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江水趣談

    孔子與孟子的區別西風頌孔子與孟子同為儒家文化的大師,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講求“仁者愛人”,但是二者卻有著較大的區別。

    首先,從兩人的人格來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則偏向憤世疾俗。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則,要別人大氣,自己就得是個敦厚的儒者長者。這與孔子的人生經歷有關,孔子早年家貧,作過吹鼓手,也放過牛羊,他是自學成才,因而他自然就養成了謙遜的性格,他向長者請教時也總是恭恭敬敬。成材後,他也將這種恭敬的習慣一以貫之,所以才有“有教無類”的思想,他要讓年輕人少走彎路,對年輕人的教誨總是不厭其煩。他是老師,也是長者,所以,脾氣暴躁的子路都會受他的影響,並拜他為師。寬恕始終是他的人生信條,如在陳國,被別人形容為“喪家之犬”,他都不生氣。但在原則上則義正詞嚴,毫不妥協。當他發現魯國國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該他享受的音樂時,他也會說“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蘊藏著凜凜正氣的。

    孟子則不同,孟子更偏向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在那個時期內諸侯們交相攻伐,仁義早被拋諸腦後,“興滅繼絕”的傳統也煙消雲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孟子把個人與社會緊密的聯絡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懸為己任,自然是看不慣諸侯們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號迴盪在他的心中,這更激起他的憤世疾俗。孔子也憤世疾俗,只不過他最大的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孟子則不同,他是“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孔子的憤怒是出世,孟子的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邁之情,自信之氣,他越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從對後世文人的人格的影響來看,孟子的影響超過了孔子。

    第二,從他們對“仁”的看法來看,孔子是大廈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廈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針對“春秋無義戰”提出了“仁”思想,他並沒有將“仁”的思想形象化具體化,“仁”還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孟子則在“仁”的基礎上將其形象為“不忍之心”,並建立“性善論”來對其進行論述,進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種從社會道德到社會政治的一個飛躍,這種飛躍將能更好的鞏固“仁”的觀念,並能更好地施行“仁政”。第三,從具體的施政來看,孔子的施政綱領比較簡單原始,孟子的施政綱領則詳細具體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禮樂”二端,他的禮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樂就是“浴乎沂,風乎舞雩,沐而歸”,簡單說來就是簡政施仁。孔子也贊同發展經濟,他很贊同管仲,他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他也贊同用適當的刑罰來懲戒,不過,他不贊成濫施刑罰。

    孟子則不同,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可誅殺“獨夫”,雖多了點殺伐之氣,卻表現出其朗朗正氣;他認為樂也當用來治理國家,“古之樂猶今之樂”,為君者當“與民同樂”,以此來教化百姓。孟子不贊同刑罰,只因戰國時期各國刑罰太甚,他認為施刑是“網民”,他倒贊同教化“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而他最贊同的是發展經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無奪其時,十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孟子的經濟就是“教養”二大端,畢竟“倉廩實而後知禮節”。總的說來,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這三個方面,他們的不同主要是時代使然。

  • 2 # 使用者穩穩的幸福

    孔子和孟子同為儒家聖人.孔子是“至聖先師”,而孟子是“亞聖”.;兩者都極力推行儒家的仁道思想.而孔子重禮教,孟子重仁義.;

    都講求“仁者愛人”,但是二者卻有著較大的區別。

    兩個人的最大區別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則偏向憤世疾俗。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則,要別人大氣,自己就得是個敦厚的儒者長者。他是老師,也是長者,所以,脾氣暴躁的子路都會受他的影響,並拜他為師。寬恕始終是他的人生信條,如在陳國,被別人形容為“喪家之犬”,他都不生氣。但在原則上則義正詞嚴,毫不妥協。當他發現魯國國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該他享受的音樂時,他也會說“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蘊藏著凜凜正氣的。

      孟子則不同,孟子更偏向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以解民倒懸為己任,自然是看不慣諸侯們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號迴盪在他的心中,這更激起他的憤世疾俗。孔子也憤世疾俗,只不過他最大的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孟子則不同,他是“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孔子的憤怒是出世,孟子的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邁之情,自信之氣,他越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從對後世文人的人格的影響來看,孟子的影響超過了孔子。

    再一方面,從他們對“仁”的看法來看,孔子是大廈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廈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針對“春秋無義戰”提出了“仁”思想,他並沒有將“仁”的思想形象化具體化,“仁”還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孟子則在“仁”的基礎上將其形象為“不忍之心”,並建立“性善論”來對其進行論述,進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種從社會道德到社會政治的一個飛躍,這種飛躍將能更好的鞏固“仁”的觀念,並能更好地施行,這是後人有目共堵的!

