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瘋馬哥

    因為其支援秦檜主政而誕生的紹興議和只延續十年就被金國打臉不是運氣好差點就滅國了,而且十年秦檜主政期間軍政廢弛人才凋零,整個南宋的經濟軍事還不如紹興議和之前,所以金國南下勢如破竹,而趙構作為皇帝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加之趙構畏金如虎,所以讓位給趙奢一可以挽回南宋朝局丟失的民心顏面,二其作為太上皇不再主政一旦再出現危局跑路會更加方便,所以趙構的傳位從根本上來講對南宋歷史發展是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

  • 2 # 朝史暮想

    因為宋高宗趙構和宋孝宗趙昚需要唱雙簧

    其實這個就牽扯到了南宋朝廷的戰與和的問題。從當時南宋和金國的實力對比來說,宋軍其實是很難與金軍抗衡的。從國家的國際影響力來說,金國更是南宋無法比擬的。

    這一點,南宋的皇帝其實是很清楚。在和平年代,宋高宗趙構甚至常年在杭州灣備著快船,24小時準備逃跑,可見當時南宋皇帝的心理壓力。

    而南宋皇帝們,是不相信自己大臣的。因為他們知道,金國要的是錢財,而自己的大臣很可能會要自己的江山和性命。整個宋朝,從北宋時期就開始以文制武,壓制武將。

    想想趙匡胤是怎麼上臺的,想想南北朝時期政權是如何頻繁更迭的,你就會明白宋朝皇帝的擔心不是不無道理的。所以南宋的皇帝對金國的態度,就是能速勝就速勝,不能速勝寧可偏安一隅也絕不能讓武將軍隊派系做強做大,以致最後無法駕馭

    所以,南宋皇帝是怎麼做的?一邊高喊抗金北伐,一邊派人與金國和談。喊抗金,是為了凝聚人心;與金人和談,是為了保住江山。

    在南宋的朝廷裡,當皇帝大喊抗金的時候,聰明的人就應該喊和談。皇帝肯定會罵你,但是最後你會升官。比如秦儈。

    但是南宋朝廷亂啊。主和派和主戰派,那個爭吵啊。什麼事情都能上綱上線,牽扯到戰和問題。而且面對金國的軍事壓力,也必須要保持一定數量規模的軍隊,對待武將,那是又要哄又要防。

    南宋皇帝的做法是什麼?太上皇和皇上的雙簧執政。你看好了,從宋高宗開始,到宋孝宗,宋寧宗,宋廣宗,南宋連著四個皇帝都是父子皇帝。老子扮演主和派,躲在深宮裡。兒子扮演主戰派,天天在朝堂上慷慨激昂。

    所以,不論與金國的關係或緊或緩,朝廷內不論是主戰派當政還是主和派說話,父子皇帝總有一個是可以代表當時狀況的身份。南宋皇帝不好當吧,為了穩定朝局,連這招都用上了。由此也可見,南宋朝廷的派系鬥爭激烈和混亂。

    現在可以理解為什麼趙構要在盛年禪讓了吧。

  • 3 # 黑兔子牙

    即使要與金議和,也可以不殺岳飛,最多罷了岳飛的官。為什麼一定要殺岳飛?一方面是秦檜的努力:郾城大捷後,金人明白了只要岳飛在,不僅滅宋無望,甚至連已佔據的土地也很可能丟掉,便通知秦檜“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就像長平之戰時,秦人對付廉頗;北京保衛戰時,皇太極對付袁崇煥,歷史總是在重演。而據我分析,秦檜很像是金人放回來的奸細,秦檜自稱是殺掉監視自己的金兵逃回來的,可是他卻帶著眾多的家眷和大量金銀財寶,怎麼看也像是讓金人送回來的。當然決定權在皇帝那裡,更主要的是岳飛在有些事情上觸怒第一件是:紹興七年,由於高宗屢次出爾反爾,岳飛一怒上了廬山,撂挑子了,高宗認為岳飛在要挾自己,甚是惱怒,只是看到金人威脅尚在,岳飛還有利用價值,只得好言勸其下山。哪一個領導能容忍下屬要挾自己?高宗當時便引用太祖的話“犯吾法者,唯有劍耳”,這已明顯帶有殺機。

