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過路閒人路過

    用《三國演義》說三國曆史為什麼是一種悲哀?

    現代人對於三國這段歷史的認知主要是來自羅關中的《三國通俗演義》,而《三國演義》幾百年來帶給老白姓的是一個個精心構想的故事,同時也為戲曲說書帶來很多故事作為劇本,《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也因此被百姓熟悉 ,維持了幾百年,但無人會否認《三國演義》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褒劉扁曹,這中心思想已經不需任何例子來說明,而為了達到這中心思想,羅貫中加入大量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甚至無中生有的事件,如此成書必然出現很多矛盾和不合理的地方。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距離三國時期已有超過一千年的時間,而羅貫中曾是張士城的賓客,有過圖王的志向但最後意見不合離開了張士城同時也得罪了朱元璋,無法在政治上有任何發展,在其五十多歲時創作的《三國演義》,煲劉扁曹的立場也許和自己大半輩子的經歷有關。

    而《三國志》的著者陳壽曾在蜀為官,蜀投降後轉而改為投到西晉為官,因此在《三國志》裡有不少的時間是其親身經歷,《三國志》共65卷,其中魏書30卷,吳有20卷,蜀有15卷,對蜀的描寫明顯佔少部分其一是蜀並沒有史官再加上曹魏家大業大所以魏書佔最多很正常。陳壽無論在蜀還是西晉當官都不太如意,《三國志》的文字不多,很多事情就簡單幾字並沒太詳細描寫,最大原因是選材謹慎,不太靠譜的不會使用,所以一般對《三國志》都會把裴松之作的注一起閱讀。

    所有史書都是後朝寫前朝,都會有一忌謂,就像明史在清朝編輯,李世民對玄武門之變也像是頗為明顯的改動,但三國志這樣的忌謂其實並不多,很間單,陳壽給劉備的評價是英雄,諸葛亮是奇才,很多人說陳壽在西晉做官所以受到壓力去摸黑蜀國,但這點真站得住腳嗎?陳壽是這樣形容諸葛亮的: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後評曰:亮之為治也,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甚至用治國如管蕭來評價孔明,難道就是一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就等如要黑諸葛亮嗎?不可能說好的就照單全收,一句不合意的就視做受到壓力去摸黑嗎?

    所以用《三國演義》來作為正史看待而《三國志》因為著者身為西晉官員而不可信根本說不過去,《三國志》和其它史書一樣會有一些不靠譜,但相比《三國演義》就會顯得演義就是精心製作的故事,誰能知道孔明周瑜手心都寫個"火"字,用來當正史就像用《鹿鼎記》當清史來一樣的無知。最起碼演義對比《三國志》來當正史看有以下幾個非常明顯錯誤的原因。

    一) 在蜀和西晉當過官的陳壽對比元末明初的羅貫中那個更清楚這段歷史毫無疑問。

    二)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但本身就是通俗演義也就是文義創作的故事,而《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實打實的史書,而《三國志》是被評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如果這樣都可以隨便因個人喜好來選擇否認,那我們還有什麼史書可讀?

    三) 《三國志》是要摸黑蜀系的話那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但真有摸黑和洗白嗎?上文已說過如何評價諸葛亮和劉備,再舉個例子,曹操殺呂博奢一家留下"寧我負人,休人負我"這名言,當時根本就不是什麼陳宮和曹操逃亡,與陳宮毛關係都沒有,陳壽難道不可以不記載嗎?

    四) 拿小說去否認正史本就是扯旦,還是史書寫的自己喜歡就認史書,史書不喜歡的就認演義就更扯淡。

    最後,拿演義看圖個樂沒問題,用演義來說歷史就是一種極愚笨的事情。

  • 2 # 塗塗鳥

    沒什麼悲哀的 就和西方把神話當歷史一樣 真正的考古學家 歷史作家自然分辨的出 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 歷史真像啥樣重要麼? 大家就喜歡三英戰呂布 溫酒斬華雄

    “人民喜聞樂見 你不喜歡 你算老幾?”

