上,繼承了漢樂府和《古詩十九首》等現實主義傳統。但由於他們的經歷等的差別,文學的成就的不同,風格也有差異。三曹的詩歌給後世以很大的影響,他們在文學上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
《龜雖壽》抒發了曹操的什麼雄心壯志?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抒發了曹操的什麼雄心壯志?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此後軍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這年七月,曹操胸懷統一北方之志,統領大軍出盧龍寨,日夜抄道疾進,遠征烏桓。大軍一到柳城,即大敗烏桓騎兵,殺死了單于蹋頓。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從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孫康處。曹操手下的大將知道了這件事後,勸曹操乘勝出擊,拿下平州,剿滅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孫康與二袁不和,如果急著去進攻平州,那麼他們肯定會合夥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時間,他們一定會自相殘殺。於是不顧眾大將的建議,下令收兵。沒幾天,公孫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頭顱送了過來。這樣曹操北征烏桓、統一北方的大業算是完成了。
中秋剛過,曹操便令班師回朝。大軍經過十多天的艱難跋涉,終於走出了滿目荒涼的柳城,來到了河北昌黎。這裡東臨碣石,西鄰滄海。曹操屹立山巔,眺望大海。這時夕陽西下,碧海金光;遠處的島嶼若隱若現,近處的海浪又滾滾向前……。
曹操是真實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詐、狡猾、殘忍、暴虐,都表現得從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誠而坦然。這實在是一種“大氣”。“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從這個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
曹操的氣質,正是一種“大氣”,一種將生死成敗、進退榮辱置之度外的豁達大度,一種我行我素、笑傲江湖的英雄本色。
曹操確實是很大氣的。讀他的詩和文,常會感到他的英雄氣勢。哪怕是信手拈來,嘻笑怒罵,隨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種大氣而不顯粗俗。尤其是他的《觀滄海》,是何等的氣勢:“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樣的詩,確非大手筆而不能作。鍾嶸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這種悲涼,除如劉勰所說,是“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 故梗慨而多氣也”外,與曹操對宇宙人生的哲學思考也不無關係。曹操畢竟是亂世英雄,對於生命的毀滅,他比誰都看得多。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帶點終極關懷的意味的。
曹操是叱吒風雲的亂世英雄,其詩極為本色。首先,是英雄本色,“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宋敖器之《詩評》);其次,是樂府本色,詩作幾乎全為樂府舊題,悲涼之中多有慷慨之氣。像《步出夏門行·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接連用“神龜”、“騰蛇”和“老驥”三個比喻,從正反兩面引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主題,情懷慷慨,真氣迴盪。曹操的散文也很有特色。
魯迅稱他為“改造文章的祖師”(《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曹丕詩一變乃父悲壯之習,頗有文士之氣:情感更為細膩,語言更為工麗,音韻更為和諧,形式更為多樣。其《燕歌行》是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
念君客遊多思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
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
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曹丕《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專門性論著。另外,他留守鄴城時,常與文士們相聚宴遊,詩酒競豪,開創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備了文人集團的性質。
曹植在政治上最終失敗,成為失意文人的典型,但他對魏晉南北朝詩壇的影響卻最大。鍾嶸《詩品》中列為上品,極盡譽美之辭。曹植不僅是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對五言詩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而且其詩作確實才氣過人,兼有乃父氣盛之勢和乃兄華麗之風。
從曹植早期的作品中不難看出,曹植確實是個任性,愛喝酒的文人,《三國志》中對曹植的評價是“任性而為,不自雕礪”,但是都忽略了對曹植內心深處性格,曹植早年跟隨曹操出征,深刻感受到世間百姓的疾苦,在其作品中,曹植表達了很多對百姓的同情,生在王侯之家的他做到這樣,表明他是個很善良的人。從其早期一些贈答詩歌,如《贈丁儀》、《贈徐幹》等,可以看出曹植極其賦有同情心,注重感情。不僅如此,曹植有很多的作品是寫親情的,有為自己早夭的女兒做的《行女哀辭》還有為一直迫害他的兄長曹丕早夭的兒子做的《仲雍哀辭》可見曹植是個內心很柔軟的人。曹丕死後,曹植還為曹丕做了一篇《文帝誄》來紀念曹丕,即使曹丕生前那樣對自己,曹植依然表現得很悲傷,曹植是個極其注重家庭、親人感情的人,心中有愛,注重感情,重兄弟之情。所以曹植的性格並不是可以籠統概括的,在不同的時期曹植的性格是有所不同的,這完全可以從其詩歌作品中得到答案,但是曹植本性中的友愛和注重感情是詩中貫穿曹植的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