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擁你久暖8282351
-
2 # 義陽天樂
唐代的都城有四都或者五都之說,上都長安,東都洛陽,西都鳳翔,南都江陵,北都太原。而其中長安洛陽併為兩京,是大唐王朝版圖上的兩大明珠。
長安一直是唐的宗廟陵寢社稷之所在,對於喜歡盛唐文化歷史的人,是情懷所繫。而洛陽唐初的行宮所在,高宗時期為東都,女帝時期是為武周的神都。
網上有很多關於唐朝都城的爭論,如果不是做學術考究的話,我覺得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唐朝幾百年的歷史,各個階段國情,國力都不同,概括的來說,不同都城的出現都是出於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多方面的考慮。
上都長安是為京兆,在唐代,大部分時間都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坐擁天下,統籌南北。東都洛陽,中原腹地,是唐朝穩定的基石,中原定則天下定。北都太原,軍事重鎮,中原北門,是各大要塞關口的中心。南都江陵,天府糧倉,安定的大後方。西都鳳翔,先秦祖地,唐時是多民族交流的視窗。
-
3 # 藍火焰老神仙
夠是夠的,但是一個朝代他得考慮統治戰略性!建立陪都也是處於這。
唐朝的陪都就晉陽宮和東都洛陽,嚴格來說晉陽宮算不上陪都!只是它作為老李家的龍興之地有不一樣的意義!
老皇帝李淵做過晉陽宮監,打天下起兵也是從晉陽起兵的。
東都洛陽本身戰略位置就很重要、居洛陽可統領四方,李唐初期的最後一個障礙王世充就是拒守洛陽的!被楊廣開了運河之後就更好了。
至於你說的唐朝京城多、多的也只是行宮而已。
-
4 # 一伸手就是風口浪尖
先總結一下:
唐朝初期(618-656),長安是首都,唐朝中期(657-755),是兩京制,洛陽長安都是京城,不分主次,唐朝中晚期(756-904),長安是首都,唐朝末年(904-907),洛陽是首都。
隋唐“二都制”空前絕後,隋以前沒有,唐以後也沒有。這種制度和“五京制”不一樣。
一個長安真的不夠,主要原因是因為吃的。
接下來慢慢講:洛陽是唐朝都城,這是歷史事實。很多人認為武則天稱帝后才定都洛陽改稱為神都,事實上在武周革命前,唐高宗李治年間朝廷已經移住洛陽多年,接下來中宗、睿宗朝廷一直都洛,在 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9月6日,將東都更名神都 ,也從稱號上正式作為唐朝首都。
唐睿宗洛陽建都6年,接下來洛陽作為武周帝都從武則天690年應天門稱帝,706年初退位,705年底駕崩上陽宮,至唐中宗706年底遷都長安。唐高宗李治至睿宗都洛間,唐朝國勢、軍力和領土達到歷史頂峰, 這是中國歷史上漢族王朝中版圖的巔峰 ,朝廷大事都發生洛陽,太平公主、唐玄宗、唐代宗等宗室要人都出生在洛陽府邸也在洛陽並在此長大。
今國家定周秦兩地,為東西之兩宅,闢九衢而立宮闕,設百官而嚴拱衛,取法元象,號為京師,(唐會要)。這裡的周秦兩地分為洛陽和長安。
之所以兩個首都的願意,就是因為糧食不夠吃在李世民那會首都的官員一整套加起來沒多少人,關中糧食還夠滿足這群人。但是到了唐高宗後期,官員人數是很龐大的。一個城市的糧食很難維持,所以皇帝開始帶著官員們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來回跑。李世民那會因為戰亂,人口減少所以才夠吃的。
在劍橋中國史裡面有講到,隋唐時期,長安周圍生態不太好,已經養不起首都的巨量人口,遇到收成不好,從隋文帝開始一直到唐玄宗,皇帝都要帶著官員和百姓出去討飯,就是去洛陽討飯,後來隋煬帝修了運河,也是為了解決洛陽的糧食儲備。
水路運不到長安是因為船到三門峽就走不了了,要在走山路成本太高。一直到玄宗後期三門峽的轉運才解決了一部分損耗,去洛陽的頻率才下降。
其他知識點唐代也存在形式上的五京制,《舊唐書》卷三八《地理一》略雲:至德二年,肅宗自順化郡幸扶風郡,置天興縣,改雍縣為鳳翔縣,並治郭下。初以陳倉為鳳翔縣,乃改為寶雞縣。其年十月,克復兩京。十二月,置鳳翔府,號為西京,與成都、京兆、河南、太原為五京。寶應元年,並鳳翔縣入天興縣,後罷京名。
