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諺財經科技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年)的百家爭鳴。其內容包括:

    1、“學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學術下到民間,形成諸子百家;

    2、百家爭鳴從魯國儒墨顯學之爭,到儒墨楊三家鼎立的局面;

    3、以儒家向法家轉化為特點的魏的西河之學;

    4、以屬楚文化的陳、宋為中心的老莊學派為道家的右翼;

    5、齊稷下學宮的黃老之學則是道家的左翼;相容幷包的稷下之學,使百家爭鳴發展到高潮,其中有田齊法家、陰陽家、兵家、名家等;在爭鳴中各家也相互影響,

    6、《呂氏春秋》的雜家之學,反映了百家趨於融合;秦帝國的建立,標誌著百家爭鳴的結束。

    百家爭鳴的學派: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四、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五、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慎到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六、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七、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八、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九、農家, 農家代表:許行

    十、小說家,代表人物:樓晶閣

  • 2 # 踏歌走馬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時代,應該是人類歷史上文明最集中的時代,哪怕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都不如百家爭鳴這個時期。

    說是百家,其實不止百家,有說是一百多家的,也有說是上千家的,這個數目我們先不深究,但是著名的有幾十家這是毋庸置疑的。

    而真正發展成學派的有十二家,道家,法家,儒家,兵家,農家,墨家,名家,雜家,醫家,小說家,縱橫家,陰陽家。這十二家任何一家都對我們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對我們周邊的國家都產生了影響。

    最出名的應該就是儒家,道家,墨家,這三家了,因為這三家我們是最熟悉的。

    儒家: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孔子了,儒家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儒家對後世的影響應該是最深遠的。

    道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了,一本道德經涵蓋天地萬物,從天道執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執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是解釋此原理的內涵,從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執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形態的束縛。

    墨家: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百家中這些著名的學派都有不少分支,也出了不少人物,遍及全國各地,不過流派雖然多,但是概念還是差不多的,諸子百家在那個時期是不分排名先後的,因為都是一家之說,可以說每一家都很重要,比如醫家,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吧,只不過隨著歷史發展,經過後人的改革,有些學派為更多人所熟知,名氣越來越大,有些則開始隱世不出,慢慢的就不為人知了,不過我相信,百家肯定還存在,只是比較分散,人們的這種意識也淡薄了而已。

  • 3 # 行山涉水一路向北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 ,其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張如下:

    一、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代表作《孟子》《荀子》,主張“仁政”“民貴君輕”等。

    二、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三、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代表作《道德經》《莊子》,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四、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代表作《韓非子》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五、兵家,代表人物孫子,代表作《孫子兵法》,主張作戰要“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中國文化發展的基礎。

  • 4 # 外星人卡卡西

    影響力比較大的有:儒、法、道、兵、名、墨、醫、農、雜、陰陽、小說、縱橫,共12家。

    儒家: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和孟子)

    墨家:“天下皆白,唯我獨尊,非攻墨眉,兼愛平生”(墨子)

    道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莊子)

    法家:法治,中央集權(韓非子)

  • 5 # 雨過天晴藍天依舊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思想理念得到了極大開發,社會上產生了眾多的思想流派,他們著書講學,相互論戰,出現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後世人稱為百家爭鳴。

    其中最出名的學派有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和道家等五大家族。下面看一下他們各個學派觀念如何:

    一、儒家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推崇“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強調教育功能,主張“有教無類”,提倡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在政治上儒家思想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

    二、墨家,創始人墨子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的利益,主張“兼愛”,不分階級,王公大人和平民不分差別,反對戰爭,促進安定祥和。

    墨家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有嚴密的組織,最高領導是鉅子,即便是墨子本人也必須無條件服從之。此新政一度被戰國時期所重視,而得到其它派別的吸納和徵用。

    三、法家學派韓非子為創始人主張“以法為本”,“法不阿貴”除國君以外,不論貴賤,一律受法的約束。

    推行政治改革,明確指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不必遵循古代而畏縮不前。並主張建立君主專治的封建體系,順應了大統一的歷史潮流。

    四、兵家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無論古今皆為人們而受用。

    五、道家

    又稱“道德家”,老子為代表,以道德學說作為理論基礎,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的構成個變化。否認上帝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以柔克剛。

    政治思想是“無為而治”。

    然而,這些最出名的派別,到了漢武帝時推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則成為正統,獨樹一幟,統治中國思想文化可以說是至今也不為過。

  • 6 # 黃生君

    先談談諸子百家形成的歷史時代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是指從公元前770年周王室東遷到公元前221秦朝建立時的中國歷史時期。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覆滅。在眾諸侯擁立下,被廢太子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周平王遷都後,論功行賞,把秦襄王封為諸侯。從此,拉開了波瀾壯闊的春秋戰國歷史的序幕。

