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奧林匹斯山之巔
-
2 # 填哥嗑歷史
我認為,王昭君和霍去病,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樣,都對我們中華民族做出重大貢獻。
因為他們代表我們民族對外族的兩種政策,武力征服與懷柔政策。他們都對中華民族有重大的作用。
先說說霍去病。
高祖斬蛇起義,披荊斬棘,經過多年征戰,在眾人的幫助下,終於建立大漢王朝。然而,匈奴騷擾不斷。作為堂堂七尺男兒,高祖當然不能忍受匈奴欺壓,然而,所率領軍隊卻在平城白登山被圍七天七夜。以屈辱的和親草草結束這場戰鬥。
此後,漢朝忍辱負重,發展生產,積蓄國力。匈奴則經常得寸進尺,甚至進攻長安。
終於,到了漢武一朝,在衛青,霍去病的帶領下,漢軍大敗匈奴,並追亡逐北,殺得匈奴無王庭,一雪漢高祖之恥辱,大大長了漢人的威風和骨氣!
我們看看霍去病的功績
公元前123年,霍去病初戰,即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等高階官員,同時也斬殺了單于的祖父輩籍若侯產(籍若侯乃封號,名產),並且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孤軍深入,殲敵3萬餘人。俘虜匈奴五王,五王母,單于閼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使得匈奴的實力受到沉重的打擊。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與匈奴左賢王部大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舉行了祭天典禮。經此一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盪滌,匈奴單于逃到漠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霍去病的征戰,極大的撐起漢人的脊樑骨,以至於一個小小的都尉,遠赴西域,都敢於喊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大軍將至,勿動,動則滅國”的豪言壯語。
不過,漢武帝的強硬政策,也不是沒有後遺症。
漢武帝的連年征戰,使得漢朝國庫耗空,人口減半。農民起義逐漸多起來了。但是,匈奴依然不服漢朝。
與霍去病的功績相比,王昭君的功績則如春風細雨,雖然無聲,但是綿長。
自漢武帝以來,匈奴受到連續的打擊。已經一蹶不振。實際上已經分裂。大漢王朝在東亞已是無敵的存在。
這時,匈奴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與漢朝共擊反抗漢朝的郅支單于。並覲見漢元帝,請求做漢朝的女婿。《漢書.匈奴列傳下》記載:
竟寧元年,單于復入朝,禮賜如初,加衣服錦帛絮,皆倍於黃龍時。單于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牆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漢朝於是以宮女王昭君賜給呼韓邪單于,漢朝與匈奴於是結成親家。和睦友好六十多年。匈奴幾乎每任單于都會覲見漢帝,或者派遣使臣朝見。
明年,單于上書願朝。河平四年正月,遂入朝,加賜錦繡繒帛二萬匹,絮二萬斤,它如竟寧時。 搜諧單于立,遣子左祝都韓王朐留斯侯入侍,以且莫車為左賢王。車牙單于立,遣子右於塗仇撣王烏夷當入侍,烏珠留單于立,以第二閼氏子樂為左賢王,以第五閼氏子輿為右賢王,遣子右股奴王烏牙斯入侍。 建平四年,單于上書願朝五年。以上皆是出自《漢書》。漢匈和睦一家親,一改漢武帝之前華夏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刀兵相見的相處方式,使得漢匈和同為一家。漢民族和匈奴都獲得了休養生息。並且,匈奴民族也逐漸漢化。這其中,王昭君的功勞不小。
王昭君以一漢家女子瘦弱之軀,和親匈奴,使得漢匈之間停止刀兵六十多年,並創造了漢族和遊牧民族和睦相處的佳話,其功勞,不比霍去病小。不戰而屈人之兵,乃是上策。漢武帝和霍去病未能辦到的事,昭君辦到了。
並且,這次和親,對漢朝來說,不是屈辱,而是對匈奴的恩賜。是漢匈民族的大好事。
而且,王昭君也不是被迫去和親的,而是自己報名去的。雖然,其中可能有某些故事,但是,作為一個女子,其氣魄,其胸襟,其膽略,值得欽佩。他也值得我們民族的永遠的尊重。
霍去病徵伐匈奴,大展漢民族的雄風,使得漢民族揚眉吐氣。昭君出塞,則是中華民族和睦相處的典範。他們,都是民族的英雄。都值得我們永遠尊敬!寫到這裡,有感而發,賦詩一首,作為結尾:
驃騎戰河西,大漢展雄風。
昭君出塞北,和睦一家親。
戰和兩千年,藕斷還絲連。
中華齊攜手,復興尤可期。
-
3 # 血祭軍鑑
王昭君不能與霍去病相比較的!!
