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進位制和二進位制之間的轉換分四步:1、把十進位制中的整數部分轉為二進位制。把十進位制數,用二因式分解,取它的餘數。例如,101/2=50,餘數為1,50/2=25,餘數為0,25/2=12,餘數為1,12/2=6,餘數為0,6/2=3,餘數為0,3/2=1,餘數為1,1/2=0,餘數為1。2、把相應的餘數從低向高順著寫出來,如上的為1100101,即為101的二進位制表示形式。3、把十進位制中的小數部分轉為二進位制。 把小數不斷乘2,取整,直至沒有小數為止。注意不是所有小數都能轉為二進位制的。例如,0.75*2=1.50,取整數1,0.50*2=1,取整數1。4、把相應的整數按順序就可得0.11。 要將二進位制數為十進位制數,只要反過來算就可以了。人類算數採用十進位制,可能跟人類有十根手指有關。亞里士多德稱人類普遍使用十進位制,只不過是絕大多數人生來就有10根手指這樣一個解剖學事實的結果。實際上,在古代世界獨立開發的有文字的記數體系中,除了巴比倫文明的楔形數字為60進位制,瑪雅數字為20進位制外,幾乎全部為十進位制。只不過,這些十進位制記數體系並不是按位的。二進位制是計算技術中廣泛採用的一種數制。二進位制資料是用0和1兩個數碼來表示的數。它的基數為2,進位規則是“逢二進一”,借位規則是“借一當二”,由18世紀德國數理哲學大師萊布尼茲發現。當前的計算機系統使用的基本上是二進位制系統,資料在計算機中主要是以補碼的形式儲存的。計算機中的二進位制則是一個非常微小的開關,用“開”來表示1,“關”來表示0。20世紀被稱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標誌之一的計算機的發明與應用,因為數字計算機只能識別和處理由‘0’、‘1’符號串組成的程式碼。其運算模式正是二進位制。19世紀愛爾蘭邏輯學家喬治布林對邏輯命題的思考過程轉化為對符號"0""、""1""的某種代數演算,二進位制是逢2進位的進位制。0、1是基本算符。因為它只使用0、1兩個數字符號,非常簡單方便,易於用電子方式實現。
10進位制和二進位制之間的轉換分四步:1、把十進位制中的整數部分轉為二進位制。把十進位制數,用二因式分解,取它的餘數。例如,101/2=50,餘數為1,50/2=25,餘數為0,25/2=12,餘數為1,12/2=6,餘數為0,6/2=3,餘數為0,3/2=1,餘數為1,1/2=0,餘數為1。2、把相應的餘數從低向高順著寫出來,如上的為1100101,即為101的二進位制表示形式。3、把十進位制中的小數部分轉為二進位制。 把小數不斷乘2,取整,直至沒有小數為止。注意不是所有小數都能轉為二進位制的。例如,0.75*2=1.50,取整數1,0.50*2=1,取整數1。4、把相應的整數按順序就可得0.11。 要將二進位制數為十進位制數,只要反過來算就可以了。人類算數採用十進位制,可能跟人類有十根手指有關。亞里士多德稱人類普遍使用十進位制,只不過是絕大多數人生來就有10根手指這樣一個解剖學事實的結果。實際上,在古代世界獨立開發的有文字的記數體系中,除了巴比倫文明的楔形數字為60進位制,瑪雅數字為20進位制外,幾乎全部為十進位制。只不過,這些十進位制記數體系並不是按位的。二進位制是計算技術中廣泛採用的一種數制。二進位制資料是用0和1兩個數碼來表示的數。它的基數為2,進位規則是“逢二進一”,借位規則是“借一當二”,由18世紀德國數理哲學大師萊布尼茲發現。當前的計算機系統使用的基本上是二進位制系統,資料在計算機中主要是以補碼的形式儲存的。計算機中的二進位制則是一個非常微小的開關,用“開”來表示1,“關”來表示0。20世紀被稱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標誌之一的計算機的發明與應用,因為數字計算機只能識別和處理由‘0’、‘1’符號串組成的程式碼。其運算模式正是二進位制。19世紀愛爾蘭邏輯學家喬治布林對邏輯命題的思考過程轉化為對符號"0""、""1""的某種代數演算,二進位制是逢2進位的進位制。0、1是基本算符。因為它只使用0、1兩個數字符號,非常簡單方便,易於用電子方式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