    周王室東遷後,越發日趨衰微。天子王權一落千丈,與之相應,新興的秦國不斷強大,竟與昔日老牌諸侯強國相繼稱霸,而後又相繼稱王,同時,一些諸侯國中的大夫也竟敢推翻諸侯世襲王權,如三家分晉和田陳代齊。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使用的鐵製農具和兵器,是呼喚大一統帝國誕生的標誌物,各民族統一的大帝國的矗立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而這種必然,是透過持續不斷的,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的血腥戰爭來完成的。整個長達五百餘年的春秋戰國時期,是國家數量不斷減少,倖存的國家不斷強大,最後只剩下一個強大秦國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一代代政治家們和思想家們都在思考:什麼樣的國家體制、君臣民關係和施政方略,才更有利於國家強大?他們在回顧歷史,總結現實,展望未來中艱難摸索,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張,這就是諸子百家學說。君主們透過招賢納才來謀求國家富強,士子們透過向君主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張來謀官職和富貴,學者們透過大辯論來闡釋某一學說的合理性,於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廣泛參與的政治大實踐和大討論勃然興起。這就是百家爭鳴。在長期的百家爭鳴中,百家中的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墨家和名家獨領風騷,形成各自獨立又愽採眾長的思想體系。

    這六家學說有共同點:

    一,都有大一統思想,主張江山一統,思想一統和民族融合。

    二,都主張君權至上。在百家中,只有極少數學者有無君論思想。

    三,這六家跟其它諸子學家一樣,強烈要求以自己的學說來統一思想。這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也有普世價值。一個民族和國家,只有有一個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統一的政治思想,才能凝聚大眾的力量。

    它們的差別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實現君主等級制度和大一統社會的途徑有所不同。

    一,法家強調以法治國,凡事取於法。法家透過對“天”“道”“理”的自然法則屬性的總結,提出了法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主張與時俱進,主張“因時而變法”,有些嚴肅的法家甚至反對君主“背法專制”。商鞅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法學家和法治理論家實踐家。他因為凡事以法為準繩而得罪了當時的權貴,而最終被車裂而死。人死了,但他的法治理念被秦國繼承了下來。這為秦國最終一統天下,奠定了制度保障。

    二,儒家。儒家強調以禮治國,正所謂: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序。儒法兩家都鼓吹貴賤有等,維護君權無上權威。但法家厚今薄古,主張依法行殺伐手段,有點冷冰冰和血淋淋。而儒家厚古薄今,主張以禮儀規範來控限制和控制人民的思想行為,有點含情脈脈。因此,中國封建社會強調以德治國,就在皇帝制度的外衣上塗抹了一層含情脈脈的面紗。這就是德主刑輔。當然,儒家包羅永珍,其中強調的仁義禮智信,即使放到當今的時代,也是人們應當遵守的信條。

    三,道家。主張“臣有為而君無為”,君主要體道,守道和行道,主強遵守社會自然法則,不要過多幹涉社會自然而然產生的社會現象。

    四,陰陽家。主張在國家施政方面,要根據季節變換,要採取有利於人民農業生產和社會安定的政策。比如,春天,萬物萌發,要佈政施惠,禁止伐木;夏天,萬物繁茂,要講究禮儀;秋天,萬物凋零,要尚武用刑;冬天,萬物閉藏,要強化治安。其實,當時陰陽範疇的解釋能力已經推及到一切對立統一的事物,包括社會和自然的一切對立統一的現象。關於社會,大到朝代興衰和更替,君臣民三者對立統一關係,小到個人的生死榮辱,都能以陰陽學說中找到精湛的研究說明。陰陽學說不僅對中國王朝的興衰更替過程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對華人的哲學和文學有重大積極影響。所以孫悟空終究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

    五,墨家。主張尚同,非攻,兼愛,節儉。主張尚同,就是強調社會必須實行君主制度,認為上古無君,以至“天下之亂,若禽畜然”,要由君主統一制定法律制度。主張兼愛,就是主張任人唯賢,用人不問貴賤。

    六,名家。在這裡特指一批專門研究形名學的學者,強調只有君主才有定名之權,強調形名與其內涵要相合。名家為中國法律、政治和文化中種種名稱的確立,提供了科學指南。

    總之,這六家學說直接推動了秦朝的建立,直接影響著中國封建王朝的政治統治思想和制度的產生和實踐。其中,儒家和法家的影響尤為深刻。德主刑輔,便是儒家的禮治論和法家的法治論的綜合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醋冰糖泡蒜頭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