    第二件是:高宗三十歲時,岳飛建議高宗立儲。高宗唯一的兒子在三歲時便夭折了,高宗本人在南逃時因過度驚嚇引起性功能障礙(膽子確實不大),再也無法生育,這對一個男人來講已是刻骨之痛,更何況對一國之君,而立之年的高宗當時還幻想著能治好自己的病,岳飛的建議一刀戳到了高宗的心上。歷史上大臣因因參與立儲之爭而被殺的例子舉不勝舉,岳飛為人正直,一心為國,卻不善保護自己。 不過讓高宗下決心的卻是岳飛“議迎二帝”,如果徽欽二帝回來了,高宗何以自處?明朝英宗和景帝之事就是明證。如果從常人心理上講,高宗不想把父兄迎回來,不僅僅是自私,簡直就是卑鄙!但從一個皇帝的角度來講,卻可以理解,但凡能長久當皇帝的人哪個不心狠手黑? 岳飛是個典型的光琢磨事,不琢磨人的人,這樣的人在專制時代,如果碰上明君,可大展宏圖,當然明君的忍耐程度也是有限的;如果遇上昏君,下場往往會很慘。岳飛死了,和議成了,高宗又是稱臣,又是割地,又是進貢。作為交換條件高宗皇帝把徽宗的靈柩和生母韋太后迎了回來,據說徽宗棺槨裡只有一段朽木,高宗也不敢開啟看看;而韋太后在金國被一員金將佔有了十五年,生有二子,高宗就想出一招,把自己母親被俘的年齡由三十八改為四十八,想讓大家知道太后是不可能給金人生孩子的。想起徽欽二帝被押北上時,受盡屈辱,金兵公然調戲皇后,離隊小解的嬪妃遭到強暴。皇帝尚且如此,老百姓的遭遇可想而知。知恥而後勇,岳飛、韓世忠等一心抗金,百姓也是揭竿而起,可為何高宗皇帝的骨頭總硬不起來呢?

    當初金兵大舉南侵,傳言金將粘罕面貌很像宋太祖,說是趙匡胤為趙光義所害,今化為金人來報仇,高宗可能是心虛,從太祖後裔中選了兩人養在後宮,這便是趙瑗與趙璩。高宗四十九歲時,終於明白自己不可能生育了,高宗立儲很是幽默:他本人很好色,便用女色來試探候選人。他賜給趙瑗與趙璩各十名宮女,趙璩是一個也沒放過,趙瑗聽人勸告,一個也沒碰,數日後高宗派人檢查,趙瑗的十個宮女依舊處子,高宗大悅,立趙瑗為皇子,就是後來的宋孝宗。高宗用這種荒唐的方式歪打正著地給南宋選了個比較好皇帝。 孝宗是南宋最想有所作為的皇帝。他即位第二個月,就為岳飛平反;他十分勤政,“事無鉅細,概呈御覽”,制定政策鼓勵商業和對外貿易,使南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軍事上重用虞允文,大力整頓軍隊,積極準備北伐。不過孝宗的命運卻不好:對外恰逢金世宗統治,金國政治清明,戰備嚴謹,無懈可擊;對內那個禪位的高宗皇帝並沒有不問朝政,頤養天年,而是多方掣肘,堅決反對北伐。高宗身體還是出奇得好,活了八十一歲,孝宗在位二十七年,有二十五年受太上皇制約。

    後人嘆道:“”高宗之朝,有恢復之臣,而無恢復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高宗一朝,文臣武將,人才濟濟,金人統治尚未穩定,有多次恢復河山的大好時機,而高宗卻只求苟安;孝宗一朝,志在恢復,多方努力,卻僅有一虞允文也中道去世。歷史就是歷史,總不能如人意。

  • 4 # 歷史社

    客觀地說,宋高宋趙構並不是一個昏饋無能、貪圖享樂的一個皇帝,這一點與現行的大眾認知有很大的出入。相反,他是一個很有心機,有謀略、有手段、有作為的一個明君。北宋的滅亡趙構的責任極小,幾乎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東京被金軍圍攻時,新任的天下兵馬大元帥趙構沒有派軍救援,但是趙構剛剛上任,手中兵力極其有限,根本不可衝破金軍包圈,更不可能打敗金軍,自保尚且困難),南宋面對金國和金軍採取的主和態度其實是主守,也是金強宋弱不利形勢下的被動必然選擇。這種主和也不是一味地妥協、退讓,也有以軍事手段回擊的時候,如岳飛三次北伐、張浚在川陝的五路反攻、淮西之戰、紹興三十二年反攻河南,只是大多時候一邊戰爭一邊和談,主戰的態度不夠明確、堅定和持久,又有以秦檜為代表的主和派權臣在文學作品中形象被藝術化演繹,導致民眾產生一定的偏解。