不過這種時期太過短暫,而且主要是由於戰亂的緣故,所以並不是正常狀態。
回覆列表
請仔細看下,還有不足請回我! 唐長安城遺留下來的一大批街道,始建於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城市中最古老的街道,在世界上也是最古老的街道群之一,成為西安歷史文化的寶貴財富。 這些街道分為皇城和京城(也就是郭城)兩部分。 皇城由南北三縱、東西七橫組成,構成了今日西安古城內的主要街道。 1.承天門大街。是宮城的正門,也是唐長安城的中心點,承天門遺址位於現在的蓮湖公園南部。承天門大街是承天門外的南北大街,直通朱雀門,寬百步,是長安城南北中軸線大街。此街即今日的北廣濟街和南廣濟街。 2.安上門街。位於唐皇城三個南門之東門安上門內,即今南大街和北大街(二府街口以南部分),這是皇城百官衙署人員通往郭城居住區的主要街道。唐代將安上門向南直通的韋曲大路連稱安上門街,或稱長安路,正好與今日長安路同一名稱。 3.含光門街。位於皇城西部的南北大街,以透過含光門得名,壓與今甜水井、雙仁府街、含光街、橋梓口、大麥市街、灑金橋六條街下。據史書記載,此街有唐代的外交機構——鴻臚寺和國賓館——鴻臚客館,成為當時外交活動的場所和一條熱鬧的外交機構。 4.承天門橫街。位於皇城北起第一橫街(有東西七橫組成的第一條街),以唐長安城中心點的標誌性建築承天門前的橫街故名,是長安城最寬的大街,橫貫長安東西的中軸線大街,壓於今光輝巷、二府街、紅埠街、校場門、勞武巷一線。據史料記載,在唐代凡國家大典、軍隊出征和凱旋、迎接貴賓、宣佈大赦、慶祝節日等,都在此街舉行隆重的儀式。因此,此街實際形同一個廣場。唐亡,承天門橫街開始為百姓居住。 5.第四橫街(皇城第四橫街)。位於皇城中心,即東西七條橫街的中間一條。東起皇城東中門景風門(在今東大街炭市街口東側),西至皇城西門順義門(在今西大街西端西門處)。這裡是唐政府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尚書省及其所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人稱做官街。尚書省中堂就在今市政府院內,尚書省的正門就是今日的鼓樓,古城敬時樓。 6.第二橫街,位於進大皮院、西華門大街、西新街一線。 7.第三橫街,西段位於今新寺街、廟后街、西羊市、社會北路一線;東段是今西一路。 8.第五橫街,位於今東羊市、東縣門、東廳門、東木頭市、鹽店街、梁家牌樓一線。 9.第六橫街,位於今粉巷、五味十字、五星街、東西梆子市街一線。 10.第七橫街,位於今三學街、書院門、大湘子廟街一線。唐太廟、太學位於此街東段。 大明宮整個宮域可分為前朝和內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為主,內庭以居住和宴遊為主。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以南,有寬176米的丹鳳門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等組成的南北中軸線,宮內的其他建築,也大都沿著這條軸線分佈。在軸線的東西兩側,還各有一條縱街,是在三道橫向宮牆上開邊門貫通形成的。 宮城和皇城位於外郭城北部中央,各坊分佈在宮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東西兩市分別在皇城的東南和西南,東西對稱。外郭城,又名羅城,平面呈長方形,每面3個城門。宮城南連皇城,北接禁苑,平面呈長方形,宮城中部為太極宮,東部是太子居住的東宮,西部為宮女居住的掖庭宮。皇城亦名子城,位於宮城之南,北於宮城相接,中隔橫街,無北牆,平面為長方形。外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11條,東西向大街14條,其中通南面3門及東西6門的6條街,是主幹大街。坊由南北11條和東西14條街道縱橫交錯,將城內劃分為110坊,城東南隅一坊被劃入芙蓉園內。