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儒風

    隨著江南各地的歸順之後,朱元璋佔據了長江以南除雲南、四川外所有的地方,為了儘早摧毀元廷在北方的統治開闢新的大統一王朝,朱元璋決定對還佔據半壁江山的元廷發起北伐。由徐達、常遇春統帥的25萬軍隊浩浩蕩蕩的渡江作戰一路直達元大都北京,可擁兵數十萬的元順帝卻在攻城的前一天棄城而逃直奔蒙古老巢漠北,從而讓朱家軍輕鬆的攻下了元都結束了元廷在北方的統治。為何元順帝在勝負未知的情況下不奮力一搏,反而直接棄城而逃甘願結束在北方的統治呢?

    一、元順帝知道元廷的統治大勢已去

    元廷是由蒙古人組成的政權,他們在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和其後代的不斷努力下縱橫亞歐大陸,可奪取天下後的黃金家族由於權力的分配沒有協調好,隨後分裂為四個不同的國家。而作為宗主國的元廷雖然地大物博,可蒙古人口卻很少,加之其遊牧民族的特性不適合治理中原廣袤的土地和人名,導致短短几十年社會矛盾彼此起伏。元廷在入主中原後沒有完全吸收中原先進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導致元順帝繼位後各地義軍彼此起伏,元廷精銳部隊和優秀將領都在剿滅義軍中喪生,而臨時拼湊的幾十萬大軍戰鬥力薄弱,元順帝知道面對徐達25萬精銳部隊自己無力迎戰,眼看元廷的大勢已去自己不想陪著送命,倒不如趕緊逃脫了比較好。

    二、朱家軍兵峰正盛所向披靡

    經過連年的戰爭洗禮,朱元璋不僅消滅了大多數的競爭對手,也鍛鍊了士兵們的戰鬥力和戰鬥意志,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將領和統帥。從北伐開始徐達率領大家一路所向披靡,所遇到的元軍要麼是不戰而降,要麼就是一擊而潰毫無戰鬥力,短短一年就攻佔北方數個軍事要地。同時將領們嚴格遵循朱元璋避實就虛的戰略,看到敵人薄弱的地方就全力攻擊,看到敵人防守堅固的地方就採取迂迴包抄等策略,再進攻大都之前先後佔領山東、河南、陝西等軍事重鎮,從而對元大都形成三面夾擊的包圍之勢。加之朱元璋部將士們都急著立功表現以便在新朝中獲取獎勵,很多將領都身先士卒勇於衝鋒,每次交戰都讓元軍膽戰心驚。

    三、儲存實力逃回漠北可以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元順帝知道匆忙組織起來的幾十萬軍隊真正有作戰能力的還是自己的禁衛軍,可面對兵峰正盛的朱家軍也是毫無勝算的,那倒不如留下這些烏合之眾守城,自己則帶領精銳的禁衛軍遠逃漠北,如果城都守住的話自己再返回,如果守不住的話自己還握有精銳的禁衛軍,這樣依然在漠北各部落中是實力最強的一支,到時候還可以繼續在漠北稱帝保持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一旦手中最後的精銳部隊被消磨殆盡的話,再返回漠北就是孤家寡人了,到時候恐怕漠北的那些王公大臣是沒有人再臣服自己了。

    四、民心已失失去了執政的根基

    元廷實行的四等人制度讓廣大農民深受其害,他們不僅要接受元廷的剝削和奴役,還遭受鄉紳地主的壓迫和欺辱,廣大農民辛苦一年常常連肚子都填不飽,而上層官吏和地主卻無視民間疾苦,只顧自己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四等人制度下造成廣大的漢族不受保護,尤其是南方的漢族人民可以被人隨意的毆打和殺害,地主和官吏只需要賠點錢財即可,而如果漢人殺害了官員或者地主不僅會被處死家族也會跟著受牽連,而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不僅不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反而把天下百姓當做自己的私產,可以隨意的賞賜和奴役而不用關心其死活,從而導致底層人民對元廷深深的不滿並希望有新的人物推翻元廷,而朱元璋正是打著驅逐元廷恢復漢人政權的旗號,從而迅速的獲取民心。

  • 2 # 執著山人

    因為元朝後期早無忽必烈時的驍勇兇捍之軍隊,軍隊就怕安益無事,一個軍隊30年無戰事就會變成弱雞無戰鬥力。而朱元璋的大將徐達則完全相反,征戰十幾年,戰鬥精神正處鼎盛時期。可以說打遍天下無敵手了。所以說徐達只要不犯軍事錯誤,就會橫掃蒙古軍隊。但是隻有一點,就怕找不著敵人。在這種壯況下,蒙古軍隊還不要多遠跑多遠?