  • 3 # 三哥210397042

    演義中,把好人,說成壞人。比如說曹操,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圍棋大師,詩人。

    曹操,忠君,愛民,發展經濟,文化教育,依法治國,善用人才。以弱小軍事實力,打敗了諸多豪強,從而統一了中國北方。使得老百姓能安居樂業,幸福的生活。

    曹操對中國歷史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發展文化教育,開創了建安文學,注重以法治國,深得民心,發展經濟,興修水利,對澆灌農田,船業運輸等起了非常好的效果。

    演義中的劉備,是一個仁義,誠信,愛護百姓的正人君子。

    歷史上,真實的劉備,喜歡良馬,訓養獵犬,穿華美的衣服,唱酒,聽音樂。劉備家裡非常貧困,就連上學的學費都沒有。那麼,劉備的寶馬,獵犬,美衣服是從哪裡弄來的呢?回答,劉備 在家鄉河北涿縣,是當地的黑社會老大,專門靠敲詐勒索,坑蒙拐騙,收保護費。從而過上了公子哥般的生活,藉著黃巾軍造反時機,公開搶奪,騙取大量的百姓錢財,藉口鎮壓黃巾軍,組織了幾百人的隊伍,這支軍隊。是由地痞無賴組成的,在後來劉備用了各種奸詐的手段,騙取許多諸候的信任。最後不擇手段的,用小人,叛徒(張松,法正)等,奪取了四川。劉備在益,製造了直百錢,詐幹了油水。這還不算,劉備把益州的青壯男人強行抓來當兵,老人,婦女,為他的龐大軍隊運送糧草,這些老人,婦女承受不了運輸勞累。病死的,累死的,被士兵打死的,無計其算。士兵們,見到了那個婦女有點姿色,拽過來就強姦,稍有不從,當既打死。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劉備,他對當時的人民百姓犯下了滔天大罪!甚至,比董卓還狠毒!劉備是中國歷史上的罪人!

  • 4 # 往事無多

    演義和史實原本是有差別.史實是以記載同時期發生的真實事件.及當時人在這些事件當中的參與程度.評論立場.及對當時造成的影響.產生的結果.這種歷史的記錄必須是真實的.來不得半點潤筆和水分.同時還要求記錄者在記實過程中摒棄個人喜惡.不摻雜個人情緒精確地反映出當時的人和事.以及自然原貌.政策制度.風物習俗...以便為後人研究提供最原始最直接的根據.而研究歷史.重溫史實.是我們推動社會發展.避免在發展過程中造成失誤的各種方法中的最佳.這是本人看法.而演義小說.特別是寫史的小說.卻不必如此拘泥.如三國演義.章節中有不少無論人物.事件.評論與感慨都有不少的誇大與虛構的成份在內.如對操的描寫.雖以主政天下.傲視群雄的姿態臨世.卻又把他刻劃成視生命如草芥.殺臣僚如雞犬.奸心畢顯.疑心遍及帳下.具我猜想.史實中的阿瞞若果如是.其麾下不會攏聚如此眾多的精英人物.事業上取得那麼耀眼的成就...這就是演義小說的多面性.讀後疑竇層生.猜想聯聯.三國演義不愧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名著.它的影響在現在各國政界.軍界.經濟界仍發揮重要作用.書中的權謀.策略屢屢在現時重現.甚而至於在現代的戰爭中.我們仍能清晰的看到三國演義中戰爭場面的重現.中國歷史上各大名著就其影響力和它相比.是不能等量齊觀的.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 5 # 偽裝的觀點

    沒有什麼可悲哀的,關鍵是我不知道有什麼好悲哀的。

    我們看看《三國演義》在講什麼,就可以知道。

    首先,這部小說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歷史事實,這個比例與真正的歷史記錄也沒什麼大的區別,至少它沒有擾亂我們對於三國那段歷史的基本認知:漢末,黃巾,三國,晉代漢。。。

    其次,對於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這不就是我們普通人最喜聞樂見的形式嗎?讓你只讀《三國志》,你能頭頭是道的給人講魏蜀吳、赤壁之戰、五虎上將、五子良將嗎?

    最後,對於尊劉貶曹無視吳的寫法,研究歷史這是個瑕疵,但是對普通人看熱鬧來說,這不就是最好的歷史入門設定嗎?如果沒有《三國演義》,需要多少個歷史學家宣傳三國曆史,才能讓華人對三國這段歷史有了解?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本小說,我們華人在滿清入關到民國那段時間就會有很多人忘記自己的民族屬性,變成印度那個德行!

    看完我說的,你還覺得悲哀嗎?

