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匠魂
-
2 # 寳宣藏
陶器和瓷器的聯絡就像是進化論一樣。其實陶瓷這兩個字已經把他們的先後和傳承關係,說的很明確。
人類有文明的時候開始製作一些簡單的生產生活用具,工具之類的。因為生產經驗和製造水平受限,燒成溫度不高的,陶器就成了他們最先接觸的器物。
其實陶因為方便燒製,一直到現在都有一些地區和人在使用製作。因為胎質和燒成溫度比較低,它的硬度密度,透水率很高,這是他的一些基本特點。
隨著人類進入文明程度更高的文明階段。權貴階級對美和實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燒結溫度的提高和技法不斷的嫻熟瓷器就這麼誕生了。
又經過數百年不斷的摸索瓷器已經擺脫了陶器相對笨重原始的面貌,成了當時王朝出口的重要貨物幾乎持續到了清末。
陶瓷的發展歷史和過程和人類工具進化史幾乎是一樣的。
從原始的打製作石器開始,到後來相對容易製作的青銅器,到後來的鐵器時代,都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升和技術的不斷提高,相應產生的,充分體現了他們的時代特點。
因為取材方便,燒製簡單直到今天在雲南和海南有些地區還在製作和使用,各種極具地方特色的陶製品。但是這種例子只是陶瓷史上的個別活化石一樣的文化傳承。
從偶然或者是有意識的製作簡單陶器到後來有了彩繪陶器和各種裝飾的陶器,經過不斷的發展和摸索,一直到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陶瓷製作的巔峰。一路走來充滿了難以想象的艱辛和智慧。
其實簡單的陶瓷兩字充分說明了他們的先後和傳承,到現在習慣統稱它們“陶瓷”。
-
3 # 域鑑
中國是世界陶瓷大國,也是陶瓷的發祥地。陶瓷生產歷史悠久,名窯眾多。很多時候,我們喜歡把陶器與瓷器混為一談,用陶瓷來統稱這兩類物品,雖然說這二者都是以“泥 土”為原材料製造而成的,但是二者之間的區別可不僅僅體現在外表上那麼簡單的,而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
陶瓷的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為主要原料與其它天然礦物原料經過粉碎混煉、成型、煅燒等過程而製成的各種成品。包括日用陶瓷、建築陶瓷、衛生陶瓷、電瓷等等。陶瓷與玻璃、搪瓷、水泥、耐火材料同屬於矽酸鹽材料的範疇。廣義的陶瓷已是指使用陶瓷生產方法制造的無機非金屬固體材料的通稱。國際上陶瓷通用名為“Ceramics”。 陶器為“pottery”; 瓷器為“china ”原為“昌南”,外族口傳為“China”即指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陶瓷是指所有以粘土為主要原料與其它天然礦物原料經過粉碎、成型、煅燒等過程製成的各種製品。
廣義上陶瓷是用陶瓷生產方法制造的無機非金屬固體材料和製品的通稱。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區別
陶土
瓷土
通俗地講:用陶土燒製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製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則是陶器,瓦器和瓷器的總稱.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 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陶瓷包括的範圍較廣,有些能耐水,有些並能耐酸.廣泛應用於建築, 化工, 電力,機械等工業及日用裝飾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料,依陶瓷製造的工藝方法制成的製品,也叫做陶瓷,如塊滑石瓷,金屬陶瓷,電容器陶瓷, 磁性瓷等. 廣泛應用於無線電,原子能,火箭,半導體等工業.目前,將所有陶瓷製品通稱為"無機非金屬固體材料。
瓦器,z
瓷器和陶器的區別瓷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在古代各種手工業品種中有它的獨有的地位,隨著社會發展進步,陶器不能滿足人類生活各方面的需要,而瓷器的花式品種越來越多,應用的範圍也越來越廣,制瓷技術越來越精,適應了人類生活發展需要。那麼,陶器與瓷器的區別在哪裡呢?現在就帶你來了解一下: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之一燒成溫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一般都低於瓷器,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之二堅硬程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並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問,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之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製坯燒成,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上作坯。燒成溫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溫度階段,則可成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燒成的。高嶺土在燒製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下,所制的坯體則成為瓷器。但是一般製作陶器的黏土製成的坯體,在燒到1200℃時,則不可能成為瓷器,會被燒熔為玻璃質。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之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例如龍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殼,卻並不透明。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之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
