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鳳梨菠蘿菠蘿蜜
-
2 # 小院之觀
這個問題就是用來反駁的。
先說南面,經過嘉靖朝到隆慶朝再到萬曆朝,為患幾十年的倭寇已基本被剿清,東南沿海恢復了太平,戚繼光甚至被調到北邊訓練薊鎮計程車兵抵禦蒙古去了,也就是說倭患已平。
當然倭寇只是日本的亡命之徒並不是正規軍,但自從戚家軍崛起後,在與倭寇作戰中傷亡比是30比1,這應該能說明一點問題。
倭寇說服力不夠,沒關係,還有正規軍。
萬曆二十年到二十七年的平倭援朝戰爭,是明、日兩國精銳部隊的一場大戰,關乎到國運,看看結果如何。
戰爭前後共有兩次,挑幾場大的戰役說一說。
兩軍初次交戰,明軍先入朝的祖承訓部隊在平壤遭到日軍伏擊,損失幾百人撤退,沒錯,是敗了。
隨後李如松統帥4萬明軍入朝,這時北韓半島的日軍數量是14萬。
平壤之戰,李如松將日本戰國名將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打得不成編制,傷亡萬餘人。
碧蹄館之戰,明軍前鋒5500餘人遭到十倍日軍的包圍,李如松本人也被圍,結果明軍傷亡1000餘人後全身而退,日軍的損失達到2000左右,甚至超過明軍,絕對優勢兵力下取得如此戰果,一眾大名面上無光,從此無心戀戰,只想議和。
兩年後,第二次戰爭開始。
這場戰爭,日軍投入兵力更多,達到16萬人,明軍呢,比第一次更少,只有3萬多人。
人少的情況下,明軍採取守勢,等待援軍到來。兩軍第一場戰鬥是南原之戰。明軍將領楊元手下只有3000人,圍城的日軍達到56000多人,明軍堅守了3天,在外無援兵,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南原最終陷落,但也給日軍造成了慘重傷亡,惱羞成怒的日軍憤而屠城報復。
隨後是稷山之戰,日軍名將黑田孝高、黑田長政在與數量相近的明軍戰鬥中敗下陣來,如果不是援兵隨後趕到,恐怕要全軍覆沒。
明軍入朝援軍到達後,開始轉入戰略反攻。
客觀來說,反攻打得不好,蔚山之戰、三路之戰,都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由於各種意外導致功敗垂成,但也打得日軍膽寒,進一步將日軍壓縮到沿海地區,各位戰國名將先後三次寫信給豐臣秀吉,請求退兵或再次收縮防守,最後得到了豐臣秀吉的同意。
還沒等明軍再次發動進攻,豐臣秀吉及時的死掉了,日軍再也無心戀戰,一心只想回國,明軍乘勢追擊,在最後階段殲滅了不少日軍,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被困在海邊,差點回不了國。
水戰同樣如此,陳璘、鄧子龍、李舜臣等明、朝水軍將領基本控制了制海權,鳴梁海戰、露梁海戰都是著名戰役,南韓還拍成了電影。
1599年5月,明軍班師回朝,萬曆皇帝非常難得地升座午門,接受都督邢玠等獻上的日本俘虜61人,都“付所司正法”,梟首示眾。次月,萬曆頒平了著名的平倭詔,其中有一句:
“中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足以說明問題。
萬曆時期的明軍,在單兵火器上確實遜色於日軍,日軍的鐵炮射程遠、精度高,明軍的火銃和三眼銃已經落後,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不管是裝備還是作戰能力都是完勝日軍,此戰過後,日本三百年不敢進入北韓,更不敢侵犯中國,直到清朝的衰弱。
所以,這就是萬曆時期日本與明朝的軍事差距。
-
3 # 向遠看正視力
明軍在北韓戰爭中,確實是次次以少打多,幾乎沒有過大規模兵力,基本維持在3-4萬左右,只有到了最後,才從國內調來了大規模軍隊,在10萬左右,也可能是7萬左右,要對龜縮的日軍展開最後的總攻,沒成想豐臣秀吉突然暴斃沒用上,日軍本就不想來北韓攻明朝,當時的日本全國上下,對攻明之戰完全沒有把握,大多數人都在心理上就認為明朝太強大,根本贏不了,只有豐臣自己雄心勃勃,大家只好聽命與他,他一死,日軍談都沒談,直接大軍跑路了,這是明軍心理上的優勢,明朝是天朝大國,當時的東亞南亞都是知道的,哪怕滿清數次進關,殲滅那麼多明朝精銳,也對滅明事業沒有信心,早期大多數人都沒有想過取明而待之,明都被李滅了之後,滿清統治者還數次想過要放棄,畢竟死了的大象,你也不是那麼好吃它的,第一次援朝時,首戰竟然是千餘遼東騎兵,就敢攻城,差點被圍的全軍覆沒,這就是明軍士氣高昂的表現。其次,日軍戰鬥力與明軍完全不在一條線上,差太多,明軍在裝備上也有巨大優勢,明軍大炮多,日軍火槍多,北韓史書記錄過,天軍大炮一放,地動山搖。。。這就是個以炮打槍的戰爭,差距太明顯了,不過有一點明朝確實是不如日軍,就是戰爭動員能力,以明朝那麼大的體量國力來說,戰爭動員能力還是很差的,明朝也沒辦法,一方面在東北與北方蒙古要維持很龐大的軍事叢集,另一方面國內長期和平,百姓不思戰,徵兵並不好徵,另一方面官僚們也是剋扣糧餉,皇親國戚們還大肆圈地,壓榨百姓土地,最重要一點就是,在明朝老朱家子孫的土地是不用向朝廷交糧繳稅的,明朝看似強大,實則是病入膏盲,戰爭動員能力能好麼?