    趙構20歲在北宋新亡的艱難條件下即位,建立南宋,當時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形勢,可謂百廢待興,趙構在位35年,經歷了江南逃難、苗劉兵變、泛舟海上、富平之敗、荊湘民變、淮西軍變、與金議和、淮西大戰、迎回徽宗、接回韋后、江淮大戰等重大事件,基本有驚無險地渡過,在位其間,發行會子、開拓海外貿易、鼓勵農桑,重視科舉,南宋的經濟得到長足恢復和發展,歲入每年由一千萬貫增長到六千萬貫,幫助宋朝渡過了最危險的時期,積蓄了富足的國力基礎,消除了武將勢大的隱患,培養了兩位優秀的皇位繼承人。

    但是,在軍事實力上宋朝雖然相較南宋初期有很大提高,但依然無法對金軍形成優勢,防守有餘,進攻不足,趙構即位時提出的“收復中原,迎回二帝”的目標無法實現,1162年全線反擊北撤途中的金軍失利,統一無望,打敗金軍成為南宋和趙構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夢想。

    1162年反擊金軍失利後,趙構心生退意,加上他早年失子,在驚嚇中失去生育能力,此後再無出,如今62歲已不可能再有兒子,於是斷絕了念想,主動禪位給養子、皇太子趙昚(宋孝宗),讓他接手國事,他從一旁協助,自己退居二線,但是依然掌握較大的朝政權力。趙構此時62歲,身體健康狀況良好,他的精神狀況不見得有多好,中原丟失、父兄北巡一直是他最大的結,對金國委屈求和成為他一個心病,如同宋太祖未收服北漢和燕雲十六州。

    宋朝皇帝壽命都不長,太祖50歲,太宗59歲,仁宗54歲,英宗36歲,哲宗25歲,神宗38歲,徽宗54歲,欽宗57歲,已經62歲的趙構認為自己也將命不久也,精力日衰,與其坐在皇位上眼看無法實現理想而備受折磨煎熬,不如主動禪位,贏得一個好名聲,也能得到新皇敬重。

    透過一次次與金軍的交鋒,趙構看到宋金雙方勢均力敵,誰也不能真正打敗對方,他為此既感到無法改變局面(收復中原)而無奈懊惱,也為未來新皇保住江山多了幾分信心。

    宋朝民間一直流傳著太祖死於其弟太宗陰謀的說法(斧聲燭影),靖康之難後太宗一脈皇室僅有趙構一個,巧在趙構無子,皇位必是太祖之後,早在兩年前趙昚就被立為太子,與其等到自己死後皇位易手,還遭人閒言碎語,不如主動禪讓,歸還皇位與太祖之後,以求心安。

    至於其說趙構怕承擔與金國議和的責任,我認為是不成立的,趙構在位時已經與金國兩次簽訂和議,1161年完顏亮被殺,南侵金軍失敗,金國主動請求議和,條件比前兩次改善很多,趙構若答應議和,聲望無疑會更高,他會怕在勝利條件下再籤一次有利於自己的和議嗎?

  • 5 # 非非空

    南宋時期最初的三帝都有一個相似的結局,就是都不患象其他帝王一樣死後進行權力交接,而是在生前就退居太上皇,這種現象在歷史上極為罕見。

    趙構由於在建的炎三年,即1129年,在楊州受到金兵追剿的驚嚇,失去了生育能力,膝下唯一的兒子也突然夭折。於是,在趙氏宗嗣中擇優優立儲。這樣,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時年七歲的趙眘被選中。也許定冥冥註定,當年趙光義從哥哥手中不太光彩地取得帝位,卻又在一百多年後,無可奈何地還給太祖一脈。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撕毀協議,率師大舉南侵。由於金國內部矛盾重重,加上南宋軍民一心,致使金軍潰敗。趙構本想趁著小勝的機會再與金籤一份和平協議,繼續稱臣,遭金世宗拒絕。讓年過半百的趙構向三十多歲的完顏雍稱叔皇帝,叫他情何以堪!於是趙構就萌生退位之意。

    接下來,朝堂之上再起紛爭。主戰泒與主和泒勢同水火,爭論不休,讓本已心力憔悴的趙構更加厭煩坐朝聽政。這次與以往爭論不同,金兵剛剛敗回,南宋軍民抗金熱情高漲,紛紛要求北伐收復失地。秦檜已死,主和泒勢力漸弱。既不想北上收復失地,又沒有任何藉口,在兩泒激烈的爭吵中,趙構終於決心禪位於趙眘,自己退居德壽宮。

    1162年六月,趙構下詔退位,趙眘即位,即宋孝宗。二十五年後,趙構病逝,享年八十一歲,諡號“憲孝皇帝”,廟號高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間商的作用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