以上幾個方面中,最主要的條件是原材料和燒成溫度,其他幾個條件,都與這兩條密切相關。
人們總是把陶器與瓷器相提並論而稱之為“陶瓷”,這種提法反映了陶器和瓷器都是火與土的藝術。由於陶器發明在前,瓷器發明在後,所以瓷器的發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產的影響。如人們對火的效能的掌握和對粘土特點的充分認識等。但陶器與瓷器無論就物理效能,還是就化學成分而言,都有本質的不同。總的來說,陶器與瓷器的區別還是很大的,瓷器比陶器細膩,而陶器特別的粗糙,陶器有雜色,微帶點褐色的斑點;陶器的價值沒有瓷器的大。
-
4 # steez4909
罐部首: 缶 來自百度漢語罐_百度漢語[拼音] [guàn] [釋義] 盛東西或汲水用的瓦器,亦泛指各種圓筒形的盛物器皿:瓦~。鐵~。~頭。拔火~兒。
-
5 # 以瓷惠友
瓦器、陶器和瓷器有什麼區別和聯絡?比如瓦罐丶陶罐、瓷罐?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豐富經驗,早在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鑑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鑑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鑑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宣告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瓦器、陶器和瓷器有什麼區別和聯絡?比如瓦罐丶陶罐、瓷罐?
瓦器、陶器基本沒有什麼區別,瓦器不過是陶器的一種初級形態而已,如果非要說出其區別的話,就在於瓦器的製造與燒製要求更寬鬆、更容易一些,所以過去磚瓦廠全國各地到處都是;而陶器對土質的要求就要嚴格得多,所以陶器廠絕非遍地皆是。
而瓷器對泥土的要求就更加嚴格了,適宜燒製瓷器的土質全國都沒有幾個地方才會有。
另外就是從燒成溫度來看瓦器(專指過去的青瓦而不是之現在的內燃型紅磚紅瓦)溫度最低,陶器高於瓦器,而瓷器又高於陶器。
從親水性、透氣性來看,瓦器最高最好,陶器次之,瓷器最差;從疏水抗滲性、耐用耐磨性來看則瓦器最差,陶器好於瓦器,瓷器更遠遠好於陶器。
從燒造的難易程度來看瓦器最容易,陶器次之,瓷器最難;從精美度來看當然是瓷器最美,陶器次之,瓦器最粗鄙。
依據其各自的特性亦有其各自的特殊功用,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各司其職,美妙無窮。
-
6 # 侯軍博
瓦器指的是用泥土燒製的器皿。亦泛指粗拙的陶器,以別於瓷器。《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有瓦器而不漏,可以盛酒乎?”《後漢書·宣秉傳》:“ 秉 性節約,常服布被,蔬食瓦器。”《法苑珠林》卷九:“見
無威德鬼 ,頭髮蓬亂,裸形無衣,顏色枯悴,以發自覆,執持瓦器。” 魯迅 《故事新編·鑄劍》:“﹝ 眉間尺 ﹞同時聽到沙沙地響,是爪子抓著瓦器的聲音。”
共19張
瓦器
瓷器和瓦器的區別
(1)瓷器原料是高嶺土,陶器用的是陶土。
(2)瓷器燒製溫度一般在1200以上,陶器應該一般800到1100度。
(3)瓷器不吸水,而陶器吸水性較強。
(4)瓷器一般要有釉,而陶器一般無釉,或者釉薄。
(5)陶器歷史悠久,瓷器在六朝時才剛剛出現。
發展歷史
瓦器雖然創自秦代,但秦代瓦器並不多見,這是因為秦朝歷史很短,瓦器初創,還沒有在社會中流行,因此秦代遺物不多。且殉葬之風與迷信心理的關係很大,上古之時雖然人們都很迷信,但尚無學說和宗教的支援,所以秦以前的殉葬一半是遵守禮法,一半是盡作為人子的孝心。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天堂、地獄的說法深入人心,人們對殉葬的風俗極為重視,所以漢代以後,殉葬物的種類之多、製作之佳與以前大不相同。因此,現在出土的瓦器從漢朝末年開始增多,就是說漢代的殉葬瓦器也不容易得到。總之,魏、晉、隋、唐四代是瓦器最盛行的時期。只有甘肅還可見到漢代的傳教士人像,陝西、河南未曾見有。
陶與瓷的區別在於原料土的不同和溫度的不同。在製陶的溫度基礎上再添火加溫,陶就變成了瓷。陶器的燒製溫度在800-1000度,瓷器則是用高嶺土在1300-1400度的溫度下燒製而成。陶瓷製品的品種繁多,它們之間的化學成分。礦物組成,物理性質,以及製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錯,無明顯的界限,而在應用上卻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很難硬性地歸納為幾個系統,詳細的分類法各家說法不一,國際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類方法。常用的有如下兩種從不同角度出發的分類法。
-
7 # 布十二
瓷器和陶器的最大區別是透光都,所以我們在區分是可以這樣來鑑別:透光的是瓷器,不透光的是陶器,至於瓦器,燒結程度更底所以凝結程度更低,結實程度低於陶器,新手可以按這幾種方法來區分,
回覆列表
瓦器究竟是什麼呢?
