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狂喜淡墨a
-
2 # 綜改1
大概做到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是大力提高教師待遇,達到吸引各行各業最優秀的人才和一流高中生報考師範大學爭搶教師崗位獻身教育事業,擠掉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培養出各行各業的尖端人才!
第二是在各行各業建設行業學校,補足行業能力培養另一條腿,達到奔跑向前,編制行業教材,聘請行業優秀人才擔任教師,學校不分級別,教師分為五級,從高中到博士生!
第三是各行各業制定巜行業能力等級測評標準》來取代現在的高考,取代學歷,取代職稱評聘!分為五級!
第四是培養學生知識和能力同步增長!
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博士生,每一個月花四天到二十天的時間到自己喜歡的行業學校找相應級別的行業教師學習本領,(參觀,旅遊,實習,操作,科研,開發),一直持續到就業或參加巜行業能力等級測評標準》的考試為止,成為各行各業頂尖的人才(大師)!
第五是改革高考人才評價制度!教裁分離獨立!
教育部門及所有教師(包括普通學校和行業學校),專門負責培養出各行各業的人才!
人才部門專門實施巜行業能力等級測評標準》考核評價人才!
科技部門專門負責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和獎勵發明創造!一一一一獎勵人才!
總則:大師培養大師,學生因材選教,教師因材施教,能力取代學歷,巜行業能力等級測評標準》取代高考,行行出狀元,人民滿意的教育!
請大家閱讀我巜中國教育綜合改革方案》一文!
-
3 # LaoHuang188
一般來說,區別世界一流大學與普通大學的最有效的標準:一是看一所大學培養的學生有多少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者;二是看在職的教師中是否有人能夠獲得世界頂尖級大獎。
如何培養世界級思想和科學大師?以斯坦福大學為例,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弄清培養傑出人才的條件和機制。
學術講座票一票難求
在斯坦福大學,讓師生思考最前沿的科學問題已成為校風。2012-2014年的連續三年中,斯坦福大學化學系每年都有一人獲得諾貝爾獎,這不是偶然的,與他們志存高遠的追求密切相關。斯坦福化學系一年舉辦一次“威廉姆 約翰遜”學術講座,只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才有資格做會議發言,交流自己對本學科的最新研究,並預測本學科的發展動向。學術講座一票難求,一張200多美元,比體育賽事和娛樂演出都貴,這就是知識的價值體現!
聽講座者中,除了本校的教授和科研人員,更多的是研究生和本科生。這種會議講座的效果是雙重的:首先,讓教授和科研人員能夠在科學最前沿選題,進行最尖端的問題研究,一旦有突破,這就是獲得諾貝爾獎的契機;其次,這種高階會議講座所提出的問題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深深烙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慾望。
一所優秀的大學,課程開設不見得與普通大學有多大區別,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學術講座的層次上。斯坦福大學的每個系科都有自己的系列講座,不僅質量高,而且頻次也高,這是名校最寶貴教育財富的機會。
斯坦福師生吃飯時,談論的都是什麼話題
觀察人們吃飯時談論什麼,是瞭解他們內心在想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的最佳時機。連吃飯時間都不願浪費的人,是一種執著,這是幹好事情的前提。
斯坦福大學師生吃飯時談論的幾乎都是與自己的研究、學習、工作有關的事,他們把吃飯時間作為工作時間的延伸,相約的往往不是私人朋友,而是與研究、學業有關的人士。他們在吃飯中間交流資訊、激發靈感,尋找合作契機。大家都在平靜交談。
要取得世界最好的科研成果,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在學術最前沿思考問題;二是專一執著,只想科研一件事。如果能做到這兩點,即使平庸的人也能做出些成果來,而那些天資好的就有可能成為科學大師。
