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馬哥Mark

    2014年11月29日一檔名為《奇葩說》的辯論真人秀節目在愛奇藝上線,這是一檔完全由網際網路自制、在網際網路平臺播出的節目,也是愛奇藝試水季播自制綜藝的第一炮。愛奇藝為此不惜投入千萬,請來高曉松、蔡康永外加自己的首席內容官馬東組成超強導師席,各方面規格已達到一線衛視大型綜藝節目的標準。接手這個專案的,正是剛剛從傳統電視行業整建制來到愛奇藝的牟頔和她的“小朋友們”。馬東選擇他們的目的很明確:讓年輕人做一檔給年輕人看的節目。

    《奇葩說》的確顯露著當代年輕群體的特質,雖然是辯論節目,形式卻和我們習慣在電視上看到的“大專辯論會”很不一樣。其論題往往來自網友們最真實的生活體驗,“奇葩”卻很接地氣:“漂亮女人拼事業還是拼男人”“沒有愛了要不要離婚”“這是不是一個看臉的社會”“異性閨蜜是不是謊言”……與傳統的辯論賽不同,《奇葩說》的現場沒有限制、沒有禁忌、甚至沒有規則。選手可以當面吐槽高曉松的長相,可以直言不諱地宣告自己是Gay而且不會結婚,甚至現場向喜歡的男生表白以證明自己的觀點。這樣的言論場,其開放度和自由度寬鬆地讓人驚訝。有人說《奇葩說》讓人看到了“臺灣綜藝”那種真實與幽默,但他們忽略了,製作團隊的“小朋友們”正是看著《康熙來了》長大的一代人。他們還別有用心地在片頭標註著這樣的口號:“40歲以上觀眾請在90後陪伴下觀看”。

    第二個問題:如何看待奇葩說的辯論?

    簡答:奇葩說是帶有辯論色彩的娛樂節目,所以裡面的辯論是比較初級的辯論。

    為什麼說奇葩說只是“帶有辯論色彩”的娛樂節目呢?因為這個節目有基本的辯論賽流程,以及觀點的交鋒,因此說它帶有辯論色彩。

    為什麼說裡面的辯論是比較初級的辯論呢?因為大部分選手的大部分發言,僅僅停留在“衝突的觀點”,“衝突的事例”,“衝突的價值”上,缺乏必要的演繹和歸納,少有嚴密的邏輯。

    奇葩說是一檔娛樂節目,所以我個人認為目前的形式很好,觀眾完全能融入其中,跟得上節奏,有非常強的參與感與反駁慾望,並且笑料很多,總的來講,既給了觀眾歡樂,又給了觀眾思考,比傳統的辯論賽接地氣,也更適合電視傳播。

    有的觀眾可能認為,馬薇薇和顏如晶這類的辯手出身的選手,是不是就體現了更多的辯論成分呢?

    是,也不是。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其實先得看看一名傳統辯論賽的辯手,都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或者說是如何在辯論賽中體現出辯手的專業性。

    首先,是大眾看得到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包括你的語言,語氣,神態,身體動作等等),讓觀眾在極高強度的交鋒中,聽明白你要表達的意思,包括你的論點,你的論據,你的反駁等等;

    其次,是你的理解能力,如何在極高強度的交鋒中,聽明白對方的意思,找出其背後的邏輯,價值,從而找到交鋒點;

    其三,是你的思考或者說腦洞,同樣一個辯題,如何找到更高的價值點(注意這個高,不是萱萱那種高···而是更容易引起人共鳴,超越對手價值意義的高);

    其四,是控場能力,就是要讓整場比賽,儘量圍繞自己想談的內容,圍繞自己的觀點進行,如若不然,觀眾就會更多聽到對方的論點和論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把它叫做“被帶跑了”;

    最後,是查資料的能力,一名辯手或者說一支隊伍,不可能是全才,遇到一個辯題,一般第一時間是查資料。這個不是谷歌,百度,知乎這類資料,而是論文,我所在的隊伍,一般只查博士及其以上的論文,碩士和本科就算了,都不敢用的。一個星期的準備時間,讀下十幾篇論文只是基本要求,據上海某一位辯手說,他們曾搞定上百篇論文,真是刻苦啊。這些論文都需要消化,融匯到自己論點中,一方面讓自己的論更專業,以免流於罵戰,另一方面,讓對方反駁的難度增加(你都不瞭解相關領域的理論,你靠啥反駁?嘴炮嗎?)