應該有不少小朋友問過這個問題了吧?瓦器是陶器的一種。而陶器是用粘土做成,經過高溫處理而做成的器具。
一般來說,燒製溫度偏低的陶器就是瓦器。陶器的燒製溫度在1100攝氏度到1250攝氏度之間。而瓦器往往低於1100攝氏度。換一種方式來說,瓦器其實就是最初級的陶器。
我們來看幾張瓦器的照片。
瓦器的表面比較粗糙,完全沒有反光。再來對比一下陶器:
和瓦器相比,陶器的表面就要光滑一些了。這是因為陶器的燒製溫度比較高,粘土中的顆粒燒結在一起,變得更加緊密了。
除了燒製的溫度不同,瓦器和陶器的製作過程是類似的:
備料:前面我們說過,製作瓦器和陶器的原料都是粘土。而粘土呢,就是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水分不容易從這類土壤中透過,因此它可以做成各種形狀。用正式一點的方式說,就是具有較好的可塑性。橡皮泥就是一種常見的、具有良好可塑性的東西。備料就是對粘土進行預處理,簡單的說就是反覆的摔打和揉搓,使粘土中的顆粒粗細均勻,軟硬適中,增強它的可塑性。
拉胚:把處理好的粘土做成需要的樣子。這個步驟之後,陶器已經成型了。因為還沒有經過燒製,所以這一步的成品的本質還是泥土,我們稱其為泥胚。
晾曬:剛做好的泥胚含有大量的水分,相對較軟,需要透過晾曬進行乾燥,除去其中的水分,使泥胚的形狀固定下來。
燒製:製陶的最後一步。將乾燥後的泥胚放入窯中,經過高溫煅燒,使粘土中的顆粒燒結在一起,變得更加結實、堅硬,而且可以防水。
隨著製陶工藝的發展,人們發現如果粘土中含有一定量的特殊礦物成份,而且燒製的溫度足夠高的時候,這些成份會完全融化成為液體,冷卻後就會在陶器的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像玻璃一樣的反光層,就像下圖中的工藝品一樣。這層反光層又被稱作釉。
經過反覆的研究,人們認識到這種特殊的成份是一種礦物原料——矽酸鹽。這種礦物材料在長石、石英中含量較高。如果把長石、石英等礦石研磨成細粉,去除雜質後加水,就可以製成釉漿。把釉漿塗在乾燥好的泥胚上再進行燒製,就可以在製成的陶器表面形成光潔的釉。
斜長石
石英(因為含有某些金屬元素,所以成粉紅色)
同時,人們又發現了一種更加純淨的粘土——瓷土。這是一種呈白色而又細膩的粘土,又被稱作白雲土或者高嶺土。用這種土燒製出來的陶器外觀更加細膩美觀、而且結實耐用。
於是,人們用瓷土製作泥胚,再塗上釉漿。再改進窯的結構,使窯內的溫度更高,更均勻。最終做出了終極版的陶器——瓷器。
而各種礦物顏料的加入,使瓷器變得更加精美。瓷器中的精品也逐漸脫離了日用品的行列,成為人們喜愛的藝術品。
最早做出瓷器的國家就是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瓷器製造技術是中國獨有的。這些精美的瓷器透過絲綢之路傳到歐洲,被作為頂級的藝術品收藏起來。英文單詞china(字母c小寫)就是瓷器的意思。直到現在,還有一些歐美人家把瓷盤子被當作裝飾品擺放在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