-
4 # 火器工坊
這個問題還真是為了黑而黑的。
抗倭援朝時期的大明帝國,雖然軍事實力和當時的西班牙王國、英吉利王國、奧斯曼王朝和法蘭西王國相比要弱不少,但是它仍然是實打實的東亞第一強國,可以說1590s的大明帝國是東亞乃至東南亞任何一個勢力都無法撼動的存在。
1590s的明帝國,尚有隆慶軍改時的影子,十幾年留下的底子,讓明帝國在東亞可以不懼怕任何一個勢力。
可以說萬曆援朝戰爭中,明帝國並沒有動用全國之力,和同時期的播州之役相比,明朝動用的人力和物力都要少不少。
在第一次援朝戰爭中,明軍只出動了四萬人,輕重包括遼東的家丁武裝和薊鎮的浙兵,這些都是明帝國的頭號精銳,而在此次戰鬥中,明軍還動用了數量龐大的騎兵和戰車、火炮,相比於先進武器只有火繩槍的日本,單憑火力一項,日本就吃了大虧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平壤之戰,明軍攻城的力度非常迅猛,雖然和歐洲國家比起來還比較遜色,但是這樣的攻城力度可以說是日本人不曾見過的。
縱然是第一次援朝戰爭中的僵局,也是明朝以4000兵力同日軍20000兵力抗衡,最後雙方平手,各自退軍而去,明軍的損失不足1000,而日軍則是損失了5000餘人,這樣的戰損比,足以說明明軍騎兵的強悍。
第二次援朝戰爭中,明軍起初兵力嚴重不足,只有分散在北韓各地的4萬人,後續作戰時,又陸陸續續的調來了幾萬人,到1598年的時候,明軍在朝總人數達到了近10萬。之所以後續陷入僵局,一方面是日本退守沿海城市,可以源源不斷的從海路獲取物資,同時大量的兵力壓縮在少數城內,就造成了日本區域性優勢的情況,所以到後來明軍只能增兵,不然基本上啃不下來這些負隅頑抗的硬骨頭。
但是觀看總的戰鬥情況,日軍開始便動員幾乎全國之力(除了關東的德川家等人),而明軍則是陸陸續續的增兵,大多數時間都處於兵力劣勢,卻依然在大部分時間都能對日本進行軍事壓制,則足以說明明朝比日本強的多。雖然經歷了戰國時代日本的軍事水準有所提高,但還是和明朝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
5 # 北洋海軍炮手
準確點說,沒啥差距,都是玩泥巴的水平。
豐臣秀吉為了征服北韓,前後總共動員了差不多15萬軍隊,你也可以理解為是傾全國之兵。而明朝為了援助北韓也動員了差不多二十萬軍隊,光是軍費支出就達到了580萬兩白銀(一說800萬兩),這還沒算糧草、軍械、火藥、馬匹等方面的支出。而且,整個抗倭援朝之役,明軍的表現已經不是差強人意,而是很差,十四場主要戰役勝四敗九,勝的四場有兩場還是豐臣秀吉死後,豐臣家家老要求體面的撤出北韓之後的事。野生明吹護主心切自然會不服,但是事實就是這樣
平壤前戰,敗。平壤之戰,勝。碧蹄館之戰,敗。龍山之戰,勝。南原之戰,敗。稷山之戰,敗。蔚山之戰,敗。東南會戰,四路全敗。露梁海戰,勝。乙山海戰,勝。可以這麼說,抗倭援朝之役明朝之所以得勝,不是軍力都麼強盛,而是憑藉巨大的體量把日本拖在北韓,最後耗死了豐臣秀吉,日本人不玩了撤軍,戰爭結束。你可以認為明朝勝了,只不過勝之不武。而且,明軍前後總共動員了二十多萬人,戰損七八萬,戰損率佔到了三分之一左右。而且為了幫小弟看場子國庫存銀就搬了一半多,對於明朝本就不厚實的家底是個巨大的摧殘。