    基本是這些,當然如果要進階,還有更多的修煉,包括隊伍整體的戰術,自由辯論的戰場組織,大陳詞的咂摸等等。

    那麼回到上面的問題,奇葩上中,薇薇姐和如晶,體現出了更多的辯論成分了嗎?

    是,也不是。

    是,是他們體現出了上述的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

    不是,是因為奇葩說的賽制,限制了控場能力的發揮,而電視節目的定位,和觀眾的接受程度,也限制了辯論過程中的專業性。

    坦白說,奇葩說中,辯論初級錯誤很多,對於辯手來說,可以抓的太多太多,但是薇薇姐他們沒有用“你們想象中”的那種方式去抓,比如“對方辯友自相矛盾”“對方辯友迴圈論證”等等,因為這麼打很快就會讓大家換臺了···

    但是我依然要說,這檔節目是優秀的,甚至超出傳統辯論賽不是一星半點。我並不是說觀眾都很低階,而是認為,在極短時間內,大規模的邏輯交鋒,是需要長期訓練才能跟上節奏的,再加上有很多錯誤,辯手們早已爛熟於心,一句話就點過去了,沒有這種訓練經歷的觀眾怎麼可能搞清楚你們在講個毛線?而如果一點點掰開揉碎了,慢慢講,那麼一個小時左右的辯論賽,幾乎講不出多少有用的東西了,時間太短。你告訴我“中國應不應該廢除死刑”這麼大一個辯題,夠養活多少研究人員和從業人員了?你一場辯論賽一個小時,還一點一點地屢,能屢出多少有用資訊?

    所以奇葩說的定位決定了,它目前的形態是非常好的,提高觀眾參與感,讓觀眾能感到自己的思考價值,這就很好了。

    前幾天評完比賽,送另一位評委回家的路上,我們就聊辯論賽的前景。我們都覺得,其實傳統辯論賽應該走小眾路線,網路上傳得最多的,都是表演賽,搞笑的,其實這不能怪觀眾,因為正兒八經的比賽,別說普通觀眾,我們這些打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辯手聽著,都非常費腦子,要跟上辯手的節奏,理清他們的思路,還要快速做出評判,真的太費腦子了,而且目前的辯論賽,越來越向著專業性,學術性,大資料量等方向發展,聽起來是很枯燥的,沒必要拿這東西去折磨觀眾還硬說觀眾沒有思考能力,何必呢?要知道思考能力不等於快速思考能力,更不等於聽懂你們辯論圈的黑話基礎上的思考能力。所以奇葩說送給觀眾,傳統辯論賽留給自己,挺好的。

    至於第二個問題:能從奇葩說中學到什麼辯論技巧?

    其實也是有的。

    1、語言組織能力,看看選手們如何快速地組織自己的語言,試著點下暫停,迴應一下他們的觀點,可以提高自己的臨場組織語言能力;

    2、表現力,別小看這個東西,能吸引人,是在現實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如何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讓大家仔細聽你說話非常關鍵;

    送一場在傳統辯論裡已經算得上非常歡樂的比賽了,節奏依然非常強,我打賭一般觀眾看完基本都不知道雙方到底分歧在哪些地方,更不用說裡面交鋒都交鋒了些什麼內在邏輯。

    2014年大馬星辯2.0複賽 藝人明星vs活潑老殭屍

    你看,這麼歡樂的比賽,要你參與進去,估計都很困難,而且雙方的選手都是圈裡實力很強的辯手,而實力不濟的辯手,我估計他們說話你都不明白他在講毛線····所以做評委也挺特麼窩火的,兩邊互相聽不懂,評委懂了在下面乾著急···有時候還是挺想自己去打比賽的,可是週末還在加班的節奏哪有時間去忙

    我想問問,拿對方不懂的事實或理論來讓他們無從辯駁,這叫哪門子辯論????這不就是耍流氓嗎?就好比一個大學生跟一個掃大街的辯論,帶著滿口的專業術語,這種場景,估計所有人都會不齒吧