  • 3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的政治思想學說十分複雜。其以"仁“為核心,倡導仁者"愛人",提倡"忠恕"之道,強調"復禮“與正名“,以維護貴族等級秩序,但是亦贊同修正某些古代禮制。

    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並總結出因材施教、舉一反三及"學"與"思"相結合、不恥下問、溫故知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授與學習方法。(注:這些方面在現代也是應該考慮和推崇的)。

    在文藝思想上,孔子既主張"事君"、"事父“,又要求“怨""刺“腐敗政治。其"盡善盡美“論、"辭,達而已矣"的文質兼備論,正確的闡述了文藝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興、觀、群、怨"論,較全面地概括了詩歌的特點和社會作用及價值,對於後世文學批評理論的建立和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也是孔子的三傳弟子。

    孟子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其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強調“民貴君輕、省刑薄賦,對人民作出了一定的讓步。(與孔子不盡相同)。

    孟子反對以武力求霸,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一天下。其目的雖然仍然是在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但是在當時還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同時,孟子也提出了"性善論“,肯定人性生來是善的,但也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孟子主張社會分工,卻由此匯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論點,斷言"萬物皆備於我“,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在儒家哲學中形成一個唯心主義的理論體系,對後世影響頗深。其"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文學批評方法論,常為後世所稱引。

    其《孟子》一書,不僅是儒家重要的藝術著作,也是中國古代極富特色: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於譬喻,用的形象化的事物和語言來說明覆雜的道理。對於後世散文家如: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 4 # 朱友振

    孔子是儒家的開創者,孟子是儒家的繼承者,繼承者怎能與開創者相比較呢?這就是孔子與孟子的最大區別。孟子曾說”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指孔子)人倫之至也”。僅從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孟子對孔子極為崇拜。孔子的思想好比大海,孟子好比大江大河,大江大河終究要歸入大海。只能這樣比喻了。

  • 5 # 好玩的國學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至聖先師;孟子是孔子的鐵桿粉絲,是儒家學派的第二號人物,是亞聖,他們的思想和學說,被尊稱為孔孟之道。而孔孟之道,深刻地影響了華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深刻影響了華人的文化心理結構,可以說,孔子和孟子,都是我們的精神導師。

    雖然同為儒家學派的宗師,孔子和孟子二者的區別還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從他們的核心思想上和對儒家學說的貢獻上來說,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相當於一個建築師,建築了儒家學說的地基,而孟子則是在這個地基的基礎上,把儒家學說的框架給搭建完成。至於內部的裝飾,則是由稍後的荀子以及自西漢到宋明的儒家哲學家完成。

    其次,從他們的思想上來看。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仁者愛人”。人如何踐行“仁”?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要用禮來規範和約束自己的思想,符合禮的就去做,不符合禮的就不去做。在孔子那裡,“仁”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德規範,這種規範叫“忠恕之道”。孟子對孔子的思想進行了高度概括,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學”就是關於做人的學問,人踐行了“仁”,這就是道。

    孟子系統完善了“仁者愛人”的思想。他把“仁”上升為國家治理原則,提出了“仁政”的政治思想。孟子認為,君主如果能夠把“仁者愛人”的思想引入頂層設計中,實行“仁政”,將“仁者無敵”,最終可以實現“王道”。

    第三,從人性論的角度來看。孔子提出了人性的問題,但是他並沒有明確說人性的善惡,更沒有對人性的善惡進行明確的論證。而孟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人性善並進行了系統的完善的論證的思想家。

    孟子認為人和禽獸之間的區別就是道德,而人天生就具有四種向善的“萌芽”,分別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它們就像四肢一樣,天然存在於內心。有了這四種心就是人,沒有就是禽獸;人如果能夠地守護好四心,就能成就道德;不好好守護四心,就可能成為壞人,就是“自暴自棄”,用孟子的話說就是“自賊”。孟子的“性善論”對中華民族懲惡揚善、積極向善文化心理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孔子是個心慈面善溫情脈脈的人,在中國思想史上,他可能是第一個發現並高揚人的價值的思想家。而孟子更是石破天驚地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

    第三,從他們個人的性格來看。孔子和別人說話,柔風細雨循循善誘,餘味悠長如坐春風。孟子與人談話,總是用參加辯論賽的方式,專治各種不服。

    孔子像一個溫柔敦厚的長者,在各國國君和王公貴族面前,始終保持著儒家宗師謙謙君子的形象。而孟子就像怒髮衝冠的鬥士,高度傲嬌凜然不可犯。在齊國時,齊王本來要到賓館拜見孟子,但齊王藉口生病讓孟子上朝拜見,孟子一聽就炸了,告訴齊王的使者,正巧我也生病了,不能去見齊王,然後就出去玩了。

    在孟子看來,爵位、年齡和道德是天下最尊貴的三種東西,齊王只擁有爵位,而自己則有年齡和道德兩大優勢。就像拳擊場上的比賽,孟子二比一“KO”齊王。因此,孟子在遊說諸侯時始終保持著“說大人而藐之”的氣概,完全不是在權貴面前,唯唯諾諾渾身酥軟倒頭便拜的某些後世儒者的形象。

    第四,從他們崇尚的理想人格上來看。

    在理想人格上,孔子崇尚聖人和君子,而孟子則崇尚“大丈夫”。孟子認為,真正的大丈夫應該是“三合一”的存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倡導的大丈夫精神,深刻影響了後世知識分子特立獨行品格的形成。

  • 6 # 小杰80164096

    孔子思想較保守。

    孟子思想較激進。

    革命的概念是孟子最早提出的。

    孟子的民為貴,君為輕是中國版的民主思想。

    孔子和孟子都主張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盃記憶,2002世界盃這次英格蘭首發陣容都是誰?還叫的上來名字嗎?