東西市平面均呈長方形,每個市的面積佔兩坊之地。長安城內的商業大都集中在東、西兩市,但各坊中亦有分散的小飲食業、邸店和手工業作坊等。大明宮在太極宮東面禁苑內的龍首原高地上,主要宮殿為含元殿,內有龍首池,左右分佈有左右銀臺門北邊為玄武門,之外為重玄門,南邊為丹鳳門。 1.皇城守衛有專門的軍隊嗎?有的話具體官職呢? (金吾衛) 隋有左右武侯,皇帝出行時,先驅後殿,日夜巡察,止宿時司警戒之責。煬帝改為左右候衛,所領軍士稱佽飛。唐初未改。龍朔二年,採用漢執金吾舊名,改稱左右金吾衛,設大將軍、將軍及長史、諸曹參軍,與其他各衛相同。以後又是增設上將軍,掌宮中及京城日夜巡查警戒,仍隨從皇帝出和如上文所述。 掌管皇帝禁衛﹑扈從等事的親軍 唐代官署名,唐十六衛的兩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宮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凡翊府之翊衛及外府佽飛番上,皆屬焉。師田,則執左右營之禁,南衙宿衛官將軍以下及千牛番上者,皆配以職。大功役,則與御史循行。凡敝幕、故氈,以給病坊。兵曹參軍事,掌翊府、外府武官,兼掌獵師。騎曹參軍事,掌外府雜畜簿帳、牧養之事。胄曹參軍事,掌同左右衛。大朝會行從,給青龍旗、槊於衛尉。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左右街使各一人,判官各二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如驍衛。有錄事一人,史二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街典二人,引駕仗三衛六十人,引駕佽飛六十六人,大角手六百人。隋有察非掾,至唐廢。 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掌領府屬,督京城左右六街鋪巡警,以果毅二人助巡探。入閤日,中郎將一人升殿受狀,衛士六百為大角手,六番閱習,吹大角為昏明之節,諸營壘候以進退。 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凡城門坊角,有武侯鋪,衛士、彍騎分守,大城門百人,大鋪三十人,小城門二十人,小鋪五人,日暮,鼓八百聲而門閉;乙夜,街使以騎卒循行囂襜,武官暗探;五更二點,鼓自內發,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啟,鼓三千撾,辨色而止。 2.類似於“司天臺”那種機構的官職及作用?還有類似的機構麼? 唐代官署名司天臺,監掌察天文,稽歷數。設有:監一人,正三品;少監二人,正四品上;丞一人,正六品上;主簿二人,正七品上;主事一人,正八品下。 類似的機構:司農寺(農業),通市監(商業),衛尉寺(武器),光祿寺(宮廷宿衛及侍從),親王國和公主邑司(皇族事務)等等不具體列出了 3.長安城有西市東市那些國外商販都是在哪裡的? 東市:隋代稱都會市,唐改為東市。位於長安城東(約在今西安交通大學西邊),東西南北各長六百步(約1000米)。四面各開二門,中有“井”字形四條大街,把該市劃分成九個方形區域。據北宋初作的《長安志》記載,東市經營的商品門類有220行,“四方珍奇,皆所積集”。唐武宗時,一天東市失火,燒燬曹門以西12行4000多家。由此推算,一行有300多家,東市的220行,店鋪總數估計應超萬家,可想當時東市的繁榮景象。 西市:隋代稱利人市,唐改為西市。位於長安城西(約在今西安市城西南l公里多的糜家橋與東桃園村之間),四面各開二門,市內有四條大街,把該市分成九個方形區域。街寬各百步,兩側有衣肆、藥材肆、墳典肆、鞧(qiū秋)轡(pèi配)行、絹行、秤行、麩行、帛行、寄附鋪,經營各種商品交易的商賈近千家。大街四周又設有很多旅舍、旗亭酒肆及飲食攤點。透過絲綢之路來到長安經商的西域及中亞、西亞等地的“胡人”也多聚集該市,經營金銀珠寶,併購買有中國特點的絲綢、瓷器等運回國去轉賣。盛唐以後,西市的繁榮超過了東市,被人稱為“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