    辯論賽是一場競技遊戲,當你入場的時候,就代表你同意這個遊戲的規則。比如:瞭解辯題相關背景知識。一個大學生在大街上跟一個掃大街的辯論,滿口專業術語,我們會覺得不恥;但一個大學生在辯論賽上跟一個掃大街的辯論,滿口專業術語,就不一定了。這個時候,如果這些專業術語和理論,與辯題相關,那麼我們覺得這樣的做法沒有問題,這些術語如果掃大街的不瞭解,大學生可以為他解釋並要求他繼續回答問題。而一個辯手在場上滿嘴專業術語到底是“辯題需要”還是“在裝x”,取決於這場比賽的評委怎麼看。這個問題參見你怎樣看待“辯論”與“辯論賽”? - 章孜的回答,辯論賽的目的是要說服評委而不是駁倒對手,所以你滿嘴專業術語如果只是為了讓對方聽不懂,顯得你很牛X,那麼你要小心你的態度讓評委覺得你在裝X,然後輸比賽。這種“你看這個專業知識你都不知道,你怎麼來打比賽”的手段,我只有在評新手比賽時間過,稍微有點經驗的辯手都不會這麼幹,因為這一招對說服評委沒有益處。而辯手們提到的專業知識和理論,一般比賽都不會出現有一方完全不知道的情況,因為畢竟辯論賽7分準備3分表現,現在的評委們都很重論點,所以大家在查閱資料上的投入非常大,因此對一個辯題的學術背景都會有一個比較概括的瞭解,這也是基本要求。但你說得正確的地方在於,如果一方滿嘴專業術語裝X,的卻讓人不齒,並且評委會在評分表上體現出這種不齒的。

    歸納一下:

    1.辯論賽的目的是說服評委而不是駁倒對手,所以如果你讓觀眾覺得不齒你就輸了,一般辯手都不會這麼蠻幹的;

    2.為什麼又說辯論賽都是嘴炮沒有深度,一邊又覺得專業術語和學術理論是裝X,太讓我們辯手為難了吧?

  • 2 # 趣歡樂

    我個人覺得這是非常好的節目,這個節目似乎像是在把這個隨時會丟掉三觀的社會重新梳理了一遍。最好看的當然是高和蔡的總結髮言,他們倆像是一本很有思想的書籍,而現在,用說的方式把它們的經驗,知識,見識和智慧與眾人分享,然後讓你自己思考人生…馬東的機智和幽默是整個節目的貫穿點。總結一句話,三個很有能量的人在玩一個節目,告訴普天大眾我們的見識有多淺薄。帶著學習的心去看吧,有收穫的。

    其次,我認為專業性比較強的辯手可以剝離所有煽動性、劇情化的表達,看到內在的邏輯鏈;可以知道有些話看似讓人很感動,實際上破綻百出,甚至邏輯不能自洽;更重要的是,知道他們是透過什麼操作,讓觀眾一步步被打動,從而心證出觀點哦。

    但哪怕奇葩說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也不應該看做是辯論的娛樂化,而是娛樂的辯論化。觀點是怎麼樣不重要,說話浮不浮誇不重要,甚至邏輯有沒有那麼嚴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大家知道,原來很多東西不是非黑即白,原來我們固有的觀點不是牢不可破,對當前的社會來說,這已經是功德無量的素質教育了。

    最後,作為一個看奇葩說多年老粉,發現可以從很多個層面來看奇葩說。

    第一個層面是情緒,每一個辯手帶動的情緒越強,然後我們的情緒也就會被隨之而帶動,也就是說可以當一個娛樂性節目來看待。

    第二個層面是導師們的情商,每一個人在與女神進行互動的時候,各種語言之間的交鋒,怎麼去圓場,怎麼去兜住場上尷尬的氛圍。

    第三個層面是邏輯,每一個辯手之間進行觀點論證時,對每一個觀點進行層層演繹迭代,旁徵博引,也就是說如何讓人來變得更加聰明,來說服對方。

    第四個層面是萬千世界的多樣性,主要是奇葩說的第六季的人變得多樣了,也更加比較明顯了,奇葩說的四個戰隊,各具特色,薛兆豐與許吉如,典型的權威與權威崇拜;蔡康永與詹青雲,君子之交淡如水;羅振宇與黃執中,知世故而不世故;李誕與傅首爾,遊戲不值得的人間。從這個角度上,奇葩說呈現了一個精彩紛呈的生態系統。