學校裡那些完全是出於興趣的各式講座,往往成為引發重大科學發現的契機
中國大學缺的不是人力、財力,而是對新思想的敏感和激情。以斯坦福大學的“複雜系統理論研究小組”為例,環顧一下我們的周圍,就會發現到處都是“複雜系統”,語言、大腦、交通、植物、天氣無不如此。該研究課題的目的就是從各種各樣的複雜系統中概括出共性,為人們認識複雜的世界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這是一個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新領域,在不久的將來,將以一個完整的、系統的科學分支出現。
“複雜系統理論研究小組”有一次活動是邀請生物系的戈登教授做報告。她的報告主題是亞利桑那州大沙漠中的一種螞蟻的“社會組織”。每年酷熱的夏天,她都帶一幫學生去做田野考察。他們發現,螞蟻並沒有各種級別的官員,也沒有規章制度,卻能夠有條不紊的生活,可以避開天敵的入侵,可以有效的尋找到食物。它們靠的是什麼?戈登教授的研究告訴人們這種螞蟻如何分工協作,如何傳遞資訊。她的演講中使用大量生動有趣的圖片,真實,引人入勝。
組織這種活動,一要有敏感性,要有敏感的知識嗅覺,及時捕捉那些新思想;二是要有激情,這些研究小組完全是出於興趣,組織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往往沒有任何功利可圖,頂多向學校申請一點活動經費,這種自覺自願的奉獻精神,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是必不可少的。
相比之下,中國大學更多的是舞會、武術、圍棋、橋牌等娛樂性的團體,鮮有探討某種科學思想的組織,這是區別,也是差距。
一個大學有沒有這種學術上熱心腸的人,一個大學不同學科的人能不能發現共同的興趣,然後為了共同的興趣而走到一起,是衡量這所大學的人們的眼光和胸懷的可靠標準,也是這所大學能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標誌。
出科學大師所需的生態環境
孕育大師的“大生態環境”所包含的幾種因素:
第一:大眾的思維水準,科學界要出現一批傑出的人才,必須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首先,群眾普遍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批判精神,探求真理的愛好。任何科學領域的天才都是有基數的,不可能人人都是天才,喜歡的人越多,出現天才的機率就越大。其次,社會的價值判斷決定年輕人的智慧發揮方向,也決定他們的競爭意識的取向。
第二:哲學傳統。哲學對一個民族的思維具有深刻影響,它不僅給民族的思維提供各式工具,而且也決定一個民族的思維領域和方向。公元前600-前300年,東西方各出現了一批偉大的思想家,他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東西方文明的發展方向。
中國出現了“百家爭鳴”,代表人物是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等,他們的學說雖然不同,但基本屬於倫理、道德、政治、軍事方面,缺乏對自然現象的思索,也沒有給後世留下探索自然的工具。
然而西方的哲學傳統則側重對自然現象的探索。柏拉圖主要致力於對概念、理論、宇宙及認知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既包括政治倫理方面,也包括邏輯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特別是《工具論》為科學探索提供了有效的思維工具。
中國的才子忙於吟詩作賦,成果是一本本的詩集;西方的才子忙於實驗推理,成果則是一個個的科學發現和發明。
第三:教育體制和目標。教育體制涉及如何教育學生,如何選拔學生,要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在各級學校開設什麼樣的課程,每門課的內容是什麼,是重視知識面,答題技巧,還是重視學生的智慧開發、能力的培養;是把學生關在教室裡天天埋頭於書本,還是從小就教他們觀察自然,感受社會,最後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大不一樣的。