在封建時代草原名族就是喂不飽的白眼狼不打怕了是不會跟你和好的,在王朝強盛時期就稱臣,一旦一個王朝輝煌不在,他們就會過來反咬一口一直都是這麼的輪迴,沒有霍去病等大將將他們打怕了就沒有王昭君的什麼事,他們都是直接搶的!!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孤軍深入,殲敵3萬餘人。俘虜匈奴五王,五王母,單于閼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使得匈奴的實力受到沉重的打擊。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與匈奴左賢王部大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舉行了祭天典禮。經此一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盪滌,匈奴單于逃到漠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霍去病是漢武帝實施抗擊匈奴的最大功臣。但打仗是件耗盡國力勞民傷財之事。再等到漢武帝重孫輩又與匈奴採取了“和親”政策,但此次“和親”非西漢前期的“和親”,這是匈奴主動提出和好的表現,這就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王昭君代表了西漢與匈奴友好的象徵。但筆者個人認為,對王昭君本人而言,難有幸福之說,因為根據當時匈奴的習俗,這位絕世美女等於嫁給了祖孫三代人。
-
4 # 打工仔老楊談古論今
能比上霍去病,一個是國家軍事力量的代表,一個是國家文化的代表
歷史上的昭君出塞帶來的影響王昭君是西漢中後期政治影響較大的一次事件,發生在漢成帝時期。由於漢武帝時期長年徵匈奴,其主要軍事力量已經消耗得差不多,國家也需要休養生息。於是,匈奴向漢朝提出求親的請求以示友好。為彰顯大漢包容,漢成帝同意和親,讓昭君出塞。這一次的昭君出塞不同往常,以前的和親是委屈求全,而讓昭君出塞是表示漢匈友好,也使漢匈重新建立起外交,邊境重新迴歸和平,讓漢文化在異域傳播開來,有利於促進中國民族大團結。
霍去病在漢朝時的影響霍去病是漢武帝時期的名將,少年成名曾有“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豪言壯語,深得武帝喜愛。漢武帝劉徹從小的願望就是滅匈奴,因此當霍去病成長為打匈奴的少年將軍的時候,他非常的欣賞霍。霍在徵匈奴的時候,能征善戰,兇名遠播,匈奴的主力軍事力量也被以霍去病為代表的漢朝軍隊所消滅得所剩無幾,並且很長一段時間匈奴的實力都無法恢復所以對匈奴具有非常強的震懾力。讓異民族瞭解到強漢不可欺,並且促進民族間的和談,為開啟和平與民族團結打下了基礎。
霍去病和王昭君其實對中國古代的影響力都比較大,一個是軍事實力方面引起的影響,一個是在文化領域引起的影響。但應該來說,正是因為霍去病徵匈奴帶來了一個讓匈奴民族認識到漢朝的強大,才會有後期匈奴到漢朝請求和親主動示好,成功讓王昭君出塞促進民族團結,傳承漢文化。
-
5 # 老曹講史
霍去病對漢王朝的貢獻眾所周知,17歲為票姚校尉,兩次深入大漠,功冠全軍,被封“冠軍侯”。兩次河西之戰,取祁連山,收河西走廊,開闢絲綢之路。漠北之戰,殲敵七萬,封狼居胥。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史書上對王昭君的記載很少,甚至就連名字也沒搞準。
而《後漢書》說的就有點戲劇性了,上面說:“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因為是得不到皇帝臨幸,心中“悲怨”,主動要求嫁到塞北。
至於被畫工所誤,盛妝請行,元帝怒殺毛延壽等等小說之言,就做為美麗傳說繼續流傳好了。
記得賈誼向漢文帝說過一句話,大意是藩王是否造反,不在於親疏遠近,而取決於他們力量的強弱。如果他們力量強過中央,則“疏者必危,親者必亂”。這番話放在漢匈關係上同樣適用。
從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到武帝討伐匈奴之間,有多少位公主淚灑和親路(決大多數都是假公主),但匈奴對漢王朝的擄掠、蠶食幾時停止過?
一個連公主封號都沒有的王昭君,縱然美豔無雙,又怎能阻擋匈奴對漢王朝財富和土地的垂涎。何況娶了也就娶了,就算違約背盟,你還能長翅膀飛走嗎。這種事他們又不是沒做過。
可從昭君出塞到王莽篡位這幾十年間,漢匈之間確實基本保持了和平。難道匈奴突然間知書達理,開始認親戚,拜街坊了?顯然不是,還是賈誼的那個觀點,一切都取決於力量的強弱。
自從武帝時期霍去病逐匈奴於漠北,匈奴已不能再威脅中原。昭帝繼位時,西域成為了漢匈爭奪的焦點。經過幾十年反覆爭戰,加上匈奴內亂,日逐王投降漢朝等原因,漢王朝徹底控制了西域地區。
匈奴因為戰爭、天災等原因,實力銳減,導致內部矛盾激化,內亂不止。多年的內部爭鬥,最終匈奴分裂成兩部。其中一部就是迎娶昭君的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為了對抗實力強於自己的郅支單于,不得不與漢王朝修好,自請為婿。
所以我認為從漢元帝開始,漢匈之間能保持30多年的和平,主要是多年來漢王朝對匈奴不斷的打擊、分化、孤立、懷柔等等手段共同運用的結果。匈奴實力衰微,自顧不暇,哪有餘力侵擾中原。
昭君出塞同大漢無數和親的女人一樣,用她們柔弱的肩膀,為漢帝國的休養生息、積攢力量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從而在未來對敵人的戰爭中,漢帝國的攻勢才能雷霆萬鈞,勢如破竹。這就是昭君與所有和親女人們犧牲自我的意義所在吧。
硬要比霍去病和王昭君的貢獻,我選擇王昭君。霍去病貢獻很大,但是國家也給予了他所有可能的回報。他與他的家族享受了種種的特權與無上的榮耀。
而昭君呢,為了漢家天下,孤身弱女,身不由己的委身異族十幾年。先後嫁與父子兩人,如此屈辱,最終卻兒女都沒能保全。她得到了什麼?只是千年來被人傳說的可憐人罷了。
回覆列表
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
昭君出塞後的幾十年時間裡,漢匈兩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關係,因此西漢末年的和親是成功的。西漢呼韓邪單于附漢與昭君出塞,不但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而且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此外,透過和親加強了和親雙方的交流,使當時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必然產生對中原先進制度的嚮往,促使一些少數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把中原的文化傳授給匈奴人。從此,使得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匈奴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因為昭君不只是一個北上匈奴的人,她帶著中原所有的文化,所到之處,無不春暖花開。她一個人影響著整個匈奴以及中原全人民的生活。王昭君為實現漢朝與匈奴的和睦相處而遠嫁匈奴,開創漢匈間60年無戰事的和平局面。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加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中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