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今聞古史
-
2 # 北斗星3557
謝謝平臺,說兩句,在三國年間,劉備在水鏡莊,遇見高人,司馬徽,劉備漂流半生,東奔西跑,沒有人才輔佐,水鏡先生,對劉備說,得臥龍鳳雛,得一人而安天下,最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到最後龐統龐士元,也保了劉備,對此,臥龍鳳雛,都飽了,劉備,劉備入四川,龐統,也是鳳雛,跟著劉備進了四川,在四川一個地名,落鳳坡,鳳雛被箭射死,英年早逝,沒有報答劉備知遇之恩,但是平心而論,諸葛亮,和龐統,兩個人對比來講,諸葛亮是全面的,一個軍事家,政治家,而龐統也是軍事家,政治家,脾氣急躁,不具備一個軍事家,這全能,作為一個軍事家,運籌帷幄,能屈能伸,而龐統,不聽諸葛亮之言,地形不熟,沒然,進兵吧!造成了殺身之禍,所以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生當中,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鳳雛龐統,也是一樣,這就是英年早逝吧,謝謝
-
3 # 李飛熊
許多人知道龐統,大多還是從《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的那句評語:“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評語至少透露出兩個資訊,水鏡先生司馬徽的評語是獲得廣泛認可的、龐統和諸葛亮都是安定天下的大才(但並沒有說可一統天下)。這裡,其實就涉及到漢朝選拔人才的方式,司馬徽這句評語裡有一定吹捧的成分。
漢朝人才的選拔方式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我們常看到“舉孝廉”這樣的字樣,這其實就是從西漢便有的選舉人才的方式。即地方政府舉薦孝子、廉吏到中央,透過試用之後,授予合適的官職。開始的時候,郡守並不太積極。後來漢武帝下詔,如果一個郡連一個孝子、一個廉吏都沒有,那麼這個地方官肯定是沒盡到責任,要受到相應處罰。此詔書一下,有些郡守為了應付差事,會選取兩個差不多的來塞責。後來,舉孝廉便成為定期(一年一次)選拔人才的方式。漢代有一百多個郡,每年能獲得大約一二百名人才供朝廷選擇。
慢慢的,原先其他選舉方式都被舉孝廉排擠掉,想要做官的人便搶著做孝廉。等到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時候,他又開始讓大官舉薦“茂才”。茂才標準有四:德行高妙、志節清白;經明行修;明曉法律,足以決疑;剛毅多略,遇事不惑。除了後三項需要有本事外,第一項有氣節也可以做官。所以,為了想要出類拔萃,特別受人重視而聲名四播,那就需要名氣。
“蓋當時舉薦、徵辟,必採名譽,故可以得名者,必全力以赴之,好為苟難,遂成風俗。”有市場自然有需求,久而久之,就專門出現了以專門點評他人的名士,而這些名士的點評是獲得廣泛認可的。當時的許邵、司馬徽都是這樣的人。所以三國演義中才有曹操被許邵點評為“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後“大喜”。而鳳雛龐統、臥龍諸葛亮,其實也是這種評價體系下的產物而已。
諸葛亮、龐統兩人的背景但是在那個時代,也不是人人有機會被點評的。那時,書籍還主要是竹帛書寫(不容易獲得),還需要有專門的人講解。如果一個人出生在讀書之家,那麼這兩個問題就迎刃而解。如果這個家族中有人做到高官,那麼他就有了舉薦人的權力。而被舉薦的人對此心懷感激,視為“恩主”。等到他到恩主的家鄉去做官的時候,出於報恩的心理,往往便會舉薦恩主的家人。如此迴圈往復,原先的恩主家族就會出現大量做官的人員,從而形成世家。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就是這樣的產物。因為袁氏掌握了重要的舉薦權。
所以在那個時代,想要做官,便先要打響名氣,然後被舉孝廉或者茂才。而想要有名氣,往往被名士點評效果更快。在世家大族中,受過良好教育的子弟,自然被點評的機會更多。而且,他們的家族在官場上人脈廣泛,也更容易被舉薦。那麼,讓我們看看諸葛亮和龐統的家世。
諸葛亮先祖諸葛豐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做過太山郡丞、叔父諸葛玄做過豫章太守(劉表舉薦)。而且,等到諸葛亮娶了黃月英,劉表便成了諸葛亮姨父(黃月英的母親和劉表的妻子是姐妹)。這很符合“規則”有沒有?