  • 3 # 河半朝陽

    主要從下面四個

    一、元順帝知道元廷的統治大勢已去

    元廷在入主中原後沒有完全吸收中原先進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導致元順帝繼位後各地義軍彼此起伏,元廷精銳部隊和優秀將領都在剿滅義軍中喪生,而臨時拼湊的幾十萬大軍戰鬥力薄弱,元順帝知道面對徐達25萬精銳部隊自己無力迎戰,眼看元廷的大勢已去自己不想陪著送命,倒不如趕緊逃脫了比較好。

    二、朱元璋名將雲集,掃清外圍。

    經過連年的戰爭洗禮,朱元璋不僅消滅了大多數的競爭對手,也鍛鍊了士兵們的戰鬥力和戰鬥意志,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將領和統帥,徐達,常遇春,馮勝等。同朱元璋採用了避實就虛的戰略,看到敵人薄弱的地方就全力攻擊,看到敵人防守堅固的地方就採取迂迴包抄等策略,再進攻大都之前先後佔領山東、河南、陝西等軍事重鎮,從而對元大都形成三面夾擊的包圍之勢。

    三、儲存實力

    元順帝知道臨時組織起來的幾十萬軍隊真正有作戰能力的還是自己的禁衛軍,倒不如自己帶領精銳的禁衛軍遠逃漠北,留下臨時工守城,如果賭城守住的話自己再返回,如果守不住的話自己還握有精銳的禁衛軍,這樣依然在漠北各部落中是實力最強的一支,到時候還可以繼續在漠北稱帝保持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一旦手中最後的精銳部隊被消磨殆盡的話,再返回漠北就是孤家寡人了,到時候恐怕漠北的那些王公大臣是沒有人再臣服自己了。

    四、民心已失失去了執政的根基

    在元代這個把人分為四個等級的朝代裡,最高等級的蒙古人殺掉最低等級的南人,唯一的懲罰是賠償一頭驢,碰到個閒散民工之類的人,可能連驢都省了。蒙古貴族們的思維似乎很奇怪,他們即使在佔據了中國後,好像仍然把自己當成客人,主人家的東西想搶就搶、想拿就拿,反正不關自己的事。在他們的思維中,這些南人只會忍受也只能忍受他們的折磨。

    但他們錯了,這些奴隸會起來反抗的。當憤怒和不滿超過了限度,當連像狗一樣生存下去都成為一種奢望的時候,反抗是唯一的道路。反抗是為了生存。

  • 4 # 從前我只是普通人

    一場戰爭的勝負主要是指揮跟領導人上,後面鼎盛時期的朱祁鎮幾十萬照樣被瓦剌打垮,更不要說大廈將傾,以元順帝的低微能力,就是一百萬軍隊配鐵木真的四獒給他也是做亡國之君的下場!

  • 5 # 子由拍案驚奇

    元朝末年,也就是公元1367年,整個江南地區基本歸順於朱元璋的管轄,這樣的話,在長江以南,除了雲南和四川以外,其它地區已經全被朱元璋的軍隊所佔領。

    在這種形勢下,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常遇春率領精兵25萬開始北伐,浩浩蕩蕩,殺奔元大都。

    及至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的正月,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

    此後,也就幾個月的時間,朱元璋派出去的北伐軍已經席捲中原,攻克通州,逼近北京了。

    而元順帝選擇了帶領家眷和文武臣僚棄城而走,逃向上都,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忽必烈當年就是在此地建立了蒙古王朝。

    那麼,“徐達北伐元大都,元順帝擁兵數十萬,為何還是慘敗而逃?”

    一, 天災人禍

    連年征戰元朝末年,黃河水氾濫成災,以至於決堤。

    元朝廷決心治理黃河。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延續很多年,十幾萬人夫勞力被常年留置在治理黃河的工地上,元朝廷撥下來的治河款都被一層層的大小官員層層剝皮,十幾萬民工連飯都吃不飽,不斷引發騷亂。