美國的大學具有巨大的自主權,怎麼辦學,開設什麼樣的專業,每個專業有什麼要求,每門課講什麼內容,都是由學校和老師自己決定的,這種個性化教育是最能培養大師的體系。
第四:家長和老師的期許。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期許是將來考上名牌大學,給父母爭光,給學校帶來榮譽,自己有個穩定的工作;西方家長對孩子的期許明顯不同,他們更重視孩子的智慧是否得到充分的發揮,自己的努力是否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第五:科研管理與評價系統。科研講究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
第六:工作環境和科研條件。各個學科的國際級大師,往往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的少量幾所大學和研究機構中。工作環境和科研條件既包括硬體,也包括軟體,而且軟體更重要。軟體主要有高水平的同事、協同合作的精神、行政管理的支援、沒有外在的干擾、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機會、前沿性問題的探究等等。
第七:道德風尚。學者的道德風尚與大師的培養密切相關。不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浮誇成風、官本位思想、缺乏誠信等,都影響對大師的培養。
諾貝爾獎是“發現獎”,而不是“發明獎”
首先,諾貝爾實際上是“發現獎”,而不是“發明獎”,只授予發現自然界業已存在的規律者。所以,再偉大的發明也獲得不了諾貝爾獎,比如電腦的發明、電視的發明。
真正改變世界的是“發明”,而“發現”只是讓人認識世界。然而,“發現”是“發明”的前提,是科學理論賴以建立的基礎。
-
4 # 波芘輕奢女鞋
作者所描述的未來大師,是什麼領域 ,是音樂大師,貝多芬 還是藝術大師 梵高 還是星球領域大師霍金……
-
5 # 使用者3645830776830
毛澤東,鄧小平,孔子,都沒有進過大師培訓班,他們都有各自的健樹,成舉世矚目的偉人!大師們有沒有培養自己達到頂天立地的大師?(頭腦)
-
6 # 歐比旺羅克
生活中也有人被稱為大師,有養生大師、周易大師、書法大師、電腦大師、銷售大師,還有麻將大師,這些大師多是自覺成才,學習的理論基礎依據是一萬小時定律——任何事情積累做上一萬小時,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大師。也許把這個級別的知識技能稱為大師是一種過譽的誇獎,於是產生了技術達人這個詞保護大師一詞的濫用。
真正有含金量的大師百年也出不了幾個,那是在有限的一生中在上個點上專注到變態程度的產物,有如張三丰、嶽不群、東方不敗對武功的痴迷,遊走在走火入魔的邊緣。
心無旁騖、全心全意是大師養成的入門級條件,因此想培養未來的大師,就不能讓種子選手為房子、職稱,為找關係、走後門奔波,更不能讓他們養成編瞎話的習慣。一切畸形的社會關係影響的遠遠不是時間和精力,而是一個人到底還能不能淡化功利,進行有效的學術探索和思考。一切學術活動起始於語言、歸結為語言,培養未來的大師,最基本的是從說真話開始 。
說真話,實話
回覆列表
如何培養大師?
可笑的問題,大師是培養出來的嗎?
或許在當今抄作圍觀,人出名,則有大師級別了,毫無意義之論,便有了話題人展開擴散。無聊至極的東西,往往令人想起現實的需要。
都在找準一個話題,尋求話語的流量。
大師,是一個人的學問修養達及一定的高度水平。浮躁的今天,不會有大師了。
因為大凡自己稱為大師,恰恰不是大師,是假大師,是自我陶醉,自我欣賞。是恬不知恥。貽笑大方。
不可否定現存在著大師,真正大師水平,已經不願意成為大師,因為現在的大師是具有諷刺意味了。一如小姐稱呼,是一種別樣之代名詞。
由此可見派生出打造大師級別,都在大師附近醞釀,夢想的大師,是不因學問成就大師,而是知名度指數高低取決。
縱觀古今大師都是默默無聞,最後別人尊稱大師。真心佩服的大師級別。屬於口碑和世人中肯的大師。
而今大師太多,也就含金量降低,甚而降低到一文不值。且有培養大師之說,以前是培養孩子有興趣學文化,學技術。現在如何培養大師?應該是老師領進門,靠自己,不靠爹孃老子,不靠外力作用。
作為普通人妄言培養大師,實為荒唐奇葩,僅僅聊聊,打發光陰,熱鬧熱鬧而已。閒談莫論。也不會有人信。
上發自己的幾幅書墨拙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