至於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司馬徽像兄長一樣對待龐德公,龐德公本人也是點評人物的名士。諸葛亮每次到龐德公家,“獨拜床下”,態度可謂是十分恭謹了。龐德公的兒子娶了諸葛亮的姐姐,這樣算來,龐統和諸葛亮還有拐彎親戚。龐統少年時,人都不看好他,只有叔叔龐德公對他另眼相看。等到龐統18歲時,龐德公讓他去找司馬徽。“徽甚異之,稱統當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
綜上所述,龐統之所以和諸葛亮齊名,固然有自己的真才實學。但更多的是,兩人的名聲是當時選拔人才體系下的產物。當地的勢力集團,需要他們齊名而已。諸葛亮光輝的形象流傳千古,即使知道這種點評背後的原因,也無損於諸葛亮的形象。
-
4 # 歷史如是說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人,享年三十六歲,確實是英年早逝。早年諸葛亮和龐統都在司馬徽先生那邊學習,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人才時說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所以這就導致臥龍鳳雛一直名氣不相上下,下面我們看一下鳳雛龐統的平生偉績吧,為什麼可以和諸葛亮齊名!獻連環計,助周郎火燒連營:
建安十四年,孫劉聯盟赤壁之戰打敗曹軍的八十萬大軍,之後諸葛亮三氣周瑜,果然周瑜才疏器小,最後周郎暴病死於巴丘。龐統當初是周瑜的功曹,諸葛亮前來弔孝,隨即朗誦祭文,忽然耳邊傳來了醉醺醺的聲音:“周瑜赤壁之戰,全靠自己的連環計,讓曹軍把自己的戰船連在一起,如果曹軍不將戰船連在一起,周郎能夠火燒連營嗎?”
隨即便被魯肅驅逐出去,但是以魯肅和諸葛亮識人的本領,之後兩人都不約而同的派遣手下的人前去檢視龐統的住處,兩方都想對龐統進行拉攏,足以可見此人是有真才實學的。而且龐統此次藉著大鬧周公瑾的靈堂,來測試孫權的氣量,一石二鳥。最後當然由於孫權的氣量不夠,或者說龐統這次玩過火了,直接導致龐統就算有魯肅的引薦也無法和吳候見面。
投奔劉備,再展才華在孫權處吃了癟之後,龐統便坐船去往荊州,化名龍廣,參加了劉備的面試,雖然說策論寫的好但是因為相貌問題被任命為耒陽縣令。上任百日不理縣務,劉備隨即派遣張飛前去檢視,龐統半日便將百日積壓的公文全部批完,而且稅款絲毫不差。劉備隨即召見龐統,又見諸葛亮才知龍廣就是龐士元,經過一番交流之後,劉備對龐統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
獻計徵蜀,戰死雒城建安十六年,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公拒張魯。法正私下獻計劉備奪取荊州,劉備猶豫不決。龐統繼續進言:“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有大的發展。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如果奪得此地,以為根基,可成就大業。”但是劉備仍然以義字為先,不能劉姓同室操戈,覺得就算攻取了益州,失掉民心的話那和曹操有什麼區別呢?龐統接著說:“當今正逢亂離之際,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機應變才好。況且吞併弱小,攻擊闇昧,逆取順守,報之以義,正是古人所重視的。只要完事之後,封一塊地還他,還有誰說你背棄信義呢?如果現在不攻取益州,到時候就被別人佔了先機。”劉備認為龐統說的有道理,隨即留守諸葛亮,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士兵進入益州。
建安十七年,劉備在葭萌關屯兵一年,但是劉璋的糧草確是大打折扣,大有過河拆橋的意思,隨即龐統又獻上三條計策:主公我有上中下三計,上策是,乘劉璋尚未反目,令黃忠魏延率精兵兩萬星夜攻取成都。中策是,主公佯裝班師回荊州,誘雒城守將來送,到時擒拿他們,取雒城作為立足點,再伺攻取成都。下策是,連夜返回白帝城,再返回荊州。以上三策劉備正在思前想後籌劃的時候,劉璋斬張松,派遣各地添軍防守不準放荊州士兵入關,又讓張任領兵十二萬向葭萌關攻過來。