而究其原因,不過是兩點:第一是明軍過早的衰落,第二是明朝國力孱弱。明朝從開國就定下了封閉的國策,即控制人身自由、打擊工商業、海禁、思想控制、階級固化等基本國策,把整個國家變成了一個大農村。所以,在內斂方面明朝堪稱極致,而且明朝也是五個大一統王朝當中唯一一個內斂型王朝。既然如此,明朝國力不可能不孱弱。
這也導致了明軍過早的衰落。比如回回炮這種大殺器元末城市民兵都可以拿來和各路反王談笑風生,到了明初就迅速失傳。而且在火器方面明朝也在吃元朝的老本,元朝留下的火門槍、小型射石炮被明朝用了兩百多年,哪怕佛郎機、鳥槍這種西洋火器傳入也沒徹底淘汰前朝的古董。而日本則不然,日軍主要火器就是從葡萄牙傳入的火繩槍和佛郎機,而且火繩槍的射程和殺傷力遠強於明軍裝備的火門槍。
同時,明軍的軍戶制度以及喝兵血的優良傳統也加速了明軍得衰落,因為明軍軍士在軍戶制度的壓迫以及各級長官的層層盤剝之下愈發赤貧,戰鬥力和認同感自然直線降低。而明軍將領對此的解決辦法是加大力度培養家丁,大量的資源向家丁傾斜,這不僅使得明軍將領逐漸軍閥化,更是加速了明軍的衰落,同時還造成了明軍缺乏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所以,明軍在北韓基本上是小集團野戰往往會佔優,但是一到攻堅的時候則往往被堅守的日軍剋制。比如說蔚山之戰,明軍損失慘重卻無法攻克日軍修築的第三道堡壘,最後因為火藥爆炸而導致明軍全線崩潰,據不完全統計,此役明軍陣亡四千人左右。
而日本也沒好到哪去,雖然日本戰國時代什麼恢宏壯麗的,實際其在軍事上依然沒什麼值得稱道的,除了火繩槍之外。所以所謂的北韓之役不過是菜雞互啄罷了。
所以,就軍事這一角度來說,明朝和日本本質上不存在多大的差距。
全文完
明朝萬曆年間,日本侵略朝鮮,明朝幫助朝鮮抗擊日本,但日本那一個小國,卻有五六萬兵力,明朝一個泱泱大國,七拼八湊才湊出幾萬,打日本還費盡了力。這是日本太強大還是明朝太衰弱了?
回覆列表
首先,題主的提問有錯誤。
日本當時入侵部隊多達十四萬多,水陸並列,很快就攻陷北韓全境,另外還有十萬左右預備隊,而大明朝當時前期出動約四萬,後期增補約七萬。
首先從兵力上來看似乎明朝是劣勢,但是我們,看軍事實力不能只看人數,不看裝備情況。日本當時的背景是豐成秀吉剛統一各部,內部利益分配不均,所以透過對外戰爭轉移矛盾,日本當時還處於戰國末期,各國所謂的戰爭基本上就是城市間的戰爭,這幾十萬人基本上相當於民兵,戰鬥力不強。而當時明朝則是真正正規軍,職業化軍人,每年朝廷都得大量的軍費供給。這就和戰國時期魏國五萬魏武卒吊打秦國五十萬的原理一樣,正規軍面對一群民兵和補給人員混雜的隊伍優勢巨大。
看完人數再來看武器裝備,日本當時的社會情況決定了其武器裝備不可能多先進,雖然裝備有火器,但數量和質量都不如明朝,而明軍配有佛朗機炮、虎蹲炮,滅虜炮...等等火炮數百門,本來明軍就是騎兵佔優勢,又有活力壓制,日軍基本毫無勝算。
最後我們看為什麼明朝作為當時的泱泱大國,只派瞭如此少的兵力。首先是北韓錯誤判斷日本兵力,導致明朝輕敵,沒想到日本傾國之力打過來,所以主動派兵少。其實明朝當時活動動員的兵力能達幾十萬之眾,但是由於道路遙遠,高山大江的阻礙導致補給困難,北韓當時又農業破產,不提供補給,日本作為入侵者,一路燒殺搶掠,補給壓力小,就和明朝後期農民軍屢戰屢敗,缺越大越多的道理一樣,正規軍防守者這方面不能和流氓一樣。
最後總結,日本當時確實比較強大,但是明朝卻還未衰弱,起碼當時還是東亞絕對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