  • 6 # 古風寒雨

    這根本就是兩碼事!

    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但是,小說為了情節的精彩,肯定經過了藝術加工。

    三國演義,為了得到廣大群眾的共鳴,尊劉貶曹,還神化了關羽諸葛亮等人!

    三國演義很多膾炙人口的情節都是虛構的,如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還把周瑜的很多功勞加在了諸葛亮身上!

    總之來說,作為一部小說,三國演義是極其成功的,但是和歷史又有很多的不同之處!

    絕對不能把歷史和小說情節混為一談!

  • 7 # 聖鵬

    沒有什麼悲哀的,三國演義本身就是小說,小說的內容包含一部分史實,但是為了寫的精彩利於傳播,對人物的刻畫,故事的發展有作者的主觀傾向性,不過因為三國演義的傳播確實讓歷史通俗化,讓民眾覺得歷史更加有血有肉,而不是一個個冰冷的名字,刻板的事件,在民間流傳上千年,可以說是中國民眾最熟悉的一段歷史。

    當然三國演義作者主觀上還是喜劉抑曹的,把劉備陣營寫的很正面,曹操寫的很負面,但是對於戰爭的描寫,名將的刻畫,謀士的智鬥都是所有傳統小說之最,刨除作者的主觀性,基本讓人拍案叫絕,只是看過之後有些要注意的地方,個人覺得三國曆史上的曹操絕對是個英雄人物,排第一,劉備也是,雖然仁義過之,但是其他絕對不如,武將當中以呂布第一,這個應該是沒有問題,但是感覺三英戰呂布這段有點太戲劇話,關羽張飛劉備一起都戰不下來的人不敢想象,謀士就寫的太過了,諸葛亮多智近妖,諸葛亮這個人物描寫的很好,絕對的主角,但是與歷史事實相差太遠,謀士當中當以賈詡,郭嘉為最,可以說算無遺策,其他都不如,諸葛亮主要是作者喜歡他身上的忠義之心,如那篇千古名篇出師表,可以說諸葛亮這個人身上集儒家追求的文臣完美形象於一體,所以三國演義中這樣的人幾乎是道德的楷模,無敵的化身。

  • 8 # 文士野

    三國志,是史書。史書的敘事,更為嚴謹,更為冷靜,再加上陳壽寧缺毋濫的寫作態度。你會覺得三國志讀起來比較單調,彷彿三國時代,跟古往今來的一些分裂的朝代,戰國。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都差不多,甚至有時候會覺得就好像一部記錄片而已。

    三國演義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羅貫中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一卷卷壯麗詩篇的故事。讓你會覺得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有他特殊存在的時代,並且愛上了三國(其實更多是東漢末年)的時代。很多時候,你會覺得他是一部故事片。

    可以說,如果沒有通俗有趣三國演義,後世對三國的理解,可能也就只會把三國當做一個普通朝代看待,那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和人物,比如曹操袁紹,劉關張,五虎將,太史慈,張遼等人物,也不過和其它時代如桓溫,謝玄,劉牢之,王僧辨,鄧羌,張犛,薛安都之類不被人們所牢記。

    三國演義與史實有出入,卻也不代表他沒有價值。毛澤東推崇三國演義這本書大家是知道的,許多時期和場合,毛澤東都推薦大家看三國演義,甚至曾經在領導幹部層面掀起了學三國的熱潮。像徐海東,皮定均等將軍,都曾經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讀過三國演義。

    日本人喜歡三國演義大家也是知道的,許多日本企業家,甚至把三國演義和孫子兵法一起放在桌案邊,書桌前,時時翻閱,認真拜讀。

    所以,我也覺得,這沒什麼好悲哀的。

  • 9 # rico777

    害處倒不是對於歷史知識的悲哀,真正的害處是很多人以為三國演義的價值觀是真正的現實存在的,殊不知很多隻是羅貫中個人“中二”的想法而已,在此沒有貶低三國演義的意思,只是很多內容只是文人的一廂情願罷了。

  • 10 # 隨便叫個啥啥啥

    文學創作當做正史 歪曲了人物 加大了主管意願 不能客觀公正的看待歷史 使得歷史規律無處可尋 終將悲劇視為可逆轉的不幸 而忽略了時事 這點在三國演義中表現的相對明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茶花葉下垂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