    第五個層面是決策樹,無論辯手們怎麼辯,他們說的都是對的,因為每一種觀點,都有一個前提假設,這個前提假設是隱藏的,在這個前提假設之下,所得出的結論都是對的,不然,違反了觀眾的直覺,怎麼說都是錯的。因此奇葩說是一個教我們在怎樣的場景下做決策的節目。從這個層面看,奇葩說當一個娛樂節目看看就好。

  • 3 # 快樂大視圈

    看了《奇葩說》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部網路綜藝,而《奇葩說》這樣的節目播出,人們也是越來越喜歡。裡面的範湉湉 ,姜思達,馬薇薇等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有她們的“針鋒相對”,心直口快,才讓更多的觀眾覺得節目接地氣,說的不是什麼大的人物,就是身邊真真實實的我們。她們的說辭推理把觀眾的心聲都說了出來,迎合大眾口味,所以它是成功的。

      而且更是網綜一種新型模式,把網路綜藝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可謂是創新十足。主持人和選手也是衝破傳統的臺本,打破了常規。節目中的話題也很新穎,讓觀眾以及選手無論從哪個方面都有話可說,有理可據,讓觀眾也能參與話題討論。儘管是一種競賽,但他卻又不像競賽那樣刻板,嚴肅,選手們的語言犀利,說話活潑幽默,觀眾也是喜愛異常。

      而今天我們就要來說說裡面有代表人物是有著什麼樣的個性。肖驍我們都有印象,那個還有著超尖的下巴 ;直率的如晶還是會因為節目組消音的詞彙低頭害羞地笑;花希還是那個有點愣頭愣腦戴眼鏡的劉海乖男孩 ;思達每期都穿我們不懂的名媛服裝 ;範湉湉那個敢說敢做讓人又愛又恨的姑娘;馬薇薇那個言辭精闢,入情入理的大姐姐……範湉湉的那句“不要壓抑自己天性。

      總是讓人若有所思,馬冬高曉松蔡康永三位老師依舊機智的像什麼一樣,三位都有著不一樣的體會。《奇葩說》可以說是包羅永珍,它包容著各種不一樣的人不一樣奇特的個性,也正因為有那麼多個性不一樣的人,才成就了《奇葩說》不一樣的地方。

      但是不管怎樣,選手們把我們帶進新的價值觀,把我們的心牽引到一塊兒去,讓大家產生共鳴,把生活中一件件小事,說的耐人尋味,讓我們總能有最深的體會與感悟。

      從節目中你可以擁有不同的思維角度 ,培養我們更多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即使 每一個辯題沒有給我們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是卻給我們留下一個思考的機會。它似娛樂又非娛樂,總是把最正的三觀帶給我們,我們也從這些小事情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諦。《奇葩說》還是那個《奇葩說》,它一直都在,看你又有什麼不一樣的見解?

  • 4 # 奮發的阿躍

    《奇葩說第一季》於2014年11月29日起每週六、週日晚21:21分在愛奇藝播出。《奇葩說第二季》於2015年6月26日起每週五、週六晚20:00在愛奇藝播出。《奇葩說第三季》於2016年3月4日起每週五、週六晚20:00在愛奇藝播出。先導節目《奇葩來了》於2016年1月15日上線[1]。《奇葩說第四季》於2017年3月31日起每週五、六晚20:00在愛奇藝播出。系列節目《奇葩大會》也已在2017年1月20日晚在愛奇藝獨家上線。《奇葩說第五季》於2018年9月21日起每週五、六晚20:00在愛奇藝播出。本季節目由馬東擔任主持人,高曉松、蔡康永、李誕、薛兆豐擔任導師。[2] 2018年12月1日,節目獲得2019愛奇藝尖叫之夜年度IP綜藝節目獎[3]。

    《奇葩說第六季》於2019年10月31日起每週四、六晚20:00在愛奇藝播出。本季節目由馬東擔任主持人,蔡康永、李誕、薛兆豐、羅振宇擔任導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部副班長的火箭,為何能取得5連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