隨後龐統獻計,葭萌關糧草不足,只能攻取東邊的雒城,以它為落腳點。退可回荊州,進可圖川蜀,劉備當即應允。龐統堅持從小路走攻取,雒城西門。不想路上有伏兵,慌亂中看到此處為落鳳坡,亂箭飛來,龐統身中數箭而死。雖然龐統的死是劉備的一大損失,龐統本人也知道劉備不忍心對成都宗親下手,於是急於立功的自己以性命給了劉備攻取益州的藉口,死得其所。
劉備奪得西川,出師有名,從此奠定自己的根基,三足鼎立成型。
回覆列表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裡面有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然而龐統在投劉備帳下後,最開始是不受重用的,以從事的身份試守耒陽縣令,後來因諸葛亮的舉薦而被劉備重視,並隨劉備入蜀。然而龐統在巴蜀之地奪取雒縣時被流矢射中,不幸去世,因此身居高位,謀取功績的時間非常短。也正因為龐統英年早逝,他一生的功績當然無法和後來成為丞相,手握朝政大權,出兵六次北伐的諸葛亮相比較。那既然如此,龐統為什麼能和諸葛亮齊名呢?
齊名原因有一首先自然是因為當年司馬徽對自己的兩位學生不遺餘力的宣傳,而且在這宣傳之中特意對兩人做了比較。當時水鏡先生逢人就誇諸葛亮與龐統,稱“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但實際上,史書上記載的原話並非如此,而是“儒生俗士其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有伏龍鳳雛”。當然,無論司馬徽是否對自己的學生大肆鼓吹,但他將諸葛亮與龐統放在一起比較是不爭的事實。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比較,以及後來演義與其他小說之中的誇張,讓龐統逐漸成為可以與諸葛亮比肩的大才。
齊名原因有二其次,在東漢時期,一個人的名氣大小,並不僅僅只看才學。畢竟才學如同女子懷孕,初時是看不出來的。在這個看不出來的階段,就需要名士的評價與宣傳,這些名士的宣傳,就是你是否能成為人才的重要標準。而當時身為南郡人的龐統得知當世名士司馬徽住在潁川,竟不遠千里來到司馬徽的家中謀求一次交流。也正因為這一次不辭勞苦的千里奔襲,讓龐統從司馬徽口中獲得了“南州名士之首”的稱號,可以說是不虛此行。那個時候,諸葛亮還在隆中種地,名氣自然大不如龐統。等後來諸葛亮的名氣追上來的時候,龐統已經身死,沒有了犯錯的可能,在大家心目中,兩人從才學名氣上來看,是可以齊名的人物。
齊名原因有三第三,當時文人士大夫之間流行品評人物或詩文字畫,其中以許劭、許靖兄弟每月初一的“月旦評”為首,頗受世人推崇。要知道當時無論是誰,一旦受到了品評,就能身價百倍,即便是一代梟雄曹操也十分看重。當年曹操為了獲得一個好的評價,竟不惜給許氏兩兄弟購置厚禮,最終換來了許劭的一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而這句話也流傳深遠,可見評價的重要性。
當時龐統是否在“月旦評”中獲得一言半語,由於沒有史料記載,我們無法得知。但龐統很聰明,他也開始對天下計程車人進行大肆評價。他見許氏兩兄弟對世間的正面評價並不多,於是他反其道而行,做出的評價大多都是正面評價,而且有時候還有有所拔高。雖說這樣的做法曾經招來別人的質疑,但龐統認為他這樣做,為的是讓這些人以此為目標,還能讓其他人像他評價的人學習,因此並沒有什麼錯。而那些得到了他這位南州名士之首肯定的文人士大夫們,身價自然有所提高,對他也就感激涕零,因此也就開始為龐統說起好話來。一來二往,龐統的名聲自然水漲船高。
龐統得道正由於龐統這樣聰明的做法,逐漸獲得了當世很多文人士大夫的認可,而所謂的名聲不過就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相互吹捧出來的。所以,龐統之所以能與諸葛亮齊名,不僅要感謝司馬徽,還得好好感謝那些曾經被龐統吹捧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