    最後河工起事,韓山童起義、白蓮教等串綴其間,黃河工地成了一個大火藥桶。

    元朝廷為了鎮壓這些農民起義,也費盡心機,耗盡國帑。

    就是在這一時期,陝南地區大旱,人口流失嚴重,甚至一些地方的行政區劃都撤掉了。

    二, 統治階層內鬥腐敗

    元朝建立之初,成吉思汗的子孫們隨著各大汗國的劃分,實際上已經就開始了分道揚鑣。

    及至到了元朝末期,遠沒有元朝初建時的力量了。

    但是,元朝上層貴族們內部爭鬥卻是從沒停息,就連皇帝,也是四五年就換一位。

    妥歡帖木兒可以稱之為元朝末年的一員悍將,他曾經率軍幾乎全殲劉福通的起義軍。

    然而,還沒等他繼續發揮,就在上層爭鬥中丟了性命。

    另外,在體制上,行政權利不但沒有集中,反而下放權利到中書省,以至於腐敗不斷。

    同時,又保留落後的種族等級制度,蒙古貴族享有永久特權。

    三, 人口遷移 生產力南遷

    在元朝後期,隨著水旱災害,兵禍連年,北方地區出現很多的流民,他們要麼舉旗造反,要麼聚眾南遷,這樣的話,使北方的農業文明受到劇烈破壞,喪失再生產能力。

    四, 精銳部隊消耗殆盡

    在元朝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由於其政治、宗教、文化、民族政策的苛刻性、殘酷性、短視性,以至於廣大的中原地區不斷有各種形式的農民起義湧現,在鎮壓這些造反勢力的同時,消耗掉了一大部分元朝的精銳部隊力量。

    元順帝手中的所謂十萬軍兵,沒怎麼經歷過戰陣,加之宮娥眷屬,後勤輜重,還哪裡能守得住大都城?怎麼能抵擋得住徐達、常遇春麾下久經戰陣的25萬明軍?

    另外,將近百年以來,元朝貴族階層養尊處優,已經不是當初彪悍的彎弓躍馬,呼嘯取天下的原版蒙元鐵騎了。

    綜上所述四點,這些就是“徐達北伐元大都,元順帝擁兵數十萬,為何還是慘敗而逃?”的原因。

  • 6 # 最後的騎兵90

    以徐達為主將的大明北伐軍是歷史上唯一最成功的北伐,徐達北伐成功離不開正確策略,也和元朝內亂密不可分,當然,北伐也是深得民心。

    徐達為什麼北伐?

    朱元璋統一南方後,徹底消滅元朝黑暗統治,解救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北伐自然被提上日程。

    元朝雖然還有百萬大軍,元順帝卻一個兵都指揮不動,要不也不會任由南方群雄混戰,朱元璋坐大,面對氣勢如虹的北伐軍,元順帝為保命只能落荒而逃。

    《一》北伐策略

    1367年,朱元璋根據元朝在北方軍隊佈置、內部關係,提出‘穩紮穩打,漸次推進’的北伐策略。

    先取山東,撤其遮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後進取大都,則彼勢孤而援絕。

    為此朱元璋任命徐達常遇春為主將,分三個階段,按計劃進兵。

    《二》元朝內鬥

    元朝的皇位更替頻繁,軍隊大多掌握在少數貴族軍閥手裡,元順帝妥懽帖木兒繼位時,派擴廓帖木兒(王保保)鎮壓紅巾軍。

    擴廓帖木兒也被朱元璋看中,幾次招降都不得,是元朝最後的倚仗,北方的起義軍都是被此人鎮壓,然後自己佔據中原,向元順帝要兵要錢要糧要官,就是不肯南下。

    後來又參與元太子和奇皇后之間的權利爭奪,放著起義軍不顧,和同僚兵戎相見,出鎮河南時,試圖吞併其他將領的軍隊,製造內亂。

    正是元軍在北方自相殘殺,才讓朱元璋有足夠時間消化整合南方力量,北伐軍一路高歌猛進,擴廓帖木兒被打的丟盔棄甲,逃回漠北草原。

    《三》北伐大勢所趨,深得民心

    眾所周知,元朝是外來政權,所以大量任用外華人統治本土百姓,所有的政策都是以外華人為尊,只有少量胡化的漢族勉強進入權利中心,對本土百姓採取極端壓迫,人為製造‘雁戶’、流民。

    元順帝統治時,各種矛盾徹底爆發,紅巾軍農民起義應勢而發,朱元璋正是從各路義軍中脫穎而出,利用元朝內鬥的機會出師北伐。

    北伐正是拯救萬民於水深火熱當中,北伐軍打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旗號,北方百姓熱烈期盼明軍的到來,軍紀嚴明,糧草充足,軍民一心,北伐志在必得。

    明軍在朱元璋北伐策略指引下,進軍順利,幾乎沒有遇到抵抗,曾經的草原狼如今已成綿羊。

    元順帝沒有一兵一卒,也沒有任何支援,自殺殉國又不敢,明軍還沒到大都元順帝就像喪家犬一樣逃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知道大家平均一年能讀多少本書,希望你們能把自己覺得值得一讀的書推薦一下,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